人民需要段子手
段子手們一般都會把自己擺到很低,低到塵埃里,摔個狗啃泥,大家才會紛紛給他們點贊,受歡迎程度才會節節攀升。
某雜誌的一篇《段子手的權力遊戲》在網上被瘋轉。直到此時,我才忽然發現,這群我每天都會刷的微博博主,每條寥寥幾十或一百字,原來竟然這麼賺錢。
文章中談到,「三年前,白洱是一名普通的廣告從業人員,售樓先生正在售樓,銅雀叔叔還是一名大學生。現在,他們是三家段子手文化公司的老闆,旗下籤約了中國90%的職業段子手,粉絲累計超過三億人。」如今,這個行業的規模已經上億,並由三個20多歲的年輕人基本上瓜分完畢了。
也就是說,那些「谷大白話」「李鐵根」「英國報姐」「小野妹子學吐槽」「大咕咕雞」等等不同文化層次、不同風格的熱門微博,居然都是職業段子手。如今,段子手已有成套的商業模式,有行業的規則,佼佼者年入百萬。
事實上,這種在微博上零敲碎打的段子、故事片斷,是非常適合傳播的。首先,他們生產的內容是由用戶需求倒推出來的,用戶的笑點集中在哪裡,他們就更努力地在那些笑點上製造效果。其次,他們一般是通過自黑、反雞湯等形式出現;因為人畜無害又毫無用處的雞湯太容易煲了,根本不可能脫穎而出;但好的刻薄,需要機靈、需要聰明、更需要高情商,能更快捷地吸引注意力。
為什麼我們對段子會有這麼大的需求?
中國的網路發展歷程,與西方的發展是有很大差別的;中國有幾個飛速發展的盈利點,比如手機彩鈴、網路小說、現在的段子手經濟,都是歐美等國家沒有過的。它們的成功,背後有些怎麼樣的商業運作一言難盡,但中國用戶對碎片化信息的偏好真是無與倫比。很多現代人並不願意讀思想深刻資料翔實的長篇大論,嫌累;能抓住他們眼球的往往都是被過濾過的信息碎片和思想片段,由內容生產者提前替他們咀嚼和消化過的——因此,那些能夠有效地整合這種新碎片的業態,便受到了追捧。
應該說,中國並不是一個擅長幽默的民族,把幽默這個詞引入中國的林語堂在《八十自敘》中說:「並不是因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們這個假道學充斥而幽默則極為缺乏的國度里,我是第一個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罷了。」但現在有了網路,中國人過去藏著掖著的幽默感,彷彿忽然就光芒萬丈了。網路用戶多種多樣,一部分,基於傳統的價值觀,仍然偏愛雞湯;還有一類,則偏愛各種反高潮、反雞湯,「只要是石頭,到哪裡都不會發光的。」「又一天過去了。今天過得怎麼樣,夢想是不是更遠了?」「富豪徵婚,給了三個女人一千塊錢讓她們買東西充滿一個房間,第一個買棉花,第二個買氣球,第三個買蠟燭;富豪很感動,娶了胸大的那個。」諸如此類。既有對自身困境的「自黑」,更有一種「看到你過得不好我也就放心了」的對人生的揶揄。
是的,段子手們一般都會把自己擺到很低,低到塵埃里,摔個狗啃泥,大家才會紛紛給他們點贊,受歡迎程度才會節節攀升,廣告才會源源不斷地來,這門產業才能維持下去。
我只想知道,在後微博時代,段子手們到底會通過什麼媒介來取悅用戶?
推薦閱讀:
※想買一輛挖掘機?
※薛之謙親身教你深情套路,沒學會的話真辜負了這盆狗血
※我只是想學車 卻不小心成為了段子手
※分享一個你最喜歡的段子吧?
※全家都是段子手是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