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普曼《輿論學》
06-26
一、作者簡介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3/view-4833815.htm 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是德國猶太人的第二代後裔,生於美國紐約,曾在哈佛大學上學,當時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並與他人共同創立哈佛大學社會主義學社。他撰寫專欄評論被250多家美國報紙和20多家家國外報紙刊用和轉載,獲普利策新聞獎,總統自由勳章等殊榮,是美國著名記者、新聞評論家、傳播學家,在宣傳分析和輿論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聲譽。 李普曼一生持續寫作60餘年,創作1000餘萬字,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922年公開出版了《輿論學》(Public Opinion),被認為是20世紀傳播領域的傳世名著。其中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和「刻板成見」(stereotype),開創了今天被稱為議程設置的早期思想。《輿論學》至今已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傳播到世界各地,被韋爾伯?施拉姆看成是整個新聞傳播學界的奠基之作。 二《輿論學》主要觀點 1、擬態環境 李普曼認為,隨著現代社會的複雜化,人們的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保持對所有外部環境和事物的直接實踐,超過自己直接經驗感知範圍以外的事物,就需要通過大眾媒介(media)所提供的信息去了解認知。而大眾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不是對客觀環境「鏡子式」的反映,是通過選擇,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所呈現的環境。一般人不了解媒介的這種內部運行機制,通常會把大眾媒介所提供的「擬態環境」當做客觀真實環境來對待。 人的行為是通過自身對外部環境的認知產生的,「擬態環境」的產生使得人的行為已經不再是根據對客觀環境認知而產生的反應,變成了對媒介所提供的「擬態環境」認知而產生的反應,大眾媒介就通過這樣的方式把控了人的思想。 2、刻板成見 李普曼認為,人腦不可能直接記住現實環境的所有細節,只能通過對事物的抽象化處理,濃縮成為一個符號、概念存留在我們的腦海中。所有的這些概念,符號能幫助我們更方便的去理解世界,卻也頑固的阻礙著我們接受新的事物。這種頑固的刻板成見不光存在於個人當中,也存在於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當中。當整個民族,國家都持有某種單一的成見,實際的空間,實際的時間,實際的關係實際的壓力,統統被成見所省略,所凍結,它對現實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危險的。 李普曼認為,我們清晰地看到了由於我們成見所產生的極大危害,要認識到各種成見彙集成的公眾輿論是不可取的。只有當我們越來越意識到腦子所存在的主觀主義時,我們才對客觀的方法產生巨大的熱情,所以我們要通過對真理的探索,去善於發現成見,客服成見,甚至是消滅成見。 3公眾輿論 李普曼認為「他人腦海中的圖像——關於自身、別人、他們的需求、意圖和人際關係的圖像,就是他們的輿論。對人類群體或以群體名義行事的個人產生著影響的圖像就是大寫的輿論。」 在李普曼的話語體系中,公眾輿論被認為是民主的原動力,是社會公民基於共同利益,針對社會公共事物,公開發表言論,最終通過觀點的碰撞,博弈和融合,最後形成一股影響政治的輿論。公眾輿論的形成,被認為是公民對於民主的一種實踐,是一種推動民主政治發展的原動力,公眾輿論的最終物化的結果便是民主投票制度。 但公眾輿論的形成是艱辛的,從外在說,大眾媒介對於原始信息有著嚴格的信息審查制度、保密制度等,通過對信息單一渠道的控制,阻礙著人們去了解足夠真實的社會環境信息,從內在說,個人時間和精力的不足,詞不達意,存在的主觀偏見,對於社會事物的膚淺理解等也嚴重阻礙著理性共識的形成。 三、個人感悟 1,擬態環境的複雜化 網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媒介成為信息唯一把關人的歲月一去不復返,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發布各種信息,如生活的點滴,日常的瑣事,對於公共事物的評價,對最新時政的態度等。多樣化的信息都在網路的公開平台上匯聚,成為更大範圍擬態環境的養料,這個新興的「網路擬態環境」已經不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定義,它已經形成了一種生態圈。 擬態環境的複雜化最終也會通過人的思想,影響到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人們的行為不在僅僅依據單一的擬態環境,而是可以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認知事物、探索事物。人們可以在擬態環境生態圈諸多觀點中,去選擇支持某種觀點,反對某種觀點,駁斥某觀點,並且,在觀察觀點與觀點的碰撞與融合,及時修正自己的誤差,最終選擇一種自己認可的核心觀點去執行。正是由於,不同的人選擇信奉不同的核心觀點,在統一真實客觀環境下,也開始產生擬態環境信息多樣化的特點。 2、新的刻板印象 李普曼認為刻板印象的存在,是一種自我地位保護的習慣。它幫助我們去方便的去理解複雜化的世界,同時也限制著我們的長遠發展,所以理性的刻板印象是有必要的。但是,隨著網路連通了我們的現代化生活,這種刻板系統有了新的異變。 在傳統生活中,人們主要是通過人際交往,報紙,廣播,電視等方式去認知外界環境,一旦出現某種信息的失誤,導致了認知理解的偏頗,其他平台傳遞的信息將會去糾正它。網路的崛起改變了我們搜索傳遞信息的方式,也導致了傳統刻板印象的突變。人們開始變得依賴於網路的方便和快捷,習慣於通過自由的網路去了解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在信息搜集過程中,卻不是多角度的去了解,而是存在嚴重選擇性的行為。 接受與自己既有觀點相符的想法總是最容易的,因為它更加符合既有的刻板系統;選擇與自己觀點相背的想法是痛苦的,它讓既有的刻板系統承認某種失誤。如果是在傳統信息結構中,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人際交往和其他媒介將會去補充,糾正這種信息的誤區。但是在完全自由的網路世界中,人們可以完全規避自己所不願意看到的信息。這樣,新的刻板系統形成,它相對於以往的刻板系統更加的偏激和個人主義。 這種偏激的刻板系統,對於青少年而言,危害尤為深大。因為,青少年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網路的虛擬光影世界,他們更容易能夠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意義,通過虛擬的環境去滿足自己的心理。同時,他們更加單純的人際關係,缺少對社會真實理解,閱歷,都會讓青少年的刻板系統更加扭曲。一旦情緒化行為失控,青少年殺人犯罪行為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是一種網路刻板印象的異化,一種社會控制的失范。 3、民主進程,因技術而改變 在李普曼的結構中,存在著制度化的審查,嚴格控制和影響人們所知道的信息,在公眾和真實事件之間豎起了一道屏障,以期達到宣傳的作用。網路的興盛弱化了這種信息的控制機制,特別是維基解密,斯諾登事件發生以後,人們的視野被打開,看到了事件最真實的信息,甚至世界各地都掀起了信息全民公開的大討論。可見,技術的革新,信息渠道的多樣化,突破政府對於信息的鉗制,這讓公眾輿論有了更加自由形成的平台。 讓相信這些是李普曼所沒有的設想到的,這也恰好證明了,我們時代的進步。 這對於中國環境里,影響尤為明顯。以往,傳統的媒介被政府所把控,信息自由的流通被嚴重的阻礙。網路自媒體讓傳統媒介的話語結構進行重新調整,人們有了去挑戰傳統審查制度的武器,各種觀點在這個公開的平台上碰撞,融合,傳統的信息審查制度逐漸式微。當「話語上的壟斷」遇上「信息上的民主」必然是壟斷敗北的。 信息的控制開始變得越發的困難,信息在民眾間流動自然加速,這讓政府開始有點手足無措了。人們通過流動的信息,了解到了更多真實的情況,觀點的碰撞,交鋒和融合,讓公眾輿論逐漸強大。權益博弈,膠著和妥協,讓中國式的民主一點點的被實踐。個人素質的提高,公民意識的增強,理性精神的成熟讓社會運行機制變得更加的流暢。每一天,國家和民族都在一點一滴的謀取新變。 作者簡介:呂強1988年10月出生,籍貫,四川宜賓,漢族,現在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新聞與傳播學」。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