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黃帝內經》論五臟(二)

本節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論證了五方、五時、五臟、五行內外相應的五臟五行功能活動規律,提出了「四時五臟陰陽」的理論系統結構,體現出人體內部五臟系統之間的相互資生、相互制約,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密切聯繫的整體觀念。

解釋:東方生風、南方生熱、中央生濕、西方生燥、北方生寒:東南中西北,即五方;風熱濕燥寒是五時主令的五氣。日生之陽方,故陽生於春;陽極於夏,故南方生熱;土王中央,其氣化濕;金王西方,其氣化燥;水王北方,其氣化寒。這裡的五方包含著五時的含義,形成一年五時的春濕、夏熱、長夏濕、秋涼、冬寒的季節性氣候變化。

解釋:風生木、熱生火、濕生土、燥生金、寒生水:風熱濕燥寒,是在天之五氣。木火土金水,為在地之五行。在天之五氣,化生在地之五行,所以以氣而生形也。

解釋: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酸苦甘辛咸,是為五味。五行之氣化生五味,原本是根據實物的滋味概括而來的。何為木生酸?木生子實,其味多酸;何為火生苦?火曰炎上,炎上作苦;何為土生甘?甘味生於百穀,是土之所生,故甘為土之味;何為金生辛?金曰從革,故辛為金之氣;何為水生咸?水曰潤下,潤下作咸,水性本甘,久浸其地,變而為鹵,鹵為乃咸。(這段解釋對我啟示很深,可以讓我更好的了解食材和藥材本性)

解釋:在竅為舌:舌為心之苗,《金匱真言論》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五臟之中,一竅者三,而心腎獨各二竅者何也,心者火也,牡(雄的意思)臟也,腎者水也,牝(pin.雌性)臟也。水火者,天地之正氣,陰陽之妙用,氣血之本源,生死之關鍵,故二臟獨有牝牡之名,為用至搏,故心腎更有兼通之竅。火性炎上,其氣通,是以正竅在舌,而旁竅在耳;水性潤下,其氣由上而達下,是以上竅在耳,而下竅在二陰。然分之有水火升降之形,合之乃陰陽互根之妙,故腎在竅為耳,而心亦開竅於耳,是耳者心腎之所交通,水火之所際會,學者不可不察也。(這段很關鍵,所以我們經常要用手掌去搓湧泉穴,因為這可以達到心腎相交,因為所有的手經走手掌,湧泉穴則是腎經的起點)

解釋:風傷筋,燥勝風;熱傷氣,寒勝熱;濕傷肉,風勝濕;熱傷皮毛,寒勝熱;寒傷血,燥勝寒:是說五氣太過則自傷,以及五氣之相勝。其中熱傷氣,對應了前面的壯火食氣,故熱則氣不足。助熱傷脈;熱傷皮毛,寒勝熱:熱勝則津液耗而傷皮毛,水制火也;寒傷血,燥勝寒:寒則血凝,傷可知也,燥從熱生,故勝寒也。

解釋: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咸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甘勝辛;咸傷血,甘勝咸;此言五味太過自傷,以及五味之相勝。其中苦傷氣:苦從火化故傷肺氣,火克金也。陽氣性升,苦味性降,氣為苦遏,則不能舒伸,故苦傷氣。(這段給做飯的人以思考,苦菜的味道酸苦太過則生火,火壯則食氣。若過咸過甘過辛,則耗陰,真是,人活著可不容易,可不能隨心所欲)。

辯論燥勝寒:反方觀點一:燥氣在五行屬金,寒在五行屬水,金水是相生而非相勝,所以,燥勝寒有待考。

正方觀點:燥為熱化,寒從水生,水本勝火,所以燥勝寒。寒多則氣不溫,血為病,必用辛溫之味(燥生金,金生辛),以炅沉寒,於是陰凝之氣化為陽和矣。也可以熱勝寒或溫勝寒。

辯論燥從熱生:對六淫中燥邪的陰陽屬性看不一。觀點一:燥為陽邪,理由燥多從熱化,其病症多屬津液乾涸的熱、火表現、故屬陽邪。

觀點二:從五方生五氣,五氣主五時來看,燥氣為秋季的少陰之氣,故有「次寒」之稱,在五氣的陰陽屬於性,當屬陰,故其為邪,應屬陰邪。

評論觀點:雖然燥邪為病,多從熱化,但作為病因概念,應為陰邪,其熱化為病,則為燥證。病因與病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點很重要)

推薦閱讀:

經絡的起源---內經對「十二經脈」的闡述
(2)黃帝內經 三十一
黃帝內經(原文 譯文 翻譯)
黃帝內經百條經典(湖北*王立志老師整理)
中醫《內經》七字訣二、臟象

TAG: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