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聊茶|這個問題都弄不明白,就別號稱熱愛紫砂壺了!
文/楊多傑
紫砂壺,有「全手」與「半手」之別。很多人問我,到底如何分辨兩者的不同。是看壺蓋?還是看壺身?其實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難。價格死貴的,大半都說自己是「全手」紫砂壺。而價格低些的,估計就是「半手」的了。
的確,現在市場上「全手」紫砂壺的價格,大概是「半手」壺價格的三倍以上。比如一把「半手」紫砂壺,市場賣價1000元。那同樣泥料同樣容量的紫砂壺,只要貼上「全手」二字,那價格起碼就是起步3000元了。
「全手」紫砂壺,真的就比「半手」壺好那麼多麼?
回答:其實兩者沒有本質的區別。
那為什麼「全手」壺,卻比「半手」壺貴那麼多呢?
回答:這裡面,有市場炒作的成分。
「「全手」不全靠手
」我們不妨先來討論一下,何為「全手」紫砂壺。
大家都看得出來,「全手」這詞是個簡稱。這個說法,也不見於正式的學術專著。比如你寫學術論文,直接寫「全手」二字,那就不符合學術規範了。徐秀棠《紫砂工藝》一書中,稱其為「傳統全手工成型工藝」。但為了方便閱讀,後文中我們還是簡稱其為「全手」。
作為紫砂的優秀傳統技法,「全手」本是無可厚非。但是這兩個字在紫砂壺商的嘴裡,卻變了味道。他們在推銷宣傳中,著重描述了「手」在制壺過程中的意義。悄悄偷換了概念,把「全手」說成了「徒手」。以至於,很多愛好者都認為「全手」紫砂壺就只靠雙手製作。
這就大錯特錯了。
格鬥術里有「徒手搏鬥」,意思是說全靠雙手擊打而不憑藉兵器。而紫砂壺的「全手」工藝,則絕不是僅僅靠雙手製作而已。徐秀棠《紫砂工藝》一書中寫道:
「一件紫砂工藝品的成功,要經過十到幾十道複雜的成型工序。要完成這些工序,一是要靠藝人們的製作技藝,二是要靠繁多的製作工具,兩者缺一不可。」
徐秀棠先生,曾在1995年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比中,與蔣蓉、呂堯臣、汪寅仙一起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連徐先生自己都說,紫砂工藝中「技藝」與「工具」都很重要。可以說,軍功章也應是各分一半的了。
由此可見,「全手」製作絕非是「徒手」制壺。再高明的制壺匠人,也一定要憑藉工具。其實就是紫砂業的祖師爺供春,當年創作紫砂壺時也絕非是「徒手」完成。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
「供春於給役之暇,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摶胚,茶匙穴中,指掠內外,指螺文隱起可按。」
紫砂壺鼻祖供春,做的壺應該算是全手工壺吧?那就連他老人家,做的時候都得拿個「茶匙」呢。
由此可見,「全手」紫砂壺絕非全都靠手!
「「半手」全都靠手
」那「半手」,又是誰的縮寫呢?其實,「半手」這個說法更像是俗稱。徐秀棠《紫砂工藝》一書中,稱這種工藝為「模具成型法」。
我認為「模具成型法」的講法,更為科學與貼切。「半手」二字,容易讓人望文生義的覺得一半是用手工。那麼疑問隨之而來,另一半呢?用機器么?
當然不是。
其實不管是所謂的「全手」還是「半手」,都是完全靠匠人巧手製作而成。兩者,也都要使用工具。所謂「半手」紫砂壺,只是要多用一件工具——模具。
其實,「模具成型法」並非創新,而是紫砂傳統工藝的一種。如紫砂的起始階段,供春的制壺辦法就是學習日用陶的成型辦法而應用木模,「指掠內外」、「胎必累按」。周容《宜興瓷壺記》中則記載:「供春更斫木為模」。那根據文獻記載,就連紫砂鼻祖供春做的都是「半手」壺了。
民國時期的一些紫砂名家,在筋瓤貨(如魚化龍壺)的製作時,也多要使用模具。用模具的好處,是提高製作坯件的準確性,提高勞動效率。
當年供春用的模具,多是木質。後來也有紫砂匠人,用紫砂為材質製作模具。而如今應用最多的模具,則是石膏模型了。這種技法,全稱為「擋坯石膏模成型工藝」。1958年,正式引進入紫砂工藝。此法解決了原手工製作中,不易達到的造型困難,極大地豐富了紫砂的造型。
這種所謂「半手」的程序是,用拍打好的泥片、身筒放入模型內整形,然後再取出來加工。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其到規範整形作用。以至於,製作紫砂壺的時間成本隨之下降,也更利於紫砂壺的推廣。
由此可見,所謂的「半手」其實也完全靠手。和機器製作,挨不上半點關係。像我這樣的大外行,就是把全套工具擺到我面前,我也是照樣不會做。制壺,靠的是工匠們的巧手。
不管用不用工具,或是用幾種工具,把壺做好了才是關鍵。
據我所知,大書法的毛筆也多要根據自己的書寫習慣特製。大家欣賞的是書法,倒是沒有人去糾結他到底拿什麼筆去寫。也沒有人會說,拿了好毛筆寫出來的字就不值錢了?亦或是,只有拿著破毛筆寫字的才是書法家。欣賞藝術,何必和工具較勁呢?
至於如今市場的「全手」與「半手」之爭,大多是商人的炒作。「全手」的價格比「半手」高出數倍,坦白講是不合理的現象。在泥料相同、壺型相同、容積相同的內容下,「全手」壺和「半手」壺泡茶效果,到底有多大區別呢?差兩倍?還是差三倍?我想,應該是效果幾乎相同才對。
那價格,又憑什麼差出那麼多呢?
主要價格懸殊,反而形成了一種誤導。彷彿「全手」才高級,「半手」就不入流了。
可其實,「全手」也好「半手」也罷,都是飽含匠心之作呢。
「
「工具」實在太重要
」其實,人類的進步就是學會了使用工具。說白了,這也是人和猴最大的區別。就是全手工刺繡工藝,也得允許匠人拿根針吧。總不能說,製作方法越原始就越高級?製作方法越原始就越昂貴?甚至於說,製作方法越原始越值得推崇?我想,這樣的思路絕不利於整體行業的進步。相反,這是在開歷史的倒車。
製作工具的不斷豐富,恰恰是紫砂技藝進步的表現。在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專門辟出了一個展廳去展示紫砂製作工具。由此,也可見對於工具的重視。的確,誰又有本事僅靠一雙手就能做出紫砂呢?說穿了,都是要靠工具。
那現在的製作紫砂壺的工具,到底有多少呢?徐秀棠寫道:
「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探索、創新,紫砂手工成型已形成一整套獨特的、自成體系的工具,數量有幾百種,質地有銅、鐵、木、竹、牛角、皮革、塑料等,主要有泥凳(工作台)、木搭子、木轉盤、木拍子、竹拍子、規車(矩車)、鰟皮刀、尖刀、明針(牛角製成的薄片)、篾子、線梗等。」
從供春時代的茶匙,到如今的數百種工具,紫砂工藝也在不斷的走向成熟與精細。據老一輩紫砂藝人講,當年學徒的第一步,就是要學著自己製作工具。例如在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裡,展示著一件噴水壺。
如今的塑料噴水壺,幾毛錢就可以買一個。當年沒有這麼發達的輕工業,連個噴水壺都要自己拿紫砂製作。也有人開玩笑說,當年學徒一年,就學會了做個噴水壺。但那時的工具,多數都是自己製作而成。精益求精,打造一套屬於自己的制壺工具,這不也是典型的匠人精神么?
這些老師傅,要是知道如今是以用工具的多少來判斷紫砂壺價格,估計都要後悔自己當年為啥沒學徒手捏泥壺了吧?
「全手」,是一種優秀的紫砂工藝技法,但千萬別成為了壺商們的宣傳噱頭。
「半手」,是紫砂工藝的進步,而絕不是不入流的技法。
選壺,還是要從實用角度出發。
播放GIF
▼→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
- 吃喝玩樂大搜索 -ID:chwl876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