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1)飽:《說文》:「飽,厭也。」《廣雅》:「飽,滿也。」這裡是飽足的意思。(2)安:《爾雅》:「安,定也。」《說文》:「安,靜也。從女在宀下。」這裡是安逸的意思。(3)敏於事,《說文》:「敏,疾也。」敏,勤敏。事,所學之行。(4)慎於言,慎,謹慎。言,所學之言。(5)就:接近。(6)有道:有道德的人。(7)正:一說問事是非。一說使動用法,匡正。此處從後者。(8)也已,語氣助詞,「也」表判斷,「已」通矣。
【譯文】
孔子說:一個好學的君子,應該做到飲食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所學之事要勤敏運用,對所學之言要謹慎表達,接近有道德的人向其請教,使所學之言事得以匡正。
【解讀】
本章是說君子好學的,我們在理解時應該把好學的概念放到前面來,即君子好學該怎樣?君子必定好學,君子之道的好學應該在物質方面、生活條件、做事、說話、以什麼為學習榜樣五個方面下功夫。君子好學,即學道,有五個要點,就是本章學習的重點。而理解本章,也必須以君子好學為前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吃飯、居住,是我們生活最基本的條件要求。童年時,曾有一長者對我說:「做官為宦,都是為的吃和穿。」後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始知杜甫身居茅屋心中所想和常人之不同。渴望富足的生活是人之常情,但是作為君子好學若把過多的精力用於此,則無暇顧及學道。對於君子來說, 「求飽」則太奢侈屬貪,「求安」則太過分享受是逸,粗茶淡飯一樣知足快樂,茅屋陋室一樣怡然自得。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自然是受益於此章。孔夫子的弟子中,「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榜樣是顏回。「敏於事而慎於言。」每天我們都在做事說話,但是每件事都做到「勤敏」,每句話都做到「謹慎」,似乎顯得過於迂腐和拘謹。對於我們初學道者來說,比不上聖賢自然而然符合禮的言談舉止,也比不上君子的謙謙風貌,我們的言談行事,自然會錯誤百出。從學道到行道需要一個過程,循序漸進,這句話反映的就是這個道理。這裡的「事」特指我們所學之事,「言」特指我們所學之言。對於所學之事和所學之言,我們做起來說起來還不能得心應手,所以應該採取勤敏和謹慎的態度去面對。現學現賣,學到的東西必須要「習」,要隨時隨地去運用,用「敏」和「慎」的態度,自然就少一些過錯。「就有道而正焉。」南師認為,這個「道」指學問、修養。古人的書本上就是「有道」。古人註解,有道即為有道德之人。接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們學習,而使自己的言行得到匡正。這一點,對當今社會學道者來說,是很難做到的。有道之人,實在是難以尋找。佛家所言末法時代,善知識難遇,也就是這個意思。按南師的說法,有道就是古人的書本,也有道理呀。我們打開聖賢的著述閱讀,不就是和聖賢對話嗎?然後按照聖賢著述去匡正自己,不就是「就有道而正」嗎?本章談到君子好學,結合「學而」,以及前章之「學」「習」「學文」「未學」等,理解此章當有很大幫助,細細品讀定會茅塞頓開。
推薦閱讀:
※【儒】每天學一句《論語》《學而篇》(9)※《論語》注釋·讀解(8)※以人為本,心懷天下——讀《論語》有感※論語·季氏篇第十六※論語中我最喜歡的句子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