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相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學習跳婚姻的雙人舞吧!
兩個人共同經營一段沒有血緣的親密關係,唯一的方法就是共同開始覺察、學習,為生命中重要的情感關係投入精力——學習跳婚姻的雙人舞。
當我們離開父母逐漸長大時,我們會尋找一個自己所愛的人,並渴望與之建立核心家庭。這個尋找的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創建和經營家庭的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從法律上講,當一個成年男人和一個成年女人結合成為一對夫妻時,說明他們已經有了充分的權利,已經是法律意義上的成人,他們將承擔與另外一個人共同經營家庭、撫育孩子的責任。
不同國家法律對於結婚年齡有不同的規定。中國婚姻法規定,男22歲、女20歲結婚,這是法律從生理基礎上對於組建家庭的約定。現在我們要討論的是,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生理成熟的成年男女,如何經營婚姻和親密愛戀關係的問題。或者也可以說,我們探討的是生理成熟的兩個成年人如何心理成熟地走向婚姻,走向親密關係。
曾經看過一則笑話,一個3歲的女孩對一個4歲的男孩說:「親愛的,你看我如此愛你,你一定要對我好哦,一定要像電視里的那個男人一樣好好愛我哦。」4歲的男孩聽女孩這樣說,拍著胸脯挺著肚子承諾:「你放心吧,我們一定會白頭偕老。你這麼不相信我,拿我當3歲小孩呢?」
這個笑話實際上是現實中許多心理並未充分成長的成年人的寫照。我們都參加過盛大豪華的婚禮,聚光燈耀眼閃爍,婚禮進行曲輝煌奏響。紅地毯盡頭,女孩的父親攙著女孩的手,緩緩地走到新郎官面前。女孩父親托著女兒的手,放到新郎官手中,說一句差不多全天下的岳父都會說的話:「從今天開始我把女兒交給你了,你一定要好好對待她。」老爸這樣說時,眼裡甚至閃著一些淚光,新郎官往往挺胸抬頭,大聲發出承諾:「您放心吧,老爸,我一定好好照顧她!」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女孩則幸福地依偎在男孩懷裡,憧憬著屬於他們的甜蜜生活。
這個場景是婚前生活的一個定格,卻並不能代表和證明婚後生活的幸福程度和婚姻的持久性。「白頭偕老,天長地久」的承諾,在每個婚禮的當下是真實的,可它不能代替男孩和女孩理解對方、悅納對方,共同建立起相互連接的「我們」。
這是婚姻給予雙方的共同的課題,更是雙方在婚姻這個學校中需要學習和面對的課題。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豪華別緻的求愛方式、婚禮儀式應運而生。與之相伴的,卻是一個又一個令我們措手不及、扼腕嘆息的婚姻的解體。
一個又一個打著「我愛你」「你愛我」旗號的年輕人,甚至還沒有細細反思「什麼是婚姻,什麼是愛,什麼是被愛」,就帶著憧憬和夢想進入了婚姻殿堂。於是他們中的很多人迷失了方向。越來越多婚姻失敗的消息正在擊碎人們對於愛情的夢想。
我們是否應該相信愛?這世界上有沒有真正的愛情?這些都在成為網路的熱門話題。人們要麼為情所傷,要麼窮追不捨地追求自己想像中的幸福和愛情,卻少有人檢討自己對愛懂得多少,反省自己該用怎樣的方式去經營婚姻。於是常常有女生結婚之後,大罵自己丈夫是偽君子、說話不算數,明明承諾要對自己好,可結婚後卻沒有任何自己所期望的表示,因此懷念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日子,懷疑自己瞎眼看錯了人。有些女生甚至接著會用各種方式保衛自己:進行財產公證,個人空間界定,進而發出「女人不再相信男人」的慨嘆。但同時,她們又無限渴望被愛。
男生在進入婚姻之後,也突然驚覺太太不再如婚前那般溫柔可人,而是變成了錙銖必較的小心眼女生或悍婦,需要他們無限度地寵愛。她們不滿意了就會拋出「我在家就這樣」的口號,拒絕為自己所愛的人改變。
被寵大的女孩、被照管的男生,就這樣開始了他們特有的家庭遊戲。也許是你追我逃,也許是互相冷戰,又或者是星期一到星期五兩人同處一室,雙休日或年假日各回各家、各見各媽。他們用一種看似獨立的、有界限的方式逃避著夫妻磨合中可能出現的困擾,保持著「蘋果皮式的和諧」。「我不願意為你改變」「我們沒有能力創建屬於我們的共同價值和目標」,是這些男男女女們內在隱藏的信念。
本來,男人和女人結合是因彼此不同而相互吸引。「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水星」的比喻,亞當、夏娃的神話故事,都在暗喻著男性和女性本來是一體的。曾經的分離使彼此渴望更深的連接,渴望融為一體。有人說,婚前彼此吸引是因為相互的不同;婚後彼此爭吵,也是因為彼此的不同。男人和女人們因不同而吸引,卻又因不同而分離。
作者推薦: 《孩子,我拿什麼留給你》是著名親子教育專家吳文君寫給企業家父母的教育心經。在書中,作者憑藉自己多年一線親子諮詢的經驗,對企業家父母的現狀做了準確細緻的分析,引導人們從調節自我情緒開始,接受自己,接受孩子,一步步與孩子連接,與愛連接。事實證明,只有父母做到有效而充分的陪伴,孩子才能從小感受到來自家庭源源不斷的能量支持,從而勇敢自信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孩子,我拿什麼留給你 ¥28.8 | 京東 購買男性和女性性別、性格特徵和心理特點都不同,分屬於完全不同的家族系統。所以,一個不同的「我」加上一個不同的「你」,不會簡單地構成「我們」。雙方都需要有自覺和主動性,願意放下「我」的一部分,去與「你」共同創造「我們」,包括創造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的價值和信念等。如果說婚姻得以形成是因為彼此對未來的共同期盼,那麼這份期盼能否得以實現,則取決於每個人是否願意放下「我」獨有的一部分,創建屬於我們共同的部分。
比如,一南一北兩個人結成了夫妻。生長於南方的男士喜歡吃米,生長於北方的女士喜歡吃面。假如兩個人總保持著自己的方式不變,則很難同吃一鍋飯,共同的東西就會少許多。如何保持各自獨立又共創「我們」呢?兩人也許可以約定:星期一到星期五吃各自喜歡的面和飯,周末的某一天則一起去吃一頓飯。男人陪太太嘗一碗她喜歡的面,或者女人陪先生嘗一碗他喜歡的飯。做這些時,雙方應該是歡心的、喜悅的,願意為共同的「我們」做出改變的。
以這碗面和米為例,他們可以在生活情趣、休閑、溝通等多個方面創造共同合作的機會。這樣就會有更多的「我們」,有更多共同的話題和空間。這份共同會讓他們連接得越來越緊密,認同越來越廣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創造婚姻的和諧與美滿。
推薦閱讀:
※分手沒有互相詆毀,並彼此祝福,劉燁謝娜相愛五年到底經歷了什麼
※和哪個星男相愛最苦
※穿越人海,與你相擁相愛
※相守容易,相愛太難
※為何相衝的男女卻容易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