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四庫全書》與《弟子規》有同等的作用和能量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10-02 22:12:55關鍵字:佛陀教育網,凈宗經教網,四庫全書,弟子規,阿惟越致 |
【 點擊數:128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111集2014年9月29 日 講於 澳大利亞只要往生極樂就是圓滿證得三不退的阿惟越致菩薩 【解】《甄解》云:「實相妙處盡理至極,雲際也。」 《甄解》里解釋這個「際」字,「際」是什麼意思?實相的妙處,「理」是理體,盡理,圓圓滿滿跟這個理相應,一絲毫確實都沒有,達到極處。這是什麼?明心見性達到極處。這什麼境界?妙覺果位。實報土裡面,有沒有妙覺果位法身菩薩?有,法身菩薩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是感,法身就有應。法身就是常寂光,法身佛在哪裡?法身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具足清凈心他就現前;心不清凈,他不現前,他現前不起作用。所以清凈心是感,平等心感,覺也是感,覺是法身菩薩。平等是三賢菩薩,清凈是二乘,聲聞、緣覺,都是證到果位的聖人,不是凡夫,窮盡至極,這就是「真實之際」那個「際」的意思,這「至極」是妙覺果位圓滿證得,這是契入常寂光了。 【解】准上兩說,則真實即實相之異名。真實之際者,乃實相妙理究竟至極者也,亦正是佛之知見也。 圓滿的佛知佛見,這是什麼境界?妙覺如來,在等覺之上。 【解】《會疏》曰:「開顯真實為顯示,謂會十界歸一乘克成菩提故。」 《法華經》,佛到最後說真的了,「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換句話說,《法華》之前統統是方便說,《阿含》成就人天,小果;《方等》成就三乘;《華嚴》成就大乘;《法華》成就一乘,「唯有一乘法」,佛說法才究竟圓滿。 一乘裡頭最方便的,凈宗法門,它要求的條件就三個,真信,沒有絲毫懷疑,真願,願生極樂世界,把這個世間一切緣全放下了,一絲不掛,在這個世間,一切資生之具不能沒有,但是心上沒有,放下不是指事,是指心,心上沒有,心是沒有什麼時候走都成,沒有牽掛了,還有一樁事情牽掛,凡夫知見,那個凈宗對你難,完全放下了,凈宗對你太容易了。 …… 【解】「真實之際者,以一佛乘為法涯際故。」 這個「涯際」是邊際。「一佛乘」那就是圓滿大法,為邊際,到這個地方才到究竟到圓滿,比大乘還要高。大乘往生生實報土,報土,一真法界;二乘生到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有,不是沒有,但實際上,咱們去看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十念必生」;第十九願「發菩提心」;我們這個本子第二十願,「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句可不得了。 「阿惟越致」是什麼?圓滿證得三不退,通常講「位不退」,阿羅漢所證得的;「行不退」,菩薩證得的;「念不退」,法身菩薩證得的,就是實報土的菩薩,證得的是念不退。三種不退轉你都圓滿證得,換句話說,我們生到凡聖同居土,到極樂世界實際上享受的是實報土,是法身大士。這什麼緣故?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以及他老人家無量劫修學的功德,加持給往生的這些人。行嗎?我們聽到懷疑,為什麼懷疑?每天往生的人不計其數,極樂世界到現在已有十劫了,極樂世界成就人有多少?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阿彌陀佛功德夠嗎?這四十八願還能有效嗎?有。為什麼?它稱「性」,只要一稱「性」,就沒有邊際了,真正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稱「性」。 這個「性」,佛性跟我們的性是一個性。「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佛自性生的,也是我們自己自性生的。自性像光一樣,光跟光融在一起,分不出你、我、他。 我們習慣用常識來思考、判斷,而不是用智慧觀察【解】又《甄解》曰:「若依小乘,偏真為實際。若依漸教,以離二邊為真實際。若依聖道實教,諸法實相為真實際。若依凈土,光闡道教為權方便,誓願一佛乘為真實際,一實真如海故。「 這些說法無非是讓我們,漸漸體會到,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所說的、所修、所證的是一佛乘,本經幫助我們契入的,也就是這個一佛乘,讓我們難信。一佛乘是真難得到,怎麼這麼容易?怎麼這麼簡單?讓我們產生懷疑,不敢相信,這是我們什麼?我們沒有智慧,我們完全用常識來判斷,不是用智慧觀察,常識的判斷就有問題了,為什麼?它裡頭有等級,有分別、有執著,智慧沒有。 智慧是照見,有智慧的人有問必答,不用去考慮,不用去思維;用知識不行,知識,人家提出問題,在那多想一想,怎麼回答他,怎麼樣講了讓他能理解。 智慧沒有這個,智慧像敲鼓一樣,敲得重,聲音大;敲得輕,聲音小,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這智慧。 所以祖師大德種種開導,都是讓我們要體會到:凈宗一佛乘,凈宗是真實之際裡面的真實之際,是一佛乘當中的一佛乘。了不起!這部書圓具一切佛法,圓圓滿滿的,沒有一法漏掉。 我們世間也有一部究竟圓滿的大典,一樣不漏,這是人類先祖遺留下來的瑰寶,真實智慧,這世間智慧,能解決世間一切問題。這一部寶典是什麼?我們要說,人類祖先遺留下來的,就是中國的《四庫全書》。在佛門好比是《大藏經》,分量太大了,誰能學得完?求智慧不必全學,學一樣就行了,一樣通了全通了。在世間法行嗎?行。世出世間是一法,不是二法,一通是什麼?那「一」是定,「戒、定、慧」的「定」。 所以佛法修學的理念跟方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來,中國的「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世世代代真正出了不少開悟的人,我沒有時間讀這些書,這個裡頭有沒有一本精華本,就像諸佛世尊所說一切教裡頭有一本精華本,就是《大乘無量壽經》,它跟《華嚴經》一樣,文字沒有那麼多,包容之廣,包容之深,就是《大方廣佛華嚴》,一點都沒錯,《大方廣佛華嚴》的精華本,全得到了。 在中國,《四庫全書》也有個精華本——《群書治要》,唐太宗編的。他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迫切的需要,所以成立個小組,在《四庫》裡頭,「經、史、子」這三集裡面去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些文字,把它抄集在一起給他看。這個東西是中國老祖宗五千年留下來的精華篇,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拿《群書治要》來對應《無量壽經》,很對稱,一個世間法,一個出世間法,出世間法能通世間法,世間法不通出世間法,但是它能給出世間法做基礎。 學佛沒有扎好根,經不起風吹雨打現在的戒為什麼這麼難持?受戒很容易,受完之後做不到,怎麼辦?為什麼古時候人做得到,我們現在做不到?就以海賢那個時代人,他能做到,他能做到人也不多了,愈往前面去人數愈多,都能做到。做不到佛不說,祖師大德不傳。真能做到,什麼原因?有根底。我們在「凈業三福」裡面所看到的,你看看,「凈業三福」第一福提到「修十善業」,十善業前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個重要,這是十善業的根。所以,在這些年來我們強調這個根,有這個根,戒律決定沒有問題。 人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他怎麼會持戒?這個我們能想得到。所以我們提倡,「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道教的《太上感應篇》,有這個基礎,修「十善業」不成問題;缺少這兩門不行,沒根基,經不起風吹雨打。這根多重要! 我們對這根沾了一點邊緣,我們很幸運。在我這一代的人是很幸運的,出生在桐城派的根據地,我們的家鄉,桐城、舒城、廬江這三個城,距離差不多都是二三十公里,這個地區,明清兩代桐城派的根據地,所以鄉下小孩都念私塾,都念古書、私塾,讀書的風氣很盛,老人、父母都懂得給小孩紮根。那就是說,小孩不可以看的、不可以聽的、不可以接觸的,這個抓得很嚴。所以雖然是五、六歲的小孩,有能力辨別善惡、是非。凡是不善的不碰它,養成習慣了,好的,正面的跟他學習;不善的不碰它,遠離。但是其他的城市農村就沒有了;有,也沒有像我們家鄉那麼重視。但是現在回到家鄉沒有了,完全沒有了,所以我們著急。 《四庫全書》與《弟子規》有同等的作用和能量大概是七八年前,北京三位教授——湯一介教授、郭齊家、錢遜,這都是名教授,到香港來看我,問我為什麼要提倡《弟子規》。那個時候我在到處介紹《弟子規》,他們不了解:為什麼不從「四書」、「五經」、「十三經」下手,要搞這些小東西? 當時我舉了個比喻告訴大家,我說我面前擺個天平,這一邊放的是「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四庫全書》,這一邊就是一本《弟子規》,我說它的重量相等、平的。 「這怎麼可能呢?哪有這個道理?」 我就說了:這邊這一大堆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在這裡,《弟子規》是「篤行」。如果沒有「行」,那些都是知識,沒起作用,還不如這部《弟子規》。《弟子規》學好了,他還懂得做人的規矩,比那麼多有學問的人他做不到,還要高一點。這他才明了。 學佛必須做到「三皈」、「五戒」、「十善」、「沙彌律儀」我們今天要小小戒,小小戒是什麼?「三皈」、「五戒」、「十善」,再加上一個「沙彌律儀」,這小小戒。小小戒不能守,全是假的!根太重要了! 今天佛法為什麼這麼困難?我們沒有從《弟子規》、「孝親尊師」這個地方紮根,所以都是虛的、浮的,問題出在這裡。那怎麼辦?補習,惡補!這做人基本的道理,古聖先賢、諸佛菩薩,哪個不是根扎在這裡,你能小看它嗎?凈土宗念佛往生凈土,這也是根;沒有這個根,喊破喉嚨也枉然。 中國古人講究實學——真實的學問,真實學問就是實幹,沒有絲毫虛偽。所以佛法裡頭,要知道證果第一個條件是什麼?把身放下才能證得須陀洹。五種見惑,「身見」不破,你證不到須陀洹,須陀洹是小小果、初果。大乘十信菩薩的初信位要破「身見」、破「邊見」,要破「見取」、「戒取」(這兩個合起來,中國人叫「成見」)、要破「邪見」,這才能證果,《華嚴》上說的「開示悟入」,你才能悟入。不真干不行,口頭上學的佛法是知識,現在人講「佛學」。我們看到搞「佛學」的人多,拿到佛學博士學位,沒有真修、沒有悟入,「信、解、行、證」,他有「信、解」,沒有「行、證」。 這是我們學佛,我們遇到這麼好的緣分,真正遇到了一切佛法裡頭的精華本,這一生怎麼能沒有成就?! 成就,持戒、念佛,這個持戒不要太高深,你就把這個「三皈」、「五戒」、「十善」、在家「八關齋戒」、出家「沙彌律儀」,你就把這個做到就行了,穩穩噹噹保證你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大眾都歡迎你。現在修凈土的人多,往生的很少,什麼原因?這沒做到,連《弟子規》都沒有、《感應篇》沒有,所以念了一輩子的佛,最後還是搞六道輪迴。如果念念是善,生三善道,人天福報;如果念念還不善,還會發脾氣、還有怨恨,那他三惡道去了。記住!海賢老和尚一生沒有發過脾氣、沒有紅過臉,見什麼人、什麼事,沒有不歡喜的、沒有不愉快、沒有怨恨,這是什麼?基本的修養。說幾句不好聽的,你要難過好幾天,這怎麼行!這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去?!海賢老和尚給那個收電費的人打了兩個耳光,電費趕快掏出來給他,旁邊人看到看不慣,要找他去理論,老和尚說:算了,別找了,學佛度量要大、能包含人,打我兩個耳光,等於替我搔癢;吐我一臉的口水,那就等於給我洗臉。你看看,人家這麼看法,忍辱! 六波羅蜜,前面「布施、持戒」是修福。「忍辱」是保全你的福報;你要不能忍,福報就沒有了,所以中國人說「量大福大」。人要有度量,人要能容忍、要能包容,人對人要生歡喜心,他種種造的錯誤要原諒他,他沒有人教他。現在普遍從小紮根教育都沒有了,他犯的過錯你怎麼能怪他?他是正常;我們責怪他,是不正常的。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西方公據重刻序凈土法門,乃如來普度眾生之特別法門也。如來愍念眾生,示成正覺。俯順群機,循循善誘。大根則令其悟一心之具造,斷惑證真,以直趣菩提。小器則令其明三世之因果,趨吉避凶,為入道方便。雖則大小不同,權實各異。皆須斷盡見思二惑,方可出離分段生死。倘惑業未盡,道果未成。縱有修持,不能自主。久經生死,進少退多。以道不勝習,業能縛心。譬如坯器未燒,經雨則化。雖有前功,了無所益。以是之故,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凈土法門。俾①若凡若聖,或智或愚,同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則以己信願,感佛慈悲。感應道交,必蒙攝受。迨②至臨欲命終,即得隨佛往生也。既往生已,則已斷惑者,速證無生。具業縛者,亦登不退。從茲親炙彌陀,參隨海眾。熏陶化育,染如來之妙香。障盡智圓,複本具之佛性。俯提劣機,曲護初心,唯此法門,最為第一。如來之恩,廣大周至。雖天地父母,莫能喻其萬一也。昔人慾令同人,各修凈業。因輯經咒文說,及諸應驗,以為一書,名之為西方公據。公據者,即把柄,與左券③之謂也。果能受持阿彌陀經,則知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依正莊嚴,種種功德。阿彌陀佛,現在說法。光壽無量,誓願洪深。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皆以修此信願念佛之多善根福德因緣妙行而生。其有不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以期近則登不退地,遠則圓成佛道者乎。而況六方諸佛,普利眾生。釋迦本師,得無上道。無不資始④乎此,而歸極乎此。良⑤以一切眾生,皆具佛性。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法門之妙,妙無以加。乃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實如來大暢本懷之圓詮也。有緣遇者,即是多善根因緣。為防疑退,更輯諸圖說應驗。徐子肇珩,宿具靈根。痛二親之早逝,冀九蓮以同登。因發心重刻,廣為流布。以期現生父母,歷劫怨親。普及法界眾生,共入彌陀願海。余嘉彼孝思,敘其大致。倘閱者果不以余言為非,當必有親證此無上甚深大事因緣之一日在。翹冀何極。(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 序) 註解: ①俾(bǐ):使。 ②迨(dài):等到;達到;趁。 ③左券(zuǒ quàn):古代稱契約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兩片,左片叫左券,是索取償還的憑證。後來說「有把握」叫「操左券」。 ④資始(zī shǐ)藉以發生、開始;指事物起始所憑藉者。資,供給;幫助。 ⑤良(liáng):確實;果然;誠然,的確。
|
推薦閱讀:
※清淨功-採天地能量來養生
※【正能量短句】具有正能量的簡短句子(2)
※【正能量句子,句句走心】
※冬季滋補暖身的能量湯羹——豆漿燉羊腿
※【努力正能量的句子】做事努力的正能量句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