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果老:「九一八」事變後的不抵抗責任在誰

1990年解除監禁後的張學良在台北接受日本NHK電視台記者採訪時,終於揭開了「九一八」事變後的不抵抗責任的迷霧,公開承擔了自己在對待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錯誤與責任,承認是他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按照預謀的計劃,突然進攻中國軍隊駐守的北大營和瀋陽內城。由於守衛的東北軍不予抵抗,日軍大舉推進,一周之內即侵佔了遼寧、吉林大部地區。1932年2月5日,日軍佔領哈爾濱。在20萬東北軍迅速的撤退下,日軍不僅輕易佔領東北全境,使12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4個日本的國土淪入敵手,而且使一大批軍事物資落入敵方,其中飛機260架,大炮3000門,坦克26輛,機槍4000挺,進口步槍12萬枝,兵工廠一座。中國各階層人民在深重民族危機的刺激下,掀起了空前規模的抗日救國高潮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後,擁有20萬人數的東北軍由於節節退讓,居然將東北全境拱手讓給了只有兩萬餘人的日本侵略者,張學良被罵為「不抵抗將軍」。究竟是誰應承當「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的責任?多年以來,一直流傳著是蔣介石下令,張是代蔣受過的說法。最有影響的是,張的機要秘書郭維城在1946年8月15日發表的廣播演說稱,「『九一八』事變當時,張學良將軍在北平(按:張當時任東北軍政長官、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一夜之間,十幾次電南京蔣介石請示,而蔣介石卻若無其事地十幾次複電不準抵抗。」( 載1946年8月24日《東北日報》)張學良甚至通過人說,他已命人將蔣介石不抵抗的手諭保存在瑞士銀行的保險箱中,到時會公佈於天下。但時至今日,蔣命令張不抵抗的手諭或任何電報都未見到。(蔣迫於國民黨內鬥爭壓力與國內輿論壓力,於1931年底辭職去國民政府主席與陸海空軍總司令職務,回浙江奉化老家。1932年1月29日蔣復出,被任命為新設立的軍事委員會委員,3月6日任委員長)據蔣介石日記手稿,從時間節點上看,1931年9月18日上午,蔣介石與宋美齡參謁中山陵,後來又參加了國府會議,晚上九時半蔣登上永綏號軍艦,離開南京,前往南昌督剿江西境內的紅軍;19日凌晨當永綏號軍艦抵達江西湖口時,蔣才收到南京轉來張學良關於「九一八事變」的電報。據蔣18日日記內容,蔣介石當天在艦上考慮的就是兩件事情:一是如何對付新成立的廣州國民政府(1931年初,因政見分裂,蔣軟禁了立法院長鬍漢民,引起國民黨分裂。5月汪精衛、孫科等人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與南京對立),另一則是如何對付江西紅軍。這以上兩點都是「安內」的問題。因此他在接到關於「九一八」的電報後,感到十分突然,對日寇侵略行徑十分痛恨的蔣,在19日中寫道:「倭寇…..欲乘粵逆叛變之時,內部分裂,而侵略東省矣!」「天災匪患相逼而來之時,予所恃者,惟一片愛國心。」20日日記中寫道:「苟為我祖我宗之子孫,則不收回東省,永無人格矣。……卧薪嘗膽,教養生聚,忍辱負重,是我今日之事也。」回復張說:「知日兵昨夜進攻瀋陽。據東京消息,日以我軍有拆毀鐵路計劃。其借口如此,請向外宣傳時對此應力辟之。近情盼時刻電告。」21日蔣介石回到南京,確定了「團結內部,統一中國,抵禦倭寇,注重外交,振著精神,喚醒國民,還我東省。」的方針。隨著局勢的迅速發展,蔣態度不斷加強。9月28日,他寫下遺囑,表示「持此復仇之志,勿暴雪恥之氣……期於十年之內,湔雪今日無上之恥辱。」)10月7日的日記寫道:「此次對日作戰,其關係不在戰鬥之勝負,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長,與夫國家人格之存亡也……是故余志以決,如果倭寇比我政府至於絕境,迫我民族至無獨立生存之餘地,則成敗利鈍自不暇顧,只有挺然奮起,與之決一死戰,恃我一己之犧牲,以表示我國家之人格。」 (以上均見《蔣介石日記》手稿本蔣當時因為要集中軍事力量對付江西的中央紅軍(「安內」),東北問題主要催促張學良的東北軍抵抗,同時寄希望於外交,希圖通過國聯(國際聯盟)的仲裁在國際上獲得支持,以孤立日本。但這種外交努力是缺乏力量的,因為日本根本就沒有把國聯放在眼裡,國聯關於東北問題的決議對日本沒有起到任何約束作用。但對東北負有守土責任的張學良一開始就是放棄抵抗。早在事變發生前的7月6日,他就電告瀋陽東北軍參謀部:「如與日本開戰…..東北將萬劫不復。」「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9月19日),張在北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明了他絕對不抵抗的立場,他說:「昨夜接到沈電,驚悉中日衝突事件。唯東北既無抵抗之力量,亦無開戰之理由……嚴飭其絕對不抵抗,盡日軍所為。」(張的談話見1931年9月21日《盛京時報》)張的「無開戰之理由」前提是「無抵抗之力量」,他知道如果採取抵抗的方針,將會損耗自己的實力;而戰爭失敗、軍力損耗,將會動搖他在東北乃至國民政府中的地位。由於這樣,直至12月21日當日軍分三路圍攻錦州時,張仍無抵抗打算。25日南京政府電令張「應儘力之所能及,積極抵抗。」東北軍才勉強同日軍交手,但幾天後(1932年1月2日)隨即放棄錦州,退入關內。這樣,東北全境很快淪陷,日軍覬覦華北。在此危急的形勢下,復出後的蔣介石要求張學良撤換熱河省主席湯玉麟,派兵「佔據熱河,與東三省義勇軍打成一片」,「令倭寇使之不敢窺視平津。」並致函張「督促實行之。」(見《蔣介石日記》手稿本)但張學良並未執行蔣的指示,始終沒有改變他的不抵抗方針。1990年解除監禁後的張學良在台北接受日本NHK電視台記者採訪時,終於揭開了「九一八」事變後的不抵抗責任的迷霧,公開承擔了自己在對待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錯誤與責任,承認是他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他說:「我當時沒想日本軍隊會那麼做,我認為日本是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他回答日本記者關於是否接受了蔣的不抵抗命令時明確表示:「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的責任推卸給國民政府,是我自己不想擴大事件,採取了不抵抗的政策。」至此,「九一八」事變後不抵抗責任的真相才算得到了澄清。責任編輯:花滿樓
推薦閱讀:

【物管案例】業主被小區藏獒撕咬致重傷,物業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行政被告舉證責任倒置
哪位皇帝該為清朝的制度性腐敗 負最大責任?
未滿14周歲搶劫殺人不負刑事責任,這法律是何道理?
關注國旗下孩子的教育幸福——迎江區責任督學督導案例

TAG: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