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濤說|「108顆佛珠」第一章
第一顆
囚禁我的沒有別人,只有我自己。
我若放手,便無人能抓住我。
只有全然覺察,提醒自己放下內心的依賴,
痛苦的輪迴才能真正終止。
如何理解第1顆佛珠中的「我」?
在《道德經》第十二章中有這樣一段「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這一段話老子的意思或許是提醒世人不要一味貪圖享受、貪圖安逸,那樣會讓人更快走向滅亡。外在的五色、五音、五味等,雖是在身外,可是通過感官在「我」心得到感受,目盲、耳聾、口爽都是由心而發,所以「囚禁我的沒有別人,只有我自己」,因爲「我」若不起心動念,五色、五音、五味……又如何能控制「我」?
是什麽在約束著我?
是什麽使我沿著某種我認爲正確的道路前行?從小我們就受到各種教育,每種事物被定義在對立關系之間——我的、妳的;好的、壞的;新的、舊的……每種情感的表現也在相互對立之間——愛的、恨的;正確的、錯誤的……再後來很多事物都以某種邏輯出現:妳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有學好金融才能去涉及金融領域的工作;一天坐辦公室太久,我必須下班後去健身才是健康的;牛奶有很多蛋白質,蛋白質是人體所需的,所以要多喝牛奶……
諸如此類,生活中到處都是這樣的「標簽」,這些真的是我們所要的嗎?
這些看似我們所要的不正是在囚禁我們嗎?
佛家說「反觀內照」,道家講「返璞歸真」。
道理都是一樣的,反觀之,若五色、五音、五味等等俱是向內觀,如五色爲「我」體內的各個髒器、五音爲「我」體內各運行的音聲、五味爲「我」體內各相融的變化……「我」之「眼耳口」往內仔細覺察,但凡需要細細體察的,必是要穩守一處,也就是靜虛的狀態,否則如何細細體察?要做到靜虛,就需要「我」原本的前行停止,
回返、然後從「有」到「無」之中……
沒有了前行,自然沒有了輪回。
2 第二顆
不要被虛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暫時現象,
騙去了自己的智慧,騙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虛妄從何而來?
虛妄從「時間」裏來,我們一直以爲時間是不變的,至少格林威治是有標准時間的。有了時間就有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現在可以證明我們過去的認知、而未來可以驗證我們當下的判斷,真的是這樣嗎?
愛因斯坦在他的相對論裏發現「時間是可變的」,簡單的舉例:運動中的鍾比靜止的鍾慢,運動速度越快,鍾走的時間越慢,當運動速度達到光速時,時間就停止了……如果真的能長生不老就太棒了……瞧,時間都停止了,我們哪裏還有什麽過去、現在和未來?又何來的虛妄?物理世界的暫時現象,更與時間有關了。
人的「智慧」從哪兒來的?
難道情感真的可以分真性與假性嗎?「智慧」在命理學中以水來代表,所謂水主智慧,而在五行裏唯有木有生命,木代表當下的我們,水生木,水就是我們祖先的代表,所以智慧來源於我們的祖先,如果你要問我第一個祖先的智慧來源哪裏,我只能回答:鬼知道!
那麽「情感」呢?而且還真性與假性,「情感」又是怎麽回事呢?「情感」就是我們正在付出與消耗著的喜怒哀樂愛惡欲,就如木生之火,火越旺木消越快,最終也就真的只能爲鬼了……而真性、假性無非是你站在哪個面來看罷了。
所謂「自己的智慧」、
「真性的情感」亦是虛妄,
被「虛妄」騙去就更虛妄了。
3 第三顆若無我相,則無增減。
世人之所以有得失心,是因爲妄執有我;
如能了知無我,得失心便滅。
但凡「若無」,就是假設。
便如英文中之虛擬語氣——「IF」是也!
而無我就沒有了二元對立,沒有了我便沒有了你,更沒有了他……
沒有你我就沒有男女,沒有男女也沒有了天地,
沒有了天地就沒有了陰陽。
人之得失無非是在心與物
佛家把心物之現象統稱爲「行」,而「行」包含著「遷流」與「相狀」兩部分。遷流就是心與物的現象時時刻刻在遷變和流轉之中,如「故者方滅,新者即起;故滅新生,相續無絕」;相狀是在遷流基礎上的心與物的靈光乍現,就如電閃雷鳴。簡單解釋:遷流就如呼吸,一生一滅……相狀就如呼吸中之笑與哭、噴嚏與哈欠……。
佛說:諸行無常。
既是無常,患得患失又有何用?老子說:「知和曰常。」莊子說:「一下一上,以和爲量。」「和」是什麽?「和」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也!
此處並非說「無我」,
而是「無我相」、「無增減」,
就是提醒大家不要執著。
4 第四顆真正傷害你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
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
與其懷恨在心、終苦一生,
不如立即放下、讓心自在!
得其形、得其勢、得其韻
關於中國的文人畫,明代的李日華曾經說:「凡狀物者,得其形者,不若得其勢,得其勢者,不若得其韻,得其韻者,不若得其性」。這是學習了解中國繪畫的三個階段,就是從「得形」到「得勢」、從「得勢」到「得韻」、從「得韻」到「得性」。我們對待人、事、物的看法其實也與這樣的階段相仿。令人痛苦與放不下的往往是在各個階段的轉換之時,比如對一個事情的了解,我們最初只能在表面上進行了解,就是所謂的從「得形」到「得勢」的階段,大致了解之後,如果想知道更多的內容,就得往深處去了解——由「得勢」到「得韻」,這就變得不那麽容易了,「韻」就是「爲什麽」,當你因一個一個的「爲什麽」而又找不到答案時,煩惱、痛苦便因此而生……
時間會給你答案
所有遇到的「爲什麽」最終都取決於「怎麽看」,佛家要脫「苦」,儒家要治「亂」……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時辰,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總會走。
「放下,然後自在」
並非憑空而來,而在於對事物的瞭然,如果未能對事物瞭然,想要自在,就必須有自知之明!「放下,然後自在」,就是舍,然後得!
老子第七十一章說: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5 第五顆
人一定要明了因果,人的一生都受因果的支配。
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循環。
人一定要知因果
同時也應該知道,此刻的因是上次因的果、此刻的果是下次果的因。如同一呼一吸,一直延續……標榜「不立文字」的禪宗,對於因果有著更直接的解讀。若問古人所言討的「禪」,我們可以去看看《碧岩錄》、《景德傳燈錄》等等禪宗語錄,可是師傅們會一再叮囑:不要在文字言語表面去作會解。
禪的學習有一種方法叫「參話頭」
簡單講就是你當下說的某段話,在說之前是什麽想法、什麽意思,比如你問我:「什麽是平常心?」,你問我這句話之前你的想法是什麽或者你是什麽意思,因爲那個想法或意思也許正是你要問「什麽是平常心?」這句話的因,而我要根據這句話的因去回答……對於那些語錄,我們這等凡夫愚鈍之人不明其理,往往就如墮雲裏霧裏,不知在講什麽了……
《華嚴經》雲:一切諸報,皆從業起;
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業,皆從習起。
我們常常不知道「因」的力量有多大,比如一粒穀子或是一顆西瓜籽所具有的能量不是我們肉眼可見,但是把它們在適當的時候種到土裏,最終的結果不是壹粒穀子或西瓜籽的模樣了。我們的起心動念看似小,結果卻不一定是我們能預料的。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人人皆知「病從口入」、亦知「禍從口出」,但往往管不住嘴,這還只是嘴上,還有行爲、慾念……要想管住就要學會——止,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凡事行前多想想後果,會不會心生害怕、心生畏懼?勸大家凡事勿急啊!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一念善,福雖未至,禍已遠矣;
一念惡,禍雖未至,福已遠矣。
6 第六顆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
當我們傷心沒有鞋子穿的時候,
會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己土·大地之土
這是108顆佛珠的第六顆,「六」這個數字在命理學中是己土,己土就是大地之土。大地孕育了生命,大地承載著這個世界的一切,不僅提供給我們飲食,也接受著我們的排棄物,不管我們怎麽對她,她都無怨無悔。大地的代表就是坤卦,厚德載物、德和無疆。
人們也把大地比喻爲母親,母親給予我們的永遠是我們無法報答的,所以我們更當有感恩之心。大地之土,位在中央。「央」這個字,音是陰陽二字之合音,陰陽和合才有我們,有陰陽就會有圓缺,所以我們當有包容之心。脾胃歸土,因慾望而常常傷感的人往往也是脾胃容易有慢性病症的人;傷感過重、執著者,慢慢會走向「大抑鬱」……所以我們當有捨得之心。
六與六欲
「六」這個數字在《呂氏春秋》裏有提到:「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意思是「全生」之人,「六欲」都得到了適當的滿足,此中的「六欲」包含生、死、耳、目、口、鼻;
佛家也有「六欲」—色、聲、香、味、觸、法。對於我們這些凡人,都希望能「全生」,那慾望必要適可而止了。看來我們都是有福氣的,然而我們是真的有福氣嗎?夫真,不視而明,不聽而聰,不言而正,不行而從。
古人雲:
富貴壽考齊備者,謂之有福氣!
我們都該認真思考……
7 第七顆來到人世是偶然的,
離開人世是必然的,
所以妳必須隨緣不變。
隨緣不是得過且過,
因循苟且,而是一定要盡人事聽天命。
人類更容易傾向於情感感受
耶魯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做過一個實驗,實驗分爲兩組,第一組是訓練一隻猴子去拉操縱桿,然後就能得到一天的食物,當它學會以後,把另一隻猴子關在它的隔壁,第一隻猴子拉動操縱桿,就會對新猴子産生電擊,奇怪的是第一隻猴子停止了拉動操縱桿,那怕好幾天都餓肚子;另一組實驗是當一位權威人士(比如穿白大褂的專家)命令實驗者拉動操縱桿電擊別人,實驗者會一直聽從權威人士的命令……
從這個實驗中得出猴子只有同情心,人類更容易傾向於情感感受(在這個實驗裏是依附於權威者的情感)。一個把情感感受放在吃穿住行上的人,很難去關心他人,這並不是他沒有愛心,也不是他不珍惜福氣,人類常常可能爲了自己的需要寧願付出更多。
心隨境轉
人們常常也會把情感放在自以爲重要的方面,比如對於某些曾經受過傷、遇到艱難坎坷的人過度表現出自己的感受,這同人們在電視上看著影片中的情景跟著在自我感受一樣,這在佛家叫「心隨境轉」,這些都是表面的感受,這些最終只會帶來煩惱……隨緣不變是要回到正念上來,不隨境轉,甚至可以反過來轉境,這在佛家稱爲「奢摩地」,也就是「定」的狀態。
如何盡人事聽天命?
我想就是「慈悲」二字!
…未完待續…
…持續更新…?
關於「六甲田」傳統文化系列講座
得閑周末,設香茗邀摯友,品賞由心,合意美滿。「六甲田」專意策劃、舉辦「傳統文化系列講座」,
希望通過一杯茶湯的自然真味,
與更多人分享應於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的時代美學。
推薦閱讀:
※想請一串佛珠,請教各位哪種材質的佛珠好一些?
※我以為走到了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結果眼前看到的卻是一串佛珠
※佛珠顆數大有講究 教你正確戴法-吉祥天地-微頭條(wtoutiao.com)
※呂德福佛珠的【小葉紫檀知識】
※朝珠的意義大全及朝珠關聯西藏佛珠的那點事兒(多圖)
TAG:佛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