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06-26
唐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唐代以前,中印之間的交通大多取道陸路,選擇海路者較少。到了唐代,由於海路較陸路安全,因此西行求法高僧多改由海路前往。唐代國人前往南海的,也多半是僧侶。在唐代各種敘述南海史地的記傳著作中,記載最詳盡的,首推義凈三藏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書,書中共記載了六十多位西行求法者的事迹,其中,取道南海前往印度的,多達三十餘人。這些記錄不但有助於南海文化的研究,而且對後世海外華僑事業的開展,更具有很大的鼓勵和啟發。 義凈,俗姓張,齊州(山東濟南)人,年少出家,欣慕法顯、玄奘西遊的壯舉,在他三十七歲那年,就是唐高宗咸亨二年(六七一)時,在廣州搭乘波斯船泛海南行,到了室利佛逝,又通過麻六甲海峽,行經馬來半島西岸的羯荼國(今吉打州)、裸人國,再經孟加拉灣各海岸,抵達印度,由東印度的南岸登陸。前後參訪了菩提伽耶、那爛陀等聖跡,途中與越南沙門大乘燈相識,留住一年,學梵語,習聲明。後來跟隨大乘燈一起往西行,同行的還有商人數百名。 抵達中印度後,一一巡禮靈鷲峰、雞足山、鹿野苑、只園精舍等佛教聖跡,再回到那爛陀寺,勤學十年,又前往室利佛逝遊學七年,證聖元年(六九五)返國。義凈的西行求法,總計二十五年,遊歷三十餘國,攜回的梵本經論約有四百部,舍利三百粒,抵達洛陽時,武則天女皇親自到上東門外迎接,敕住於佛授記寺。 在義凈的西行之旅中,停留在室利佛逝的時間最久,往來於南海之間也有十幾年。室利佛逝,相當於現在蘇門答臘的東南一帶,地處東西交通要衝,為印度文化東漸的第一站。此國文化雖古,與中國的交通僅盛於唐、宋、元、明四朝。唐代求法高僧取道南海的,大多會在這裡停留多時。 回國之後,義凈最初與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合譯《華嚴經》,後來又譯出戒律、唯識、密教等典籍。從聖歷二年到景雲二年(六九九——七一一),歷時十二年,共譯出五十六部,總計二三○卷經典,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現在所傳的《有部毘奈耶》等戒律典籍,大多出自其手。在佛教史上,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三人並稱為四大譯經家。義凈在譯述之餘,常以律范教授後學,盛名傳於京洛一帶。此外,義凈還將印度拼音法首度傳到中國,編有《梵語千字文》一書,是中國第一部的梵文字典。 西行求法的路線與動機 從隋煬帝銳意開拓西域,到唐初國威遠揚,甚至達到中印度,中外交通因之開闢。而法顯、玄奘等人的西行求法,更進一步地開展了從中國到印度的通路,僧侶欣慕高名而西去求法的日益增多。綜觀當時西行的路線,計有如下幾條: 一、天山北路:涼州——玉門關——高昌(吐魯番)、阿耆尼(焉耆)——龜茲(庫車)——越天山——大清池——颯秣建——鐵門——大雪山 ,再向東南行至犍陀羅。這是玄奘前往印度經歷的路線。 二、天山南路:自玉門關西行,經天山南路,由於闐及羯盤陀,再越過蔥嶺,抵達印度境內。這是玄奘歸國所經的路線。 三、河西走廊:自張掖——敦煌——沙漠——鄯善——焉耆——疏勒——于闐,再越過蔥嶺,抵達印度境內。這是法顯前往印度所經歷的路線。 四、吐 番 道:由西藏出尼泊爾,達北印度。唐代初期,土蕃強盛,文成公主信仰佛教,派遣玄照到北印度求法新開闢的通道。 五、海路:廣州——室利佛逝——訶陵國——麻六甲,到耽摩立底國,或經獅子國,再轉往印度。這是義凈所經的路線。義凈之外,先在訶陵國的是會寧,而由獅子國轉往耽摩立底國的是大乘燈。 又每一位高僧西行的動機並不盡相同,有的意在禮拜聖跡,有的為了求取經典。其中,求得律藏的有義凈、道琳,求得唯識的是玄奘,會寧得到涅盤,義輝獲得攝論、俱舍等。在當時,可供求法留學之處,雖不得詳知,然從記載上,可以知道有下列著名的道場: 一、那爛陀寺:位於恆河右岸,古王舍城的北邊。在唐代時,是印度最大的寺院,重視大乘之學。當玄奘前往參學之時,戒賢、智光同時在此弘揚性相二宗,當時寺眾二萬人。義凈時,寺中住有僧眾三千五百人,是印度第一大道場。 二、大覺寺:距王舍城不遠,位於菩提伽耶,是佛陀成道處,為求法者所必定瞻仰之處。 三、信者寺:在庵摩羅跋國,是學習小乘教法的所在。 四、新寺:是大雪山以北的大寺,屬於小乘道場。 五、大寺:在獅子國的都城中,兼容大小乘,但上座部較有力量。 六、般涅盤寺:為佛陀涅盤處,在俱屍城中。 七、羯羅荼寺:離那爛陀寺不遠。 以上所列舉朱士行、法顯、玄奘、義凈四人,是我國西行求法的代表人物,他們不只在佛教史上功績卓著,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們遊歷印度的史地著作,至今已成為研究中亞、印度文化的重要史料。唐代以後,西行求法者日漸稀少。悟空法師,俗名車奉朝,天寶十年(七五一),朝廷遣中使張韜光率領四十幾位朝臣西行罽賓,當時悟空還沒出家,也是隨行者當中的一位。回程時,因病無法隨行歸國,後疾漸愈,投三藏舍利越摩出家,歷游印度,前後四十年,在德宗貞元六年(七九○),才回到長安,是史料記載中,唐代西行的最後一人。 歷史相關 宋太祖在乾德二年(九六四),請繼業法師等三百人赴印度求取捨利及梵本經典,這是西行求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繼業三藏的行程,是由階州出塞西行,途經靈武、西涼、甘肅、瓜州、沙州等地,進入伊吾、高昌、焉耆、于闐、疏勒、大石等諸國,越過雪嶺,到達印度。回國之前,還轉往尼泊爾遊歷。他在太平興國元年(九七六)入京,那時宋太宗已經即位,將所得的梵夾、舍利等物獻給太宗,而後隱居在峨眉山,享年八十四歲。他的旅行記現存於宋范大成所著《吳船錄》上卷,該書全文只有九百字,所記雖然簡略,但也足以補充法顯、玄奘、義凈等人的遊記所未提及之處,是佛門掌故的珍貴資料。 繼業之後,雖然還有人陸續西行,但西夏勢力擴張,西行道阻。直到十二世紀回教徒入侵西北印,求法的壯舉就從此終止。 西行求法是我國高僧大德向外尋求新思想、新知識所展現的具體行動,他們為了探求佛教教義的完美,翻山越嶺,橫穿亞洲大陸,周遊佛教世界,留給後人為求真理冒險犯難的偉大精神,實為千古的楷模;他們所遺留的著作,更是後代珍藏的文化寶藏。--------------------------------------------------------------------------------------------------- 安息國王逝世後,安世高更深深地思惟人間苦空無常的道理,更厭惡色身的系縛,以及世界國土的危脆,對於榮華富貴,都視為敝屣。服孝之後,就讓王位給叔父,專心致志出家修道。安世高本來不熱愛政事,再加上父王的去世,使他感到世事無常、人生皆苦。他經過一番痛苦地抉擇,毅然決定拋棄皇家一切,讓位給叔父。就這樣,世高告別王廷,孤身一人到寺廟修行,開始了佛徒生涯。 安世高在寺廟,憑自己的天性和勤奮,很快就通曉了存世的佛教經典,對經義和戒律了如指撐,其中對阿毗曇學特別精通,深得書中三昧。世高經過這段艱苦的學經和修持,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經師,便開始遊歷西域各國,並了解到各國的佛教傳布情況,還通曉各國語言,名振西域各國。 安世高為了傳經弘佛,便決定東渡中國。他於漢桓帝建和初年(公元147年)經過長途跋涉,來到東漢國都洛陽。二 洛陽傳教 「永平求法」,佛教始傳洛陽。傳教經典只有唯一的從天竺取回的《四十二章經》。此後,百年之間,佛教信仰依附於道教,與道教並存、傳布。即無教團組織,也無漢族僧人。自漢桓帝時,安世高來洛陽傳教,通過翻譯佛教經典,佛教經義,將佛教作了系統介紹,漢人對佛教有多面的了解,信仰佛教的人,也才有少轉多,小乘禪法,由漢到魏盛行兩代,安世高收的漢人佛學弟子,曾一傳再傳,史有載籍,其禪法流傳至今達1800餘年,佛教東傳,安世高可謂天下第一僧人。 (安世高到中國來這時候是後漢第十一代的皇帝,第十一代桓帝,桓帝已經到後漢的末年,桓帝後面是靈帝,靈帝後面是獻帝,漢朝就亡國了。他是在後漢末年到中國來的,公元是一百四十八年,就是安世高到中國來這一年。當時中國儒家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鄭玄(鄭康成),安世高到中國來,鄭康成很年輕只有二十二歲。鄭玄死在漢獻帝十一年,接近三國的時代,他七十四歲過世的。大家常常看《三國演義》,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就是在這一年,這一年鄭玄過世。建和七年孔融生,九年曹操出世,都是在這個時代,安世高大師在中國弘法的時代,三國的歷史人物都是在這時候出世的。) 安世高來洛陽之前,安息國和漢國己有使節往來,其中在漢章帝章和元年、二年(公元87年、88年)和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國特派使者團,向漢國貢獻珍奇瑰寶,兩國關係十分友好。也許因此激發了世高來中國傳法的興趣和決心。 漢朝通西域各國,有南北二條路線:南線從敦煌向西出玉門關、陽關、經樓蘭穿過沙漠,經過鄯善,繞道今天的塔克拉馬乾沙漠南、沿昆崙山北麓到達于闐,再折向西北到莎車。再向西越過蔥嶺,經巴達克山,到達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安息;向南翻過大雪山(興都庫什山),就是天竺國西北部的佛教聖地迦濕彌羅(即克什米爾)。 北線是由敦煌向西,出玉門關、陽關,再北上到伊吾廬(今哈密),由此西進到車師前王庭,然後沿天山南麓,溯塔里木河西行,經由吐魯番到龜茲,然後到達疏勒(今喀什市)。再向西越過蔥嶺,到大宛、康居、奄蔡。再向西是安息。這南北二線都在天山南側,在塔里木盆地南北兩邊,統稱天山南路。此外,還有一條天山北路,從哈密出發向北穿天山,折西沿天山北麓而行,中經烏孫、大宛,到達康居再向西即到安息。這就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和人民間的友好往來,就是通過這兩條「絲綢之路」。漢朝先進的生產技術、絲綢和科學文化,由此傳到蔥嶺以西,直到遙遠的歐洲;西域的物產如汗血馬等家畜和苜蓿、葡萄、胡桃、蠶豆等植物,以及西域的文化藝術,也由此傳到中國來。就是在這個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過程中,佛教開始從印度向西北鄰國傳播,並且,越過蔥嶺傳入西域各國,最後傳入漢朝內地。 安息國通過和漢國的幾次使節來往,十分讚賞大漢帝國發達的絲綢文化,這大概就是世高來中國的主要原因。世高可能是從天山南路的南線「絲綢之路」來中國的。 安世高來中國之前,佛教從永平求法、楚王英崇信黃老與佛教,一直到漢桓帝尊崇佛道二教,算來己有百年之久。但是,中國的佛教信仰一直和道教連在一起,不可分離。信仰人只知道有道教經典,而不知道有佛教經典,什麼經義、戒律都按道教行事。世高來中國之後,認識到這種情況,他認為佛教不能獨立傳播,就是因為缺少佛教經典的宣傳,當時洛陽只流傳著《四十二章經》,人們把這部經典和《道德經》一樣看待,不能突出佛教的經義特點,所以,對佛教的發展極為不利。翻譯佛教經典,讓佛徒明了佛教經義和戒律,是當務之急。於是,在都城洛陽白馬寺,世高專心致志地翻譯起佛經來。在譯經活動中,為了滿足佛徒修行方面的急需,決定先翻譯佛教止觀一類的經典。他首先翻譯出小乘佛教基本經典《阿含經》及其許多單品小經,還有一切有關解釋《阿含經》的著作。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唐朝的「六次出幸」,大唐六個可憐的皇帝被八次趕出了京城
※大唐秦王陵:李茂貞石像油光可鑒 諸多謎團未解(圖)
※大唐玄奘西行路線圖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詩人,卻寫出大唐第一猛詩
※大唐有個王仙客,表妹名叫無雙,他找了她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