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稱珠海桂山海上風電站影響香港環境
香港大嶼山正在進行填海及港珠澳大橋等多項大型基建工程,附近海域未來將多添一項。據香港《明報》3日報道,南方電網擬在香港大嶼山西面興建的珠海桂山海上風電場產生的噪音有可能影響香港,也進一步影響中華白海豚棲息,因此,呼籲稱建立跨境環評機制。
廣東海洋局南方電網未回應
據《明報》3日報道,南方電網計劃斥資42億元人民幣(約49億港元),於大嶼山西面對出約10公里水域,興建廣東省首個風電場,面積約300公頃,共興建37颱風力發電機,其中3座連扇葉高達約160米,大概等於50層樓高。
報道稱,已就風電場工程詢問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及南方電網,截稿前未有回應。香港環保署發言人則表示,該署掌握風電場資料不多,但漁護署曾對大嶼山西南及索罟群島兩個擬劃為海岸公園的水域評估,發現風電場與兩個海岸公園分別相距8公里及11公里,估計對香港海洋生態影響輕微。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2日於廣州就該項目舉行聽證會,約10多人出席,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成員也前往,但由於未有獲邀,故不能入內。當地民間組織「跨境環保關注協會」在會上表示,風電場選址剛好位於中華白海豚目擊次數最高的水域之一,認為應另覓選址。
工程報告:電磁波符國家標準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已於去年11月24日發布公告,指出珠海桂山海上風電場示範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符合規範,結論可信,擬對報告書進行核准。
報道稱,查詢該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全長共30頁,披露項目的總發電容量為120兆瓦。推算每年生產約2億度電,足夠6萬個家庭使用一年。擬建發電場的選址,與為保育白海豚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隔只有2.5公里,與最接近的大嶼山大澳則只有約10公里。
報告內就發電場的興建及運作時期,對附近海域生物及居民的影響均有評估,包括俗稱風車的發電機發出的噪音及電磁波等,地圖也顯示評價範圍涵蓋香港大嶼山陸上及海上區域,結論是全部符合國家規定及標準,影響較小,但內文隻字未提香港。
報道稱,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院士盧覺強解釋,風電場產生的電磁波,理論上不會對10公里以外的香港民居構成影響。港燈工程建設科前總經理曹志華則表示,風力發電機越巨型,風車扇葉則越長,慢速轉動時會產生低頻,對人產生滋擾,但國際暫無統一的與民居安全距離,外國風場距離民居由幾公里到幾十公里都有。對於珠海風電場距離大嶼山10公里,會否對香港產生影響,曹志華認為要視乎數十台發電機同時轉動產生的共鳴效應有多嚴重,暫時未能確定。
專家稱:擔心白海豚「走投無路」
此外,報告還提到,風電場範圍內的漁業資源豐富,該海域有受保護的中華白海豚、江豚、中華鱘及黃唇魚出沒,全年四季均有魚類產卵,是區內主要育苗場。報告又稱工程對生態影響主要來自施工期,例如鋪設海底電纜及打樁等,會產生水底噪音及懸浮物,施工時會避免採用撞擊式的打樁方式,並會採用環保型液壓式打樁,減少噪音,又會使用氣泡帷幕等屏蔽措施,減緩噪音能量散播。
報道還援引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的說法稱,除了香港設立海岸公園保育中華白海豚,內地也於珠江河口設立保育區,然而近年多項大型基建工程上馬,當中以港珠澳大橋內地段對白海豚影響較大,將它們趕至南面的伶仃洋一帶水域,現時南方電網選中該處作為風電場選址,擔心白海豚最終「走投無路」。
觀察者網查詢該「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後發現,報告提到,根據農業部評審通過的《珠海桂山海上風電場建設對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影響專題評價報告》,施工期對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的影響主要來自於施工水下雜訊和施工懸浮物擴散。風機樁基施工期間,在距離沉樁作業點1km,撞擊產生的水下雜訊強度可衰減至160dB的安全閾值以下。本工程與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的最短距離大於前述估計的安全保護距離。施工雖會對保護區部分區域的水下聲場環境造成一定影響,但不會對白海豚造成傷害。工程施工懸浮泥沙擴散不會對保護區核心區產生影響。
報道稱,據了解,珠海風電項目推展過程曾遇阻滯,南方電網最初提出興建66颱風力發電機,總裝機容量200兆瓦,到進入環評階段,為減少工程對中華白海豚影響,將工程規模縮減至37台發電機,總裝機容量120兆瓦,整個風電場面積由原本349公頃減至299公頃。
報道還援引《中國經營報》消息稱,南方電網於2014年展開前期工作時曾發生事故,造成一條白海豚死亡,前期工作隨即被叫停,但南方電網的環評,卻沒有提及事故,只表示為了減少對環境影響,故縮減項目規模。
觀察者網查詢後發現,《中國經營報》確實有過上述報道,但在去年11月21日的報道中,《中國經營報》還援引了南網能源另一名內部人士表示,針對白海豚死亡,不能將原因單純地歸咎於海上風電項目。他解釋稱,南網海上風電項目距離白海豚保護圈相隔幾公里,並且項目並沒有開工。他稱,白海豚棲息地周邊還有港珠澳大橋,往來船隻頻繁,「結果可能是綜合因素造成的。」
社評:建立跨境環評機制
針對珠海桂山海上風電站可能引發的爭議,《明報》當日發表社論稱,風力發電是潔凈能源,有害有毒物質的排放近乎零,是值得鼓勵發展的能源建設。不過,相關建設規模龐大,對周遭環境會否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需要認真調查研究,並有恰當措施對應,否則會出現取得潔凈能源,卻要付出破壞環境的代價。
珠海桂山海上風電場在廣東或深圳範圍,受廣東當局管轄。不過,風電場對香港構成的影響,清晰明顯,特區政府應該向廣東當局反映和查詢,促使有關規劃和舉措不會影響香港的環境生態。
粵港澳在地理上可說是三位一體,彼此相接相鄰,各自在鄰近之處興建大型基建工程,完全有可能衍生跨境環境影響。因此,早有專家學者認為應該設立機制,處理跨境環保評估。廣東規劃興建風電場,卻影響大嶼山居民的安寧;這種影響,只要有跨境環評機制,就可以避免。這是三地發展不能迴避的問題,珠海桂山海上風電場只是再一次突顯跨境協調的必要。
大嶼山發展最大契機在港珠澳大橋
有意思的是,今日《明報》又報道了大嶼山未來發展規劃,指出最大契機即在於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落成,與珠三角打造「城際一小時交通圈」。
由發展局長陳茂波任主席的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上月10日向行政長官提供了長達33頁的第一屆工作報告,就如何發展大嶼山提供建議。當中包括將「北大嶼山走廊」作經濟及房屋發展,主要項目包括已計劃的機場三跑道系統、亞洲國際博覽館擴展、機場島北商業區、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上蓋發展、東涌新市鎮,以及小蚝灣發展。
哈永安自2007年出任亞博館行政總裁,也是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公眾關係及參與小組主席,對於報告對香港經濟及房屋的影響了如指掌。他指出,東涌(位於大嶼山北部)目前居住人口總數僅約9萬,惟政府多年前規劃該新市鎮時,已打算在當地容納逾20萬人口,可見發展一直滯後。
幸好事情近年終於出現突破,參考發展局最新的東涌擴展藍圖,東涌東將採用新市鎮發展模式,填海約130公頃,東涌西則採用私人機構參與模式加快發展,估計合共增建約4.9萬個住宅單位,於2023年至2030年分批遷入後,東涌將可容納約27萬居民。
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數據,全港18區中以東涌的貧窮問題最嚴重,主要原因是當地就業機會不多,而到市區上班也長途跋涉,為居民帶來諸多不便。若未來15年東涌人口將增加兩倍至約27萬,將與天水圍現水平相若,如何為當地居民解決就業問題十分重要。
哈永安指出,目前發展大嶼山及東涌的最大契機,是港珠澳大橋及經赤鱲角至屯門隧道料分別於明年及後年落成,這樣的話,東涌便不再是香港西部的盡頭,而是可以經港珠澳大橋西至澳門及珠海,經赤鱲角至屯門隧道再經深圳灣口岸抵達前海,與珠三角打造「城際一小時交通圈」。
推薦閱讀:
※魚尾紋是否影響夫妻感情?
※祖墳對子孫後代的影響-句句戳心
※凈空法師:如何不受外界影響
※中國歷史的最大篡改者,其對後世的惡劣影響無法估量
※警惕那些影響懷孕的風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