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長論壇

最近幾天,朋友圈都別一條消息刷頻了:北大虎媽為九歲兒子制訂了一天學習18個小時的作息表。作息表中,孩子每天學習18個小時,睡眠6個小時,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據說這個作息表並沒有嚇到她的九歲孩子,卻把網上的父母嚇到了!

其實,這樣的育兒方式並不是孤例。在群里,我們常常能到家長家長分享他們為孩子制定的作息表,內容豐富,涵蓋學習、娛樂、特長培養,精確到分鐘。可想而知,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教育,生怕自己的偷懶而影響孩子的未來。

「她們認為: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業,甚至可以凌駕於自己的事業之上。尤其是現在教育環境普遍焦慮,要讓孩子變得更有競爭力,父母要付出更多,現在那些為孩子教育而辭職的媽媽越來越多,可見這是一個趨勢。」

但也有一些媽媽完全不贊成這樣的教育方式。他們秉承」粗放養育「的觀點,充分相信孩子的潛力。

「她們認為,精細化育兒的結果可能是雙輸。孩子看到的世界,是母親按照自己想像營造出來的,同時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反而缺乏自我規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孩子只是父母生活中的一個部分而已,過分精細的教育會讓家庭的重心都在孩子身上,對父母的事業也有不小的影響。」

本次話題是由【新新家長】粉絲」勿忘初心「發起,她是一個介於粗放養育和精細養育之間的媽媽。對孩子的擇校她也會焦慮,讓孩子去上各種輔導班。但」北大虎媽「的精細育兒法,也確實讓她望塵莫及。回到問題本身:

「精細教育或粗放教育,你是哪種家長呢?」

如果你還沒有主意,推薦你看下文:

————————————

精細化育兒正在偷走女性的職業野心

18小時學習強度作息表引出的思考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講述一位北大畢業的「虎媽」給九歲兒子制定了一天學習18個小時的作息表。這個作息表正在貫徹執行中,這位「虎媽」認為孩子能夠消受。

本文並不打算討論這樣的作息表,對一個生長發育中的九歲孩子究竟合理不合理。倒是那位虎媽由此而生的自豪感,令我想到另一個議題:高學歷的都市女性,正在以全情投入的方式實踐她們的精細化育兒觀念。

然而,我憂慮的是,這種精細化育兒理念及其所付出的時間精力,正在悄悄偷走都市女性的職業野心——佔用她們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更為嚴重的是,這些都市新媽媽在育兒當中獲得的巨大「成就感」,這種成就感的幻覺足以取代她們的職業理想和事業野心。

在我的觀察中,現在有大量高學歷(起碼是本科)的都市新媽媽,正捲入到應試教育中,全面掠奪孩子的自主空間,並且以為了孩子好的名義,限制了孩子終身自學能力的發展和人生自主決策能力的培養。

精細化育兒的焦慮媽媽們

不少職業女性是這樣認識育兒的,她們把高度介入的時段放在了上小學以後。孩子0—6歲時期,她們仍然在忙於工作,把孩子全托給託兒所或者家裡的老人、保姆來帶。她們往往認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是嬰幼兒,主要任務是發育生長,而不是社會競爭,上小學才是正式進入社會競爭的起點。

於是,從幼升小開始,她們就開始惶惶不安,開始焦灼,四處為學區房奔波,頗有電視劇《虎媽貓爸》中的「虎媽」趙薇「一定要拿下」的霸氣,這種鬥志使得她們在學區房和小學入學面試上下足功夫。

這些媽媽往往還是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學霸」,找資料做功課讓孩子在入學考試、面試中勝出,對她們而言只是小菜一碟。這還僅僅是個開端,接下來的是,媽媽們全方位地介入了孩子的學習、課外培訓、自主玩耍的全部時間——孩子的興趣班,由她們說了算;孩子的作業,由她們作為第一位老師審閱過關;孩子有多少和小夥伴接觸的時間,更是媽媽們全面掌控……

大量的時間,孩子們並沒有得到自主玩耍和自主決策的權利,他們成為了媽媽的跟屁蟲,媽媽帶著他們在城市裡奔走。都市新媽媽們行動能量巨大,她們往往還是個好司機,接送孩子上完這個興趣班,掐點趕場地去那個補習班,賽完鋼琴賽奧數……媽媽們一副心甘情願、赴湯蹈火的勝利者姿態,孩子的「業績」成為了她們成就感的來源,遠遠超過職場所得。

媽媽們寧願對付公司里的老闆,也絕不敷衍孩子的一道數學題,她們可以花費足夠可觀的精力去重新學習數學——無論她們讀書時對數學有多麼恐懼,只要是孩子的事,她們就能瞬間爆發巨大的能量,一切心理障礙和學習瓶頸煙消雲散。

精細化育兒使得都市的夫妻關係,正在經歷一場重構。它既不同於過去的女性全然依附於男性的農耕文化,也不同於靈魂伴侶的愛情,而更像是都市男女們自行摸索出來的一套精緻的合作關係——家庭里的丈夫正以仰望的姿勢膜拜那個正在成為「育兒專家」的妻子,夫妻之間的精神交流的主體不是社會、興趣、思想、學思歷程,而是丈夫們洗耳恭聽妻子展示她的育兒成果,然後以丈夫的感激和肯定作為回饋。

不過,如果我們贊同富有創造力的現代人格應當是一種中性人格的話,我們完全可以把自己虛擬放到「父親、母親」「丈夫、妻子」兩個不同的角色上,以兩個角色的自我對話進行換位思考和反思。這種角色互換,或能使得我們略微有一種警惕,小心育兒的成就感偷走你的個人價值實現的理想——尤其是當你的教育實踐獲得孩子父親及身邊親朋好友的一致讚賞時。

粗放育兒可能嗎:如何偷懶不減料

唯一的幸運就是,我是個懶媽媽,這註定了我會動腦筋想辦法偷懶而不偷工減料。這些偷懶辦法包括:就近入學,與學校保持步行三分鐘以內的距離,這就省去大量接送時間了,無論自行上下學還是接送,都只是出門打個醬油的速度;尋找好社區,找到一批教育理念相近的好鄰居,過上「事實多胎」的生活,這樣孩子既有玩伴,又省去孩子把家長當玩伴,拖著拽著家長陪他玩的大量時刻;注重0-6歲的人格、性格養育,大量時間花在前頭,上小學開始「解放」……

孩子上一年級開始,我就「立志」最低限度的參與,我認為自己已經完成孩子0-6歲的心理建設、學習能力建設,包括與孩子的情感關係建設。他信任我而不依賴我,他已經有能力管理自己,並且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探索人生了。

兒子一年級的第一學期的考試,從複習到考試,整整兩周時間,我不在家裡,也已經養成孩子學習的事從來不煩擾家裡老人的習慣,複習不複習,怎樣去面對考試,全然由他自己決定。經過這樣的實踐後你會發現,所謂「考試焦慮症」,那是大人灌輸的觀念,孩子天性中並不覺得考試該有什麼特殊。所以,考試前他照樣和不用考試的幼兒園小朋友一起玩得很開心。

有些媽媽不願意放手,是害怕所謂的考試結果有損自己作為母親的成就感——她們已經習慣於把孩子的成績與媽媽努力不努力掛鉤了。而我很想檢驗一下,大人不介入,孩子自主學習的成果究竟是怎樣的。事實可以推論出來,大人的所謂介入,大概也就提高孩子一兩分,幫他查缺補漏一兩分。可是,這一兩分真的比孩子獲得自主學習能力更為重要嗎?

慣例很重要。第一次考試慣例養成了,考試再也沒有媽媽的事,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作業也如此,他自己決定什麼時間寫,寫完自己放書包,一般難題自行查字典、網路解決,除非「疑難雜症」才找我聊聊,或者偶爾給我欣賞一下他頗有進步的書寫。(要知道,我的孩子學前沒有寫過字,只會塗鴉,第一學期語文作業寫字很難看,還經常寫"鏡面字",感謝開明又偉大的老師,並不要求家長協助糾正:「當兒童發育成熟了,自然就改過來了」。第二學期、第三學期,字體突飛猛進,自行摸索到寫字好看的竅門,還跑來與媽媽分享:「媽媽,我知道寫字怎麼才好看了,就是按照寫字教材示範的布局來寫。」)

對成為「育兒控」,我有經過審視反思之後的防禦。我要追求自己的學術樂趣,作為家庭經濟支柱承擔供給的「家長」角色,還要欣然接受兒子的調侃——「媽媽,你打扮得這麼漂亮,又要去哪裡約會了呀」,「媽媽,你要學會開車,不然怎麼找帥哥啊,電車可以買一個,沒有尾氣污染呀」……

我的朋友圈頭像永遠都是自己,而不會是孩子,盡量避免成為一個「孩子控」。我更樂於給兒子這樣一種印象:「媽媽也有自己的學業和工作,媽媽需要自己的時間完成她的任務,媽媽還是一個愛浪漫有自己生活的女人。而我能自己完成任務,當然,每天臨睡前的談心是我和媽媽最快樂的時刻,我時常把媽媽這個文科傻妞問倒了,哈哈……」

桑德伯格在她那本寫給女性的書《向前一步》中鼓勵女性追求事業,並提出具體的策略建議,諸如找一個支持你的事業的伴侶有多麼多麼重要。然而,我們也看到,好伴侶難尋,覓得好伴侶的桑德伯格也難以抵抗命運的捉弄,那麼好的伴侶,卻離她而去了……

對有自主價值追求的女性而言,好伴侶不過是「錦上添花」,卻不該成為「雪中送炭」。孩子也一樣,養育孩子只是生命形態之一種,還有那麼多不打算要孩子的獨身主義女性或丁克家庭呢。

我們享受作為母親的快樂,但我們首先並不只是一個母親。

「精細化育兒」方式,吞噬的還並不僅僅是女性的人生空間,值得憂慮的還有,這樣養育出來的孩子,很可能是技能出色卻人格羸弱的一代人。他們會成為「媽寶男」「媽寶女」,離開媽媽的懷抱就找不著北。這,會是我們想要的未來公民嗎?


推薦閱讀:

一季度郵市:潮漲又潮落 - 郵票俱樂部 - 中國郵幣卡網論壇 - 0
無敵真空管 試音天碟《高度傳真》MP3/320K - 音樂地帶 - 華聲論壇
寫給離異父母 - 鏘鏘雜談 - 鳳凰論壇
奇門心得,以此答謝論壇對於我一直以來的鼓勵和支持!
美國社會面臨極右之困(國際論壇)

TAG: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