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彌勒佛?南懷瑾?佛教

彌勒佛?南懷瑾?佛教 劉建始

(2012-12-14 07:22:15)

大肚能容天下事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便開,笑天下可笑之人。此對聯描繪了彌勒佛的形象。

彌勒佛是在中國流傳廣泛的一尊佛,「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意為「慈氏」,據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出生地為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家庭,與釋加佛是同代人。

民間對彌勒佛的傳說很多。而我喜歡米勒的寬容和大度,慈悲和樂觀,現世間人們少了這些,斤斤計較、小心眼、甚至陰暗的漸多。常懷慈悲之心,多為別人做一些好事,別人不會忘記你的。多一些寬容,就會多一份溫情;多了爭權奪勢,就會多了污衊和詆毀,少了和諧和快樂。

佛教講究慈悲,與樂拔苦。雖然讀過兩本佛教的書,但是只是喜歡米勒佛,並不懂佛教。有一次幾個朋友聚會,小酌之後,幾個人邊喝茶邊談天說地,主人手持紫砂壺,並給我們朗讀金剛經,我以為他在背誦呢,可是仔細一看,紫砂壺上刻著金剛經,朋友雖不能背誦,可見虔誠之心,每天都要喝茶,喝茶時就念上一段金剛經,也是與眾不同了。臨走時,朋友送我一套《南懷瑾選集》,據朋友講,他已經把《南懷瑾選集》讀完了,朋友讀書的精神值得學習,因為喜歡、相信去讀書,卻是一種好辦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而不會去啃這些書的。尤其朋友上大學念的是理科,更可敬可愛!

我對南懷瑾的書並不怎麼感興趣,因為也知道一些南懷瑾先生的事情。

2012929下午,南懷瑾先生辭世,享年95歲。一時間,網上有讀者的哀悼和紀念,也有不少學者的質疑。贊之者稱其為「一代國學大師」,彈之者稱其為「國學大騙子」、「大忽悠」。

再有一個原因,多年前,學者張中行曾撰《讓人哭笑不得的南懷瑾》一文,指出其語義常識性的錯誤。張中行先生的書,我讀過不少,先生曾做過出版社的編輯,是一位嚴謹的學者,雖已過世,但他的話我信。

因發起北大清華十博士聯名抵制于丹而知名的學者徐晉如說了一段話:「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南懷瑾從同時代的碩學之士那裡接受過教育,反倒是他那些錯謬萬出的著作或曰講課記錄暴露了他的真實水平……」

帶著這些不同評價的思考,格外關注於南先生有關的一些事。南先生自青年時代開始修持釋道,曾師從蜀中禪師袁煥仙先生。晚年回大陸,於2006年創辦太湖大學堂。有參觀過太湖大學堂的人稱讚之「前無古人」,甚至還有人說,南先生既有接觸融會儒、釋、道的思想,也有知行合一、述而不作的聖賢之風。

南先生除了對教育付諸實踐之外,諸多對教育批判的言論也備受關注。看南先生推薦國學入門的那些書籍,可見精通經典之風貌,確實是一位國學大師。

南先生也是一位慈善家,願熱心助人。據台灣王財貴教授講,南先生家裡每天晚上菜肴豐富,高朋滿座,南先生開玩笑說:「我這裡是人民公社,哈哈,大家來都有飯吃。」王財貴先生就是被南先生幫助過的人之一。

不管人們怎麼評價南先生,《南懷瑾選集》內容極其豐富,其中有五卷談論佛教的,佛教與道教的關係、醫學、養生等等很全,如百科全書,雖不能全讀,但有時翻一翻,也會有所收穫。

中國曆來就有儒、釋、道三教之說。儒家是不是宗教,自古沒有定論;道家源於黃老之哲理,三代秦漢的時候,極為盛行,之後漢張道陵託名老子之道教實際上並不是道家的真正原來面目;佛教自漢代傳入,勢力甚大,哲理艱深,世界宗教最高境界。今流傳《藏經》八千餘卷,不是我們常人能研究的。我們喜歡一點,有點信仰,也不是壞事。現在的大多數人沒有信仰,做出事來經常出格。

佛教中對人生的追求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兩者必須兼顧和調和,生命才會踏實、圓滿。明白這些道理,紛亂的心以及慾望才會安定,才會有真正的安樂。

讀不懂佛經,也沒有時間去研究,可以讀點通俗易懂的佛教小故事,以及一些佛教的名言警句。我就讀過證嚴上人的《靜思語》。此人為台灣著名宗教家、慈善家,被台灣民眾推選為「最受信賴的人」。

《靜思語》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給人啟示。例如,他對時間有這樣論述:「人常在什麼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時候,卻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虛擲時光而毫無覺知。」談人的專一說:「心不專、念不一,做事難以成就;若想心念專一,就必須收攝雜念,恆持清凈的一念心,這就是『系緣修心』。」談家庭的有:「一個家庭不能只是追求豐富的物質生活,更應該重於心靈的溝通,使親子、夫妻之間的關係和諧、圓滿。」證嚴上人的話語有很大的影響力,《靜思語》自出版,已經發行了英文版、日文版、德文版等,不單跨越宗教的樊籬,也讓不同的種族從中於生命對話,啟發愛心與慈念。

研究佛教不專業,也沒有時間,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接觸佛教,從中明白好多具有哲理性的道理。並且可以接觸很多經典的警句格言。自古儒、釋、道三家就不分,我們可以通過佛教閱讀儒、道的學術之言,增加快樂,平靜心態,何樂而不為呢!

佛法內涵深刻,相信並不迷信,藉此學習機緣,加強自我檢視,明白生命價值,人生更有意義。


推薦閱讀:

怎麼從道教或佛教里學習堅強的意志力?
怎樣正確理解「緣起」?
虛雲老和尚:一切聖賢之所以為聖賢,在於明因識果
【雲居山白話】冬天上山打禪七的準備工作

TAG:佛教 | 南懷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