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南師講故事:定力的考驗

【列禦寇為伯昏瞀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鏑矢復沓,方矢復寓。當是時也,猶象人也。】「列禦寇為伯昏瞀人射」,列禦寇就是列子,伯昏瞀(mào)人是列子很好的道友。列子跟伯昏瞀人兩個人打賭,玩什麼呢?就是伯昏瞀人站在那裡看,要列子把一碗水放在肘上,拿弓箭來射一個目標。因為列子學道,他弓箭射擊技術很高,伯昏瞀人也曉得他是武功很高的有道之士。「引之盈貫」,列子把弓拉滿,「措杯水其肘上」,再放一杯水在肘上,要平,弓箭拉動之後,水不搖出來,這個是功夫了。「發之」,指頭放開,箭射出去了,這杯水在手臂肘上動都不動。「鏑(dí)矢復沓,方矢復寓」,當第一箭射中目標時,第二箭又射進它的箭尾,而附在弦上的第三箭又放出。「當是時也,猶象人也」,在那一瞬間,那個人入定了,像木頭人一樣了。所有的武功,練劍、練刀、練拳,練到後來的工夫都進入了定境了。像我們小的時候練毛筆字,也在手臂肘這個地方放一杯水,寫寫寫,水不準動,練著玩也好,真的寫也好,還真要用功才行。【伯昏瞀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當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伯昏瞀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伯昏瞀人說你的功夫還不到,以武功來講,你是有心射箭,達到第一等了,還做不到頭等的無心之射。「當與汝登高山,履危石」,他說你有沒有膽子跟我來,站在高山危險的邊緣,「臨百仞之淵」,在幾十丈高的深淵邊,掉下去會粉身碎骨的地方,你在這個境界,「若能射乎」,還能夠射箭嗎?【於是瞀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禦寇而進之,禦寇伏地,汗流至踵。】「於是瞀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他們兩個就登上高山,站在危險的地方。譬如廬山有個廟子,後面下去是很深的懸崖,往下面看頭都暈了。那個地方有個蜘蛛洞,相傳朱元璋被陳友諒打敗,逃到這個洞里,蜘蛛馬上在洞口結了網。士兵來搜查不到,回報說洞口有蜘蛛網,假使有人鑽進去,蜘蛛網就破了嘛!所以朱元璋出來就封這個蜘蛛,朱元璋的真像也掛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有一塊石頭,下面是萬丈懸崖。我知道曾有兩個人在這塊石頭上站過,一個是王陽明,他是練心。我們「老總統」蔣先生也站過,是那個廟的老和尚告訴我的。「臨百仞之淵」,下面那麼深,掉下去不要說命沒有了,恐怕連骨頭都沒有了。「背逡巡」,這個背貼著那個山邊走路,慢慢地靠著走過去,下面是懸崖,嚇得要命啊!到西藏去,到有些邊地,很多是這樣。「足二分垂在外」,這個腳啊,腳後跟踏在這裡,腳一半在懸崖外面,那真危險。「揖禦寇而進之」,伯昏瞀人把列子帶到這個地方,然後說,老兄啊,請吧!來吧!我們兩個人比射箭。「禦寇伏地,汗流至踵」,列子嚇得一下趴下了,不僅汗流浹背,連腳底心都流汗了。【伯昏瞀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爾於中也殆矣夫!」】「伯昏瞀人曰:夫至人者」,他說你還算是修道嗎?這個本事都沒有!真正得道的人,「上窺青天,下潛黃泉」,能在高空、在地裡頭自由來往。「揮斥八極,神氣不變」,八極就是八方啦,一個人在太空裡頭,不曉得能不能到達月球,能不能回來地球,不知道。如果是一個修道的人,這個物質的世界、地球,隨便就那麼丟開了,不介意。「今汝怵(chù)然有恂目之志」,他說結果你啊,自以為在修道,到了這個地方連站都站不住,趴下來了,眼睛都不敢睜開。「爾於中也殆矣夫」,他講列子,可見你這個心中已經不行,沒有得定,還修個什麼道啊!我們要知道,得定不是靠禪堂里空氣調節好,風帽戴起來,圍巾圍起來,兩條腿包得暖暖的坐在那裡,哎呀!我得定了。那是自欺欺人罷了!要能在這樣艱難困苦的境界,不為外境所動,不起恐懼之心,這才是定。《列子臆說》------------------------------------------記得當年在大陸,我曾經去廬山住過,那裡有座寺廟叫天池寺,旁邊有個深谷,可以說萬丈懸崖,看下去令人頭暈目眩,很少有遊人到此。那裡有塊石頭就像舌頭一樣,突出山壁,石頭的大小,正好兩隻腳可以踏在上面。據說這塊石頭只有兩個人踏過,一個是王陽明,他站在這塊突出的小石頭上,向萬丈深淵下面望去,試試看自己恐懼不恐懼。另外一個人是誰呢?是蔣公中正,他一生研究王學,所以到廬山時,也到那塊石頭上站一站,就是想看自己面臨這樣的險境是不是會動心。置身危難重重的困境而能不怕、不懼,算不算是不動心呢?這還不能算是孟子所講的真正「不動心」,這還只是對外境的不動心,就像孟子所列舉的那兩位武士北宮黝和孟施捨的修養一樣。那麼孟子所認為真正的「不動心」是怎麼樣的呢?他認為要像曾子那樣,中心要有所主,也就是所謂的「守約」,內心要有所守。不動心並不是一個死東西,假如一旦父母死了,我們還在那裡學聖人不動心,這成什麼話呢?如果不動心就是無情的話,那麼父母兒女可以不管了,國家天下也不相干了,這個樣子的「不動心」還能學嗎?自古以來,很多學佛、修道的都誤以為「莫妄想」是不動念頭,是究竟的真理,因而導致一種非常自私的心理,凡是妨礙打坐、用功的,都是討厭的,都是不應該的。一天到晚什麼事都不想做,也不肯做,就只是閉眉閉眼的要不動心。其實他又要成仙,又想成佛,慾望比一般人大得多,你說這顆心動得有多厲害!可是一般修道的人往往都忽略了這正是動心,還沾沾自喜地以為自己在不動心呢!因此我們要注意,孟子以他的太老師曾子為不動心的典範。曾子不動心的原則就是「守約」,所謂「守約」,是心中自有所守,有個定境,有個東西。因此要「約」,約住一個東西,管束一個觀念,照顧住一點靈明。我們平常的思想、情緒都是散漫的,像灰塵一樣亂飛亂飄。我們這邊看到霓虹燈,馬上聯想到咖啡廳,接著又想到跳舞,然後又想著時間到了,必須趕快回家向太太報到。一天到晚,連睡覺時思想都在亂動,精神意志的統一、集中簡直做不到,所以必須要「守約」,守住一個東西。
推薦閱讀:

愛情考驗從孩子出生開始
人心,只有相處久了,經過利益的考驗,才能考驗出人的人品人心
《請用愛情考驗我》雪小禪
上海離婚記:多少婚姻經得住千萬房產的考驗?

TAG:故事 | 講故事 | 定力 | 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