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心意拳源

由李禎(政)說起

練習心意的或者練習形意的人,大約都知道李禎(政、珍、貞、榛)其人。人們對馬學禮—張志誠—李禎(政)—張聚—買壯圖一脈都耳熟能詳。山西戴氏心意也皆承認其心意拳得自於李禎(政)所傳,形意拳由一代宗師李洛能從學於戴家而後開創,其傳說中亦或多或少的保留有李禎(政)其人的傳說。如山西太原張友林先生在《山西六合心意拳》中所提到的,「戴龍邦……再三懇請李政留住廣升店,拜李政為師,戴家父子成為六合心意拳嫡系傳人。自此人皆知李政精六合心意拳,雞腿先生之名,譽滿大江南北。」

襄縣姚國堂先生和馬雷石老師談拳甚契,素有交往,據姚先生所說,襄縣心意亦傳自於李禎,其傳承為:李禎—姚仁山—蘆水聚—呂應林--姚國堂。現在襄縣石羊街清真寺內存有一塊石碑,為道光二十六年所立,碑文捐資名單內記有「姚仁山」之名字,和李禎的生活年代相近。襄縣距李禎的家鄉三郎廟僅十數公里,向李禎學拳甚合情理。在襄縣的傳承也十分清晰,其傳播範圍甚狹,二百年來僅在襄縣石羊街清真寺周圍之回民中默默流傳著。襄縣心意以「十字把」作為入門功夫,練法頗有特色。

李禎(政)一輩子不輟習練雞腿功夫,人稱「雞腿先生」,其雞腿功夫精妙絕倫,冠蓋一時,相傳其年輕時做皮貨生意,毛驢馱著皮貨在前面走,李禎(政)即踩著雞步在後面追,等越過了毛驢以後,就再踩著雞步折回來。李禎(政)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心意拳大師。李禎先生門下成名弟子甚多,張聚、白先師、南陽水觀蘭(瀾)、水騰龍、水應龍、唐萬儀、襄縣姚仁山、山西戴隆邦父子等,都得自於先生的傳授。可見先生不僅是拳術大師,更是一名授業明師。

李禎(政)是河南郟縣三郎廟人氏,現在心意拳及形意拳界中常說李政是河南魯山縣人,則為誤傳。歷來人們所知悉的李禎(政)由於來源於口傳,故各家用字不一,或政或禎、珍、貞、榛等,莫衷一是,然其人名真實用字是哪一個呢?由鄧門心意的傳承資料及我們的一再考證,可以確定,李禎(政)的名字應為「李禎」。

鄧州的心意拳的傳承有三支源流,一是張海洲一脈,二是水氏一脈,三是唐氏一脈。張海洲(鄧州人)師承張志誠,張海洲傳吳呼連,吳呼連傳吳喜林,吳喜林傳陳合龍,陳合龍傳馬雷石。水氏一脈流傳不廣,主要在水氏家族內傳承,水氏拳法起始於水觀蘭(瀾)禮聘心意六合拳大師李禎、洛陽心意六合拳師馬興之高徒劉萬儀、河南八大槍手之一唐大用槍師三人來鄧州傳藝,水觀蘭(瀾)及其二子水騰龍、水應龍皆隨其習拳。其傳承為:水觀蘭(瀾)--水應龍--水劍光—水普慈—馬雷石。故水氏家傳心意六合拳法中有李禎的拳法,又有洛陽劉萬儀的拳法,而且融入了唐大用的唐氏槍法及伊斯蘭教的文化傳統,融為一體,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水氏家傳心意六合拳。唐氏一脈則為唐萬儀所開創,唐萬儀為槍術高手唐大用之子,得其家傳槍術,後在水家時又跟從李禎、劉萬儀學習心意六合拳,融匯一爐,多有改革和發展,獨具風格,自成一家。唐把家傳槍法的馬步架(力由腰發)改為力從足發靈活多變的小架(又稱猴架),把其家傳槍法之元神「圈槍為母」融入到拳法中,使心意六合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創新。後來唐萬儀以教拳保鏢為業,在南陽地區傳人甚多,在湖北亦有傳人。

鄧州三脈傳承各有拳譜明確記載。張海洲為李禎同門師兄弟,同學於張志誠先生,在此脈所傳《心意六合拳譜》中記載便為「李禎」。水氏家傳心意六合拳《水氏家傳拳譜》中亦記有「拳祖李禎傳」,此《水氏家傳拳譜》為水普慈十餘歲時抄錄,由其祖父水應龍口述及參考水家家傳武術譜等資料,水普慈此譜脈絡清晰,分為三部分,分別為李禎傳拳法、劉萬儀傳拳法、唐大用傳槍法。唐氏所傳的《唐氏心意六合拳譜》中亦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唐氏槍譜、李禎傳拳法、劉萬儀傳拳法,其中所記載亦為「李禎」。此三脈之明確文字記載,皆李禎之同門和嫡傳弟子所載,可信度極高。

然而,除了這幾本拳譜中的記載之外,是否還有史料證明李禎其人呢?由於李禎乃一介布衣,史書上並無有其記載,更兼是一介武夫,亦無點墨文字留世,正在我們苦苦尋覓,多方探查時,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又有一個有力的證據被我們發現,那就是李禎家鄉的一塊古石碑。

石碑位於禮拜寺村禮拜寺內,禮拜寺村地處三郎廟村東南一公里處,村中有清真寺一座名「禮拜寺」。據此寺阿訇李玉華先生講,此寺古時亦名「李白寺」原為當地李姓和白姓穆民捐資所建,為當地穆民拜主之所。寺中現存有古碑三塊,分別為道光和光緒年間所立,有新碑二塊,乃1998年翻建清真寺時所立。據李阿訇講,以前尚有幾塊古碑,不知是何時遺物,在1980年代村中修建池塘時充做建材埋於地下了。此寺在1998年時翻新,將道光二年所建之拜殿摧毀,致使大多古迹不復存在,以致後來意識到時已無法挽回。李阿訇不無惋惜的說,如果晚動工一年,就能保存下來了。

此禮拜寺歷史久遠不可考,可考的是清朝時由於人口的增加,致有原拜殿狹小擁擠之嘆,乃於道光二年籌資重修大拜殿,《重修拜殿碑記》載:「幸有陝西銅州府大里縣教長蒙天柱設教茲寺,勸眾穆民,各捐己資,樂輸數百金,建修拜殿三楹。」此碑立於道光三年(1823年)拜殿竣工之時,落款刻有「大清道光三年歲次癸未夏月下浣」,在碑記的正文之末刻有捐資人員名單,其中便有「李禎」之名,由李禎的活動範圍及歷史時期可以斷定此「李禎」即是心意門之李禎(政、珍、貞、榛)。既然李禎捐款,按一般規則判斷,當時李應已經成家立業,經濟獨立。李禎的生卒,沒有確切的記載,水普慈老人曾推斷,李禎約生於清乾隆末年,則道光三年時李禎應在三十左右,年屆而立,吻合無誤。

讓我們看看水普慈老人推斷李禎生卒的過程吧。水普慈自幼時便隨其祖父水應龍習武,水應龍幼時即隨李禎習心意六合拳,故水普慈由其祖父處所聽來的東西彌足珍貴,而水應龍親得李禎所傳,其對李禎的憶述堪稱信史。水應龍生於咸豐六年(1856年),卒於1944年,享年八十八歲。水應龍十歲時開始隨李禎習武,此時李已是「古稀之年」,即七十有餘,即李禎約生於1790年,李禎去世時時水應龍年約二十來歲,即1876年前後。據此可知,在道光三年(1823年)時,李禎為33歲左右,此推斷得到禮拜寺石碑記載的完美支持。

另外,在山西戴家原傳拳譜中記載,戴氏拳法傳自於「河南魯山縣南門外李珍」,注意,此處讀音倒是和河南拳譜中所載相同。山西形意門手抄本《盤根捷要》中有與之相同的說法。山西祁縣的范誼識及范鐵僧在其所藏的《守洞塵技》拳譜中的記述有:「李珍(貞)老祖師傳戴大閭、二閭昆仲,名播華北。」按序言自述,此譜是由買壯圖光緒初年親手授予其祖范萬明的,並告訴范說,「祁縣戴氏本是從吾親戚李珍師學得技藝,門派一脈,法目無二……。」可見,戴氏心意和形意門中的文字記載中有「李珍」之記載,更多的戴氏心意和形意門中又記做「李政」。其實所謂「李政」應為李禎之音誤,因為在戴氏心意和形意門中對於較早的歷史缺乏文字記載,僅憑師徒口口相傳,並且在古漢語中「禎」、「貞」等讀音為「zhēng」,是以人們僅知「zhēng」之讀音,寫成「禎」、「珍」、「貞」、「榛」等皆不足為奇,又山西話口音中,「zhēn」和「zhēng」的發音類「zhèng」音,於是有人寫作「政」亦在情理中。雖然這些都不太準確,不足為憑,但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李禎(政)其人其事的歷史真實性。

在山西話中前鼻音和後鼻音大都不分,例如「心意」和「形意」在山西話中皆讀作「xing yi」,發之於音,一般無二,形諸文字,才分出「心」和「形」,甚至有寫做「行」的。可見,「心意」、「形意」本是一家,從拳譜看一脈相承,從練法看亦血脈淵源,其要點和精髓處是相通的。並且在山西、河北的傳承中自稱心意的也不乏其人,如戴家稱之為戴氏心意拳;張友林先生稱為「六合心意拳」,張先生的傳承為:李洛能—車永宏—李復貞—陳際德—王鴻—張友林(見於張友林著《山西六合心意拳》」);王連義先生稱之為「心意六合拳(或稱心意拳、意拳、形意拳)」,王先生的傳承為:李洛能—劉奇蘭—王福元—王繼武—王連義(見於王連義著《神功》)。可見他們並不以 「心意」、「形意」 為拘拘焉。

推薦閱讀:

[轉載]《易筋經》韋陀十二勢
(35)[轉載]命理研究心得
[轉載]*盲派命理斷語整理彙集
【轉載】半--------張宗厚先生的法學之路詠嘆調
[轉載]女大成就者、密宗大師瑪吉拉准

TAG:轉載 | 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