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課堂教學鏡頭

文讀百遍,其「情」自見

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仲彩燕

「同學們,文中五人是為民請命的人,是捨身求法的人。作者在文中雖沒有一句直接讚揚的話語,卻掩不住頂禮膜拜之意,大家再讀讀,讀出蘊含的情感來。」我要求道。

大家搖頭晃腦,有的站了起來,有了不斷比劃,有的在寫著什麼。

我邊踱著步邊說:「菜不嚼不知味,文不讀不明情。好好讀,好好體會。」

「嗚呼,亦盛矣哉!」謝林同學聲音明顯上揚了,「在第1節最末,嗚呼,亦盛矣哉!連用兩個語氣詞,表感嘆,嘆場面盛大,意義非凡。讚揚了五人,讚揚了賢士大夫的所作所為。」

同桌用右手肘碰了碰他,兩人嘀咕了幾下,他又說道:「還有對後來者的激勵!做人就要做這樣的有『義』之人。」

我站在他身邊:「那應該怎麼讀呢?像我這樣,行嗎?」我故意讀得很急切,聲音也很高。

他望望我,又望望大家:「語氣詞『嗚呼』之後,要稍停,不要一下就滑過去,『盛』要強調。」

大家不約而同地跟在他後面讀了起來。

「有讀才有新收穫。書讀百遍,其情自見啊!還有發現嗎?」我站在講台上,回顧四周。

「第5節末『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第6節『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都用了雙重否定,雙重否定表肯定,情感更為強烈真摯。第一句寫出了五人功勞很大,影響很深遠,,第二句寫出了四方之士的仰慕、崇敬,同時又有對五人死後受不到應有的待遇而表示不滿,一正一反,情感轉換很快。」物理課代表說,「前半句速度要略快,後半句要略緩。」隨即,物理課代表雄厚的聲音就縈繞在教室里了。

短暫的熱鬧後,教室一片沉寂。

「情郁於中,如熔岩奔突,表面冷靜如冰,特有的句式、詞語卻讓人美不勝受。比如——」我故意拉長,期待孩子們的發現。

「……副詞……副詞……」

「顏色不少變的『少』」「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的『全』」「鉤黨之捕遍於天下的『遍』」。大家議論紛紛。

我不做聲,巡視著,任由他們說、讀。

「老師,你看這一句,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有睡神之稱的夏雨拉住了我。

我把他們這一組的人都召集了起來。大家興奮得很。「一般凡人的死,和草木沒什麼差異,但他們五人卻不同,做了一件大事,讓賢士大夫們激動、振奮或惋惜。作者用這個反問句把讚美之情推向極致,寫出了本文及五人的意義。」同學們邊讀邊做出乾淨利落的手勢。

「老師,這些特別的句子表達了不一樣的情感,我覺得,有些一般的陳述句,情感好像也不一般。」語文課代表望著我說。

我立即雙手掌心向下,示意大家靜下來:「同學們,課代表認為,一篇文章不可能處處與眾不同,總有許多句子很一般,但情感不一般,讀起來也不一般。」

班長改不了急性子:「不要找啦,文章第一句就是的。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

教室里像炸了鍋一樣。

「同學們,剛才我們都是在說,請大家把對這一句的理解寫下來。」我做了個暫停手勢。

六七分鐘後,我收了大家的小紙條,讀出部分同學的看法:為全文定下了頌揚、敬佩的感情基調,起筆不俗;用「者」提頓,用「也」收尾,「者」「也」照應,斬釘截鐵;開頭就為五人為什麼而死作出判斷,五人不是為個人財富榮譽地位而死,而是當周順昌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的;「為義而死」應頌揚崇敬,對無義之人應諷刺批判。

再讀這一句,同學們的感情真誠了許多。

「同學們,情感不只是外顯於文字,更多的是隱於文字背後,反問句、感嘆句、雙重否定句、副詞功不可沒,看似簡單的陳述句也不簡單。如果沒有細心的閱讀,深厚的情感也許就淹沒在文言知識點中了,讀讀讀,文中自有新發現。書讀百遍,其情自見,古人不余欺也。如果我們在作文中也仔細推敲,傾心表達,如何?」我高聲說道。

問句的意義

江蘇南通中學洪建

通讀全文之後,我要求學生找出文中的問句。很快,六個問句就被找了出來,除「誰為哀者」是事件敘述而外,其他五個句子都可咀嚼,於是,我們對這五個問句進行了討論。

師:「獨五人之皦皦,何也?」有什麼作用?

生:作者把「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沒不足道」和五人的聲名顯赫進行比較,啟發讀者思考其中的原因,這個問句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呢?

生:這是一個反問句,作者的意思是在魏忠賢作亂的時候,能夠不改變心志的士大夫,普天之下沒有幾個。

師:緊接著的這一句,「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何故哉?」又要表達什麼呢?

生:作者是在探討這五個普通百姓,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卻能在關鍵時刻勇敢地站出來伸張正義的原因。

師:什麼原因呢?作者有表述嗎?

生:好像沒有。

師: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作者沒有直接回答,我們暫且放下,先看後面的兩個問句,「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如何理解?

生:這句話的意思也很明顯,作者通過對「出事」以後「高爵顯位」和五人的不同表現的比較,表達了對五人敢於擔當的讚賞和對「高爵顯位」逃避自保的鄙視。

師:最後一個反問句「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又想說什麼呢?

生:作者還是用的比較,這一次是把五人的慷慨就義和設想中的他們庸庸度日享盡天年進行比較,闡述他們行為的歷史意義,得到了後人永遠的敬仰。

師:好的。其實其他四個句子的意思都很明顯,有難度又很重要的是第三個句子,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討論這個句子。我們不急於回答問題,先把它放回事件本身,看看他們是在什麼情況下挺身而出的。

生:東廠來蘇州逮捕周順昌的時候。

師:逮捕周順昌跟這五個人有直接關係嗎?他們跟周順昌是親戚或者朋友嗎?

生:從文章中看不出來。

師:事實上也確實沒有關係。這五個人在一件跟他們並沒有直接關聯的事情上卻敢於以生命抗爭,這說明什麼?或者說他們是為了什麼?

生:事情雖然跟他們沒有直接關聯,但在這件事情上誰是誰非是很明顯的。魏忠賢是誤國的奸臣,而周順昌是為了朝廷天下的,五人完全是出於正義感才站出來的。

師:對了,正義感。事情跟自己有關係,敢於行動,可以算盡了責任,事情跟自己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是非明確,愛憎分明,敢作敢為,這是更高意義上的盡責,更其可貴。但是,作者為什麼又要強調「素不聞詩書之訓」呢?

生:是為了和那些飽讀詩書,卻畏懼魏忠賢的淫威,不敢與其作鬥爭的士大夫進行對比。

師:對。但是,讀了詩書就不敢與邪惡抗爭嗎?

生:好像也不是。周順昌不是也讀了書嗎?他也當過吏部文選司員外郎,東林黨人都是讀過書的,不少人也當了官。

師:這說明什麼呢?

生:讀沒讀過書不是最重要,當不當官也不是最重要,有沒有做人最基本的良知最重要。

師:是的,就像孟子說的「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那麼,在作者看來,五人的義舉有何意義?

生:使魏忠賢的陰謀破滅,他本人受到應有的懲罰。

生:周順昌得到褒獎,顯榮身後,五人也得以讓豪傑之士屈身致敬,名垂青史。

師:所以,作者才會在文章的結尾說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現在我們可以歸納一下這五個問句的作用。

生:第一個問句和第三個問句主要啟發思考,第二個問句讚揚五人的敢為,第四個問句讚揚五人的敢當,第五個問句揭示他們行為的意義。

師:因此,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對特殊的句式給予關注,語言是思想的外現,作者採用特別的表現形式,一定有特別的用意。讀了這篇文章,我們還可以得到思想內容方面的什麼啟示?

「誰為哀者」為誰而哀?

浙江寧波市鎮海中學高培聖

師:天啟六年,魏忠賢閹黨爪牙又在蘇州逞凶,東林黨人周順昌因指責魏忠賢而被逮捕,激起了蘇州人民久積的義憤,並與差吏發生了武鬥。我們不妨來聽聽現場「民眾」的所見所聞所想?

生:「緹騎」飛揚跋扈,仗勢欺人。百姓正處於「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的悲傷時刻,他們居然「按劍而前」,蠢蠢欲動,實在令人忍無可忍。

生:我做一個補充,如果「緹騎」單純「按劍而前」,沒有進一步的不良舉動,或許也不會有接下來的衝突。關鍵是一個「問」字問出了問題。

師:哦,當時緹騎是以一種怎樣的語調來「問」呢?

生:可以肯定地說,厲聲,大吼,怒目,呵斥!

師:你說得很形象啊,足以證明你在現場,親眼所見。我們同學模仿一下這個語調和神情,試著來讀讀。

(生模仿,試讀)

師:從大家的神情和語調中,我可以判斷事態開始嚴重了。那麼到底是什麼樣話惹起眾怒了呢?

生:簡簡單單四個字「誰為哀者」!

師:這個「為」字該讀哪個音?

生:我覺得「誰為哀者」此處應該理解為「在替誰悲痛?」,「為」翻譯為「替」的意思,所以讀「wèi」。

師:從你的理解來說,這句話是一個賓語前置吧?「誰為哀者」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理解為「替誰在傷痛」。

生:老師我有一個疑問。我覺得當事幾方都很清楚,周公、百姓、緹騎,如果緹騎厲聲以問:「誰為哀者?」要問的是「在替誰哀傷」,不是有種明知故問嗎?

師:有意思了,還有現場「民眾」能替這位同學來解答一下這個疑問嗎?

生:我覺得你剛才說的「明知故問」這幾個字,就是一個很好的回答。緹騎當然可以明知故問,當他們發現民憤正熾、現場不可控之時,倉促之下以厲聲呵斥,來穩住哭聲震天、不舍分離的混亂場面,目的就是壓制老百姓。你看「眾不能堪,抶而仆之」就是沉痛中的百姓對緹騎這種明知故問的激烈回應。

生:我不太贊同這種說法。我覺得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誰在替周順昌悲痛」。理由有這幾個方面:其一,就像剛才有同學所說的,根本不需要明知故問,當事幾方都很清楚。其二,緹騎厲聲斥問的目的是恐嚇百姓,自然他們想問的是誰這麼大膽,竟然敢公然反抗,言下之意,他們要採取行動針對這些人實施逮捕了。其三,因為緹騎質問的對象是周圍哭送周公的百姓,所以當他這一問出來後,遭到的也是「眾人」的回擊,這樣可以從側面來印證緹騎呵斥的是眼前的這些老百姓。而非質問在替誰悲傷的問題。

生:我比較感性,沒有前一位同學那麼理性的剖析。我就想請大家來讀讀這兩種理解,你可以從語氣上來判斷。如果是「你們這些人在替誰悲痛啊?」我怎麼覺得這麼溫柔,這不應該是緹騎的口吻啊!

生:如果理解成「誰膽敢為周順暢悲痛?」我覺得口吻上就比較符合,像緹騎的呵斥了。

師:剛才部分「民眾」跳出現場,推測了可能的現場。很不錯,也有理。老師擅長找史料來比對、佐證,我們不妨來看看《明史·周順昌傳》中是怎樣來描述當時的場景的。

PPT出示:

諸生文震亨、楊廷樞、王節、劉羽翰等前謁一鷺及巡按御史徐吉,請以民情上聞。旗尉厲聲罵曰:「東廠逮人,鼠輩敢爾!」大呼:「囚安在?」手擲鋃鐺於地,聲琅然。——《明史·周順昌傳》

師:看了這段材料,大家能得到一些啟示嗎?

生:從「厲聲罵」,看來我們剛才描述緹騎的神情和口吻,沒有冤枉他們。「東廠逮人,鼠輩敢爾!」「囚安在?」從這些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緹騎針對的對象是簇擁在周公身旁的這些普通民眾。所以我覺得「誰在替周順昌悲痛」這樣的理解更符合真實場景。

師:看來這一「問」,真問出了生動的現場,也問出名堂來了。「誰為哀者」為誰而哀?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通過我們的疑問與解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實這也是我們閱讀文言文本應有的一種態度。

「古」文「今」教

浙江省永嘉中學周康平

《五人墓碑記》字詞較難懂,內容與學生也較有距離,學生不甚喜歡。我的設想是借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課的形式來突破該文。兩節課安排三次活動來串聯,分別是熟悉內容,疏通字詞的「新聞報道」(解決熟悉文章內容);理解文章主題、了解作者寫作目的的「記者招待會」(解決了解文章主題、寫作手法);把主題深化的「深度新聞報道」(解決文章評論部分內容,深化主題問題)。

師:同學們,為了讓大家熟悉文章的內容,在前一節課,我們以五個人為一小組,組成了一個新聞報道小組。同學們非常投入,很多同學告訴我,他們反覆把文章看了十來遍,限於時間,今天就請被大家推舉出來的一個小組來展示他們的新聞報道。(掌聲)

第一環節:主持人闡述事件發生的背景簡介

生(主持人):大家好,現在你收看的是大明電視台,我是主持人xxx,在我的身後,是一個墓,這個墓地的前身是逆閹魏忠賢的生詞,現在成了五位影響整個國家命運的壯士身後之地。大家可以看到在墓前有很多壯士在拜且泣者,有報道形容說,「斯固百年之遇也」。再看這事後的十一個月中,不知道有多少煊赫一時的富家子弟、慷慨得志之徒去世,多少平凡之人生老病死,他們在世時或榮耀一時或窮困潦倒,死後都淹沒於黃土之中,沒有得到像這五位壯士的榮耀。兩者相較之下,孰輕孰重,一目了然。這件事件必定會寫在大明的歷史上,現在我們就此做了個新聞專題的報道。我們先來看一下新聞的回放報道。

這時,我要求學生回到文章,讀出《五人墓碑記》中的相關語段相關句子,並與主持人的主持話語做對應,理解文句,理解關鍵詞。

第二環節:新聞回放

生(現場記者):各位觀眾,這裡是事發的現場,大家可以看到,現場一片混亂,哭聲震動天地,聽說周公因為違抗朝廷無辜被逮後,蘇州的百姓自發前往送行。就連「應社」的一些先行者也前往送行。但在送行過程中,緹騎們不準百姓哭泣送行,此舉直接導致雙方的衝突,以致產生了蘇州周公事件,事件已經發展到極其嚴重的程度,現在我們來採訪幾個人。

生(路人):這個事件確實非常讓人氣憤,周公為民請命竟然有如此不公正遭遇,緹騎的表現哪像一個朝廷的表現,我們已經忍耐很久了。反了,反了!

生(毛一璐,聲音顫抖又不失威嚴地說):這些刁民,追,追,我躲在廁所里才撿回一條命,反了,我要上報朝廷,我要殺他們幾個以儆效尤。你們等著瞧!

「新聞回放」結束,要求學生再次進入文本,找到相應的語句反覆朗讀,判斷一下表達是否貼切。

第三環節:現場臨行報道

生(記者):這裡是用刑現場,大家都看到了,在刑台上被綁的是這次暴動中率先發動的五位義士,他們分別是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楊、周文元,現在我們來採訪其中的一位。

生(周文元):(大笑)毛賊,你只管來殺,老子不怕你,老子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生(記者,感動的):我們在現場看到,五位義士不僅沒有害怕之心,反而意氣揚揚,口呼中丞之名而死,斷頭放置在城上,顏色都沒有絲毫的改變,更有三位賢士花了五十金買了他們的人頭,讓他們沒有身首分離。

……

師:請同學們比較他們的表演與原文的貼切性。

生:有一個錯誤,我必須指出來,「顏色不少變」中的「顏色」應該是「臉色」才對,表演者理解錯了。

師:很細緻。讀一下這句話。注意「顏色」的古今義變化。

生:我特別欣賞在刑場的一段的表演,表演者通過周文元的一個點很好的表現了五位壯士臨死之大義凜然,令人動容,我覺得這有助於我對文章的理解。

生:我覺得他們演得非常好,我細校對了一下,我發現他們的表演內容涉及到文章的五個自然段。

教師指示同學們找出在表演中涉及到的語句,總共14句,同學們一起讀讀,體會一下剛才的表演。

「異」中窺記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徐雪斌

PPT展示「五人之墓」插圖三幅,並闡釋何為「碑記」。

師: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文本,結合插圖,說說這「五人之墓」、這「墓碑記」與通常看到的「墓」或「碑記」,有何不同?

生:墓碑上稱「五人之墓」,而未稱具體的姓名。

師:是啊,通常我們看到的墓碑,一般上書「某某之墓」,要具體寫出死者的姓名;而此墓碑卻只書「五人」,而未道出五人的具體姓名。那五人的具體姓名沒有刻在墓碑上,那鐫刻在哪裡了?

生:大堤上。文中說「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

師:這五人屬於什麼社會階層的人?

生:吳地的平民百姓。文中說「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

師:很好!閱讀很仔細。這「五人之墓」、這「墓碑記」與通常看到的「墓」、「碑記」,還有什麼不同嗎?

生:「五人之墓」中有五個人,而且是彼此不相干的五人,是合葬之墓,而我們通常看到的墓是安葬一個人的,或者是夫妻合葬之墓。

生:墳墓通常築在山嶺野外,而「五人之墓」卻築在屋內。

生:從插圖看,這五人之墓碑不是立在房子里的嗎?文中也說「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於其墓之門」。

生:「五人之墓」不僅沒寫出具體姓名,而且也沒標註築墓立碑者與死者的關係。

師:願聞其詳。

生:通常我們看到的墓碑,都會寫上「先考」或「先妣」等稱呼,以表明築墓立碑者與死者的關係,一般而言往往是子女為父母築墓立碑;而「五人之墓」未在墓碑上標記能反應築墓立碑者與死者關係的稱呼字樣。

師:觀察很仔細!那麼,這五人是誰安葬的呢?

生:吳地的賢士大夫。文中說「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頭而函之」。

生:這五人是官方政府築墓立碑的。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以旌其所為。

師:可以說是官方操辦,政府行為。總之,不是這五人的親屬後人築墓立碑的。

生:築墓安葬這五人與五人當刑距離十一個月,這與通常安葬一個人的時間很不一樣,一般我們安葬一個人是在此人逝世的第三天。

師:是啊,那為何這五人的築墓安葬要在其死後十一個月呢?

生:因為這五人是被逆閹所把持的「當朝」以「吳民之亂」按誅的,在魏忠賢掌權時,不可能被官方大張旗鼓地安葬。而崇禎皇帝登基後,大力剷除閹黨,如文中所說「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這中間相隔十一個月左右。

生:我贊同前面那位同學的分析,補充一點,官方這麼隆重地安葬五人,即為了順應民意,更為了「撥亂反正」,昭告天下。

師:精彩!還有不同嗎?

生:五人之墓中的五人,是身首異處的全屍,而非我們通常墓中完好完整的遺體。

師:何謂「身首異處的全屍」?

生:這五人是被砍頭示眾的,「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故為「身首異處」;但因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頭而函之,卒與屍合」,最終得以成為「身首異處的全屍」,正如文中所言「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師:言之有理。

生:築墓安葬的目的也不同,通常築墓安葬親人,是為了表示哀悼紀念逝者,而築墓安葬五人,不僅為了紀念五人,更為了「旌其所為」,凸顯五人之死的非凡意義----「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

生:還有「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師:分析有理有據,有見地!

生:我還想補充一點,就是隆重築墓安葬五人的影響非同一般。通常人們築墓安葬某位親人,影響有限,僅僅是影響親屬和逝者生前朋友之類,而這五人真可謂「流芳百世」。

師:有點意思,能闡述得更具體些嗎?

生:文中說,「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但是,這五人雖是平民百姓,「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影響深遠啊。

生:徐老師,我從插圖上看,發現還有一點不同。「五人之墓」這四個字是紅色的,通常我們看到的墓碑上的字是黑色的。

生:不對,墓碑上的字也有紅色的。

生:一般而言,逝者的姓名是黑色的,或金色的,而紅色的字表示還健在的人,比如立碑祭拜的子孫姓名。

生:無色的也行,即碑的本色。但是紅色的表示逝者,的確沒看到過。

(教師馬上上網搜索墓碑字體顏色,發現表示逝者姓名的往往是本色、黑色,或金色,而紅色往往是留給活著的人的。PPT上展示若干墓碑圖片。)

師:哎,有意思,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何「五人之墓」要用紅色字體描摹?

(學生思考並小組討論)

生:用紅色,以醒目。

生:五人雖死,卻是永垂不朽,用紅色字體,恰是為了表示他們永遠活著,永遠不死。

……


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親和力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讀寫能力的提升
英語小年齡段(1-3年級),如何設計一堂課
《西遊記》課堂教學實錄與點評
林黛玉進賈府課堂教學實錄

TAG:鏡頭 | 教學 | 課堂 | 課堂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