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搜狗百科
《論郁達夫的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0年第2輯。
《試論〈懷舊〉》,《魯迅研究叢刊》,1980年第3輯。
《略論郁達夫的散文》,《讀書》,1981年第3期。
《魯迅前期美學思想與廚川白村》,《北京大學學報》,1981年第5期。
《外國文學對魯迅〈狂人日記〉的影響》,《國外文學》,1982年。
《港台比較文學研究述評》,《當代文藝思潮》,1982年第3期。
《重讀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讀書》,1983年第2期。
《深刻的思想 特異的構思:讀魯迅的小說〈葯〉》,《閱讀與欣賞(現代文學部分五》,1983年。
《〈朝花夕拾〉風格論》,《北大研究生學刊》,1985年創刊號。
《歐洲現實主義的傳入與五四時期的現實主義文學》,《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3期。
《新文學現實主義總體特徵論綱》,《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風景〉:執著的與超然的》,《文藝報》1988年6月11日。
《梁實秋及其文學美學論著》,《博覽群書》,1989年第7期。
《香港文學批評印象》,《香港文學》,1989年1-2期。
《梁實秋年譜簡編》,《文教資料簡報》,1989年第2輯。
《〈圍城〉的三層意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9年第2輯。
《〈肥皂〉的精神分析讀解》,《魯迅研究動態》,1989年第2期。
《雍容(幽默(簡單味》,《魯迅研究動態》,1989年12期。
《〈狂人日記〉:反諷的迷宮》,《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8期。
《客家味:傳統人文精神及其他》,《小說評論》,1990年第3期。
《略論胡風的文學批評》,《新文學研究》,1992年第2期。
《成仿吾的文學批評》,《文學評論》,1992年第2期。
《胡風"主觀戰鬥精神說"平議》,《北京大學學報》,1992年第5期。
《周作人的散文理論與批評》,《上海文論》,1992年第5期。
《王國維文學批評的現代性》,《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
《梁實秋對新人文主義的接受與偏離》,《文學史》第1輯,1993年。
《沈從文怎樣寫鑒賞性評論》,《名作欣賞》,1993年第3期。
《李長之〈魯迅批判〉及其傳記批評》,《魯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4期。
《對現代批評傳統的重估》,《文論報》,1993年10月9日。
《論茅盾的"作家論"批評文體》,《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第3期。
《文學走向死亡?》,香港《大公報》,1993年7月14日。
《批評作為渡河之筏捕魚之筌》,《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
《歷史選擇中的卓識與困擾:論馮雪峰與馬克思主義批評》,《學術月刊》,1994年第5期。
《郭沫若其人其詩》,韓國《中國語文論叢》,1994年第7輯。
《剖析現代人的文化困擾:評〈廢都〉》,《"廢都"廢誰》,1994年。
《境界》(英文),《TamKang Review》,Spring-Summer,1994。
《調整學術步履》,《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韓譯本序,《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第3期。
《朱光潛的詩美學與新詩理論辯正》,《求是學刊》,1994年第2期。
《戰國策派的文化反思與重建構想》,《時代之波》,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梁宗岱的"純詩"理論》,《詩探索》,1995年第3期。
《茅盾與現代文學批評》,《文學評論》,1996年第4期。
《懷戀的月色--讀〈水樣的春愁〉》,《名作欣賞》,1997年第3期。
《春風沉醉郁達夫》,《中華讀書報》,1997年2月19日。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誤讀"價值》,《中國文化報》,1997年10月4日。
《劉以鬯小說的"形式感"》,1999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提交論文。
《〈梅村心曲〉的客家味及傳統人文精神》,《嘉應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大學出版的根基:學術為本——北京大學出版社的選題策劃》,《中國出版》,1999年第9期。
《論老舍創作的文學史地位》,1999年紀念老舍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收入《老舍與20世紀中國文化》。
《關於"經典化"與"學院化"》,《文藝研究》,1999年第1期。
《大學出版的根基:學術為本》,《中國出版》,1999年第9期。
《文化批評視野中的小說〈二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第4輯。
《文學史觀的建構與對話:圍繞初期新文學的評價》,《北大學報》,2000年第4期
《張愛玲熱的興發與變異》,2000年10月香港"張愛玲與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上提交的論文,《中華讀書報》2000年12月27日。
《The Image of Westerners in the Gaze of Cultural Criticism》,《 Amsterdam Atlanta》, GA,2000《淺議有關郭沫若的兩極閱讀現象》,《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第1卷
《當代評論與文學史研究的張力》,《現代中國》創刊號,2001年版
《論〈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科學史價值》,《文學評論》2001年第三期
《思想史取替文學史?》,2001年南京"中國現代文學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
《魯迅對文化轉型的探求與焦慮》,《北大學報》2001年第4期。修改稿又提交2001年11月首屆"北大論壇"。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與現代文學學科的建立》,《文學評論》2002年1期
《北京大學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學改革》,《中國大學教學》,2002年第11期。
《"蘇聯模式"與1950年代的現代文學史寫作》,《北大學報》2003年1期
《四十年代文學史家如何塑造"新文學傳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第4期。
《從學科史考察早期幾種獨立形態度新文學史》,《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
《詩一樣的日子還在嗎?——讀冬至〈入住望京的女人們〉》,《北京日報》,2002年9月。
《當代文學思潮中的"別、車、杠現象"》,《讀書》雜誌2003年第11期。
《如何看待魯迅對傳統文化的"偏激"》,《中文自學指導》,2003年第6期。
《沈從文與北大》,《中國高等教育》,2003年Z2期。
《魯迅的問題仍然纏繞和警示著我們——2002年5月7日在東南大學的講演》,《魯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9期。
《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如何適應時代變革》,《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從學科史回顧八十年代的現在文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2004年5期。
《當代文學研究的"空洞化"現象》,《文藝研究》2004年3期。
《科技發展與以人為本》,《文明》雜誌2004年6期。
《談談閱讀興趣的養成》,《小作家選刊》(小學),2004年第11期。
《胡風研究的"祛魅"與"祛蔽"》,《博覽群書》,2004年第5期。
《關於現代文學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思考》,《中國大學教育》2004年2期。
《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空洞化"現象》,《文藝研究》,2004年第3期。
《雷雨》的主人公是誰?——北大中文系學生試卷的觀點舉要》,《名作欣賞》,2004年第4期。
《新詩是怎樣發生的?》,《中華讀書報》2005年3月20日。
《2007,高考能否與新課程同行--關於"課程改革與語文高考"的討論》,《人民教育》,2005年第10期。
《學科史的梳理與反思--〈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引言》,《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作為文學史寫作資源的"作家論"——"現當代文學學科史"研究隨筆之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以個案考察切入跨文化研究》,《東方叢刊》,2006年第2期
《范培松〈中國散文批評史〉》,《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4期
《現代文學基礎課教學的幾點體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3期。
《紮實穩妥地推進課程改革》,《語文建設》,2006年第5期。
《美麗的東西撿起來——送別林庚先生》,《光明日報》,2006年10月26日。
《文學研究中的"漢學心態"》,《文藝爭鳴》,2007年第7期。
推薦閱讀:
※紙糊三閣老—搜狗百科
※楊惠妍—搜狗百科
※搜狗輸入法9周年慶典活動值得去嗎?有什麼好玩的?
※朝花夕拾(魯迅散文集)—搜狗百科
※哪些數據支撐搜狗估值3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