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的主體價值取向

文藝的主體價值取向: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貫徹習總書記的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

核心提示: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外國人仍質疑,中國的經濟是發展了,但是除此之外,中國還能給世界人民帶來怎樣的吸引力呢?孔子曾經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換句話說,中國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德」,「德」就是最大的吸引力。文學藝術不僅有教化功能,它對人的精神信念、信仰也有提升作用。因此,文藝工作者十分重要,他們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也是有力的推進者。「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應該成為文學藝術的主體價值取向。

楊生平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編輯

很高興今天來到朝陽區,跟各位搞藝術的同志就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談點體會。前段時間我也做了很多講座,但實話說,真正跟藝術家做講座,我今天還是第一次。所以,我也有很多應該向各位專家學習的地方,我們共同探討。

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僅從字數上看就1萬多字,談的問題較多,思想很深刻。我們首先要考慮一個問題,在習總書記的講話當中提到這麼一句話:「今天召開這個座談會,我早有考慮,直到現在才有機會」。這就證明他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已經很長時間了。為什麼習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這麼重要?我覺得首先應該從目前國際、國內形勢的角度進行分析。

從國際上講,中國目前的國際實力有所提升。2010年,我們的GDP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已經成為了一個經濟強國。到目前為止,我們的人均GDP也達到了7000美元。但是,外國人仍有這麼一個共識:中國的經濟是發展了,但是中國除了有錢之外,還能給世界人民提供怎樣的吸引力呢?用老百姓的話來說是,你們除了不差錢之外,還有什麼東西能夠吸引其他國家的人民?換句話說,中國有沒有內在的東西?我後面要講到的,軟實力能吸引人。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就是以軟實力來服人。

孔子曾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換句話說,中國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德」,「德」就是最大的吸引力。但今天我們怎麼變得沒有吸引力了呢?「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這就說明一個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的經濟發展了,但精神的確有所滑坡。由此,中央十分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提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於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所跟不同的人群都談過。在北大談過,在北師大談過,到山東曲阜也談過,但是有一種人很特殊——文藝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既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人群,更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群體。因為人的精神的提升相當多的要靠文學藝術來推動。

文學藝術不僅有教化功能,它對人的精神信念、信仰也有提升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講早就有準備跟文藝工作者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但是為什麼一直沒有談?因為這部分群體十分重要。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也是有力的推進者。

今天我從三個方面來談我對習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的看法。首先,從我的角度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文藝?當前文化問題凸顯,文藝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文藝的作用為什麼這麼特殊?我們首先要講一講文藝的意義和作用。第二,我們探討一下,目前中國的文藝作品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原因是什麼?這個原因我更多的是從文藝、學術、文化思潮的角度去解讀。因為國際和國內的思潮對目前中國的文藝創新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我們要分析這些思潮產生的原因,它的產生究竟有什麼作用?如何評價它?第三個問題,文化要創新,文藝更需要創新,那麼,文藝創新的路向在什麼地方?下面我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我的講座。

(2)

一、文學藝術的意義與作用

孔子曾經講「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我認為,「興、觀、群、怨」是對文藝作用和價值比較精鍊的解讀。文學藝術可以幫助人們認識世界,可以激發人們的情感,能幫助人們建立友好的人際關係。文學藝術也可以對社會不正之風進行批評。「興、觀、群、怨」,孔子這個觀點已經點出了文學藝術今天重要的特點。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當中曾經這麼講過,「音樂應該學習,並不是為著某個目的,而是同時為著幾個目的,那就是教育、凈化和精神享受」。由於受西方思潮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後,國內對於藝術作用的評價也有不同。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藝術不應該承擔教育的職能。但是,無論是孔子還是亞里士多德,他們都認為,文學藝術首先應該承擔的功能是「教育」,中國人稱它為「教化」,也就是在緊張勞動後的安靜和休息。從此可知,各種旋律的樂曲雖各有用處,但是特殊的目的用特殊的樂調,要達到教育的目的,就應該用倫理的樂調。

1870年,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在德國的街頭偶然遇到兩群東方人,一群是來自小小島國的日本人,一群是來自歷史傳統的大國的中國人。那個小國的人來到德國以後,翻譯典籍和制度,進行文化傳承、文化創新。天朝大國的人來到德國以後,大部分都在學做生意掙錢。

如今我們也在發展,很多人都在想著掙錢,當然也有他的道理。鐵血宰相說,30年內那個東方的島國必將成為強國。而東方的天朝大國必將淪為弱國,後者必然受到前者的欺凌。事實證明,1870年到1894、1895年,差不多近30年的時間,發生了甲午戰爭。中國清朝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俾斯麥說的問題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但是我今天之所以引出來,是證明我們今天同樣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前中國要發展經濟,但是要不要傳承文化?這值得我們思考。有錢了,沒文化,也許結局更加悲慘。

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曾經講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因為莎士比亞對英國的文化影響很大,而且使英國文化的影響力波及全國。所以我想,這句話不僅是一個首相的感嘆,應該也是相當多英國人的感嘆。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當中提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第一,文藝的意義。文學藝術為什麼這麼重要?

首先,文學藝術是時代變遷的晴雨表。有的同志可能認為,搞藝術的就是為美而生存,就是為藝術而藝術。那麼,文學藝術是不是一種對世界的認識形式呢?如果它是對世界的一種認識形式,它就應該承擔教育和教化的功能。馬克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當中這麼講,「整體是思維和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於對世界藝術精神、宗教精神、實踐精神的掌握。」馬克思這個地方談的是整體思維和哲學思維。換句話說,哲學思維是對世界的一種把握和認識,它承擔了教育和教化的功能。那麼,除了哲學之外,我們還有沒有其他認識形式應該承擔教育和教化的功能呢?馬克思講得非常明白,藝術、宗教其實都是對世界的一種認識形式。只不過認識的方法不同,但承擔的功能有一致之處——幫助人們認識世界,幫助人們推進實踐。幫助人們認識世界,推進人們的實踐行動,事實上就是教育、教化的功能。

文學藝術以形象的方式概括地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以及各色人物的性格、命運和思想情感。具體、生動的生活畫面,這些都可以使欣賞者從中認識到一定的道理,了解社會生活的現實和歷史狀況,增長多方面知識。相對於科學認識來說,由於文學藝術中保留了生活生動性和豐富性的特點,因而具有獨特的價值。

音樂應該用音符去反映世界,美術應該用顏色、線條等去反映世界。文字、線條、音符都是一種符號,都是把握世界、認識世界、傳遞世界信息的一種工具。欣賞者通過文藝對生活的認識,並不停留在感性形象上,而是通過對形象所包含的思想的理解,達到對生活本質、規律的認識。換句話說,文學藝術對社會生活的把握是通過感性形象思維的。感性形象思維最容易激發人們的情感,所以它跟哲學、宗教理性認識的形式不同,但是並不意味著文學藝術沒有理性認識的高度。因為文學藝術把握世界是以感性、情感的方法出現,用以理性的思考,所以它在大眾當中有受眾,很有傳播力。

我是研究哲學的,哲學是用抽象思維把握世界的。我看一本哲學書,有可能看半年都沒有完全看懂、把握透,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大家講通,就更加困難了。所以哲學講問題,雖然很深刻,但是不容易被大家接受。而文學藝術是以情感,以感性的形式出現的,能激發人們思想、情感、心靈上的共鳴,所以它的特點更加特殊。

由此,我對文學藝術從這個角度做了一個認識。因為我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意識形態問題,意識形態的形式很多,從意識形態的角度看,文學藝術應該是它的一種,但是文學藝術從意識形態的角度看很特殊。我給它用幾個「最」進行概括。

文學藝術在意識形態當中,是最能夠直接捕捉時代精神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講過一句話,「哲學是黃昏時候才起飛的貓頭鷹」。這句話什麼意思?一個時代變遷了,「黎明」、「中午」哲學很難出場。哲學只有當這個時代變遷到一定階段——「黃昏」的時候,才會出場。因此,哲學的影響肯定很深刻。但是一個時代真的出現哲學,需要經過若干年,經過很長時間,黃昏時候才會「起飛」。在時代變遷中,最容易變遷的是人的情感、人的生活觀念、認識,對這些東西反映最靈敏的信號就是文學、藝術、詩歌等等。這是為什麼我說它是時代變遷的晴雨表,只要看文學藝術的變化,我們就能夠捕捉到這個時代的變化,它能最直接傳遞時代精神。因為它是用形象、感性、情感的方法去把握世界,所以很容易被人們接受。也許我跟大家講哲學,大家並不一定能夠理解得十分深刻,但一部文藝作品,它的傳播力、影響力卻是非常大的。

我記得前幾年有一個教授講過一句話,後來在網上有議論,他說一個姚明和一個章子怡能夠頂過1萬本《孔子》。這個問題可能有點過,但是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的問題是什麼?文學藝術界的明星,對世界的影響力很直接,能夠讓老百姓聽明白。我們不知道國外多少人知道孔子,知道孔子還要讀孔子,讀完以後能理解的又有多少?孔子的思想很深刻,但是要讓孔子的聲音真正傳給西方人,那有難度。也許通過文學藝術的方法更能夠讓西方人掌握,也更能夠深入到中國老百姓的心靈中。

文學藝術最能夠深入人的心靈。優秀的文學作品,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它都能夠激發人們的情感。特別是悲劇,它能夠引起人們對人生、生命的思考。我記得面對改革之難,李克強總理曾經講過這麼一句話:「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但是我們也要感嘆,在今天這個時代,真的要觸動靈魂也不是很容易的。因為現在很多人已經習慣了麻木,他們覺得人生中有錢就很幸福了。所以,你真正觸及他的心靈也很難。但是文學藝術不同,它能以情感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打動人心,能夠激發人們對人生的思考。

(3)

所以,習近平同志這次召集文學藝術家們來開這次座談會。理論上按照學科的劃分,文、史、哲屬於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等等。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重視自然科學。後來江澤民總書記時期,他特別提出「幾個一樣重要」,其中就有一個社會科學跟自然科學一樣重要。搞經濟,沒有經濟學怎麼行呢?搞依法治國,不懂法學怎麼行呢?搞社會建設、和諧社會不懂社會學怎麼行呢?所以社會學、法學、經濟學叫社會科學,跟自然科學一樣重要。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以後,中央有一個報告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重點談的就是人文科學。我們今天的很多文化缺失,是人文科學的缺失。文學當然也屬於人文科學。為什麼叫搞文學的,而不是叫搞哲學的?因為文學藝術的傳播性強,影響力大。

我想同志們也都知道,一般在重大歷史變革時期,吹起時代號角的,特別是能深入人心的東西,往往都是文學。談西方必談啟蒙運動,今天西方的政治科學、社會科學、法學基本都是建立在啟蒙運動的基礎之上。但是談啟蒙運動必談文藝復興。而文藝復興有「六大巨匠」,都屬於文學藝術類的,文學類有「三傑」,藝術類也有「三傑」,它吹起了文藝復興的號角,使西方邁進了資本主義社會,使西方慢慢進行思想改革,形成了啟蒙運動,而這種啟蒙思想一直影響到今天西方人的政治精神、法律精神。

文藝復興時期,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者,被稱為文藝復興的三顆巨星,這是文學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被稱為「藝術三傑」,他們是搞藝術的,所以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應該說影響西方很深,影響整個世界也很深,它是從文學藝術拉開序幕的。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時期,當然應該是「五四運動」前後。「五四運動」前期有一個很重要的運動,叫「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在打破舊思想、迎接新思想當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人可能知道,辛亥革命的失敗讓中國很多政客、志士仁人認識到一個問題:我們既要找到新思想,更要讓新思想深入人心。如果這個新思想不能深入人心,中國的變革很困難。

要讓老百姓真正了解你的思想,你跟他講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有難度。但文學不一樣,它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所以為什麼中國共產黨人一直把魯迅當成文學巨匠,因為魯迅在「新文化運動」當中起了破舊立新的作用,比如《狂人日記》。因為有了「新文化運動」,才能打破舊的思想,讓很多人接受、迎接新思想,才能有「五四運動」。有了「五四運動」才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作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進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大討論,它起到了什麼作用?它起到了破舊立新的作用。很多人不理解,討論這個問題有多大意義?這個問題搞明白了,很多老百姓真正理解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才能接受新思想。

迎接新思想不一定在於這個新思想是不是傳到國內了,即使新思想傳到了國內,人們還沒有「破舊」,就絕對不會「立新」。談到中國文化的問題,有人這樣的感嘆:中國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確,中國文化有這個特點,但是也別過分誇大。中國文化從歷史上看具有比較強的封閉性。中國文化一般是比較難接受西方文化、外來文化的。所以,雖然現在中國很開放,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自以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我們是世界的中央,我們的文化最好,憑什麼接受外來的文化呢?

比如,佛教在東漢末年已經傳到中原。河南洛陽白馬寺名字的來源有個典故,一匹白馬馱著佛經最後死在這個地方,所以後來建了一個寺,叫白馬寺。當時的河南應該是中國的文化中心,佛教雖然傳到這兒了,但是被老百姓、被主流政治接受的過程很漫長。佛教真正被融合到中國文化當中應該是隋唐時期。當然,中國把佛教融入到中華文化之後,也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也提出了、發展了、創立了一些新的宗教流派,比如禪宗。這也證明一個問題,中國人是能夠接受外來文化的,但是他接受外來文化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地很快就接受了。拒收外來文化相當大的程度上是中國人的一個特點。因此,要想一種新的思想被人們接受,不「破舊」怎麼能夠「立新」呢?因此,僅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大討論,我認為還沒有徹底做到解放老百姓的思想作用。幾個文學的浪潮,的確起到了對老百姓思想的破舊立新的作用。60年代中後期出生的人,都感受到了文學運動的影響。我們印象非常深的,是當時所謂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包括改革文學,這些文學的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所以,現在我還常翻翻北島、舒婷、海子、顧城的詩詞。北島的「在沒有英雄的時代,我只想做一個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後來影響了很多大學生。這就證明一個問題,文學藝術的確在時代變遷的過程當中起了晴雨表的作用,起了先鋒作用。

文學藝術承擔著敘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功能。中國目前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從國際和國內狀況來看,正經歷著一個新的時期。這個時期我們更需要文學藝術去引領。其實,中國目前經濟實力已很強大了,但是國際上對中國傳播的聲音、正面聲音並不強大,還有相當多人不了解中國。所以,難怪西方人談到中國就認為中國人很可怕。後面我會談,有一些問題我還需要為他們解讀,因為他們不了解你。雖然我們的孔子學院已經很多了,但是孔子學院再大,能夠讓所有的西方老百姓都上孔子學院嗎?如果有一部好的著作、好的作品走向世界,它就能敘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文學藝術承擔這個功能以後,會比理論家、政治家、新聞家的影響大很多。

而且現在,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對中國進行妖魔化,唱衰中國,妖魔化中國。我們有沒有傳播正面聲音?有,但是老百姓聽不到。所以很多西方老百姓不了解中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習總書記在講話當中特別提到,「文學藝術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老百姓追求文學、藝術,這是他自身發展的需要,跟他的事業有關,跟他的生存有關。但是,有一句話今天還要深刻地解讀,「文學和藝術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在國際上,我們要通過文學藝術傳播我們的聲音,我們要樹立我們文學藝術的標準。我了解到,中國文學藝術中有這麼一個現象:音樂必談格萊美,電影必談好萊塢,科技必談諾貝爾。我們的目標是沖著好萊塢、奧斯卡、格萊美。當然你衝過去,真正得獎,對中國也很重要。但是我們後面談思潮會談到,好萊塢也好,格萊美也好,是西方人用西方的標準來推行的一種藝術、音樂、電影。這裡面也許不一定包含明顯的政治問題,但是他是用他的標準來推行的,所以中國人進不了好萊塢。很簡單,因為他是用他的精神來衡量你的電影,你不符合他的精神,你就進不了奧斯卡。所以我們應該理解,文學藝術不僅是事業,它也是戰線。從國內的情況來看,可能大家知道,我們都在談話語。中央也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話語,每個人都有對生活的看法。

那麼,究竟我們應該怎麼看待社會,怎麼看待國家?我們必須確立自己的標準,這也是一條戰線。

文學藝術承擔著兩重戰線的作用。第一條戰線,國際戰線,要傳播中國聲音,樹立中國標準。國內要凈化輿論,確定標準。現在一段時間,近代史已經被搞得面目全非了。甚至有人說要給慈禧太后平反,要給李鴻章、曾國藩平反。相當多人這麼分析:李鴻章跟日本人談判,據理力爭,當時日本人談判就怕李鴻章,如果換個人的話,當時我們可能損失更大。借著這個理由,有人說李鴻章應該是正面人物。大家知道,他的貢獻再大,如果你做這件事最終是賣國求榮的,你能力再強,也必須接受歷史給的評判。

這就證明,中國國內話語激增,各種觀點層出不窮,懂內情的也許能夠評判,不了解內情的年輕人根本無法評判,是非顛倒。因此,文藝工作者承擔的第二條戰線是,必須在國內使人們辨明是非、真假、善惡、美醜。

文藝是軟實力和硬實力的綜合表現。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哈佛大學有兩個政治學教授在國際國內很有影響力。一個是美國哈佛大學的政治學教授亨廷頓,他提出了「文明衝突論」。另外一個是政治學教授約瑟夫.奈。約瑟夫.奈提出了「三種權力」:第一,以威脅的方法,也就是以「揮舞大棒」的方法來行使權力。第二,以收買的方法,即採取「胡蘿蔔引誘」的方法來行使權力。第一種其實就是軍事權力,第二種是經濟權力。他倡導的第三種是軟實力,展示和利用自身的吸引力。

約瑟夫.奈多次考問過中國人,中國除了不差錢之外,對世界其他人民還有什麼吸引力?除了有倆錢之外,你還有什麼可吸引我們的地方?軟實力很重要,當然軟實力這個概念今天也被很多人應用。我用《孫子兵法》的觀點去解讀軟實力,「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你百戰百勝,常勝將軍趙子龍,並不是最高的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戰,卻讓大家服你,這就是約瑟夫.奈講的軟實力。

(4)

為什麼大家服你呢?這是一種內在的吸引力,這是一種德。而文學藝術,我剛才已經講過了,它在這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文學藝術弘揚的是精神,興、觀、群、怨,它能建構我們自身的吸引力。但是大家別忘了,20世紀60年代以後,文學藝術已經變成了硬實力。文學藝術可以變成產業,既能吸引人,又能夠掙到錢,當然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

記得有這麼一個故事,上世紀80年代,當時英國有一個大臣向撒切爾夫人彙報工作,他說中國目前有大量的電視機傾銷到英國市場,嚴重地影響了英國的電視機產業。他問撒切爾夫人,我們需不需要採取反傾銷的辦法來對付中國的電視機?撒切爾夫人根本沒有思考,馬上回答:「一個只生產電視機,不能生產電視劇的國家,有什麼可怕的呢?」你的電視機便宜,我們技術提高了,也可以把電視機變得更便宜,最後打敗你。但是電視劇不同,電視劇提供的是生活方式、休閑方式、娛樂方式,是一套價值觀。你長期看美國的電影、動畫,小孩慢慢做的就是美國夢。因為他深刻地理解了一種生活方式、休閑方法和娛樂方法,他認為這套休閑方法、娛樂方法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難怪很多美國人十分自信,他們這麼說:「只要是有『三片』就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哪「三片」?麥當勞的薯片、好萊塢的大片和英特爾的晶元。英特爾是科技,麥當勞的薯片提供的是西方的生活方式,好萊塢的大片提倡的是美國的娛樂和休閑方式。也就是說,他們認為有這「三片」,美國絕對會強大,哪怕今天美國的國土出了問題,再給他們重新創造機會,只要靠「三片」照樣可以創造一個輝煌的美國。

這就證明一個問題,文藝變成產業以後,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它跟其他的產業還不完全一樣,所以它的作用更加特殊。文藝產業在美國這麼壯大,值得中國人思考。因為美國應該是一個文化資源非常貧瘠的國家,而中國是一個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一個文化資源非常貧瘠的國家,他為什麼會成為世界文化強國?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為什麼稱不上文化強國?花木蘭是中國的,但是電影《花木蘭》是美國的;熊貓是中國的,但是《功夫熊貓》是美國的。你也可以拍個《花木蘭》,也可以搞個《熊貓》,但是你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嗎?

所以大家知道,除了前兩「片」之外,下面有一個「片」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美國有非常強的吸收外來文化,並為自己所用的精神。最關鍵的是,他能夠把文化跟科技緊密地結合起來,所以第三個,英特爾的晶元很重要。美國的文化產業,特別是以文藝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十分巨大。2012年,我國所有出版社年收入額總和加起來趕不上人家一個圖書公司貝塔斯曼。我國海外商演年收入總和還比不上國外一個著名的馬戲團。

所以說,文藝真正要走出去,不是說能走出去就走出去了。我想在座的同志也有這個願望,但是真正打贏、打響需要一番努力。所以,文藝既是硬實力,又是軟實力,它在文化組成部分當中的作用更加特殊。

第三,文藝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人民精神家園的集聚地。我在講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時候,曾經用三句話這樣描寫美國,我說美國社會可以用三句話去解讀:第一,把效率交給市場。美國人認為最有效率的經濟模式是什麼?市場經濟,不是計劃經濟,所以要把效率交給市場,只有搞市場才能提高效率。第二,把公平交給稅收。你完全交給市場,有的人能力強,有的人能力弱;有的人家庭背景比較好,「富二代」,有的人家庭背景比較弱,「窮二代」,你再努力,也許最後的結果還是有差距。純粹的市場經濟必然導致貧富分化。市場經濟是靠能力、靠機會,但是每個人的能力肯定是不平等的,所以最後肯定會導致分化。分化怎麼解決?第二句話解決了,把公平交給稅收。你不是富嗎,我多增加點稅收,把你富的高度削下來。你不是窮嗎?我把富的削下來的很多資源給你補上,這叫福利政策。憑著第二句話,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解決了馬克思所認為的貧富分化、兩極分化問題。我們中國也在正面宣傳它好的方面。但是大家不要忘記,市場經濟是世俗經濟。市場經濟以經濟利益、效率為核心,它必然會導致精神失落。美國人怎麼解決精神失落呢?第三句話,把靈魂交給上帝。你去了解一下,很多藝術家是了解美國和英國的,你到鄉間去看看,他們的教堂很多,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都信仰宗教。也就是說,市場經濟當中帶來的精神貧困,他通過宗教信仰的方法去彌補。

中國歷史上就沒有像西方那樣典型的宗教。究竟怎麼看待中國的信仰?這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沒有宗教,那靈魂問題怎麼解決呢?西方由宗教來解決,難道我們也推行西方的宗教嗎?我們靠文化、文學藝術去承擔。這就證明,我們的文學藝術比西方國家,特別是比美國這樣的國家,承擔的功能還特殊。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格爾茨曾說,文化就是人們認知和情感的地圖。我們要文化幹什麼?我們在社會中怎麼生存、怎麼前進需要一個地圖來指導。文化給我指導人生,給我指導社會,給我改造世界提供了線索,這叫認知地圖。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解決得還是很好的。我們引進了西方的高科技,自己的科學也在發展,認知地圖恐怕不是太難。但是我們情感沒有地圖,我們不知道人生最終的目標是什麼,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生活。改革開放的時候很堅定,只要有錢了,肯定就幸福了。現在發現了新的問題了,有倆錢了,也沒感到很幸福,那究竟什麼是幸福呢?我們的情感失去了地圖。情感失去地圖,人生就沒有依託,國家就失去了凝聚力。因為老百姓不明白什麼樣的國家最好。因為你這麼做,我感覺不到幸福。所以,你說你很好,我不能接受。因此,情感地圖只能通過人文科學、文學藝術去擔當。

前幾年,美國第一智庫蘭德公司曾經寫過一個《蘭德公司報告》,《報告》說,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窮的國家。我們2020年要實現全面小康的,它卻提出來2020年中國必將成為世界最貧窮的國家。它是這麼解讀的:中國是世界上少數的沒有信仰的可怕的國家之一。中國人的價值觀是建立在私慾的基礎之上的。中國人的生活思想還停留在專註於動物的本能,對性、食物那些貪婪可怕的慾望上。因而,中國必將很快衰落,淪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如果這句話你還沒有聽懂。我還有一個註解,哈佛大學有一個學者前幾年寫了一個東西,他沒有針對中國,但是含沙射影,我認為他也是在唱衰中國。他提了一個觀點,「無神論者比異教徒更可怕」。因為在美國人看來,中東的那些恐怖分子可能是異教徒,拉登那些人是異教徒,異教徒很可怕,但是按照他們現在提出來的觀點,無神論者更可怕。因為異教徒還有信念、有信仰。有信念、有信仰,他就有束縛,他就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但是這個學者的意思是說無神論非常可怕,因為他心中沒有信念,沒有信仰,他沒有束縛,什麼都敢幹,什麼都能幹,這樣的國家非常可怕。後來又有學者說,中國就是無神論占絕大多數人群的國家。這兩個觀點如果放在一起,結論肯定是中國人很可怕。

講這個事例我要做兩點說明:第一點說明是,我們改革開放以後的確物質生活發生改變了,精神滑坡了,這是一個事實。文學藝術要承擔這個功能,做思想教化的藝術不是沒有市場的,現在缺這個。你要把這個作品拍好了,我相信會既叫座又叫好。第二個問題,我一定要跟大家講明白,西方那些人妖魔化中國有個辦法,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評價中國。西方認為人們必須有信仰,那所有人就必須要有信仰,這是它的第一個邏輯。第二個邏輯,西方人認為信仰必須是宗教信仰才叫真正信仰,這是它的第二個邏輯。

(5)

我們認為,這兩個邏輯第一個邏輯有道理,人必須要有信念、信仰,否則就是行屍走肉。但第二個邏輯我跟它有分歧,信念、信仰是不是一定要通過宗教來完成呢?中國的確大多數老百姓是無神論者,我們沒有西方典型意義上的宗教信仰,但是中國人有沒有信仰?儒家學說就是我們最大的信仰。我們相信真正理想的世界不是在彼岸世界,而是在現實世界,這就是中國人一直講的「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建立這樣的理想社會,就是我們的信念,這就是我們的信仰。

中國古代還有這麼一句話,大丈夫有三不朽,一不朽為立德,二不朽為立功,三不朽為立言。所謂立德,也就是自己要修行,這種修行既要幫自己,更要幫別人,這就是我們的信念,這就是我們的信仰。如果我們把這個當成信仰的標準,那我們說,美國人的信仰也不是信仰。所以,這裡面有個非常重要的標準,這就是話語權了。你對信仰有自己的定義,他對信仰也有自己的定義,我們倆定義不同,你把你對信仰的定義強加給我,我當然就像你說的那樣沒有信仰了。但是,如果按照我的標準看你,你也沒有信仰。因為現在美國在國際社會有強大的話語權,所以他的標準一般很多人都會認同。但是我們認為這是對中國的一種否定。我們認為我們有信念,我們認為我們有信仰。只不過我們對信念、信仰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跟西方人不同。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藝術的作用非常大。比如音樂的作用,《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當中就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這首歌曲很多人聽到應該都非常激動。音樂的作用是其他藝術形式很難代替的。文學藝術的作用特別巨大。

二、當前影響我國文藝發展的主要思潮

我一直在研究文化思潮,我認為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兩個詞能夠概括當前影響文學藝術的思潮:一個是後現代主義,一個是大眾文化。我理解的大眾文化是學理概念,用現實的觀念講,就是商業文化。

20世紀90年代,在文學評論界有句話,叫精英文化告退,大眾文化崛起。所謂大眾文化,就是以商業為核心的文學藝術的創新思潮。大眾文化並不一定都是低俗的,但是大眾文化很容易低俗。低俗不等於通俗,慾望不代表希望。大眾文化之所以這麼流行,它根本原因在哪兒?跟後現代主義有關。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前後,產生於西方發達國家的一種包括政治學、倫理學、法學、歷史學和哲學在內的廣泛地文化思潮。當然,後現代主義後來對文學藝術的影響也非常大,是西方從現代社會向後工業社會(也有人叫後現代社會)過渡時期的一種產物,以批判西方現代形成為己任,以此確定自己的理論基礎、思維方法和價值取向。它20世紀90年代前後傳入中國,對中國的文學藝術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

我下面又下個結論:後現代主義的出現助長了非理性主義和大眾文化的發展。他們宣稱三個死亡,其實是若干個,我今天只是舉了三個。後現代有個非常重要的法國哲學家叫福柯,他說「主體已經死亡」。這個大家不太好懂。也就是說,真正人的標準已經死了,什麼是真正的人,我們今天不能知道。你真正找到一個完整人的概念,這就是他講的主體已經死亡了。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經死亡」。德里達提出「收信人也已經死亡」。

大家不大明白,我舉個例子。中國文學當中有一個協會,叫紅學協會。《紅樓夢》的確是個經典,是個百科全書式的經典,博大精深。所以,今天研究《紅樓夢》成立了一個學會,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有價值的。那麼紅學的最終目標是什麼?我們就是要為了研究曹雪芹當時為什麼要寫《紅樓夢》?《紅樓夢》真正的涵義是什麼?做個隱喻,你理解了《紅樓夢》的涵義,你就是《紅樓夢》的收信人。這個地方收信人是個隱喻,你真正理解了這部作品的涵義,相當於這本書好像就是給你寫的,因為你理解了,我們隱喻它叫收信人。「收信人已經死亡」是什麼意思?在西方人看來,一本著作沒有最準確地解讀,真正的收信人不存在,他早就死亡了,因而導致了人們精神的迷失和價值的迷茫。

(6)

如果大家感興趣,我推薦一本書,鮑曼寫的《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鮑曼在《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道德》曾經這麼說,現代性的人,也就是西方20世紀60年代之前的現代性的人,是朝聖者。朝聖者什麼意思?現代性時期,他認為西方人有一個人的理想模式,我們所有人都為這個理想模式去奮鬥,他隱喻一個概念——朝聖者。就像我們中國說的,孔孟是最高典型,是聖人。聖人是最高的人格,是最高的主體。我們每個人都朝聖人去努力,這就可以隱喻為「朝聖者」。但是鮑曼認為,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對完美人格的形象已經否定了。認為所有的人不存在任何完美人格的追求,人們沒有最高的形式,人也沒有最理想的形式。所以他又用了一句話,「後現代社會,人們都是旅遊者」。換句話說,人生走到哪兒算到哪兒。旅行者基本的特點是,我今天旅行了,就算這裡風光無限好,但是明天我還是要走。後天到別的地方了,又到一個客棧,風光也很好,但是我還得走。其實鮑曼說明,西方社會現在有個問題,是什麼?人們找不到理想人的典型。這對藝術的影響特別大,沒有完美的藝術典型了,沒有最高的人格境界了,那我們藝術追求什麼呢?旅行者最典型地說明了,後現代西方社會的人的精神失落了。換句話說,人生是過一天算一天,享受當下。今天旅遊到這兒挺好,別管明天到哪兒,明天到哪兒再說,明天到那兒又挺好,但後面還要再走。我們永遠是流浪者的角色。

搞文學藝術,特別是搞創作的人應該知道,主體沒有了,對文學藝術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如果主體真的變成流浪者了,我們就沒有更好的追求了。我們藝術想追求都追不到了,價值當然失落了。

我分析了三種思潮,下面重點分析前兩個思潮。

解構主義思潮。關於解構主義思潮,我特別引了兩個著名的思想家。後現代主義最重要的大師幾乎都出生在法國,法國當時出現了一批文學藝術家,包括薩特、羅蘭·巴特、卡繆,都是非常有影響的作家。而這個時候,很多後現代大師也出現在法國,一個叫德里達,一個叫福柯。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當中有幾個詞,我先引出來,後面再解讀一下。大家會發現,這幾個詞跟解構主義的關係非常緊密,叫「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主流化」。這當然是逃避理想、責難崇高。習近平總書記用的話叫「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也就是說,我們今天這些文藝思潮的出現,是跟解構主義有關的,而解構主義是一種國際思潮。

解構主義的基本思想是什麼?我這個地方提三個人。西方一直很自信它的文化是世界最好的,但是這三個思想家出現以後,讓西方人對自己的文化有了動搖。一個叫尼采,在80年代的思潮當中,跟叔本華同時出現的一個人,叫尼采。尼采有句著名的名言,「上帝已經死了,因為我的存在」,一切應該重新估價。尼采是第一次對整個西方的文化進行猛烈地攻擊。尼采沒有把西方文化的整個大廈轟倒,第二個人很快出場,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海德格爾。海德格爾對整個西方哲學、西方文化進行徹底摧毀的第二個思想家。第三個思想家是德里達,德里達認為整個西方哲學是整個西方文化的基石,而整個西方哲學有明顯的弊端,他給它取名叫「邏格斯中心主義」。而德里達告訴大家,邏格斯中心主義是徹底錯誤的。

下面我把這句話跟大家解讀一下,同志們都是搞藝術的,對藝術流派的觀點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它的根源可能不大明白,所以我把德里達的觀點稍微跟大家介紹一下。所謂「邏格斯」是什麼意思?大家應該這麼理解,西方哲學的確是西方文化的基礎,而西方哲學有個基礎,相信邏格斯。邏格斯有兩層含義:第一,邏格斯等於規則。西方人相信世界是有規則的。這跟中國最早的哲學《周易》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認為世界本來是渾沌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世界不一定非常明顯的有規則。但西方人相信世界一定有規則,不僅有規則,而且能夠找到最根本的規則,這個最根本的規則就叫本原。

邏格斯的第二層含義等於理性。西方人認為世界不僅有規則,而且人是可以把握這個規則的。為什麼人可以把握這個規則?因為人有理性。這樣德里達得出一個結論,西方的哲學就自圓其說了。德里達這個分析還是很到位的,他說西方哲學有一套規則,相當於數學一樣,它有一個公理,這個公理是什麼?邏格斯。首先相信世界有規則,為什麼世界有規則?這是公理。他說,不僅世界有規則,而且人是可以把握這個規則的,因為人有理性。這樣西方哲學就自圓其說了。

但是,德里達馬上又反駁了,既然世界有規則,既然哲學家們都可以把握這個規則,那為什麼不同的哲學家得出的規則的結論不同呢?你說世界有規則,大家都在追這個規則。為什麼柏拉圖認為世界的規則是理念,泰勒斯認為世界的規則是水,基督教認為世界的規則是上帝,黑格爾認為世界的規則是絕對理念,馬克思認為世界的規則是物質?為什麼不相同呢?德里達馬上得出結論:這一現象證明,要麼世界沒有規則,要麼世界有規則也不可把握。這相當於把整座西方哲學的大廈給推翻了。

因為大家知道,整個西方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哲學的基礎上,西方的哲學是建立在邏格斯中心論的基礎之上,如果邏格斯中心主義被推翻了,整個西方哲學就倒了。西方哲學一倒,整個西方文化大廈就會倒。所以,20世紀60年代以後,為什麼西方人把目光轉向東方?為什麼20世紀60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很多藝術家對中國感興趣了?就跟後現代有關,因為後現代生生地讓西方人認識到,西方的文化不是最優越的,西方的文化有它的缺陷,要彌補這個缺陷。所以很多文學藝術家,包括哲學家,把目光轉向了東方,包括中國。並出現另外一個思潮,這是我後面要講的。

那麼,解構主義產生的巨大影響是什麼?它告訴你,歷史其實沒有規律,人生也沒有最高境界。換句話說,一切都是假的。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德里達其實告訴人們,西方的哲學相當於唐吉訶德,首先給自己造個風車,告訴你有人格的最高境界,大家都在後面追。可悲的是什麼?絕大多數人根本就沒有追上,因為還沒有追上人生就已經終結了。追上的人最終發現,這是一場遊戲一場夢。所以國內有搞文學的人就得出結論,所謂歷史學家,所謂文以載道的文學家,都是大騙子。你看,先給我們確立一個標準,做人要做這樣的人。結果我們在背後跟了很長時間,壓根沒有跟上。有跟上的人告訴我,這是假的。因此,這種思想傳到中國以後,很快有人就得出結論:為人都是虛假的,做小人真快活。文載不了道,不要把文學家捧得太高,也不要把我貶得那麼低,那都是假的,文學家就是編字碼的遊戲。只要有人買,這就是最大的收穫。難怪八九十年代有作家說我們責難理想、躲避崇高。這就叫「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主流化」。

我還要講一個思潮。在解構主義思想影響下,90年代在美國形成了另外一個思潮,叫新歷史主義。研究人類歷史,叫新歷史主義。

這個思潮是受解構主義思想的影響,是在美國形成的,它形成的影響以後更大。它認為歷史都是虛構的,為什麼說歷史都是虛構的?我們要想研究歷史是很難的,因為歷史轉瞬即逝。比如說我今天給大家講課了,要想再現今天這個場面,除了錄像之外,幾乎不可能了,轉瞬即逝了。你要把幾千年的事搞明白,基本不可能。因此,他們認為要想研究歷史,只有一種可能,通過歷史文獻和歷史古迹去研究。比如說秦朝不在了,可以研究司馬遷的《史記》來恢復歷史。但是他馬上得出結論,所有的文獻都是思想家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寫的。思想家在寫歷史的時候,肯定把他認為重要的留下,把他認為不重要的去掉。對他有利的留下,對他不利的全部放棄。因此,新歷史主義得出結論是什麼?思想家寫的文獻也不可靠。

歷史總得有古迹嘛,但是因為歷史古迹是殘渣碎片,比如秦朝不在了,但是兵馬俑還在。現在還有一個觀點叫解釋學,解釋學告訴你,對歷史事件、歷史古迹既可以向「左」邊解讀,也可以往「右」邊解讀。就像打官司一樣,為什麼這是鐵定的事,案子是鐵定的案,明擺的事實,很多人還不明白,還要打官司呢?但是,大家要知道,有人打官司水平比較高,就能夠把鐵定的事實給推翻了。他就是通過辯論,通過解釋。所以新歷史主義告訴你,同樣一個歷史事實在那兒,碎片在那兒,古迹在那兒,我既可以向左邊解讀,也可以向右邊解讀,因此它也不能代表什麼。這樣,他們得出結論:其實所謂的歷史都是虛構的。

後來就有人講了,在歷史研究當中,只存在騙子和非騙子。騙子一直告訴人們我這個歷史是正經的歷史,你必須把我這個歷史正經當回事去看待,這在新歷史主義看來都是大騙子。所以在中國就出現什麼?你也解讀乾隆,我也解讀乾隆。我明確告訴你,我是戲說乾隆,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換句話說,我要對得起良心,我要告訴你是虛構的。你說你是正經介紹乾隆的,他就批這幫人自以為是。在新歷史主義思想家看來,這幫人都是大騙子。你見過乾隆嗎?你沒有見過乾隆怎麼知道你寫的就是真的乾隆呢?我比你真誠,我首先告訴你我寫的不是真的,我根據他編的,我的價值比你明顯。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新歷史主義助長了一股戲說風潮。這個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叫去歷史化。

解構主義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它導致一個結果:你講正,我就講反;你講美,我一定講丑。這就形成一個風格了。很多年輕人把解構主義思潮學會了,用於自己的生活。很多文學藝術愛好者也把這個觀點用於自己的藝術創作當中。比如,現在有人稱你叫天才,你不要太激動。你要知道,他們講的天才是解構。你以為叫你天才是認為你有才華嗎?天才是天生的蠢材,簡稱天才。上次有個人說不對,他稱我是他們的偶像。我說你可能真不知道,因為他年齡比較大,對這個群體思想不大了解,嘔吐的對象,簡稱偶像。他說不大可能,還稱我孩子是神童呢。我說那更好理解,神經病兒童,簡稱神童。

(7)

換句話說,解構主義思想最後帶來更大的思潮是什麼?不僅編造歷史,而且是解構閱讀。孫悟空不搞對象,非讓他搞個對象,而且一下搞倆,取名《大話西遊》。後現代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特別是對電影的影響,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標誌,就是《大話西遊》。在它的思想帶動之下,很多年輕作家都會幹了,都去解構了。90年代南方有個劇團,居然也敢解構《紅岩》,拍部越劇叫《紅岩》,最後把江姐和蒲志高講成是不正當的男女關係。據說看完以後很多人還高興,因為戲劇最大的特點是出人意料。換句話說,解構《西遊》,解解乾隆,那些解解也湊合。你能在公主墳發現一個公主墳,回去寫本書叫《還珠格格》,拍部電視劇,我們也可以理解。但是你把《紅岩》也解構了,這恐怕問題就很嚴重了。因為它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近期的紅色經典。所以,解構的確對中國文學藝術的作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主流化不是沒有道理的,它有根源。

第二,後殖民主義。有的同志可能不知道後殖民主義,就知道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也是在後現代思想影響之下,在美國等國家形成的一種新思潮。這種新思潮有三個代表人物,其中一個叫賽義德,他有一本書叫《東方學》,核心概念就是東方不是東方。

他說,現在西方國家對東方國家的殖民,既不是經濟殖民,也不是軍事殖民,也不是像以前那樣的一般文化殖民。大家知道,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者對被殖民地國家的文化殖民,一般都是這樣:到了這個國家以後,推廣殖民地國家的文化,這叫文化殖民。比如說日本,到了東北以後,去中國化,推廣日本文化。這是我們理解的所謂的文化殖民。但是後殖民主義說,現在西方國家的殖民,採取更獨特的形式,什麼形式?以推廣東方文化的方法去殖民東方國家。這個問題恐怕有人聽說過,有人沒聽說過。一般的文化殖民是要推廣西方國家的文化,但是後現代殖民是在東方國家推廣東方文化。

那麼,有人就不理解了,你在東方國家推廣東方文化,怎麼叫殖民呢?下面一個問題很重要,在東方國家推廣殖民者所理解的東方國家的文化。換句話說,他也拍中國,他拍的中國是美國人需要的中國。美國人不需要的中國,他根本不拍。

這個觀點有的人不大明白,我舉這麼一個例子。以城裡人跟農村人的關係來解釋。前段時間北京流傳一句話,說有錢人吃菜,沒錢人吃肉。農村老百姓剛好吃菜。那麼,這個吃菜跟剛才講的吃菜有區別嗎?很有區別。換句話說,很多人理解農村,是按城市的方法去理解農村的。城市的方法理解農村是什麼?到了草原,心曠神怡。農村現在空氣非常好,所以把農村誇得非常好。但是事實上,這並不是對農村準確的描述。為什麼你這麼描述農村?因為你長期生活在城市,你工作繁忙,空氣污染比較嚴重。你到農村一看,比較休閑,空氣比較好,所以你認為農村比較好。你這個結論是不是真正代表農村真的很好呢?那並不見得。讓你在農村生活半年或者一年,我估計你就受不了了。因為交通不便,晚上可能還沒有燈,休閑不便,想出去交個朋友也很不方便。所以今天我們對農村、對草原、對沙漠、對海洋的評價,並不是真正的農村、海洋、草原的性質,是帶著我們的需要去評價它的。因為我們今天喜歡海洋,我們今天喜歡草原,所以就認為草原多好。把我們對草原的愛好,加給草原地區的人民。用後殖民主義的觀點講,這就叫後殖民。

西方人發現自己的文化有問題了,後來追求東方文化,最後發現東方有一種文化很重要,武俠。所以就認為中國就是武俠的國家,這就導致另外一個情況,相當多的中國電影,就沖著美國的需要拍中國電影。

如果大家還沒有聽明白,我再舉一個例子。李安,李安應該說水準很高,是我們非常敬佩的一個藝術家。他的《卧虎藏龍》應該說在中國電影界開了一個先河,這也是我們的一個榮耀。李安那部電影拍完以後,我講過一句話,並不一定正確,我是這麼評價李安的電影的:李安的《卧虎藏龍》我給它一個字描述——飄。他在國際上得獎,但是在國內可能反響並不大。有反響也是有炒作,為什麼呢?我的理解,這部電影一個字解釋——飄。從這個樹頭飄到這個樹頭,從那個樹頭飄到這個樹頭。但是中國人看完以後並不買他的帳,這叫輕功,但是最高的輕功境界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所以你拍完以後,中國人認為你科技用得比較好,但是並不是最高境界。但是西方人沒見過,還能飄,他看完以後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最後得出結論,像霧像雨又像風,得獎了。

因此,有一幫電影導演就認準一條:西方人理解的中國,西方人對中國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武俠。你要想被西方人接受,就拍中國的武俠。所以那段時間出現了很多功夫片。最後好像都沒有得到奧斯卡。我不做電影藝術的評價,這些藝術家水準都非常高。我舉這個例子證明一個現象。現在我們的電影也好,其他的文學藝術也好,有什麼現象?投西方人所好。因為西方人喜歡這樣的中國,我們就拍這樣的中國。換句話說,退一萬步講,就是你真的得獎了,你在中國有多麼高的位置嗎?你介紹的中國並不是中國人理解的中國,你介紹的中國人也並不是中國人自身表現的中國人,而是美國人心目當中的中國人。因為美國人希望有這個,我就給你提供這個,這就是典型的後殖民主義文化。

我講這句話,可能有人還沒有完全認識透,也許有人認識透以後,不一定贊同,但是這個現象不僅在中國存在,在其他國家也存在。也就是說,投發達國家的需要,電影、音樂等若干藝術作品,都按西方人的標準來拍,這樣剛好符合西方人的價值追求。這樣的電影、藝術等,我們給它取名叫後殖民主義。你介紹的是中國,但是你介紹的並不是中國人自身理解的中國。你所介紹的中國,只是投西方人所好的中國。因為西方人喜歡這種東西,你就拍給他看,這就是典型的後殖民主義思潮。因此,這個觀點當然就叫去中國化。

去年《遼寧日報》寫過一篇文章,出現了一個詞,叫「呲必中國」。這篇文章標題是《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他找了一幫人到很多高校課堂去了解,特別是了解了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據說相當多的老師一談經濟學,言必稱西方經濟學;一談政治學,言必說西方政治學家怎麼說怎麼說。學生問他說,那中國怎麼樣?中國什麼都不行。這種現象叫「呲必中國」。這種現象也許在文學藝術當中表現的不是那麼明顯,後殖民主義再明顯,但是有一條,拍的還是中國人,敘述的是中國故事。雖然投西方所好,但是做的事還是中國的。像這樣「呲必中國」的人,明顯否定中國的一切,認為中國根本不存在什麼經濟學、政治學、法學,都必須學西方。

第三,消費主義。20世紀以後也出現過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家,叫鮑德里亞,法國人,他寫過一本書,叫《消費社會》。在《消費社會》當中,他講過這麼一個問題,他說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社會,叫消費社會。消費社會最大的特點是什麼?不是生產引領消費,而是消費引領生產。什麼意思?這個時候西方人的家庭需要基本飽和了,比如說冰箱、彩電、洗衣機,我什麼都有了,那產品怎麼賣出去?產品過剩,賣不出去了。因此,消費社會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先調動你的需求,讓你有一個需求,促使你再去買東西,這就叫消費社會。

消費社會的特點不是生產了東西才消費,而是首先消費,讓你有需求,再去推動生產。有人就問了,我有手機了,你怎麼再讓我買新手機呢?我已經有了一個冰箱、彩電了,你怎麼再讓我買新的呢?我已經有電腦了,你怎麼再人我買新的呢?這就非常重要,所以消費社會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刺激需求的時候是在需求當中打入文化內涵。什麼意思?第二款手機出現以後,會有一些著名的藝術家給它做廣告,宣傳當中告訴你,用這個手機的人才是時尚、品位的象徵。你還用以前那個手機,你就是老土。所以很多人一看,我現在還用這個手機,一定要買個新手機。剛買完,第三批手機出現了,然後又告訴你,真正引領時尚的是這個手機,都iphone6了,你現在玩的還是iphone4,你還不如什麼都不帶,拿不出手。換句話說,消費社會有個非常大的特點,通過鼓動消費,讓你有需求,或者鼓動需求讓你去消費。先告訴你雙眼皮最美,你做了一個雙眼皮,剛做完,又告訴你單眼皮是最美的。最後搞了半天,我們就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美了。

因此,消費社會有個特點,叫製造需求。而且需求是從文化製造的,這個文化製造帶有編織的成分。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消費主義助長了玄幻文學和穿越文學的產生。消費主義在網路文化當中,特別是在新生代的文化當中,對玄幻文化、穿越文學的影響很大。

三、當前我國文藝創新發展的路向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接受「中國能否強大、中國能否對世界構成威脅」採訪的時候,是這樣回答的,她說:「中國是否強大是能否構成對世界威脅的前提。」那麼,中國能不能強大呢?我注意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使用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概念,甚至思維方法,都是西方的,連理論研究都是在西方基礎之上進行的,這些結論不是來自於劍橋,就是來自於哈佛。我不否認這些新思想、新概念以及新思維的正確性,但是它是為西方價值觀服務的。雖然這個地方沒有談文學藝術,其實意思一樣。西方的文學價值理念是為西方服務的。一個只能步他人後塵的國家,能夠強大嗎?至於對世界的威脅,那更是不可思議。

(8)

由此,我們可以這麼說,中國文學藝術真的走向世界,必須形成一到自己的新思維、新概念、新理念、新手法。你完全跟在好萊塢、格萊美後面,你永遠不會超越它。

對於這個問題,我提出三個觀點。

第一,文學藝術真正要做好,首先必須正面表達時代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個「精」: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和製作精良。我相信,相當多搞文學藝術的非常認同後兩個,藝術一定要精湛,製作一定要精良。但是很多人不認同思想精深,認為文學藝術就是為藝術而藝術,藝術跟思想沒有關係,我們要去思想化。馬克思在《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中的一段話:「在宇宙系統中,每一個單獨的行星一面自轉,同時又圍繞太陽運轉,同樣,在自由的系統中,它的每個領域也是一面自轉,同時又圍繞自由這一太陽中心運轉。」其實他的意思很明白,一個公轉,一個自轉,藝術有自轉規律,說明藝術有自己獨特的特性。文革時期的確有問題,把藝術完全當成為政治服務,否定了藝術自身獨特的價值,這自然是錯的。藝術有一套創作手法,有一套形成規律,這叫藝術的自傳。但是藝術離開社會呢?藝術不能離開社會,說明它在一邊自轉,一邊還圍繞社會在進行公轉。這就證明藝術要完全離開社會,不代表思想,是永遠不可能的。

所以,為文藝而文藝,在特定條件下,可能有一定合理性,但文藝畢竟離不開社會,離不開對人性的探討和價值關懷。所以,我又用了習近平三個詞,關鍵在於「身入、心入、情入」。搞藝術的都應該明白,比如畫畫,不管畫什麼,都能夠畫出偉大的藝術作品。齊白石也好,徐悲鴻也好,都可以畫出很高深的藝術作品,關鍵在你能不能正確理解「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和藝術製作精良」,「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多為絕妙辭」。所以文藝工作者們只要真正把藝術作品拍好、拍精,不管是哪一類的文藝工作者,都能成為大家。關鍵在於你能否身入、心入、情入,能不能理解公轉和自轉的關係。自轉是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公轉是你一定要為社會服務,能給社會一些啟迪。

正視社會問題。藝術來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它既能夠引領生活,當然也要貶斥生活。藝術以美的形式引領生活是正確的,批判生活也是正確的,針砭時弊也是正確的。但是,當前中國有一種現象,把針砭、呲必中國當成重要的價值取向。我們且不說改革開放時期的一些反思文學,當時有當時的背景,但現在也出現了一些文學作品,包括電影、電視,徹底否定中國,揭示的完全是人性的負面因素。

中國有一部電視劇叫《甄嬛傳》,在國內影響很好。我認為,它的確是藝術精湛的,也是製作精良的。但是我後來了解了一下,也許我了解的不對。據說這部電視劇是模仿了韓國電視劇《大長今》。《大長今》在中國國內播完以後影響很大。從這兩個藝術作品來看,我認為相差並不多,但是它的思想主題恐怕需要探討。《大長今》的經歷跟甄嬛的經歷基本相似,但是結局不同。《大長今》基本是以善懲惡,大家都在整她,最後她以善的力量解決了問題。《甄嬛傳》看完以後,基本感覺是,本來這個人很善良,最後她比誰都惡,以惡治惡。從藝術作品來看,也許人性有這一面,但是我剛才講了,由於它的受眾很大,所有還應該承擔教化的功能。很多人看完以後,包括大學生,真的學會了很多,認為人跟人之間,除了鬥爭沒有和諧。

所以,大家值得反思。韓國的電視劇在中國很有影響。那麼,韓國的電影、電視劇為什麼在中國很有影響?我記得韓國前總統盧武鉉曾經講過一句話:「2000年或者2500年前,中國文化影響了韓國。最近100年,日本文化影響了韓國。但最近五年,韓國文化深深影響了中國和日本。」為什麼韓劇在中國有一定的影響力?從《藍色生死戀》到《我的野蠻女友》,再到《大長今》《來自星星的你》,為什麼這麼多年輕人愛看,老同志也愛看?第三個問題就很重要了,文學藝術要觸及人們的心靈。

在觸及人們的心靈問題當中,韓國電視劇一般是小敘事,不像中國宏大地敘事,它的小敘事都是家庭,但是它弘揚的都是什麼?親情、愛情、友情,家庭作為本位。西方價值觀之所以主體解構,是因為西方一直是以個人為核心,徹底以個人為核心必然會精神迷茫。中國想超越主體解構、主體死亡,只有回歸家庭、群體。韓國電視劇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因為它敘述家庭,跟百姓生活密切相關。而且它表現得更多的是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孩子應該尊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間應該有親情。前段時間有部電視劇叫《琅邪榜》,收視率也很高,我看過一些,它可能也是一種編造,但我印象最深的是,這裡面有一種價值,就是友情。

現在的電影、電視幾乎都描寫愛情,愛情寫到一定份上,他覺得已經沒法再寫了,愛情要再寫出花來,只能是同性戀、多性戀、雙性戀。《琅邪榜》不管大家怎麼評價,但是有一條,它的收視率在那兒,它表現的是親情、友情。因此,當代中國文學藝術,沒有走向主體死亡,傳統文化的主體理念可以為我們的藝術走向輝煌奠定基礎。

所以,習近平總書記總結的這幾個詞: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這應該是我們今天文學藝術的主體價值取向,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所講:「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韓版麥麩色文藝長款針織開衫
近代文藝滄桑記
中國文藝界最牛家族:英達五代傳奇!
泰國拜縣 | 閑雲野鶴 詩畫般的文藝清新
精衛刑天及其精神傳承(上)

TAG:文藝 | 價值 | 價值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