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歷史研究中一些新的不同的聲音6
本文提示:將「洛邑的靈王太子晉」神包裝到「太原的王喬王子喬」身上的「中華王氏始祖」的光環,還原給「琅琊的王湫王子渠」的價值與意義,就是要以其深遠的歷史高度,可信的真實程度,和淳厚的道德境界,去矯正、修復和完善中華王氏原本並不複雜的始祖世系。因為在漢吏王吉之前的「中華王氏始祖」出處和世系的版本,無論是琅玡還是太原的原型,都離不開「琅琊王湫王子渠」至「琅琊王子成父」的體系,所以這個「中華王氏始祖」之「太原說」和「琅琊說」之「千年之爭」,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烏龍。
史實雄辨地證明:「太原的王喬王子喬」和「琅琊的王湫王子渠」(王子渠,又名王渠、王森或王昇),都是出生於公元前717年的「洛邑王城的王子城父的六世子孫中的同一人,這個王子城父的六世同名為「成父」的體系,由於有在源頭上同源於虞舜和媿滿,從孫武至孫臏的六世同名為「孫子」的體系的相伴與互證,說明在先秦至史前的華夏精英均有數代、數十代同名、同爵和同邑的傳統。炎帝、黃帝、祝融、鬼谷子、彭祖、老子、周公和孫子等人的家族無不如此。由於王子城父在洛邑王城時未曾因功賜氏,說王城王氏早於琅琊王氏者必須慎重。 為了撥開歷史的謎霧,彌合或超越「太原說」和「琅琊說」在中華王氏「二十一望」中造成的混亂與分裂,王耿窮盡家族的財力,和三十多年的人生最精華的時光,在收藏和讀爛了萬餘冊王氏譜牒後,終於找到了這個事關「全球一億王氏祖先究竟是誰」的謎底,隨之又在尋找歷代王氏親族的過程,收藏和讀爛了數萬冊諸姓譜牒後,順道找到了「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夏商周的上源和華人姓氏的爆發區域不是所謂的陝西山西與河南河北為代表的中原和西北,而是江浙皖贛和湘鄂川黔為代表的江南與華南。
總說
王姓起源於「神王、帝王、君王、國王、親王、侯王、王室和王家」,在父系社會的末期,曾有過一萬多年前的盤古王(盤王)、七千多年前的伏羲王(羲皇)的史載與傳說,這也是世界各民族中關於帝王的最早記載。此外,第一代黃帝伯荼與末代炎帝王倪(前3100年代)論道,唐虞時期的王禪(前2750年代)是鬼姓中最早的王氏,夏室的親王王亥,(前1850年代人)是子姓中最早的王氏;商末的王子比干(前1170年代);姬姓的古公王業(前1165一前1094);琅琊的王子城父(前717-前567)和太原的太子晉王喬(前565一前549)等,組成了中華王氏的始祖群體。鬼姓王氏在歷史上出現的君王、宰相、官吏、將軍、名士、儒生、美女、隱者和異人,是中國和世界氏族史上有據可查的名人中為數最多的。
由於史籍和譜牒的編輯失序,各種姓氏資料中由後人主述為先現象很嚴重,其實後人的「述」是不能治史的。如果一個姓氏的主流譜牒中的始祖世系與史實對照時嚴重失真,撰譜人和追隨者能擺脫道德的審度與文化的批判嗎?今天,我們必須揭開中華王氏始祖體系中長期被人為搞亂的「三祖」之王子成父、鬼谷子和王子喬,都是怎樣從河南的洛邑王城遷轉成山東的琅琊臨淄,再分支去晉之太原等地的謎底。在西晉末年發生的王曠的「汪精衛式的投敵」之後,東晉在淮河以南的江山得到了保全,琅琊王氏以外的太原王氏則多出了一組王氏始祖:既「賜氏太原」的「王喬太子晉」和「太原始祖王威」是出於琅琊王氏的「王湫王子渠」。王耿持此一說,證據何在呢?
(1)史證其一
關於王子成父、鬼谷子和王子喬所代表的洛邑的王城王氏、臨淄的琅琊王氏和晉之太原王氏的先後問題,韓愈的《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左散騎常侍太原王公(仲舒)神道碑銘》(以下稱《王仲舒神道碑銘》)在一千多年前就做出了本色而公允的排序:「a、王氏皆王者之後(河南洛邑)…b、春秋時,王子成父敗狄有功,因賜氏(山東臨淄)…c、厥後世居太原(山西晉陽)」。王耿指出:因王氏沒有在洛邑或太原賜氏的功績和記載,王氏始封於洛邑或太原於史無據,故其「賜氏」在成父之前立「氏」沒有可能性。而「東周都城洛邑王城」的王子城父「敗狄有功,因賜氏」於他擔任「大夫」的齊都臨淄,「後世居太原」卻是不爭的史實。相關的史證很多,簡擷如左:
a、關於城父其人其功
(1)《管子/小匡》言:「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成父,請立為大司馬」。這是管仲向齊桓公推薦成父時說的話。.
(2)在史籍《左氏傳》中記載:魯桓公十六年(前696)長狄伐齊,王子成父俘斬長翟僑如和其弟榮如,將榮如斬首,並將其頭埋在周之北門——濟北谷城(今東平縣舊城)。
(3)齊襄公之二(前675)年,鄋瞞伐齊,齊王子成父獲其弟榮如,埋其首於周首之北門(今山東平陰縣西南)。
(4)《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齊桓公四十二(前644年)年戎人侵周,周告急於齊,齊桓公令諸侯發兵戍周,第二代和第三代王子成父前往東都洛陽。《東周列國志》(二十一)言:「齊桓公問於管仲,管仲對曰:方今為患,南有楚,北有戎,西有狄。此皆中國之憂,盟主之責也… 王子成父大逞神威,殺散速買之兵,將虎兒斑救出」。
(5)《史記·魯周公世家第三》云:文公十一(前616)年長狄侵齊伐魯,魯在東郡濮陽的成地戰敗長狄,富父終甥(在公元前615年)殺長翟僑如,埋其首於魯子駒之門(今曲阜城北)。
(6)《史記齊太公世家》惠公二年(前607年,周匡王班六年):長翟(狄)來,王子城父攻殺之,埋之於北門。
(7)《魯周公世家》齊惠公二年:(前607年)鄋瞞伐齊,齊王子城父獲其弟榮加,埋其首於北門,衛人獲其弟簡如,鄋瞞又(由)是遂亡。
(8)《左傳》宣公六年(前603),赤狄犯境,周王告急,求救於齊,齊派成父驅赤狄出境,並被周定王(前606年-前586年在位)賜姓王氏,成為琅琊王氏開族始祖,始別姬為「王」,王姓自成父始。事載三國魏《王基碑》及唐韓愈《王仲舒神道碑》,並見《春秋》、《左傳/文公十一年》等。
b、關於城父其人其後
(1)《史記·太史公自序》載:「《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 王子(成父)能紹而明之」。
(2)《晏子春秋·問上》曰:「軍吏怠,戎士偷,則王子成甫昵侍」。
(3)《史記·律書》云:「而齊用王子(成父),申明軍約,賞罰必信,然身崇君尊,當世顯揚,可不謂榮焉」?
(4)《三國志》卷二十七《王基傳》曰:「王基字伯輿,東萊曲城人也」。
(5)《全三國文-卷五十六·魏五十六》輯《贈司空征南將軍王基碑》言:「子有成父者,出仕於齊,獲狄榮如。孫湫,違難為萊大夫」。這是難得的史實,幾個字就出來了三代王子成父。而「子」者「獲狄榮如」和「孫」者「違難為萊大夫」,也都是燴炙人口的春秋名篇,比「太子晉」或「王宗敬」的「奔晉」,既早先了一百多年,又真實了一百多倍。
(6)《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二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左散騎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銘「王氏皆王者之後,在太原者為姬姓。春秋時,王子成父敗狄有功,因賜氏,厥後世居太原。至東漢隱土烈,博士征不就,居祁縣,因號所居鄉為「君子」,公其君子鄉人也。魏晉涉隋,世有名人。國朝大王父元暕(玄暕),歷御史屬三院,止尚書郎;生景肅,守三郡,終傅涼王;生政,襄、鄧等州防禦使,鄂州採訪使,贈吏部尚書」。此譜認為:湘鄂贛一線的唐宋王氏祖多以王玄暕、王景肅體系所傳,他們也多為王子城父的後代。
c、成父、王森和王榮(宗敬)是一家的,王湫、王渠、子喬和子晉是一個人
探尋和研考歷史上先後傳承了四千多年的鬼谷子王子喬家族的源流與世系,一度成為史學界和譜牒界最難攻克的難題之一,有史以來的華文學者和漢學名士無不以研究鬼谷子王子喬的家世為禁肏,甚至有人在尋找終生仍一無所獲後,乾脆宣布鬼谷子王子喬只是一個神仙的傳說。於是乎,很容易找到源頭的中華王氏的始祖體系,就更加變得飄忽兀定撲溯迷離。好在在鬼谷子王子喬的家譜中沉默了千百年的王子成父被王耿在2006年首證後,居然同時又出現了王子成父、鬼谷子和王子喬在公元前567年前,在同一個家族中同一個人身上的重迭與交集的重大奇蹟。
這個奇蹟證明了中華王氏始祖群體的家族史,就是華夏民族主流編年史中,在百家姓領域相對最完整的階段性、地域性的鏡像,沒有摻入任何神話、編造和偽托的史實。前人在設計這一切的時候,曾留下很嚴重的讓後人可以據實還原的線索。雖然宰相王導、崔琳和皇上司馬睿為了遮醜只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沒想到卻為後人帶來了一千七百年的困惑。而首先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就是當事人王曠的長子王羲之,他被突然冒出來搶走自己「揚州刺史」位置的「太原王氏」的王威後人的橫空出世驚嚇得目瞪口呆。
(2)譜證其二
a、王子成父上承東王公王倪,下傳王遠王方平
(1)《溫州蛟川王氏宗譜序》載:「嘗考交(蛟)川王氏,本閩赤岸世族,其先系出黃帝,封於古木,為古木氏,後佐禹治水有功,春秋時王子成父敗狄有功,賜姓王氏;厥後世居山西太原府,由漢及晉代有名人,…延至漢成帝陽塑二年(公元前23年)有元泊翌公,由太原始過江南至衢州姑篾之堤築城居焉,後派下子孫三十六堖散出浙東衢紹諸郡等處,及進文公於新莽四年壬申(公元l2年)為冀州刺史…羲之仕穆帝為右軍司馬…」該譜認為:王羲之不但是王子城父之後,更是江南「古木氏」或「東王公」王倪之後。
(2)也許王羲之同志當時並不知道而後來才明白:太原王氏的「王喬王子喬」,就是琅琊王氏的「王湫王子渠」。據湖南省瀏陽市社港鎮花橋村《太原王氏鼎山公族遠祖源流世系》(以下簡文為《太原遠祖源流》)記載和透露,琅琊王氏的王元,和太原王氏的王威,歷史上並無此二人,他們二人的共出處,是從一個叫「號威字元意」的「王維」的「瑯玡始祖」身上裂屍而成的,因為此公「號威字元意」的名中有「元」有「威」了。同譜認為:「太原王氏的始祖」或者另有其人,就是「瑯玡始祖」「號威字元意」的「王維」的孫子「式公長子年…公號藏,因避秦亂後隱太原郡」,他也是各版本王氏譜中「隱太原」的第一人。《太原遠祖源流》的經典世系詳擷如下:
第十八世離公長子 「維」,「公號威,字元意」,為瑯玡始祖,官揚州刺史。配孔氏 生二子 式 廉。 第十九世維公長子式公號立,封昌邑(今淄博臨淄、濰坊淄川連接處)王官為博士。配李氏生二子年、吸。有常規地理知識的人也許都知道,這個「昌邑」地在王子城父受封為琅琊王氏的山東「臨淄」,證明其子王年「隱、藏太原」前是「封、居昌邑(琅琊)」的。
第二十世 式公長子年 公號藏,因避秦亂後隱太原郡。配高氏 生一子 遠。
第二十一世 年公之子 遠公字方平諱邑(逴)官拜尚書令。配 李氏 生二子 翁孺 常孺。
有常規姓氏知識的人也許都知道,譜牒中「譜主」的「籍貫」是以「王父」既「祖父」或「爺爺」的「封地」或「居地」為「籍」的,除非自己被「再封另遷」。也就是說王維孫王式子王年的「里居」或「籍貫」只能是「山東琅琊」,而不是「山西太原」。
(3)當然,王氏第一代的王子成父或太孫赤作為王氏的「籍貫」不應是「洛邑」或「王城」,因為「洛邑」和「王城」只能作為他們「姬姓」或「子姓」的「籍貫」,雖然他們的「里居」在「洛邑」或「王城」。要想讓「洛邑」和「王城」作為王子成父或太孫赤的「籍貫」,這中間至少還差了一個「封」或「賜」。太原王氏源於琅琊城父的「職業」與「爵位」的傳襲之證如下:
6世:
(1)王昇(約前482-?),質之子,初仕范中行氏,後為智伯(前506年-前453)家臣,晉六卿吞智伯,滅中行,遂入東都為封人,卒於鞏,葬北邙山。配某氏生子一:亢。
(2)王豐,字恭,渠次子,初仕范中行氏,後為智伯家臣,晉六卿(古代統軍執政之官)吞智伯,滅中行,遂入東都為封人(掌管築城之官),卒於鞏,葬北邙山(今河南省洛陽市北)。配鍾氏,生子芝。
7世:
王亢(約前457-?),官任周司馬,娶鍾氏,周「東都城守」。子一:頴。王芝,字榮,豐子,周東都城守長,生子億。
加上前世城父,琅琊王子城父的「周東都城守長」與「入東都為封人」的「職業」與「爵位」的傳襲至此己逾十世。《周禮·地官·封人》說:「封人掌設王之社壝,為畿,封而樹之。凡封國,設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造都邑之封域者,亦如之」。據此,王耿疏曰:封人的工作和職權就是攻城、守城和造城的。王子城父家族攻、守、造了太原;長守了東都王城洛邑、齊都臨淄、宋都商丘與即墨青島等一大批歷史名城。
b、王子成父至王方平世系清晰,傳承有序
這個世系的可靠性和權威性可以由「王子城父」和「王方平」的人物誌和家族史的史實證明,其二人在王氏研究和史學研究中的經典價值幾乎已是人人皆知。最後一代王子城父是中華王氏的第六世祖,這六世王子城父的生平我們隨後介紹,先講一下琅琊王氏的第五世祖或太原王氏的第二世祖、生於公元前543年的王榮王宗敬的二十世孫王方平。至漢桓帝劉志(132-167)時的王方平出世的時候,時間已過去近六百年,這個每代三十歲的代差,符合人類繩紋時代創始文字時「卅」為一「世」的規律,孔子也據此提出「三十而立」和《說文》「三十年為一世」的論述。王耿三十多年對華人姓氏的研究證明,華夏諸姓在先秦時期任何一姓的經典世系都是極少短於三十一世的。
王方平的生世與太原王氏的「始祖」太子晉同載於《神仙傳》:「王遠,字方平,東海人也」。王方平後來步重慶豐都鬼城的前世掌門人炎帝慶甲的後塵,成為重慶豐都鬼城的後世掌門人。《真靈位業圖》注云:「炎帝大庭氏,諱慶甲,為天下鬼神之宗,治羅豐(豐都)山,三千年而一替」。三千年後,慶甲後人王方平果然來了。據《吳船錄》載:「忠州酆都縣,去縣三里有哪都山。碑謀所傳:前漢王萬平,後漢陰長生皆在此得道他去…王方平、陰長生有「陰王」、「陰君」之稱。
炎帝慶甲大庭氏,是黃帝以前的華夏先王,也是有史、譜可證的全球最早的宗教的華夏道家組織「梅山教」的首創者與領導者,王倪就是這個炎帝家族的最後一代。梅山教,號稱「南蠻第一教」, 其教的教宗體系及原教旨的《南蠻教典》,在「炎黃蚩大戰」之後的「絕地天通」的「舜族西遷」之後,只能以地下組織的形式只在家族內傳承,否則被宗族和宗教的敵對勢力發現了會滿門抄斬的。
c、王子成父出於王倪說明他姓「鬼」不姓「姬」,「鬼」既「媿、媯、媯」
從王子城父下傳王方平,上承古木氏的家族來看,這個「古木氏」或「東王公」一定是王姓。唐段成式 《酉陽雜俎·諾皋記(上)》說:「東王公諱倪 ,字君明」,東王公既王倪明矣。關於王倪,很多人說他是神仙不是人,杜光庭《王氏神仙傳》認為:「上古神仙王倪君,即老君弟子也」。但是,《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二二引《仙傳拾遺》則認為:「木公亦云東王父,亦云東王公。《易經》曰:「五行屬木… 東方曰夷 ,故太昊配木德」。「太昊、木德、東方」等名號,隱證了王倪兼有「木公、東王公和炎帝」的身份,既然是炎帝家族的,就不會有人懷疑王倪是人不是神仙了吧。
關於「鬼」姓,甲骨文中提到了三種:「鬼、女鬼和老鬼」。鬼也讀寫為「九」、「艽」,《戰國策·趙策三》:「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按,《史記·殷本紀》(鬼侯)作「九侯」。「女鬼」則視性別、地域和時代的不同,也讀寫作「媿、隗、隤、槐、魁、威、危、魏」等,「媿」既「媯」。而「老鬼」,則直接寫作「老、彭、倗、夔、歸、邽、艽」等。《左傳》、《國語》、《世本》稱狄為隗姓。隗金文作鬼,古姓氏字皆從女旁(媿),字以作鬼者為是。古以國為姓,鬼當是鬼方氏之後(鬼方亦稱鬼國)。本文作者、王國維、段連勤、唐善純等認為:九、艽、隗、媿、隤、槐、魁、邽、懷、媯、歸、夔、威、危、魏等,都是「鬼」。但是,在戰國之前沒有一個人把鬼讀作「guei」,而只能讀作「kuei、wei、hai」。因此,全世界姓「鬼」的全都在日韓,大陸和台港澳沒有一例。
甲骨文中的「鬼」 甲、鬼,乙、女鬼,丙、老鬼。
王子成父、鬼谷子和王子喬,王湫、王森、王渠和太子晉,傳承於同一個家族,生活在同一個家庭。為求完美,王耿現將家藏清人手抄的元祐六(1091)年版《江左第一氏家王氏世圖譜》(以下稱《江左圖譜》)等主流琅琊王氏譜,和江西樂安湖坪小學王金生提供的《江西樂安縣湖坪王氏宗譜源流》(以下稱《湖坪源流》)等主流太原王氏譜,按史籍和譜牒中所列鬼谷子家族(鬼姓王氏)人物前十一世的人名、事迹、職銜、望邑、宗祠、門派、遷徙、墓藏、碑偈和世系等華人姓氏尋根的十大要素,再結合後人編撰的譜牒、世系等文獻,將《江左圖譜》、《湖坪源流》、《太原遠祖源流》和《王仲舒神道碑銘》的證據鏈簡陳如左。
(3)千秋不遇,華夏史中少有此類人等
關於前世鬼谷子及其家族的研究,王耿正在將他與老子、九侯和釋迦牟尼進行一次並行不悖的論述,因為他們三人同出一地同生一族也曾為同時代人,性急者不妨先在《百度百科中的王耿》一文中尋覓以上論述的科考報道和來龍去脈。據《錄異記》載,鬼谷子「自軒轅之代,歷於商周,隨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復還中國,居漢濱鬼谷山」。這其中「軒轅之代」是五千年前的炎黃交替時代,王耿將那時的鬼谷子之歸於先世鬼谷子,因為那時的「老」字、「九」字、「歸」字與「鬼」有義同音齊的部分,甚至是從同一幅象形符號圖上摹寫下來的,只不過一些是簡體一些是繁體,一些字義的延伸與演變也與鬼字殊義同。
a、鬼是怎麼寫的?又是怎麼來的?
(1)老。、(甲骨文);、(金文);(小篆)。甲骨文、金文的老字,像一個彎腰駝背、老態龍鐘的老人手拄拐杖的樣子。老的本義即指老人,即年歲大的人;引申為年歲大,與「少」或「幼」相對;又指陳舊,與「新」、「嫩」相對。《論衡·訂鬼》:鬼者,老物之精也。故,老與鬼通同。
(2)九。甲骨文是「厷」(肱、臂)與「又」(抓、掏)的組合,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淡化了手形。另,「九」是「究」的本字。古代「九」、「究」通用。在楚文化中,鬼通九,為陽數,與天道有關,如楚人稱商朝時與鄂侯齊名的鬼侯作九侯;鬼車,又稱九頭鳥,陸長源《辨疑志》說鬼車鳥…世傳此鳥昔有十頭,為犬噬其一…淳熙間,李壽翁守長沙,日嘗募人捕得之。身圓如箕,十脰環簇,其九有頭,其一獨無,而鮮血點滴,如世所傳。人們稱九頭鳥為鬼車鳥或蘄州鬼,說明楚文化中的「鬼」與「九」密切相關。
(3)鬼。甲骨文(田,面具)(大,巫師),像戴著面具的人,表示祭祀儀式中頭上戴著恐怖面具的巫師。有的甲骨文加「示」,強調祭祀含義。有的甲骨文省去「示」。造字本義:祭祀儀式上,巫師戴著恐怖面具所扮演的幽靈、魔怪。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攴」(持械打擊),表示巫師持械施法,驅逐魔怪。有的金文加「夂」(倒寫的「止」),表示戴著面具扮演幽靈、魔怪的巫師表演巫術舞蹈。籀文基本承續甲骨文字形,同時誤將金文的(倒寫的「止」,表示巫術舞蹈)寫成「厶」。篆文省去籀文的「示」。
(4)歸。文言版《說文解字》:鬼,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凡鬼之屬皆從鬼。,古文從示。白話版《說文解字》:鬼,人到最後歸宿就成了鬼。字形採用「人」作邊旁,像鬼的頭。鬼的陰寒之氣會傷害人們,所以字形也用「厶」作邊旁。所有與鬼相關的字,都採用「鬼」作邊旁。,這是古文寫法的「鬼」,字形採用「示」作邊旁。
b、鬼谷子與老子和釋迦牟尼同祖
鬼字也曾與歸字同音同意,所以內涵和外延就更加地豐富和廣泛了。我們也許可以說:前世鬼谷、老子和釋迦牟尼其實是同一個人,簡單地這樣說未免太過驚聳,但是至少他們是同出於一個曾名為「儺」「巫」「道」的家族或團隊的結論,是沒有任何人可以挑戰的,因為王耿有太多的證據,由於世界觀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在這裡還是暫且不談為宜。
1898年1月,法國人W.C.Peppa在尼泊爾南境的古墳(北緯二十七度三十七分,東經八十三度八分),掘得釋迦族所供養的牟尼舍利瓶,經對其中的釋迦牟尼遺骨的基因炭測後,釋迦族居住區域內的人種因此被確定:明顯屬於東方民族。這個尼泊爾的東方顯然是華夏中國,而不是婆羅門印度,釋迦牟尼是中國人在一百多年前已有公論。
王耿據史考出的鬼谷子從晉平公(前557-545)時成名的王駘(成名時至少三十歲,即此子約生於公元前582年前後),至秦末(前221-207)失名的王詡,這380年計十餘世的鬼谷子中,名稱的變化和沿襲因被述者年代和輩份的不同、講述者閭地口音的不同和文化水準的不同,先後被傳成王始、王石、王森、王湫、王龜、王喬、王敖、王子喬、王饞、王誗、王蟬、王禪、王善、王詡、王翊、王栩、王利、王俐、王浰、王猁、王探和王通等一百多個姓名和人物,各有出處或證據,出處涉及到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陝西和新疆等地。那些關於鬼谷子在同一時段出現在相距千里的數省的傳說,在秦始皇等帝王尚未造出高速公路即快馬可日行千里的官道前是難以想像的,因此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斷言說:這些鬼谷子肯定不是一個人(按:快馬可日行千里的官道之說僅為形容並非史實)。王子城父,中華王氏第一世,洛邑王氏第一世
第一代王子城父(前717年-?),年輕時既為東周都城洛邑王城的城父(相當於現代中國國家的首都市書記、市長和衛戍區司令)。王子城父是華夏民族帝王、國王、君王、諸侯王以外,將「王」字與姓名結合、後代又傳承此姓的王倪之後未有斷絕的第一人,有體系非王者的中華王氏既從此子始。洛邑在周成王(前1055年―前1021年)時由三代周公(約前1100-?)及城父家族負責接力營建,《尚書》中的「召誥、洛誥、畢命、多方、多士、康誥」等文和《考經援神契》、《何尊銘文》、《令彝銘文》等文獻都記載了洛邑作為王城的歷史,儘管有成周城也從未削奪其王城的地位。
最早一代的王子城父,是周宣王(前827—前782在位)時謝馮等姓的始祖申伯的同僚吉甫嗎?看上去答案應該是不是的,此案可詳見《後漢書卷二十八/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猶有申伯、召虎、夷吾、吉甫,攘其蝥賊,安其疆宇。況乎萬里之漢,明帝復興,而大將軍為之梁棟,此誠不可以忽也」。(耿按:此為惠棟1697~1758)補註引吳仁傑補遺時所言,謂「吉甫」應當作「成父」,謂王子成父也。並說:若尹吉甫,不應序於夷吾之下)。尹吉甫(前852—前775),即兮伯吉父,西周封矩人。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內史。
惠棟是清代著名的藏書家、校勘學家、經學家,吳派經學的創始人,他的學術思想承沿顧炎武,一生治經以漢儒為宗,在文字、音韻、訓詁、辯偽、輯佚、校勘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對清代及後世古籍整理產生極大影響。他說序於夷吾之後的吉甫應為王子成父,實在是行家所言。因為如果不是一頭栽進校勘事業的高士,無論如何也不會在一句話里,「點」出兩個歷史的懸案:a、吉甫(前852—前775)的歷史時代不應在夷吾(前719-前645,一說前724—前665)之後;b、生於前719-前645年夷吾之後的吉甫不可能是生於前852—前775年間的尹吉甫,只可能是生於前717年-?年間的王子成父,除非那個「吉甫」就是更早期的「成父」。
王子城甫,琅琊王氏第一世,中華王氏第二世
第二代王子城甫(前680年-?),仕爵齊都臨淄為城父(相當於現代山東省首府的書記、市長兼警備區司令員),又名王子甫、王子成父或王孫成父。2006年9月26日,在百度西祠衚衕《世界王氏交流中心》的論壇上,王耿以《無知得出的結論-簡評王鼎之關於「十里之成」的「想像」》為題,在王氏尋根領域第一個貼出將王子城父為首的琅琊王氏體系的文化學特徵、歷史學現象和氏族學結構,系統地超越太子晉和太原王氏體系的研究成果,並在此後的全球王氏研究中,一邊倒地獲得了一本本科畢業生以上的王氏始祖研究者的趨同。
王子城父在王城的表現和功績是超人級的,正因如此,管仲同志才向齊桓公推薦,由齊桓公向周王室申請調動了王子城父的工作,讓他從洛邑的王城王氏,轉化成了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北海王氏、元城王氏和媿姓王氏等王氏巨族。公元前694年之後,因避「子克之亂」奔齊,前681年管仲(前724—前665)宰於齊桓公,並推薦此城父為齊國大夫,後遷大司馬,成為強齊第一大將和五千年華夏戰爭史上位居前列的軍事家。遂定居齊國都城臨淄,成為琅琊王氏開宗始祖,算上去也可以說此城父與太原王氏所謂的始祖太子晉的曾祖父是堂兄弟。西漢劉向《說苑-君道》里的賢相晏子對此城父的評價極高。《王基斷碑》云:「成父出仕於齊,獲狄榮如…為東萊大夫」。
王子成父,琅琊王氏第二世,中華王氏第三世
第三代王子成父(前643年-?),譜名王鳳或王森。出土於洛陽市明德中學的《三國魏/東武侯王基碑》有「(城甫)『子』有成父者,出仕於齊,獲狄榮如,『孫』湫違難為萊大夫」文。「前616年秋,北狄鄋瞞…入魯,十月…侵齊,城父敗之於周首(屬今山東平陰縣西南),臨陣斬狄首榮如,埋其首級於北門外;並驅狄人…遂亡」。據《通志·氏族·以爵為係為氏》中記載:「王子氏…周大夫王子狐,王子城父『子』之後也」,講的都是這一回事。
韓愈《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左散騎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銘》云:「王氏皆王者之後,在太原者為姬姓。春秋時,王子成父敗狄有功,因賜氏,厥後世居太原」。指出了太原王氏是琅瑘王子成父的「後世居太原」所衍。其在王氏系姓中的世次及生年可見於《湖坪源流》等。
此外,《春秋左傳·閔公二年》等記載略同。王子成父因敗狄之功拜為齊萊大夫,並賜姓王氏。其後世賜宅於太原,此亦「太原王氏出自該琅琊王子成父始」之證。此證亦可證明所謂的太子晉王子喬被周王賜氏太原是證據茫然於史無證或遠在其後的。如果兩人都果真有「賜氏太原」的經歷,則「琅琊王子城父」被賜太原,要「早過洛邑太子晉或王宗敬」被賜太原一百年以上,歡迎宗親提交關於太子晉「賜氏太原」早於琅琊王子城父「被賜太原」的正史出處,王耿當立即修改本論並致歉。
「賜宅」與「賜氏」不同,日本王氏中就有日本《那霸市(琉球)族譜》載:明萬曆十六年(1591),漳州府龍溪王立思奉旨「遷中山,以補三十六姓,『賜宅』於唐榮」等,其後人(已改日本姓)奉其為元祖。王子成父後人王森因功「賜宅」於太原均有史載並亦傳承,煩請有興趣者自查,本文既有出處。
根據日本粟田寬《氏族考》說:日本也有周靈王的後代,為:山田、山田御井志、我閉、長野
、廣野、三宅等六氏,章太炎考辨說:日本「靈王后六氏者,蓋太子晉之胄也┉子姓在瀛,猶能辨族,此亦不可忘也」。
王湫,琅琊王氏第三世,中華王氏第四世
a、成父與王湫的家族關係之謎
王湫,一名王龜,字子渠。又名王渠或王昇。約生於前610年左右-約卒於前567年之後,此處「子渠」近似「子喬」,隱後名王駘,字隱周。第四代王子成父。由於山東話與山西話的變化,「王龜」或者「王湫」也可直接讀成「王喬」或「王渠」。藏有深刻玄機的王氏歷史之謎,終於要在此時的此人身上揭示出歷史真相了。因為「王湫」或者「王渠」就是「王喬」,「王子渠」也就是「王子喬」。
唯一不同的是:本案證據中的「王喬王子喬」不是生於前565年,卒於前549年的太原太子晉,而是約生於前610年左右-約卒於前567年之後的琅琊王子成父,既音近「王喬王子喬」的「王湫王子渠」。最令本文作者鬱悶的,世間所言的太原王子喬,系從琅琊王子成父處冒牌而來,所謂「掠人之美」事,無過其右者。所以王耿窮盡家族的財力,和三十多年的人生最精華的時光,終於找到了這個事關全球一億王氏祖先究竟是誰的謎底。
唐韓愈撰《王仲舒神道碑》說,王氏皆王者之後,在太原為姬姓,春秋時王子成父(生於前717年之前-卒於前643年之後)敗狄有功,因賜王氏,以後世「居」太原。《通志·氏族略》,亦說王子成父出自姬姓。王子成父生活在春秋時期的齊國,大約在齊孝公至惠公時期。齊昭公17年(前616)北狄鄋瞞國王弟榮如率眾侵齊,大夫王子成父將其打敗,斬榮如,埋其首於北門外。在王姓諸望中,山東東萊王氏和山西太原王氏中的王仲舒一支,都自稱為王子成父的傳人,說明兩支實為一脈,既源於琅琊王子城父。
由於王子城父家族長期以來多襲齊相,後世遂為國佐黨的主流。前574年,齊國內亂,國佐殺死慶克。前573年,齊靈公殺死國佐。國佐滅,前573正月湫奔萊為大夫,前567年3月27日齊晏嬰滅萊,王湫無處可去,故在傳說中被莒人殺而(隱)之。而「近代太原房譜稱(王氏)顯姓之祖始自周靈王太子晉,琅琊房譜亦云太子晉後,是各為修譜世務神奇,(太子晉)的祖先竟稱(自己是)太子晉後(代),不乃妄歟」?那些妄言先出生的王子成父(前717年)是後出生的太子晉(前565年)的後人,難怪要挨唐代古人王顏的臭罵。
b、王湫、王誗、王喬與浮丘公的淵源關係
那麼,王氏始祖既然不是名為太子晉的王子喬,為何成了鬼谷子的王子喬的呢?據《拾遺仙傳》曰:「鬼谷先生,晉平公(前557年―前532年在位)時人,隱居鬼谷,因為其號。先生姓王名誗(音「禪」,「湫」與「誗」形近,易訛。居清(譜中為「青」)溪山中…先生凝神守一,朴而不露。在人間數百歲,後不知所之」。根據此文,我們知道了至少在前610年至前567年之前,鬼谷子王湫既王誗還是很活躍的,當然比稍後的孔子名氣還大,雖然孔子此時還很年幼。
前567年,並未被齊人殺掉的萊共公浮柔(浮丘公原型)奔棠後,曾和王子喬父親王湫一道隱於莒國深處的浮來山。浮來山,本名羅浮山,因系萊共公浮柔入山後此山更名「浮來山」,萊共公浮萊在道家的法號為「浮丘公」的出處即此。而浮丘公引導王子喬「飛仙」和「飛升」的傳說也不是與此事無關的,至少可以證明了與其父王湫遁世同年出生的王子喬是跟著浮丘公去「成仙得道」是有其事有所表的了。
漢劉向《列仙傳·王子喬》:「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求之于山上,見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這裡所說的「三十餘年後」,正是《拾遺仙傳》所言的「晉平公時」,正是浮柔同志接走了王湫和王喬父子,「湫」與「喬」是山東與山西略有不同的同字歧音,為顯區別,「王湫」音「王龜」亦可解為「王喬」,其子「王喬」就被好事者「義譯」為王子喬了。「王氏」在簡言前為「王子氏」,其實王喬就是王子喬,但王喬或王子喬並非太子晉。《藝文類聚/丞相王導碑》載:「公胄興姬文,氏由王喬」。這個「喬」應是唐王顏所言的「龜生喬」既鬼谷子「湫生喬」的「喬」。
c、從大騩,到王湫與王龜,王喬與子晉的淵源關係
王顏撰《王卓神道碑》說:「卓,河東猗氏(今山西臨猗縣)人也,子孫因王顯姓,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生於前770之前―卒於前720年)孫赤(約生於前710年前)。赤父泄(一名泄父,約生於前750年-卒於前720年前)未立而卒,平王崩,赤為嗣,叔父桓王林廢赤自立,用赤為大夫。及庄王((?―前682年))時,赤奔晉,用為并州牧。自赤至龜八代,代牧并州。『龜』生『喬』,至文昭十六代,通前八代,代襲封晉陽侯。文釗生叔雋,叔雋生伯明,伯明生屯。屯,河東太守,征西大將軍。屯生卓,字世盛,魏晉時官河東太守,遷司空,封猗氏侯。這個世系是現在還在流行的「太原王氏」江湖版的真正原頭。
一個被追殺的敗亡者小國的前國君浮柔,怎麼可能去敵占區或敵國首都,去「接」走作為敵國太子的太子晉呢?真相只能是「被追殺的浮柔同志在莒萊接走了同案在逃的王湫」。萊共公不可能也不需要去當時隸屬首都洛陽的嵩高山或緱氏山,去接走同案在逃的王湫去「浮來山即浮丘」的關鍵原因,因為當時王湫所藏匿的位置離「浮來山即浮丘」並不遠,但是離太子晉出生還有兩年就未免太遠,養在深宮的太子晉屬於國家一級保衛,一個通緝犯再牛逼也「接」不走兩年後才出生的「太子」晉的。
美麗的太子晉王子喬的傳世故事,是一個混入了琅琊王氏(臨淄)宗主王子城父故事,與太原王氏(并州)宗主王子赤父的故事,和王城王氏(洛邑)宗主太子晉的故事,綹成了一組迷幻而又堅實的繫繩,藉助於媿(媯、魏、鬼)姓王氏(元城)宗主齊田王建等四大王氏主流體系,依託鬼谷子家族的核心貫穿力,完成了關於華夏文明五千年的論述與考證。最早第一批的鬼谷子是六千多年前的大騩氏至五千多年前的炎帝臨魁家族;第二批鬼谷子是黃帝早期的末世炎帝王倪家族;第三批鬼谷子是陶唐虞夏商時期的窫貐至鬼侯家族;第三批鬼谷子是春秋時期城父王駘和王湫王子喬家族;第四批鬼谷子就是縱橫家王詡等人了。
d、人所熟知的成父、鬼谷子、王子喬與太子晉的真實關係
(1)「王駘」 和「王始」實應為「王刣」
從晉平公(約前610年-前532年)時在齊魯萊莒名氣和影響極大,連晚生的聖人孔子也表態要尊其為師的王駘是失去雙腿的高人的情況來看,莒人並未殺湫,齊人也並未殺浮柔。只是刣(zong)去王湫膝蓋,所以其後王湫便以「王駘字隱周」避世,浮柔以浮丘公名世。
如此,王駘如果不是王湫,為什麼要刣膝?為什麼會是高人?為什麼會名揚齊魯莒萊?而此階段,與「鬼谷子」家族和「齊魯莒萊」地域相合的王氏高士,也僅有「王駘」既「王湫」一人可以重迭進去。「王駘字隱周」其實也已說白了這件事,如果不是這樣,王駘為什麼要「隱周」呢?
為什麼《江左圖譜》所載的「王始」或「王駘」為鬼谷子之「兄」?王耿認為:很多舊譜由於年淹日久,難免蟲叮鼠咬、水浸火侵而文字漫漶,甚至韋編三絕,《江左圖譜》也不能避免,尤其是在閱讀和傳抄的過程。其中,由於文字漫漶,「王駘」被抄成「王始」;其實「駘」和「始」均出於「刣」,「刣」與「駘、始」在文字漫漶時是很難分辨的,「刣」是刑名,不是人稱,更是王湫被「刣」後免死的證據之一。
意趣和境界就是再飄逸再高絕,他也不會讓自己的父母或孩子為自己在家譜上留下「王駘」這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名字,除非他要利用這個「駘」或「始」。或者由於韋編三絕,王駘的名諱和世次在重編時被不小心的傢伙顛倒了。或又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了文字漫漶致使譜中的名址多被音義相近的通假字掩蓋,雖然如此造成的破壞並非毀滅性的;但有時韋編三絕的後果,也是能能讓一部史證價值極高的譜牒,被人在不經意間當成荒誕不經的廢紙。
(2)「王駘」和「浮丘公」是孫子和伍員的「博士生導師」
據《莊子·內篇·德充符》載: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仲尼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連聖人孔子都要去追星鐵粉,說明王駘的學術境界一時無人能及,不是隨便就能有什麼人可比擬的。
孫武,一名孫子,(前545年—前470年),與鬼谷子家族均為舜裔虞閼父的直系後代,其祖先田書暨孫書與鬼谷子後世中的齊田王建共祖。都是舜族子契及商祖王亥的血裔。公元前517年,孫武十八歲時,結識了意欲從楚奔吳的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並一同去羅浮山(浮萊山)向浮丘公、王子喬即鬼谷子學藝五年。
孫武子和伍子胥(前559—前484)上浮萊山求師學藝的直接證據是在前567年,莒地即有羅浮山,為什麼會改名成後來的浮丘或浮萊山呢?說的是一個名叫浮柔的萊國首領萊共公因國力懸殊敗於齊將晏嬰,不得已與剛來投奔他立腳未穩的萊帥王湫父子同上浮萊山隱居,後世因知「道者浮丘公、王駘和王子喬」。此外,從孫臏在後世鬼谷子處所學的《孫子兵法》看,前世孫武子的兵法也成於前世鬼谷子的輔導,故有「學者孫武子和伍子胥」。
(3)浮丘公接走太子晉,就是浮柔接走了王子喬
王子喬亦名王喬,「喬」音與「湫」同,「王喬」與「王湫」應為一名之轉。「浮丘公至嵩蒿山接走太子晉」傳說的原型,實際是「浮柔去齊萊國而非莒地、更非嵩蒿山接走了王子喬」。五十年後,孫武子和伍子胥,上浮萊山找隱後名為鬼谷子的王子喬學藝,五年後藝成奔吳。雖然他們所拜的師傅是王湫即王駘的兒子王子喬即鬼谷子,但從鬼谷子的豐彩和孔子的景仰中,我們仍然不難見到其父王駘即王湫坎坷的人生與高世之才。
伍子胥慘死前,將自己的兒子改名王孫氏託孤,一是避難需要,二是對王子喬和孫武子的師友之誼的永誌不忘。以上見於《江左圖譜》、《湖坪源流》、《左傳/襄公六年》和《莊子·內篇·德充符》等。
本文筆者王耿在當時莒縣旅遊局長駕車陪同下,曾夜宿浮丘賓館的豪華套房,並於次日豋臨浮山極頂、浮丘道觀(定林寺)和齊國古長城。祖先故地、仙境勝景,心中不勝感慨。浮柔和王湫隱遁的浮山還有一株 「天下銀杏第一樹」而名垂史冊,尚可為「道者浮丘公、王駘和王子喬」,與「學者孫武子和伍子胥」隱此修道的「密境」或「仙境」之證。
據《左傳》載:「隱公八年(前715)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山)」。清順治年間莒守陳全國又有「大樹龍盤會魯侯」的佳句,說明此樹在會盟時至少已是千年盛景,否則史官和禮官決不會將這個國際會議讓一棵平凡的小樹來作史證。《文心雕龍》作者劉勰的舊居亦在此樹側。故,劉勰之先的浮丘公、王駘和王子喬,孫武子和伍子胥隱此修道甚妙。
王子喬,太原王氏第一世,琅琊王氏第四世,中華王氏第五世
道名王喬,字子喬(前582年-?),真名王誗(音can),世稱鬼谷子。1973年馬王堆漢墓中他在出土的《十問》一書中學名王子巧父,因避父王湫既王駘之難,到後為吳國屬地的浮萊山隱居不仕,改名為王子迥。並以「吳國的王家」來掩飾其並非「齊國的王家」,甚至在圖譜中直稱或簡文其父為「吳王」。而《丹道導引術》的創建與傳承,證明了他的存在與獨特。第五世王子成父。
王子成父子。道家創始人。首倡中國式吐納、導引、行氣的養生家。新莽至東漢時很多銅鏡鏡銘中還出現的"壽如金石"的"華氏長宜子孫鏡"、「華氏作鏡宜侯王,家當大富樂未央,子孫備具居前行,長保二親辟邪,合和除凶所未得,仙人王僑(即王子喬)赤松子,食兮」仙人王子喬和赤松子即有此子。屈原《遠遊》云:「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粗穢除」。清王夫之注曰:「見王子,謂服王喬之教也」。此外,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漢初竹簡《養生方》有王子巧(喬)向彭祖問養生的記述。
(1)王子喬是《丹道導引術》的創建者
據《黃帝內經》和《江左圖譜》載:「諱喬封於吳國…遂隱吳地…精求黃白,得九轉丹法,丹成…」。遍閱史乘,在此時期的王氏人物,只有一個叫王子喬、王子巧父或鬼谷子的人得此丹功。
王子喬還是《丹道導引術》的知識產權所有人,沒有象列子那樣苦練九年,沒有特別堅強偉大的腎,此《王子喬丹道功》絕無練成可能,因為丹道功是以「飛步、導引和按蹺」及「房中、御女和雙修」為行功綱要的,這些功夫需長期堅守,至少九年才能得道。腎衰不治、年幼夭折的太子晉根本練不起來。
一九七三年,《王子喬丹道功》動作版的《王子喬導引圖》和論述版的《行氣玉佩銘》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證明王子喬確有其人,《王子喬丹道功》實有其功,在江南和南方的影響極廣。
(2)洛邑太子晉既不是太原王喬,又不是琅琊王子喬
羅浮山主就是後世浮丘公,王湫在前567年前後去世前,曾將愛子王子喬託孤於道門,好事者又將此王子喬扯上了生於公元前565年,不到十七歲即在前549年腎衰而逝的太子晉,但此太子晉完全不是此前582年出生的王子喬。因為太子晉的父親周靈王,在公元前545年因太子夭亡過度悲傷而死,證明了太子晉的生卒年是前565年至前549年的真實性。
故,前582年出生的王子喬,只能是《湖坪源流》中「受姓咸(成)父:名森,春秋時為景王(?-前520年)上大夫,敗狄有功因賜姓。王之受姓自公姓(始)」的王子成父。春秋時「咸」與「成」通假,再從同文中「敗狄有功」的事迹聯繫起來分析,「咸父」就是「成父」,就是第五代王子成父。換一句話說,王子成父就是因「敗狄有功」,才完成了從琅琊王氏分派到太原王氏的「賜姓、賜名或賜宅」。
(3)「丹道王子喬」與「詭道鬼谷子」是同一人
公元前567年,浮丘公將王子喬接上莒國(今山東莒縣)浮萊山時,王子喬剛好十六歲,正好得以向其師浮丘公學習丹功,向其父鬼谷子學習詭道;正好可以在習練《丹道導引術》的同時,不耽誤把「房中、御女和雙修」進行到結婚生子的境界。
後來,王湫的兒子「在論述丹道時就叫王子喬,在論述詭道時就叫鬼谷子」。他是繼「軒轅之代」(5000年前)前世鬼谷子的東王公王倪,「晉平公時」(前557年―前532年在位)中世鬼谷子王駘既王湫之後,這個王子喬就成了中世鬼谷子的舉旗人物。而後世鬼谷子王詡(翊、栩)的橫空出世,則是前411年-前315年的事情。
(4)《丹道導引術》是可證的科學體系
2012年12月,來自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紫金山天文台、南大哲學系、南京望族文化研究所世家秘術整理部、江蘇省保健養生業協會和台灣百年學派學術交流促進會等院校機構出席了南京第八屆《錢(學森)學多學科研究論壇》。
本文作者在會上以《生命科學背景下的人體重構》的主題講到「只有到了可以重建、修復被損壞的G點,可以喚醒或種植從未有過高潮的G點,才能宣布G點的生物學存在,和丹道導引術的成功」。以此證明王耿還原其祖先《丹道導引術》既《王子喬丹道功》大功告成,更證明王子喬是「人」不是「仙」,因為神仙發明不了可以量化、可以標準化、可以複製和傳承的科學體系。
太子晉,太原王氏第一世,琅琊王氏第四世,中華王氏第五世
太子晉,學名姬晉(前565-前549)被坑爹者戲稱為王子喬,今起正名。《江左圖譜》二十二頁的《世表》載:「晉王少子(按:不是太子)諱喬,封於吳王(地),因諸侯強盛,干戈日起,欲存姬姓之後,遂隱」。看來,這個所謂的「晉王少子」必是王子成父之後。據韓愈《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左散騎常侍太原王公(仲舒)神道碑銘》演繹:「王氏皆王者之後,在太原者為姬姓。春秋時,王子成父敗狄有功,因賜氏,厥後世『居』太原」。
《潛夫論》言:「(子喬)仙去之後,其嗣避周難於晉,家於平陽,因氏王氏」。《新唐表》卻寫道:「周靈王三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看來,子喬與太子晉原來不是同一個人,因為生於前582年的太原王氏始祖是吉甫之孫、成父之子王湫,「子湫」被訛為「子喬」,前565年生長於河南商洛的太子晉,於是順理成章地頂替了生於前582年,後代被賜宅于山西太原(晉陽)的王子喬。
被有心人士紀為太子晉,為第一世(前565-前549);但是太子晉十四歲得腎病,不到十七歲便衰竭而逝。既未生育,又不可能生於前582年。古人搞亂了的關係,被王耿理直理順了,本來已沒有問題,但是偏偏有人要修譜騙錢又怕交錢的人說他「不懂」,於是只好硬著頭皮沿襲古人之謬(相當於大啖古人排泄),以示「正宗」與「權威」,讓交錢的沒感覺受騙。這些人的胃口很好,今人的血汗與古人的排泄他們都來者不拒。
據《國語·周語下》載,前550年,谷水與洛水同時漲水,威脅到王宮的安全。靈王欲壅堵二水,太子晉極力勸阻而不成、並被靈王免去太子名位。《逸周書·太子晉》曾記錄了叔譽、師曠與太子晉的談話,師曠:「汝聲清汗,如色赤白,火色,不壽。」太子晉:「吾後三年將上賓於天地之所。此乃天機,汝慎勿言。」此時太子晉才十四歲,得了典型的腎衰竭。從他不到三年既亡的病情看不育是必然的。王室後從琅琊王子成父駐守太原的子孫中為他續了後、並賜氏於太原。於是又有他是太原王氏始祖的附會。說明:王宗敬原名王榮,前567年出生,應為太子晉同輩。被後人編為太子晉子。現據正記古譜和正史重編。
王宗敬,太原王氏第二世,琅琊王氏第五世,中華王氏第六世
王宗敬(末世王子成父,前549-前487年,《湖坪源流》載其為前567年出生),一名王榮。前567年出生的王宗敬怎麼又成了前565年出生的太子晉的兒子了呢?這就要感謝有心人士的編排了,因為《湖坪源流》同時也記載了太子晉(實為王森)生於前582年,前567年出生的王森怎麼講也只能是前582年出生的王子成父的「子」,因為「始祖」太子晉比「子」王榮王宗敬晚生了整整兩年。
宗敬是家譜中傳說的太子晉後人,正史中無此周景王司徒的載記。譜記為王子成父之子、第二代鬼谷子王榮,所以他年齡比他「父親」太子晉還大。說明:王宗敬原名王榮,前567年出生,應為太子晉同輩。被周王賜為太子晉子。王宗敬被後世充認為太子晉的「嗣子」並「奔晉」,在百姓譜牒學與氏族世系學的專業論述中,「宗敬」和「敬宗」都是從本宗和旁支抱養繼子的代字;而「繼嗣」和「承嗣」則是從他姓和姻家抱養繼子的代字。第六世王子成父。
凡譜中有「宗敬、敬宗、繼嗣和承嗣」的,必定不是戶主或宗長的嫡系和己出。有些家族因為門第和能力的應景,往往將年齡比戶主或宗長還長很多的對象,在祠堂和譜牒中例為子嗣或裔孫。比太子晉年長十五歲的第五代王子成父正是在此背景下,被後人莫名其妙地指定為太子晉的裔孫,以《湖坪源流》為例,其第三代就是成父,當時比第一代叫太子晉的年長了十五歲。
那麼,叫王榮的「宗敬」是誰的後代呢?韓夫子的神道碑說的很明白:「賜氏」在琅琊臨淄的王子成父,其「後世居太原」。即王子成父的後代在成為太子晉「嗣子」的同時,也創建了太原王氏。本節宗敬的生卒年見於王友明《太原王氏世系一線譜》等。
前567年,齊將晏弱率軍滅萊,萊地併入齊。欒氏之亂後,前551年晉被齊敗不振。齊人以間晉之禍,伐取朝歌。前543年未代王子城父以王森名被授氏於晉(民間訛傳為太原)。其實當時晉都是為新田(今山西侯馬西),而不是山西太原。詳見《國語》卷五魯語下。有人認為太原就是「晉」,其實當時的太原在甘肅,現代的太原府或太原郡,在秦國庄襄王四年乙卯(前246年)才正式進入地名的編製。況且,當時的「晉」也不在現在的太原,而是(其族祖)在山東「臨淄分支」的山西「臨汾」)。
故,王子成父後人「賜王於晉」就是晉王了,這個「晉的王氏」實際上是從臨淄「敗狄」於晉,後世「賜邸」居太原(臨汾),從太原「奔」回臨淄,又從臨淄「奔」萊,從「萊」奔「莒」,「莒」是琅琊舊地,也曾屬吳屬越,「晉王少子王子喬」終於在此成為「吳王」和「吳越養生家」了(見於《江左圖譜》等)。安慶王章中譜云:「宗敬號成父」,與《湖坪源流》異曲同工,可互補互證。說明所謂的太原王氏「始祖」太子晉一系,實為從王子成父一族脫胎的後生。
《龍門史記》載:「周景王(前544~前520年)使榮為司徒,封食緱邑(今河南偃師緱氏)」。據溫州王俊海考:公元前521年庚辰周景王24年,宗敬仕周為司徒。朱熹《三槐王氏世宦年譜》說其「景王庚辰仕司徒」即其證也。王榮為司徒,家在緱邑(今河南偃師緱氏),而不在千里之外的太原。據《福建赤岸太原王氏源流序》載:王森還有一個名字或兄弟叫「王鳳(前541-?),一名仕蠲(juān),宗敬長子,為周司空。配郭氏,系太原守郭顯女。子二:覃、石」。
以上世系排列的排他性依據為中華王氏譜《中華王氏通譜》和琅琊王氏譜《江左世圖譜》,特別是太原王氏譜《湖坪源流》同譜所載,相信任何人應該沒有任何理由推翻或質疑這樣的排列。故,今天王耿列出的中華王氏、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世系,是一個已被中華王氏譜、琅琊王氏譜和太原王氏譜記載,得到了中華王氏宗親、琅琊王氏宗親和太原王氏宗親的廣泛歡迎和認可的名門正派的大方世系。
王石,琅琊王氏第六世,中華王氏第七世
福建赤岸《太原王氏源流序》載:「王石(前508-?),明易理」。《江左圖譜》云:「諱寧,字不名,抱道不仕受業於老聃(又名老子,一名李耳。前571年)-前471年),孔子(前551年―前479年)稱公其為人也如大冬松柏挺然獨秀者也」。前453年分晉局面出現,晉國一分為三(魏、韓、趙)周天子依靠晉國保護的歷史終將結束,周朝岌岌可危。趙、魏、韓、齊、秦、楚、燕七國爭雄局面形成。周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滅蔡,市境屬楚。
公元前490年和前485年,吳王夫差與齊國發生了琅琊海戰,琅琊海戰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大型海戰,是役吳海軍不敵齊海軍,不甘之下又於前484年發動了「艾陵之戰」,終於大勝齊軍,並於公元前482年取代晉國成為黃池會盟盟主和春秋五霸之首,同年割占琅琊故國。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因敗於越王勾踐而自殺,越國將吳地琅琊變為越都,故山東琅琊地區曾屬吳越之地,此際的鬼谷子家族亦多稱吳人。
另據《太原王氏鼎山公族遠祖源流世系》載:太原王氏三世:宗敬長子森,公號綱諱士(仕)周,官為提督大將軍。配吳氏生二子彬質。
王時,琅琊王氏第七世,中華王氏第八世
《江左圖譜》云:「諱時(約前470-?)字安國乃寧公之子也,雖寄跡雲林明聖學,常以歌韻以揚其氣,適乃繼志而興起也。顯王(前368-前321)追贈中大夫,居山東兗州府左琅琊山」。
太原王氏四世:森公長子彬公號鉞,士(仕)齊為五官中朗(郎)將。配楊氏生三子昇羿 詡。
王夔,太琅琊王氏第八世,中華王氏第九世
《江左圖譜》云:「諱(王)夔(約前436)字道元,年十八領鄉薦不赴,喜漁釣自適而道德日著,有《國風》詩十首行於世,顯王(前368-前321)追贈中大夫,居山東兗州府郯城琅琊山中」。
太原王氏五世:彬公長子昇,公官為國子祭酒封御史。配李氏生一子顯。
王詡,琅琊王氏第九世,中華王氏第十世
王詡(前411年-前315年),戰國縱橫家,號鬼谷子,世稱鬼谷先生。以上見於《福建赤岸太原王氏源流序》等。《江左圖譜》說:鬼谷子「…於顯王四十八(前321)年而娶妻生子(王)稽六歲而公卒」。這說明末代鬼谷子九十歲生子,九十六歲去世。
《江左圖譜》云:有王氏「諱詡,號鬼谷子;(石)公(至詡公)生於敬王十二(前508)年,卒於慎靚王六年(前315)年(共四代),壽二百一十六歲(除去王詡96歲的生年,四代間隔計為120年)…抱道自重,後見諸侯日盛而周室愈衰,以縱橫之術訓多士,欲弱秦而尊周…」。這顯然不是在論述一個人的生平,而是在渲揚著一個剛剛復滅於秦人的周王家族和一個近親團隊的戰鬥理想。
太原王氏六世:昇公之子顯公,配張氏生一子頎。
王稽,琅琊王氏第十世,中華王氏第十一世
《江左圖譜》云:王稽(前321年-前255年)字考古,乃詡公之子也。公欲弱秦而仕秦…遂連諸侯伐秦,謀泄遂遇害。生四子;三子皆從之(死),一子曰(王)陵。
《史記/卷七十九》范睢者,魏人也,字叔。遊說諸侯,欲事魏王…王稽知范睢賢…載范睢入秦…於是秦昭王大說,乃謝王稽,使以傳車召范睢…范雎不懌,乃入言於王曰…昭王召王稽,拜為河東守,三歲不上計…後二歲,王稽…與諸侯通,坐法誅。
太原王氏七世:顯公之子頎公,配鄔氏生一子錯。
王陵,琅琊王氏第十一世,中華王氏第十二世
王陵(前296年-前259年後),戰國時期秦國將軍。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其九月,秦複發兵,使五大夫(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九級)王陵攻趙邯鄲…秦王復使起為將,欲使伐趙,白起適有病不能行,乃改命大將王陵,陵率軍十萬伐趙,圍邯鄲城。這個秦將王陵不是劉邦母親王含始家族的漢太傅王陵,漢太傅王陵在譜中被記為秦將王陵的侄孫。
太原王氏八世:頎公之子錯,公為魏國將軍,配陳氏生一子濆。
鬼姓王氏的家族世系及帝王體系之研究
1、鬼姓王氏在華夏歷史中的獨特貢獻
歷史上和傳說中的鬼谷子,並非一個人物,更非一個神仙,而是一個從炎黃交替時代,直到戰國末年、前後世代相傳了近五千年(4844年)後,才全部完成了從「鬼姓」至「王氏」的嬗變。這個以「鬼」為「魂」而接續相傳的家族、部落和國氏,「鬼姓王氏」在伴隨中華民族前進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全球獨一無二的帝王體系和姓氏文化。 (1)鬼姓王氏與帝王體系
《通志.氏族略》云:「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經本文作者考證,史上第一個鬼姓人叫「無懷」或「大懷」,繁衍到炎帝時期又叫「魁隗氏」或「騩槐氏」,又名「軌」既「鬼」,「鬼姓」變成「王」或「王氏」的過程,就是華夏民族帝王體系形成的過程。這些從炎帝魁隗氏分衍而出的帝王,包括蚩尤、黃帝、共工、顓頊、陶唐虞和堯舜禹等一切後世帝王。 王者是萬姓之源,沒有「王者、帝王和君王」,國家和社稷就不能成立。中華民族血濃於水,中華百姓源自炎帝伏羲,帝王就是萬王之王。因為起源於中華百姓的近兩點五萬個華人姓氏,都載錄在周成王以前由虞夏商周等歷代帝王「封、賜、授」的五十九個帝裔氏族、和一百九十八個「老百姓」的出處上,而他們沒有一個不是「王」的兄弟姐妹和祖孫叔伯。沒有這五十九個氏、和一百九十八個姓,就沒有今天的中華民族。其餘兩萬多從「老百姓」中分衍而來的「二道姓」和「三道姓」等,只佔了華族人口的不到百分之十的比例。
(2)鬼姓王氏與姓氏文化
據《通志·三皇紀第一》載:「宋均曰:女媧至神農七十二姓。譙周注曰:伏羲次有三姓至女媧,女媧五十姓至神農」。伏羲誤,此當為太昊。太昊至神農五十三姓。七十二,地極之數。亦用以表示數量多。故「七十二姓」者,言多而已,為非。《禮記·典禮篇·正義》說「神農至炎帝己有133姓」,在「鬼姓」變成「王氏」的時候,歷代「鬼姓」帝王及後世國君,也不斷從自己的炎帝宗族和蚩尤的九黎分支中分封出「百官」和「百工」既「黎民百姓」,明治八年(1875),日本政府頒布的《苗字必稱令》,同樣來源於蚩尤分支的「三苗」。
「苗字」就是「黎民百姓」,「黎民百姓」就是神農至炎帝的「133姓」,蚩尤、九黎、三苗皆炎帝(族)。《史記索隱·三皇本紀》云:「神農氏,其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皆姜姓之後」。《路史後紀四》云:「黃帝封參盧於路」,註:「亦作『露』」。又云:「伊、列、舟、駘、淳、戲、怡、向、州、薄、甘、隋、紀,皆姜國也」。百家姓」就是這樣產生在「周公立七十一姓」以前就已誕生了的。到了周成王之前,由炎帝魁隗氏和上述歷代帝王明典分封的有封國公族以上地位的「氏姓」或「世家」,已達到了198姓,這就是華夏民族「老百姓」的由來,並繁衍出至今的近25000姓。因此,我們對「王」和「百姓」的尋根,「王、帝王、君王、國王、親王、侯王、王室和王氏」的尋根,就是對華夏文明之源的追憶,因為沒有任何一個華夏早期姓氏的誕生,不是從「王」的家族中分孽出來的。如果說「王」者是一根傳承有序的繫繩,中華百姓就是「王」的主體上的分杈和節點。在華夏早期,不是「王」的親友的人,一般是不會得到「封、賜、授」的,因而他們與「姓、氏」的緣份也無從談起。王耿認為:「王」是中華百姓最大的公約數。換一句話說,「周公立七十一姓」前,華夏百姓均已得封,姓氏尋根從春秋下手的均為找錯了祖先的外行或忽悠。
(3)鬼姓王氏與王氏家族
從鬼姓王氏「軒轅之代」(約前3109年-約前2697年,共八世)的末世炎帝王倪(相當於八世軒轅黃帝中的第一代),和子姓王氏的王子亥(約前2280年―約前1775年,共十六代)的存在,至媯姓王氏的田齊王建(?-前265)與鬼魏王假(?-前225年)的直系延續的史證,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鬼姓』和『鬼王』是中華王氏的源頭,姬姓王氏的太子晉(前565-前549)出現很晚,沒有機會影響王氏起源;中華王氏最早的宗族爛觴於『江南』炎帝的『姜』,而並非『中原』黃帝的『姬』」的結論。
(4)鬼姓王氏與秘學遺產
鬼姓王氏既是華夏百姓的締造者和歸附者,也是中華王氏既華人王氏中最早、最強和最大的一支。姬姓王氏的王子喬史中無此人,而王耿譜中則記為吳王之後的王子喬,亦即後世首代鬼谷子王駘既王湫之子,他在被命運的乖蹇逼到無路可走的時候,通過「丹道」和「詭道」的華麗轉身,不但成就了家族的光榮,也為千古華夏的文明,留下了無法逾越和難以替代的秘學遺產。
2、我國史籍中關於鬼谷子和鬼姓王氏的記載與疏論
那麼,鬼谷子及其家族的來龍去脈到底是怎樣的呢?《通志/氏族略》槐氏:夏帝槐之後。剪伯贊《先秦史》說 「鬼族在夏族中為一最大的民族」。 第一個鬼谷子則是末世炎帝「軒轅之代」的前世首代鬼谷子王倪(約前3109-?),王倪家族以「王」為姓有史為證的傳承了十四代。 中世末代鬼谷子「西化流沙」的王孟和商容等,以「王」為姓有史為證的傳承了十八代。至「晉平公時」的後世第一代鬼谷子的王駘(約前610-?)至後世第八代的鬼谷子王詡(前411年-前315年),以「王」為姓有史為證的傳承了三十五代。 前世、中世和後世鬼谷子共傳了七十七世,從後世鬼谷子王詡至當代鬼谷子王耿又傳七十七世,共一百五十五世,其間無斷代。本文作者王耿經近四十年研究後認為,華夏民族歷史上有史可證的直接與鬼谷子有關的王姓人士有一百多人,例如: (1)軒轅之代(約前3109-約前2697年,共八世)的鬼谷子王倪(相當於八世軒轅黃帝中的第一代,出《錄異記》等); (2)殷帝太戊時期「西化流沙」的老、彭(前1486-前1411);一說周穆王時(約前1054-前949)的鬼谷子王孟(出《北史/西域傳》》、《山海經》等); (3)晉平公時成名(約前610年-?)的鬼谷子王駘(出《莊子·內篇·德充符》等); (4)張儀(?-前309年)和蘇秦(?-前284年)等人的師傅或老師、末世鬼谷子王詡(前410-前315年)等(出《史記/張儀列傳第十》等); (5)秦相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及秦始皇父親秦異人(前281年-前247年)與贏政母情夫嫪毐(?―前238年)的師傅,最後一代鬼谷子王詡的後代王次仲(出《秦頌》)等。 各地歷代鬼谷子名稱的變化和沿襲,因被述者年代和輩份的不同、講述者閭地口音的不同和文化水準的不同,先後被傳成 王倪、東王公、東木公、扶桑大帝、鬼臾區、鬼容區、大容氏、大成子、務成子、容成氏、商容、常樅、王孟、老成子、老彭、巫彭、巫玄、玄氏、玄微子、大敖、王敖、王蟬、王禪、王喬、王駘、王始、王子渠、王子喬、王石、王森、王湫、王龜、王饞、王誗、王善、王詡、王翊、王栩、王利、王俐、王浰、王猁、王稽、王探和王通等一百多個姓名、道名、仙名和人物,各有出處或證據。 他們的出處涉及到的地名和區域有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陝西、新疆和內蒙、東北、日朝韓、俄羅斯和東歐等地。
3、鬼字、鬼族和鬼姓的來源與釋義
五千年來,華夏民族史前文化中的魁隗、虁夒、畏魏、九仇、媯媿、鬼方、鬼戎和鬼骨等名,均為鬼谷子前世所在的國名和族稱,且人種與圖騰的特徵均呈為炎帝或蚩尤的族屬。宋亦簫《鬼方種族考》乾脆說「鬼方及其後裔赤狄是印歐人種」,亦即「夔」既「猿」或「牛」,以區別「夒」既「猱」或「猴」。此外,關於「鬼」,人們的認識亦有相當豐富的認識,甚至會令人始料未及。例如:
(1)沈兼士說「鬼」
說到「鬼」字字義, 首先就必須提到沈兼士寫成於1936 年的大作《「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 該文開闢鴻蒙,直抒己見, 糾正(補正)了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鬼」之本義為「 人所歸」之狹隘與偏頗,指出「鬼」字的原始意義為「似人之異獸」, 與「 禺」同屬,並引郭璞《山海經傳》雲:「禺似獼猴而大」。獼猴亦為「猱」既「夒」或「猴」;比「猱」而「大」的當為「夔」既「猿」或「牛」。沈兼士在文章最後列表總結: 鬼字由A:「禺屬之獸」之本義, 如鬼、夔、魌、魕等; 引申為 B: 異種之人, 如鬼方、媿(媯)、隗(魏)等; C: 偶相之名, 如傀儡(蚩尤、九嬰、仇由)等; D: 鬼神之義, 如鬼(儺、神、申、巫、祝)等; E: 奇偉之形, 如魁梧(大人、長人、贛巨人)、崔嵬(盤戎、西戎,戎狄、群狄)等; F: 畏懼之情, 如畏(威)、愧(隤)等; G: 詭黠之性, 如詭、譎、怪、黠、慧等 H:(音義之伸。歸、邽、九、芄、赤)等等伸引而成。 註:以上括弧中的文字均為王耿疏。 該文旁徵博引,追根究柢, 讀來讓人鴻蒙彌逸、茅塞頓開, 有撥雲見日之效。難怪郭沫若評之為「新穎翔實, 可為定論」。陳寅恪讀後復函說「歡喜敬佩之至」, 並道出了那句流傳至今的名言:「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 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接下來又由衷地推許道:「中國近日著作能適合此定義者以寅恪所見, 惟公此文足以當之無愧也。但還不是「鬼」的全部意義。 關於「鬼」,《周禮》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韓待外傳》說「人死曰鬼,鬼者歸也」。《路史·國名記己》:「鬍子國歸姓。歸姓,夔出」。夔者,鬼也。王國維《鬼方昆夷獫狁考》認為:「『懷姓』即鬼方之媿姓…余謂皆畏與鬼之陽聲…故鬼方、昆夷、薰育、獫狁,自系一語之變,亦即一族之稱」。
(2)「鬼」是太陽崇拜的圖騰
謝·亞·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歷史上的宗教》認為:在甲骨文中,「鬼」象面有十字的人,而在中亞,圓內加「十」是太陽圖騰的標誌。 1980年陝西扶風西周宮殿遺址出土的蚌塑人頭像,高鼻、狹面、深目的中亞人特徵十分明顯,其中一個頭頂上還刻有一個「十」字。從寫法來看,「鬼」是突厥語「太陽」的字根。鬼方以在臉上劃十字表示「太陽」為圖騰,久而久之,演變成只有一隻眼的部落的傳說。 《山海經·海內北經》云:「鬼國在貳負之屍北,為物人面而一目」。其《大荒北經》又云:「有人一目當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威姓即鬼姓。
(3)九侯-鬼侯-九侯城
《集解》:「九侯,一作鬼侯。鄴縣有九侯城」。引《括地誌》:「相州滏陽縣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蓋殷時九侯城也」。鄴縣在今河北臨漳,滏陽在今河北磁縣,以道里推之,滏陽西南之九侯城,即鄴縣之九侯城。 據《左傳》記載,自宣公三年至十六年,晉士會滅赤狄。赤狄東下太行,滅衛伐邢。所以鄴縣的鬼侯城,或許即此時赤狄的居所。西化流沙的鬼谷子正是此支鬼族之後。
(4)新疆和西亞的古國桃槐
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中,記載了中國新疆阿爾泰山附近曾住著一個獨眼人種的傳說,可能就是《山海經》中的「一目國」。 秦、漢時期西域桃槐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的西戎之國,更是古代西域一個從華夏江南北上或西遷而來的小國之名,其國在史籍《漢書·桃槐國傳》、《韻會》中曾有記載:「桃槐國,王去長安一萬一千八十里。戶七百,口五千,勝兵千人」。 秦漢以後,桃槐國地經今新疆的阿賴山北部,移至今阿姆河上源小帕米爾一帶,蘇武牧羊時的中蒙俄交界處的後貝加爾地區,後來又到過今費爾干納(烏茲別克)東面近山地區和蔥嶺(今阿富汗)地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本文作者王耿曾專程從達賚諾爾經滿州里,歷盡艱險到達了後貝加爾,以盡千年追思。
4、中原地區鬼姓王氏的出處與考證
近年出版的《鬼谷子》作者認為:「鬼谷子,東周戰國時衛國人。生於魏國(相傳為今河北省臨漳縣香菜營鄉穀子村)。其父為魏國大夫王錯,曾在韓,宋,齊三國任職。後…隱居於朝歌清溪之鬼谷,自稱鬼谷先生,常入雲夢山採藥修道…」。 所惜此文忘了標明鬼谷子父親「為魏國大夫王錯」的出處,否則可以認為是「鬼谷子是王錯之子」的重證,本文擬錦上添花以補足這個遺憾。
(1)王錯與王稽,與鬼谷子最親近的人
a、王稽是鬼谷子孫輩,離鬼谷子世次最近。據《宋代老譜》輯《御制太原王氏世榮悠遠譜系圖》載:吳王(王喬)—王詡(古人誤為「昱」或「昱羽」)—王蠋—王稽—王仲—王陵—王茂; b、王錯是鬼谷子曾孫,與王稽是三代人關係。又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吳王(王喬)—王詡(古人誤為「昱」或「昱羽」)—王碩—王景一王錯。二譜以王昱為坐標,分別將王稽記為第三世,將王錯記為第五世。c、在《江左圖譜》中,王稽是鬼谷子之子。譜曰:「王稽字考古,乃詡公之子也。公欲弱秦而仕秦…遂連諸侯伐秦,謀泄遂遇害」。《史記/卷七十九》「…昭王召王稽,拜為河東守,三歲不上計…後二歲,王稽…與諸侯通,坐法誅」。此譜不但說出了王稽盡人皆知的結局:「與諸侯通,坐法誅」;最狠的是說出了王稽無人得知的秘密:「欲弱秦而仕秦」。 d、在《江左圖譜》中,王子喬是鬼谷子之父。「晉王(齊將成父敗狄有功,賜王姓、宅於晉)少子諱喬,封於吳。因諸侯強盛干戈日起…遂隱吳。『王』以為『王氏』,名曰『王子喬』。(公)好游山水精求黃白,得九轉丹法丹成沖舉(飛升)…而去」。在全世界所有的「氣功、吹吸和吐納」功法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中,只有此處明確提出了「九轉丹法」證明丹田有「九處」,而且王子喬和王耿均「丹成」。
魏王假與京兆王氏
段連勤《北狄族與中山國》說:「魏與鬼、隗為一音之轉,大魏國當為大鬼(隗)國之異譯」。曹子建作《王仲宣誄》曰:「流裔畢萬,末胄稱王,厥姓斯氏,條分葉散。世滋芳烈,揚聲秦漢」 。前361年,畢萬後人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易宋。 前283年,信陵君(?-前243年,戰國四君子之首魏無忌)逃於泰山,後裔被漢高帝召為中涓,中涓,官名,亦作涓人。 前225年,秦滅魏,魏王假被俘。魏無忌之孫魏卑子被封在蘭陵郡。因其是魏國的王者之後,其族亦被稱為「王家」從此便以王為姓。無忌之孫卑子子悼,悼生賢,西漢時徙居霸陵,遂為京兆人,被稱為京兆王氏。
(2)王莽家族與田齊王建
《漢書·王莽傳》載王莽在談及自己的族系時說:黃帝二十五子,分賜厥姓,十有二氏。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媯,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姚、媯、陳、田、王氏,凡五者皆黃帝苗裔。而他在《自本》中又說:黃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媯汭,以媯為姓。至周武王封舜後媯滿於陳,是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仲,奔齊,齊桓公以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齊國,世稱王,至王建為秦所滅。項羽起,封建孫安為濟北王,至漢興,安失國,齊人謂之「王家」,因以為氏。 所謂田齊世系,系自公元前672年陳完奔齊改為田氏,後子孫執掌齊國政權,曾一度稱雄諸侯,到公元前221年被秦所亡,歷時452年傳十六世,史稱「田齊」。這裡所說的「傳十六世」,僅就《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及舊譜之說,實際傳十七世。
(3)河北中山國的赤章蔓枝與懷柔的雲夢山水簾洞
五千年前,共工氏因洪水肆虐,金屬工具極少的共工治河不力,被帝嚳不公平地責罰。作為千年氏家的共工氏心生委屈,集中抗議,卻遭到了殘酷鎮壓。《周書·史記解》說:「昔有共工自賢,自以無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亂,民無所附。唐(堯)氏伐之,共工以亡」。直到被陶唐氏(堯)發動部落聯盟的力量大舉征討,將其舉族逐出了江南,流放至今京津冀地區。(此際長江從今江都和邗江東去射陽入海,揚州江都以南均為江南)。故《淮南子·原道篇》說:「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於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 《史記·楚世家》說:「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故《韓非子》說:(堯)「舉兵流共公(工)於幽州之都」。《尚書·舜典》說:「(舜)流共工於幽州,天下咸服」。共公與帝王爭天下的故事,並不是只出現在一朝一代,至少在神農、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時均有出現。《淮南子·兵略篇》說:「顓頊嘗與共工爭矣。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呂氏春秋·盪兵》說:「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難矣」。《[王周]玉集·壯力篇》說:「共工,神農時諸侯也,而與神農爭定天下」。 共工不是一個人,而是歷代工程技術人員和土木工地上農民工的代表。用階級和階級鬥爭的方法論和認識論去觀察和思考,這就是人類最早的壓迫與反抗,統治與抗爭。嚴格地說,與神農「爭定天下」的諸侯是蚩尤;《拾遺記》城:「軒轅去蚩尤之凶,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遷惡者於有(幽)北之地。「民善」的放逐在「鄒屠」,被流於「幽州」既「有北」的才是共工。這兩家的職司都是工正,主管造城築壩、修路建宮。 赤(蚩)尤族「流於幽州」的兩千年遷徙過程中,蚩尤和共工後裔中的強悍者一直以鬼方犬戎和中山國的形式與炎黃族的繼承者猶爭猶合地共存著。直至在晉侯智伯荀瑤(前506年-前453年)對中山國的進攻中,由於當時的國君夙繇不納赤章蔓枝的應敵之計,導致了本不應有的重大失敗。有高世之論的赤章蔓枝感知時運不濟,實現抱負受措,自此順用祖名鬼谷子,隱於此時已為齊國所佔的懷柔雲蒙山,專修「丹道」與「詭道」,遂著《丹道導引術》與《鬼谷子十七篇》。
(4)赤章蔓枝與雲蒙山
a、中山國考略
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鮮虞之名,開始顯現於史籍,戰國時期,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在燕南趙北之間,即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有一個由狄族建立的「侯國」,中山國之名始見於史籍。中山國初建都於中人(今唐縣境內),立中山城為都。後遷都於顧(今定州市境內)。據《水經注》卷十二《巨馬水》引《竹書紀年》載:前459年至457年間,「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在今河北易縣境內,與懷柔同處一國,共)。
b、智伯攻中山考
《呂氏春秋·權勛》載:「中山之國有夙繇者,晉智伯欲伐之而無道也,為鑄大鐘、方車二軌以道之。夙繇之君將斬岸湮以迎鍾。赤章蔓枝諫曰:『智伯之為人貪而無信,以迎鍾,師必隨之』。弗聽。赤必欲伐我而無道也。故為鑄大鐘、方車二軌以遺君,君斬岸湮章蔓枝斷轂而行,至衛七月而夙繇亡」。
c、「青溪」和「水簾洞」考
為什麼說,懷柔雲夢的「青溪」和「水簾洞」,在各地鬼谷子遺址中得分較高呢?據《江左圖譜》載:「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嘗入雲夢山採藥得道顏如童。居青(不是『清』)溪之鬼谷…(既)雲夢山水簾洞…」。這裡有兩個要點:一是「青」溪,不是「清」溪;二是有「水簾洞」的雲夢山居。筆者考證了所有的鬼谷子遺址,在一個小環境內能成全這兩個要求的景點很少,懷柔雲夢的得分較高。d、「鬼谷子」名謂考。關於鬼谷子之名的來歷,亦與河北歷史上有部分地區與「魏」有關,「鬼」就是「魏」,「骨子」或「穀子」就是有骨氣的「種子」;「鬼谷子」就是「為『鬼』姓『魏』國留下有骨氣的種子」。這也是齊、衛、宋、魏等地均有王氏和鬼谷子的出處和肇因。
(2)「炎帝」與「鬼章、赤章和大章」
「赤章」出自炎帝神農氏之姜姓。姜姓一支封於呂,為呂氏先祖。其後呂尚,封於齊國,呂尚之後為齊氏、井氏、章氏、牙氏、尚氏、呂相氏、丁氏。章氏之後,又有章仇、鄣、申章、赤章、赤張等分支。鬼族除鬼谷和王姓以外,主要還有「媯、歸、魏、隗、嵬、槐、懷、魁、夔、夒、老、九、赤、戎(容)、狄(翟、瞿)、章和倗(彭)」等數十姓。鬼族中,蚩尤影響最大,蚩尤又名赤優、姜公。著名的赤章曼伯是蚩尤族遷「幽邶」京津冀兩千年後再興的仇由國既中山國國師,隱後亦名鬼谷子。
(3)「赤松子」與「赤章」
道書有《赤松子章歷》,載"千二百官儀,三百大章",其卷二引《太真科》曰:"諸疾病,先上首狀章;不愈,即上解考章;不愈,上解先亡罪謫章;不愈,上遷達章;若沉沉,上卻殺收注鬼章;若頓困,上解禍惡大章"。赤章,即《赤松子章歷》,後因以借指道家向天官禱告禳災的章本。王耿認為:鬼章、大章和赤章,都是王亥一族。
(4)「姜」氏與「章」氏
道家尊奉赤章為祛病降魔之祖,《古今姓氏辯證》記載:赤章「系出姜氏,齊太公支孫封國於鄣(蘇皖贛交界),後為齊所滅,子孫去邑為章氏」。《通志·氏族略》記載:「章氏即鄣國之後也。姜姓,齊太公子孫封於鄣,為杞附庸之國,今密州有古鄣城,為齊所滅,子孫去邑為章氏,望出豫章」。赤即蚩。江南的赤松子章歷即赤章蔓枝祖先,章歷比蔓枝年長了兩千多歲,為首代鬼谷子王倪後裔。 各地歷代鬼谷子名稱的變化和沿襲,因被述者年代和輩份的不同、講述者閭地口音的不同和文化水準的不同,先後被傳成一百多個姓名、道名、仙名和人物,各有出處或證據,出處涉及到的地名和區域有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陝西、新疆和內蒙等地,而京津冀易縣和懷柔一帶的中山國夙繇、和鬼谷子赤章蔓枝,無疑是少數在文物、史籍和譜牒中都能找到出處和證據的寶貴遺址。
(本文作者為江蘇省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長 中國先秦史學鬼谷子中心特約研究員)
跋
2015年9月11日至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先秦史學會在懷柔雁棲湖召開了鬼谷子研究高峰論壇,本文《王耿家藏宗譜中後世鬼谷子的詳細世系》既是從大會文集中王耿近作《鬼姓王氏的家族世系及帝王體系之研究》中摘出,全文三萬餘字,王耿出席大會時提交了一萬三千字,大會文集《論文彙編》全文照豋。主辦方一方面邀請王耿作為先秦史學會特約研究員向大會做研究成果報告,二方面邀請王耿代表鬼谷子後裔向大會致謝。後因王耿單位公務急召而提前離會,故選擇一部分未及報告的內容饗償各位以示奧贖。
推薦閱讀:
※聲音低沉,事業有成
※【轉載】僅僅聽一個人聲音就硬了濕了是什麼體驗
※音板的選材與設計對聲音有哪些影響?
※一起聆聽,身體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