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清微派之雷法傳承
關於武當清微派的問題,道教學者卿希泰先生與楊立志先生均有專文論述①。楊立志先生還在《武當道教史略》一書中,以元代武當武當高道張守清為中心,對武當清微派的形成進行了細緻的探討。楊先生認為,太和真人張守清實際上「創立了以武當山為本山、以崇奉玄帝為主要信仰特徵、以清微派道法為主體的新武當派。」②而曾召南先生也將武當清微派稱為「新武當派」,指出張守清為其創始者,筆者贊同以上學者對武當清微派的界定,並認為:所謂「武謂「武當清微派」的名稱,主要是從宋元清微道派的法系角度而言,表明它是清:清微派在以武當山為中心的地域進行傳播時,所形成的一個支派。
當然,從武當道教之歷史來看,其有雷法之流傳並非是自清微派進入武當山方開始的。據《武當福地總真集》記載,南宋初茅山上清派高道孫寂然「得上清五雷諸法之妙,遍禮福庭。……紹興辛酉,首登武當,興復五龍,開闢基緒,以符水禳禬為民除疾,眾皆歸之。」④此處所言孫寂然擅長的茅山上清雷法,應是較早傳人武當山的道教雷法系統。其後,孫寂然的弟子鄧真官「盡得其師上清五雷諸法之妙,駕風鞭霆,其應如答,遠邇疾患,皆奔趁之。」⑤他能夠動用雷法開闢頑石堅壁,並潛修內丹大道,實為內外兼修的雷法高師。後來複興武當本山派的魯洞雲「年八十餘,以道著遠,點墨片紙可療疾,他也極有可能是南宋新符籙派的法嗣。後來魯洞雲傳授張守清的「道,既有其所參學的全真丹法,更有其所擅長的符籙道法。實際上也正是魯洞雲的啟蒙教授,為張守清成為清微雷法的一代宗師,打下了堅實基礎。
可以說,自孫寂然駐五龍觀而興武當五龍派,即為其後的武當道教奠定了重視道門法術,尤其是善行雷法的傳統。而武當道教自身所具有的海納百川般的開放品質和圓融精神,又使得雷法成為武當道教接納內丹學術和符籙法術的最佳橋樑。因此自南宋至元初百餘年間,以雷法為代表的符籙道法,已成為武當道土世代研習的重要道術。及至葉雲萊、劉洞陽、張道貴三大清微巨擘,將建寧黃黃舜申真人人的清微道脈傳至武當山,則武當山之道教雷法日益為清微派所主領。
依明宣德年間任自垣的《大岳太和山志》記載,葉雲萊是「唐天師葉法善之族裔。生於建寧,得清微道法之妙。」暑他有可能是身負家傳道法,兼與清微宗師黃舜申同鄉,故能得清飴菩法奧妙,:劉洞陽與葉雲萊同師雷困黃真人,受以清微上道。」②他是與葉雲萊同得黃舜申真人傳授,又同赴武當弘法的高道。而張道貴則先「禮汪真常為師」,後來「同雲萊葉君、洞陽劉君參覲雷困黃真人,得先天之道。」③他是先修全真教法,後參清徽雷法的高道,這一經歷對其弟子張守清的影響很大。總之,此三位清微巨擘皆為一時俊彥,自其駐山修行後,清微雷法漸興盛於武當。而他們與魯洞雲共同培養出來的守清,則成為清微雷法在武當山鼎盛時期的代表人物:《大岳太和山志》認為,張守清對於「雲萊、洞陽、雲岩三師之道,盡得秘傳」,因此稱讚他-清微一,先天後天,靡不精通。」④而三次赴京師祈雨有驗,更使得張守清聲名遠揚,。這對張守清弘揚武當清微派的事業,無疑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此後,張守清一派之清微雷法,即以武當山為中心,在道門內廣泛傳承開來。這對於清微派的發展與壯大,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現存於明《正統道藏》中的幾部清微派雷法道經,基本均與武當清微派道土有關。其中《清微神烈秘法》二卷,所列師派自「碧水雷淵真人黃舜申」以下依次為:「蒲微沖道使葉雲萊」、「籌敢沖和使張道貴」,「沖元雷使張守牧吏張守一」①。故可以明確判定,《清微神烈秘法》為武當清微派所整理、傳承的雷法經卷。而且,其成書極有可能是出於張守清在武當山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另有《清微玄樞奏告儀》一卷,在列舉「古今歷代傳法授儀諸大宗師」的法脈派系時,於祖師系列的「丹山雷淵黃真人」後,列「宗師雲萊葉真人」②。故可推測,此奏告儀經卷亦出自武當清微派道士之手筆。它諸如《清微元降大法》、《清微丹訣》、《清微齋法》及《道法會元》前五十五卷等,這些清微道經即使不完全為武當清微派道士所撰,亦多為其修習、傳持之重要典籍。另有《貫斗忠孝五雷武侯秘法》,出自元代人武當山修習譬法之道士張暉齋。該卷記載張暉齋「人武當山從道,參究天心正法,福國康民,聲聞朝野。」③其中「天心正法」是否即為宋元時天心派之道法,難以確考,因現存史料文獻中,難覓天心正法在武當山流傳的可靠記載。但從元代清微雷法在武當山的影響來看,如以為《貫斗忠孝五雷武侯秘法》與武當清微雷法無半點干涉,則亦為情理所難通。因此,對現存的武當清微派雷法文獻,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來加以甄別。本文僅據《清微神烈秘法》,初窺武當清微派雷法之奧。
推薦閱讀:
※中醫傳承人推薦《黃帝外經》第五十一章:五運六氣離合篇
※孝敬老人 傳承美德
※【讀唐卡】十八世紀西藏寧瑪派傳承:無量壽佛唐卡欣賞
※方言到底該不該傳承?
※包俊宜:書壇勤耕耘 筆下寫傳承
TAG: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