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複製的「南巡講話」(足本)
不可複製的「南巡講話」(足本)
章立凡
歲月不居,從意氣風發的改革年代一路走來的人們,紀念鄧小平「南巡講話」二十周年,難免百感交集。或許是評價的時機未至,或許是這段歷史的前因後果不便言說,未見有隆重刻板的官式紀念。眼見這難忘的日子悄然飄過,我懷著複雜的心情作此祭文,澆奠兩代人消逝的歲月、理想與激情。
「南巡」在歷史上曾是君主專用語,康熙、乾隆祖孫曾各自有六次南巡,均包涵政治意義。歷史名畫《康熙南巡圖》至今傳世,乾隆在《御制南巡記》中稱:「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將南巡和西征(開拓新疆)視為平生兩大功業。
在共和國歷史上,「南巡講話」並非正式名詞,官方的說法是「鄧小平同志南方講話」。「南巡講話」也不是鄧小平的創舉,毛澤東生前曾多次出京「巡視」 尤其是當他的主張無法貫徹時,便出京沿途宣講,造輿論扭轉形勢,這法子屢試不爽。最經典的事例,是他在1971年最後一次「巡視大江南北」,一路發話敲山震虎,最終引爆了林彪事件,這些講話也被稱為「毛主席南巡講話」。以此類推,發表了講話的「南巡」,往往政治意義非常。 一 「南巡」的政治意圖 1989年11月,鄧小平從他的最後一個職務——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位子上退下,成為他所自稱的「平民」,但仍是擁有巨大政治影響力的「第一平民」,守護著他所開創的中國改革開放事業。 1989年6月的重大政治事件後,中國在國際上遭到孤立,外國投資紛紛撤離,改革開放陷於停頓,甚至出現倒退,國內否定改革開放的暗流涌動。他們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將經濟改革中的市場化取向和股份制改革統統插上「資本主義」「自由化」標籤。針對這些挑戰,鄧小平1991年1月在上海提出開發浦東,不要「囿於『姓資還是姓社』的詰難」。《解放日報》發表了署名「皇甫平」的幾篇社評,轉述鄧小平的意見,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而非區分兩種社會制度的標誌。這些文章招致了來自北京的圍攻,提出了所謂「兩種改革觀」,質問改革「姓資姓社」。 中國的政治風波,也開啟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潘朵拉之盒。曾長期處於極權主義體制陰影下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因改革滯後民怨沸騰,政局出現連環動蕩。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東、西德國在1990年10月實現統一。在1990年7月的蘇共28大上,對改革路線的分歧導致了蘇共領導層的分裂;一年後發生「8.19政變」,導致蘇聯解體,有著74年歷史的超級大國轟然倒塌。自1990年12月起,民主化浪潮衝擊波所形成的骨牌效應,令共產黨在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先後失去政權。 「老朋友」們一個個倒下,難免物傷其類。否定改革的人們打出 「反和平演變」的旗號推波助瀾,逐漸成為當時的主流輿論。有人主張將「反和平演變」與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經濟建設為中心」並列為兩個中心。中央黨校辦起了省部級反和平演變學習班,農村準備重搞「社會主義教育」。除了利用報刊媒體上大造聲勢,各種「反和平演變」學習文件、宣傳冊子也紛紛出籠,下發到各單位。 在國內外政治氣氛下,鄧小平開創的改革事業岌岌可危,面臨半途而廢的危機。這位「打不倒的小個子」已經88歲,形式上不再擁有任何權力,兩位得力助手已從政治舞台上消失,他不得不親自出馬,以打破常規的方式,捍衛自己的尊嚴和歷史功業。 二 退休老人的政治奇蹟 「大道廢而有法,法廢而有權,權廢而有勢,勢廢而有術,術廢而有數」(《孫子兵法》孟氏注),統兵之道與為政原理相同。一生經歷三落三起的鄧小平,畢竟是運作政治形勢的老手。與晚年的毛澤東相比,他雖已沒有正式的權位,但豐富的政治經驗、深厚的人脈資源和一言九鼎的影響力,無人能與之匹敵,這就是政治老人的所謂「勢」。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在家人陪伴下,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這位高齡老人以顫抖的聲音和手勢,高調放言,形成巨大的政治衝擊波。針對「姓社姓資」的爭論,他指出:「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重申了對市場經濟的支持:「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在形成記錄的文字中,最具震懾力的是這段話: 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 南巡中,老戰友楊尚昆陪伴左右,昭示著他的抗爭得到了軍方的支持,這也是「南巡講話」能迅速扭轉改革倒退局面的關鍵所在。一個月之後,形勢發生了戲劇性轉變,《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改革的膽子再大一點》的社論,「南巡講話」被整理成中央二號文件下達,《解放軍報》提出「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的口號。被打壓已久的改革派也高調反擊,收復了大片輿論陣地。鄧小平的「南巡講話」思想,主導了同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黨代會政治路線,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地位。 中外歷史上鮮見這樣的奇蹟:一位退休政治家在垂暮之年,以個人的政治餘熱,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政治走向,也改寫了未來的歷史。鄧小平做到了。 三 「南巡講話」的性價比 「南巡講話」已經過去了二十年,鄧小平逝世也已經十五年。在這段時間裡,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繁榮背後,則是急劇的體制腐敗和社會兩極分化。
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他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鄧小平談到了社會主義制度和稅收槓桿的調節作用,但通篇未涉及政治體制改革。 此前,鄧小平曾多次強調政治體制改革是中國改革的應有之義:「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會見日本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時的談話》) 1989年以前,經濟與政治的兩隻改革車輪,相對而言是同步並進,即便後者稍慢,但距離不會太大。1989年的政治風波後,改革形勢整體停步不前,國內矛盾尖銳。素持「貓論」的鄧小平通過「南巡講話」,機智地撬動槓桿,將全民推入商海,重啟了經濟改革的車輪,暫時渡過難關緩和矛盾。這固然是鄧氏實用哲學的成功典範,但長遠來看,贏得經濟的代價是政治後遺症。
鄧小平在1985年就說過:「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政治體制改革長期停滯,權力尋租所造就的體制性腐敗和權貴資本,如今已盤根錯節尾大不掉。以改革的名義濫用公權力,侵害民眾利益的現象比比皆是,社會分配不公導致了嚴重的兩極分化。以致人們在頌揚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時,很難評價改革是否算成功了。 四 「強人政治」將走進歷史?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來臨,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互聯網的普及打破了資訊的壟斷,加快了普世價值的傳播,地球村居民的智能插上了翅膀,領袖的「奇理斯瑪」光環日趨黯淡,不僅穆巴拉克、卡扎菲等獨裁者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連普京這樣的強人也面臨公眾的背棄。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講究遊戲規則,「強人政治」正在逐漸被「常人政治」所取代。 「南巡講話」是改革開放史上的重大事件,確實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其歷史評價或許還要再過幾十年才有定論,而其所留下的思考,也是多層面的。
據學者王占陽統計:從1989年初至1990年底,鄧小平先後四次使用過「穩定壓倒一切」這一提法。但從1991年起他就不再講「穩定壓倒一切」,而是在思想和行動上都轉向「改革壓倒一切」了。最近,「皇甫平」的主要作者周瑞金先生大聲疾呼:「改革,確實又到了需要狠推一步、擊一猛掌的歷史時刻了。只是,世上已無鄧小平。也許,人們期待著一次新的『南方談話』?」
的確,世上已無鄧小平。作為革命年代和威權時代的孑遺人物,他有幸成為共和國歷史上頭號改革家。「南巡講話」的奇蹟,是共和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強人的勝利,同樣也是不可複製的特例。在專制傳統積澱深厚的國度,社會變革往往需要強力人物的推動,台灣的蔣經國就是一例。歷史機遇稍縱即逝,鄧小平未能在有生之年重啟政改;時過境遷,一個淘汰精英的體制也複製不出他那樣的政治強人。 改革開放和「南巡講話」所推動的市場化經濟,喚醒了國人沉睡數千年的權利意識,也給一切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培育了掘墓人。無論是在批判「兩個凡是」後提出「四項基本原則」、保住毛澤東的偶像地位,還是在處置北京政治風波後發表「南巡講話」、提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鄧小平所守護的政治底線,就是共產黨的執政地位。近十年間,由於摸石頭上癮和短視的維穩思維,已錯過了主動過河的最佳改革時機。儘管「永遠執政」是歷屆領導核心的底線所在,但改革與革命的區別,在於後者必定打破底線,執政者須有所抉擇。 當前中國的主要矛盾,是日益覺醒的民權意識與落後的執政觀念的矛盾。正如汕尾市委書記所慨嘆的那樣——「老百姓變得越來越聰明」,最近廣東烏坎村農民維權所達成的妥協,表明民眾在與官方的博弈中變得越來越睿智和理性。群眾已經過河,領導還在摸石頭,一個長期執政缺乏競爭而活力盡失的政黨,如何面對多元化的世界、覺醒的民眾和成長中的公民社會?如何順應民主化潮流而避免被歷史淘汰?這已不是居高臨下的「頂層設計」所能解決的問題。 特殊的經濟和人文環境,令廣東成為近代歷史上新思潮和政治經濟變革的發祥地,從變法維新到共和革命,從國共合作到革命軍北伐,從深圳特區到「南巡講話」,乃至探索中的「烏坎模式」……。睜大眼睛看看變化著的世界和中國,忍不住呼喊中山先生的名言: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推薦閱讀:
※西方將在敘利亞複製 「利比亞模式」?
※異國 | 帶你領略東京不可複製的咖啡文化
※八字實用命理密集 紀成 [複製鏈接]
※[酵素使用] 酵素快速掃盲帖 [複製鏈接]
※【美文鑒賞】勿用一生時間 複製另一個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