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閱讀感悟 · 上篇

網上找不到清晰圖,自己照一個吧

文 | 一鳴

這本書分了幾個章節,每一章我都會挑一些我認為對自己(可能對大家)有指導意義的內容進行摘錄分析。

第一章 作家的生存

這一節的內容並不多,讓我關注的內容是【成為作家的四大要點】,分別是:

  • 確保文字的正確性
  • 寫完重讀原稿
  • 堅持每日練筆
  • 學會勇敢放棄
  • 【確保文字的正確性】這一點我在小說挑戰營中每一期都會提到,在作品點評當中我也會很注重這個問題。正確性反映出一個作家的寫作態度,以及專業程度。我關注的正確性包括標點用對,不會出現大量錯別字(每一千字不超過5個錯別字),不出現明顯的語病,「的地得」用對。

    關於「的地得」用對這一點,好像現在的作者都不太關注,網路上常見一個「的」字通用三種情況。「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也許以後這種表達方式會被大眾接受,從而變成一種新的文法標準。而在目前,我還沒有聽說這是一種規範的用法。從專業和嚴謹的角度考慮,我建議大家還是規範使用「的地得」。

    【寫完重讀原稿】關於這一點,作者在書中是這樣說的:「我曾多次擔任各種新人獎的評委,發現不少作品犯有明顯的錯誤,這些錯誤其實只要把作品重讀一遍就能避免。」 看到這段話我是有點不理解,我認為作品發表之前不光要重讀,還要盡量修改到最好狀態,尤其是參賽的作品,至少要符合第一點「確保文字的正確性」。

    【堅持每日練筆】本書的作者 大澤在昌 是這樣說的:「我每到周末都會休息,還會定期給自己放長假,但像我這樣的作家很少。許多作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天天都在寫作,從不休息,有的人更是一天不寫就渾身難受。」 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這本書里也說過類似的觀點,一個作家要每天都寫,這樣才會形成規律。我認為這是全職寫作者最好的寫作狀態,寫作者盡量向這樣的狀態去靠近去調整,但未必每個人都能做得到。

    在寫作過程中我常常見到現象是,作者在哭喊「寫不出來怎麼辦」,俗稱「卡文」。我也經歷過,深有感觸。有些時候狀態大好,隨隨便便就能寫幾千字,覺得要完成百萬字的長篇小說指日可待;但是狀態不好的時候,一天也可能寫不了一千字,感覺腦袋一片空白,用力擠也擠不出什麼東西。身處於這兩種不同的狀態當中,我覺得最明顯的差別在於寫作的感受。狀態好,心情是愉悅而滿足,哪怕寫出了悲傷的情節,還是覺得創作才能得以發揮而快樂感恩。也許,正是這一種喜樂的感受讓我們更容易處於好狀態當中。而當喜樂的感覺平淡之後,寫作就會慢慢變難,不像以前那樣得心應手。作者可能會失落會懷疑,這種負面的情緒拉不住狀態的下滑,甚至會讓人掉進一個無話可說的痛苦境地。

    在持續性創作這方面,我非常嚮往漫畫家 蔡志忠 先生的境界。他在創作上似乎從來不會出現低潮,他是一個高產幾近「變態」的創作者。他可以長期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從凌晨開始,一直到第二天下午。他專註於自己的工作,常常忘記時間的存在,進入一種忘我境界。而當他沉醉於這種美好的狀態中,他並不覺得自己在工作,而是在享受。到目前為主,這是我所知道(也曾親歷過)最佳的創作狀態。當我們在享受的心境下寫作,必定高質又高產。

    這樣的寫作狀態需要自己去摸索,每個人達到的方式都可能不一樣。像村上春樹是通過長期跑步來維持身體的健壯和精神的充沛;而蔡志忠卻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他每天只吃一頓飯,一般就是清粥加豆腐乳,喝大量的咖啡(有時十幾杯),他說咖啡才是他的主食。他以這樣「修仙」的生活方式過了幾十年,而且不累不病,真讓人感嘆生命的神奇。有的人在深夜寫作更容易來靈感,有的人則是習慣在清晨寫作。我們都需要試探,然後把自己的作息往最佳的狀態上去調。

    像我自己,在大三那年過了一段日夜顛倒的生活,那時候我常常在深夜寫作,喝綠茶吃餃子。那些日子裡我就有過幾次體驗到最佳狀態,只不過那段時間對身體造成的負擔也大。後來我把寫作的時間調到白天,但效率和狀態不如深夜。由此看來,我更適合在夜裡創作,如果從生活作息上進行調整,我會嘗試結合村上春樹和蔡志忠的方式:每天都花一點時間長跑,在日落之後就睡覺,在凌晨兩三點之後起來寫作。蔡志忠習慣凌晨一點起來,思考發獃到兩點開始工作。村上春樹四點起來寫作,一直寫到十點。

    在生活方式上可能談得有點多了,回到日更這個話題上,如果卡文實在很嚴重,我覺得這個時候勉強日更意義也不大。可以寫點別的東西,保持打字或者寫文的感覺,但是如果期望要寫出高質量的小說,會有挫敗感。這個時候休息,看書,運動都是不錯的減壓方式。有意識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也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當一個人情緒飽滿,他的傾訴慾望會更強。

    總的來說,每天都能寫出高質量文字是我們要去靠近的寫作狀態,而當自己的境界尚未達到之際,也不必過度勉強自己。

    【學會勇敢放棄】這一點就見仁見智吧,它可能更適合在網文平台打拚的作者。

    第二章 掌握第一人稱的寫法

    本書作者鼓勵學員使用第一人稱寫作,他的理由是第三人稱並不為日本人所接受。這種情況在中國問題不大,反而有很多讀者不喜歡第一人稱視角。一部小說要採用哪種視角,我認為要看作品的規模:故事線是否多而複雜,出場人物數量多不多,他們的關係是否複雜。大規模的作品用第一人稱來寫並不容易,而且會增加讀者的閱讀難度。

    作者也說到了第一人稱常見問題,明明以「我」的口吻敘事,卻出現第三人稱的敘事角度。這是一種「違規」的做法,會讓讀者感到突兀。

    關於第一人稱,還有一種處理手法,以「我」的口吻來寫作品,但裡面的「我」並不是主人公,而是主人公身邊的人,以旁觀者的視角來看主人公的故事。這種手法在西方小說里比較常見,國內當代的小說作品中不太常見這樣的處理。我個人也不太喜歡這種敘事方式。

    這一章也談到寫作的輸出和吸收,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可以回應上一章里關於卡文的問題。寫作輸出的過程中除了消耗我們的想像力,也會消耗新鮮感。我們的腦袋也需要不時來點新鮮東西的刺激,以維持它的敏感和傾訴慾望。吸收這個環節可以通過閱讀和隨時記錄點子來實現。

    第三章 角色支撐情節

    角色,我們可以理解為小說的人物,人物和情節並沒有說哪個更重要,它們都是小說的一部分,都重要。

    在談及怎樣塑造人物形象這個問題上,作者建議營造「氛圍」。作者給出的例子有點抽象,我理解為「寫出人物的特徵和神韻」。在具體實現上,作者建議以現實中的人物作為原型,這也是我們常會用到的手段。

    【角色登場要有理由】其實我不太理解作者對這個問題的解讀,或者說,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角色出場沒理由,難道讓他「打醬油」?基於小說邏輯合理性這一點,這是我們必須要遵循的規則。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必要去討論(又或者,作者要表達的也是合理性這一點)。

    接下來,在具體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說得有點零散,而且也是一些老生常談的內容,比如寫出人物的變化,以觀察的視角描寫人物。在這方面,我認為我們常用的「人物簡歷」的方法操作性更強。設定人物的各項背景社會關係,他有什麼重要的經歷,這些經歷對他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當前他的性格如何,他之後會遇到什麼事,那些事情又對他造成什麼影響。

    這部分提到兩個小方法以我覺得不錯。第一個,在交待某人過去經歷,不必用敘事方式長篇大論寫出來,而是通過兩個人對話,把關鍵內容點出來,然後又適當「留白」,這樣讀者就能心領神會。比如:

    「怎麼一副魂不守舍的樣子?」「今天……是她的忌日。」「那件事已經過去十年了,你總不能被它困住一輩子吧……」

    第二個,【擁有自己的小劇團】具體是這樣處理的:把七八個富有個性的角色分配給每個演員,再根據需要決定男女老幼。沒有必要事先確定演員的年齡和性別,只要角色的價值觀、立場、思想、個性等是確定的。然後只根據角色類型、登場的場景來安排年齡、性別、職業。

    我在之前的寫作中也用過類似這樣的方式,不過實現上沒有這麼清晰。我的作品裡常常會出現一個性格刁蠻的小姑娘角色,一個愛吐槽的男性角色,還有一個沉默寡言的高手。小劇團可以理解為角色原型庫,我們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或者有特色的角色放進這個原型庫里,需要用到的時候就從庫里選出來,加上性別,設定形象,設定背景,然後他就成為小說中的新角色。在小說甲裡面,他是一個冷漠無情的殺手;在小說乙裡面,它是一個冷漠的公司主管。他們都有相似的處事手段,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們都喜歡貓,討厭下雨天。如有需要,我們還可以將原型進行組合,以誕生出更豐富有趣的新角色。

    第四章 對話部分的秘密

    小說裡面的對話跟現實中的對話並不一樣,現實中的對話如果記錄成文字會有各種語病,也常常會顯得啰嗦,條理不清。但小說中的對話如非必要,會寫得順通而清楚。這樣處理是為了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也是小說寫作約定俗成的規則之一。

    如果是現代小說,對話要突出口語化,同時避免模仿西方小說的翻譯腔。不了解什麼是翻譯腔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來自知乎的截圖。

    關於對話這部分,需要特別關注的部分在於人物的對話不要違和,要符合人物的年齡階段,文化程度,性格特徵,當時的情緒狀態。

    當兩個人進行對話的時候,將身份信息融入到對話內容中,可以避免交代「某某說」這樣的字眼,讓行文更簡潔。比如一男一女進行對話,男方第一句話叫出女方的名字之後,以 「A」 「B」 「A」 「B」 的形式進行純對話,讀者也能明白說話的人是誰。或者語氣偏硬朗的是男方,語氣明顯溫柔的一方是女方。當人物超過兩個人的時候,就很難用這樣的方式來對話,這時候對話方式一般是這樣:「A」 甲說。「B」 乙說。「C」 丙說。「B」 乙說。

    我不太喜歡寫多人對話,以上面的對話方式寫常覺得呆板,常常會改成下面的方式:

    「A」 甲說。「B」 乙做出某個動作。「C」 丙做出某個表情。「B」 乙做出某個表情。

    而這樣處理,有時候也會覺得太刻意。事實上,一段對話要交代各種細節也不見得每個讀者會喜歡,而且也耗費心神。關於這方面的取捨,我的做法就是看心情,心情好了,就寫寫細節;沒什麼心情了,就一切從簡。

    這本書裡面談到一個有意思的小技巧「隱藏對話」。簡單理解就是對話過程中某一方故意避而不答(沉默,或者岔開話題),這樣可以製造成懸念。


    推薦閱讀:

    2018年度第三屆作家指數榜
    應該如何理解王爾德在《自深深處》所表露的感情?
    如何創作一部環形敘事結構故事。?
    三毛是一名什麼作家?
    當一個作家意味著什麼?

    TAG:感悟 | 閱讀 | 寫作 | 作家 | 技巧 | 上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