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論中醫沒問題」

原創「論中醫沒問題」--對中醫存在問題的系統論述 2017-05-31 20:57閱讀:354

X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存在問題。事物正是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進步並完美起來的。中醫幾千年來,存在什麼問題呢?古人在思考,今人在思考,政府在思考,機構在思考,我也在思考。思考了很久很久。突然,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命題。那就是中醫存在的最大問題竟然是沒有問題!即「中醫沒有問題」!不是嗎?1.沒有中醫解釋不通的自然與社會現象。對於浸透著「道」、「陰陽」、「五行」、「周易」等理論的中醫來說。因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一卦而備眾象,一爻而明眾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演繹出了宇宙、社會和人的無窮變化。」在這種特別的理論體系面前,世上還有什麼自然與社會現象是中醫不能闡釋與推測的呢?不管你認可不認可,不管你覺得合適不合適。中醫就以其特殊的推理方式進行著研究和探討,並總會取得對於推理人而言是十分圓滿的結果。現實的很多中醫就真如算命先生一樣沉醉於這種自我推演之中。2.沒有中醫解釋不通的人的生理與解剖。在中醫看來,人體有五個中心--即心肝脾肺腎五臟。五臟與六腑互為表裡,五臟與五官(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脾開竅於口)、五體(肝合筋、腎合骨、肺合皮毛、心合血脈、脾合肌肉)、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五志(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等相聯繫。但某一部位屬性內部還有五行,還有五臟。如肝開竅於目,卻只有黑睛屬於肝,而白睛屬肺,脈絡屬心,目胞屬脾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瞳仁屬腎。耳屬於腎,但耳廓上卻存在著心肝脾肺等穴位。心主神明,應該主管人所有精神意識思維,但五志中的魄、魂、意、志卻由肺、肝、脾、腎等主宰。肝主疏泄,應該管理所有情志。但喜、憂思、悲、驚恐卻分別被心、脾、肺和腎所管理。其它部位,如面部、舌、鼻、口腔、脊柱、手掌、腳掌、肛門周圍等無不可以劃分成五臟所主片區。運動中的立、行、卧、坐、視,發聲中的呼、笑、歌、哭、呻,氣味中的臊、焦、香、腥、腐等都不能缺少任何一行和任何一臟。本來脾開竅於口,是辨別味覺的器官(脾開竅於口,脾和則能知五味矣)但味覺中的酸、苦、辛、甘、咸等卻又都與五臟相關。同樣,前陰後陽,手陽腳陰,上為陽下為陰,但陰中又分陰陽,陽中還有陰陽。如此看待人體,解釋人體,就沒有解釋不通的解剖和生理現象了。3.沒有中醫解釋不通的病理現象與規律。疾病是什麼?在中醫看來,疾病是陰陽失調,是寒溫錯雜,是升降紊亂,是正虛邪實,是臟腑和氣血功能失調,是經絡不通。所有這些理論是一種宏觀得不能再宏觀的觀點,甚至就是哲學觀點。用它們來解釋疾病,還真是那麼一回事,還真講得通,並令人信服。古今中醫真是用這樣的方法來解釋疾病,並且沉浸在一種自我欣賞與榮耀之中。比如發燒了,從陰陽角度看肯定是陽熱太盛,《內經》言「陽盛則熱」,這一觀點應該是比較公認的。但臨床有些病人偏偏發燒卻又身體虛弱,四肢厥冷,少氣懶言。顯然這又與氣虛、陽虛相關。於是,氣虛發熱或陽虛發熱也就應運而生並成為了中醫理論。本來陽盛生熱,但氣虛也發熱,陽虛也發熱。後者明顯與《內經》「陽虛生(外)寒」的常理相矛盾,但中醫就理出來了,論出來了,還大家都信,當然有時候運用大量熱葯真還能退燒。關於五更瀉,有用腎陽虛解釋的,有用肝失調達解釋的,還有用寅時肺氣虛寒解釋的。總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本身沒有標準,自以為是,總以正確標榜自己。從目前來看,在用中醫理論解釋疾病的機理,即所謂病機上,真還沒有翻不過去的坎!但有時候它們理論上相互矛盾,常常弄得人無所適從。是的!大道而簡的哲學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肯定能夠給複雜的疾病一個一個宏觀而圓滿的闡釋。但這種闡釋對於疾病發生和發展的真實原因卻可能沒有任何用處。4.沒有中醫辨不出來的證。中醫看病強調辨證論治。辨證是在四診合參基礎上,辨明病變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機的一種方法論。臨床主要運用四診所得到的資料,主要依據患者的各種癥狀和體征進行思辨。有癥狀,特別是癥狀一致時當然能辨,也好辨。而癥狀矛盾時,中醫有「但見一、二症便是,不必悉備」,有「寒熱真假」和「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還有疾病上下不同如「上寒下熱」、「上熱下寒」或疾病內外有別如「外寒內熱」、「外熱內寒」等。當癥狀同脈象舌象不一致時,可以「舍脈從症」或「舍症從脈」。總之,一句話,一定要弄一個陰陽氣血失調或邪氣附體出來。有些人沒有癥狀,沒有所苦,或者只是亞健康(亞健康本身沒有病啊!),但他們的舌象和脈象總會被中醫發現問題。這時候中醫反而會因為自己的摸脈和看舌而沾沾自喜,他們會「無症從脈」,或「無症從舌」。就憑自己主觀的對脈和舌的判斷(舌象和脈象本身是客觀的。但受摸脈和看舌人的水平、標準、喜好、經歷、認知等的不同,而會得出不同的脈象和舌象)從「無」中生出一大堆「有」來!你見過中醫看病辨不出的證來嗎?5.沒有中醫開不出來的方,治不了的病。由於中醫強調辨證論治,由於任何情況下都能辨出證來。根據辨證是前提,論治是結果。有什麼樣的辨證就有什麼樣的論治;辨證準確,論治就會有效的認識,在傳統中醫眼裡目前沒有治不了的病。癌症在中醫眼裡是正虛(氣虛、血虛、陰虛或陽虛)邪實(痰、瘀、毒、熱等),肥胖在中醫眼裡脂肪成了痰濕,炎症在中醫眼裡也是邪實(熱毒)與正虛(氣虛或氣陰兩虛),高血壓成了肝陽上亢或痰濕阻絡,糖尿病在中醫眼裡多為陰虛內熱,腎衰竭在中醫成了腎陽虛與水毒互結,心血管病成了瘀血和痰濁痹阻。而對於上述陰、陽、氣、血不足之正虛和痰濕、熱毒、瘀血、陽亢、外邪等邪實,中醫都有相應的處方和藥物。理論上補了陽陽就壯了,益了陰陰就足了,補了血血就多了,補了氣氣就充了,甚至還有「血肉有情之品」呢!哪有補不起來的正虛呢?而對於痰濁,可利、可燥、可發散,對於瘀血可疏通、溫通和破血,對於熱毒可清利、可清解、可清透,陽亢可鎮肝熄風、可寧心、可滋陰潛陽,外邪可發散、可涌吐、可瀉下。哪有祛不了的邪,瀉不了的邪實呢?中醫認為疾病之本,本於陰陽。將任何疾病都歸於「陰陽失調」四個字。看不見具體疾病,只看見陰陽失調。而陰陽失調不外陽盛、陰盛,陽虛、陰虛,最終只是陰陽兩極的水平問題。理論上針對陰陽之偏頗,一方面扶陽或抑陽,一方面抑陰或扶陰,哪有調不過來的陰陽呢!!!你想一想吧,在理論上,有哪種病是中醫治不了的?如果碰巧治癒幾例,就不得了,會將治癒之方葯奉為圭臬,推而廣之,並四處介紹其經驗。彷彿他成了世界上佛,沒有不能普度的眾生!二、到處是問題,永恆的問題事實上,無論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生理與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療,人類的認識都非常有限,許多現象無法很好地、合理地解釋。而且,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將湧現。問題是永恆的。1.廣泛存在著無法解釋的自然與社會現象天地的形成真的是混沌無極,裂變為二極,然後清陽上升積為天,濁陰下降積為地嗎?黑洞能吞噬、扭曲、焚毀任何物質,屬火熱,陽之極。黑洞內部則為冰涼世界,陰之極。生命一旦接觸黑洞,軀體雖然焚毀,但陰極生陽,靈魂將穿越黑洞,在另一個世界裡化形為新的生命。對嗎?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遵循「陽化氣,陰成形」。陽是太陽?陰是月亮?人體如何起源?「人始成,先存精」?精是什麼?是土克水,還是火克水?是水生木,還是土生木?物極必反,陰極必陽!中國股市長期極弱,橫了多長,就一定豎多長!豎起來了嗎?向日葵屬於火,屬於陽,同氣相求,才永遠向著太陽。對嗎?中醫張三說「雪蓮花能清熱解毒是因為生長在高寒地帶,稟承寒涼之氣,屬大寒之品」。中醫李四辯解說「它能在高寒地帶生存,內體一定充滿陽氣,乃大熱之屬才對,有溫補機體的作用。」你說哪種觀點正確?2.廣泛存在著無法解釋的人體解剖與生理現象大象腦比人類大,清陽更多,更應該靈敏聰明?扁桃體、闌尾、腺樣體是多餘器官嗎?哈欠因疲勞,太息多不舒,真的?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流淚?淚水來自肝嗎(肝主淚)?做夢是怎麼一回事?是心神遊走於外嗎?舌苔與胃有關係嗎?寸口脈聯繫肺嗎?口腔大約有600多種細菌,它們對人體到底有什麼作用?頸動脈竇如何反饋性調節血壓?推橋弓降逆嗎?降什麼逆?脊柱為什麼要幾十個椎體構成?少些不是更穩定嗎?頸、胸、腰椎有明顯分界線嗎?後縱韌帶為什麼在腰4、5平面以下變窄呢?這可是椎間盤突出好發的主要原因。小兒橈骨小頭為什麼生下來不能粗一些呢?……。3廣泛存在著無法解釋的疾病的具體原因。筆者認真閱讀了《兒科學》和《內科學》,發現幾乎所有疾病,如小兒髖關節疼痛綜合征、小兒肌性斜頸、兒童脊柱側彎、小兒腎病綜合征、過敏性紫癜、小兒夏季熱、小兒肝脾腫大、川畸病、內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高血壓、小兒弱視、青光眼、白內障、近視、腸易急綜合征、濕疹、抽動症、多動症、自閉症、小兒巨結腸病、腺樣體肥大、小兒聽力障礙、口吃、小兒語言障礙、癌症等病症,現代醫學都認為或多或少存在沒有弄明白的地方。有些病甚至沒有一點經驗,沒有一點認識,完全是對症治療,以延長生命。4.中醫的療效數據在哪裡?任何疾病中醫都能辨證,都在辨證,都開出了處方。而且開處方的中醫都認為處方有效。但目前中醫無論內科、外科、五官科、針灸推拿科等都缺乏多中心、大樣本、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筆者參加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支助的小兒推拿防治兒童感冒、反覆上呼吸道感染和脾虛的推拿方案的制定等三個課題。在文獻整理時發現數百篇臨床文獻中竟然找不到幾篇符合循證醫學的文章。國外對針灸文獻進行的循證醫學統計也表明,其療效並不可靠。三、「中醫沒問題」的危害中醫自認為在解釋自然、社會、人類生理與解剖和疾病規律,以及治療上沒有問題。但現實卻問題成堆。這本身就說明了中醫存在問題,說明了中醫理論已經嚴重脫離現實生活。個人認為中醫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用哲學觀看問題過去很多關於中醫的辯論,都認為中醫理論是正確的。怎麼會不正確呢?本質上它是一種古代哲學觀念。雖然古代,那它可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的樸素的經驗和認識的升華,是根植於中華大地上的人類的共識和魂靈,是中國人看待事物,分析問題的基本準則。這種準則是一種聯繫的,動態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因而它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非常具有說服力和指導意義的。如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肯定受到大自然的影響,肯定會對大自然的各種變化產生反應。「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永恆的真理。人的生命和一切功能都是大自然雕刻而成。中醫將人的生存和適應能力看作正氣,將自然界的變化看成邪氣,得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結論。又如人的臟腑與國家政體相對應,心是皇帝、肺是宰相、肝是將軍、腎負責建築(「作強之官」漢代官名)、脾管理糧倉。官位有了,中央和地方有了。部門之間要聯繫,中央和地方要聯繫,要有驛道,於是經絡學說應運而生(經絡學說一定是天人合一認識論的產物,不會有實質!)。又如白天和夜晚完全對立,但又互相依賴和轉化。白天光明、溫暖、興奮活躍,夜晚黑暗、寒冷、萬籟俱寂,由此建立起陰陽學說,並用陰陽學說來看待健康(陰平陽秘)、睡眠(陽入於陰則寐,陽出於陰則寤)、運動(陽主動、陰主靜)、呼吸(一呼一吸陰陽生)、汗出(陽加於陰謂之汗)等等。對於這樣的看法,你能說它有問題嗎?然而,哲學畢竟是哲學,世界觀畢竟是世界觀,用它指導養生和保健,以及作為治療疾病的原則是對的。正所謂「疾病雖繁,萬變不離其中(宗)」。但這種認識對於揭示具體疾病的本質卻幾乎沒有意義!臨床上,作為醫生的我們需要的恰恰是具體疾病的病機。具體疾病的病機才最富有針對性,才是治療之本。例如發燒,有物理性、感染性(細菌、病毒、支原體還各不相同)、免疫性、中樞性等,原因十分複雜。理論上,只有找出了真實的病因,弄明了具體病理,針鋒相對進行治療才能獲得最佳療效。中醫則根據發熱的狀態不同(中醫的的特點就是從疾病的狀態入手)將其分為起病急、病程短、惡寒與發熱同時並見的外感發熱和起病緩、病程長、反覆發燒的內傷發熱兩大類。外感有風寒、風熱、風濕,外寒內熱等幾種,內傷也不過五臟六腑熱、食積熱、陰虛熱、氣虛熱和陽虛熱等幾種。因為中醫以發熱狀態為研究對象,常常也能退燒,但相對於西醫尋找具體病因來說,反而是治標不治本了。同理,關於咳嗽,中醫也是根據咳嗽的狀態將其分為外感咳嗽(風寒、風熱、燥邪)和內傷咳嗽(痰濕、痰熱、肺熱、肝火、肺腎陰虛)等幾種類型,但西醫卻劃分為炎症、過敏、感染、纖維化、理化因素、腫瘤、鼻咽疾病等,且每種因素還要具體化,如不同的過敏原、不同的病原微生物等。又如對於瘧疾,中醫以患者主訴表現出來的不同狀態進行辨證,初期發熱重惡寒輕就是執瘧,惡寒重發熱輕就是寒瘧,寒熱平均就是正瘧;集體爆發就是瘴瘧;中期體質虛了,就是虛瘧,後期肝脾腫大了就是瘧母。西醫認識到感染瘧原蟲才是瘧疾的關鍵病理,在他們看來,熱瘧、寒瘧、正瘧才是表象,是不同的表現形式。實質都是蚊子叮咬感染瘧蟲所得,都應該算是瘴瘧。可見,運用哲學性世界觀看待健康和疾病有道理,講得通,在一定條件下還能指導對疾病的治療。但因為是哲學觀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因此,它不但適用於人,也適用於動物,還適用於天象、地理、軍事等。但這種認識論和在這種認識論主導下的方法學(各種辨證方法與方葯)卻不能揭示健康和具體疾病的實質。因而無法科學地指導對疾病的精準治療,也不能推動學科的進步。這是中醫長期停滯不前和近代落後的根本原因。2.概念模糊中醫用哲學觀看問題,而且是古代的哲學觀。它以陰陽闡明對立雙方的性質和運動規律,以五行和經絡解釋各種聯繫,以精、氣、神演繹生命。由於陰陽具有相對性,由於五行分類的局限性和經絡無實質性(至今未明),以及精、氣、神等概念的非專一性等,所有這些導致了整體中醫的模糊性。(1)中醫臟腑無實質。中醫的心不是現代的心臟,而是包括了現代的心、血管、腦、汗腺等器官。中醫的肺不是左葉肺和右葉肺,它包括了肺、氣管、支氣管、鼻、咽喉、大腸、寸口動脈等。中醫的腎包括了腎、膀胱、脊、骨、大腦、生殖器官等。中醫的脾包含了整個消化器官,包括了骨髓,包括了肝臟,還包括了運動器官肌肉。這一點,現代中醫已經予以承認,即中醫研究的不是某一個器官,而是若干臟器集合而成的功能狀態,即藏象(中醫認識人體解剖生理同認識疾病一樣,也是從狀態入手的)。又如「筋」,為肝所主。但與筋並列的還有肉(脾所主)、脈(心所主)、骨(腎所主)和皮毛(肺所主)。顯然筋是獨立於肉、脈、骨和皮毛四者之外的。但目前學術界概以「軟組織」命名筋,這是不恰當的。其實,中醫的筋應除開肌肉、血脈及脂肪等而專指肌腱與筋膜。其它,諸如三焦、命門、腠理、玄府、募原、吭嗓等,至今也無法準確定位和獲得解剖學支持。(2)經絡和穴位模糊。經絡是用於人體各個部位聯繫的,每一條經絡都與一定的臟腑相關聯。《靈樞海論》曰「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臟,外絡於支節。」。《內經》還說「經脈者,臟腑枝葉;臟腑者,經脈之根本」。由於中醫臟腑沒有實質。作為枝葉的經絡又怎麼可能有實質呢?從歷史上看,西漢時期出土的書和木頭人上都只有11條經絡。十二經脈是後人為應12個月和24節氣(12正經左右各1合為24),並使線條左右對稱與平衡而隨意加上去的。穴位365個,也是想當然的,是天人合一的產物。如《素問·氣穴論》「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靈樞·九針十二原》亦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雖然現在人體經絡模型上經絡的線條很清楚,穴位的點也明明白白。但那不過是藝術品!其實,那根線條和那個點到底在人體有多深,有多寬,有多少角度,有多長,體積有多大,誰弄得清楚呢?況且,現在已經證實非經非穴在針刺的時候同樣能調節人體。(3)氣血模糊。衛氣行於脈外,怎樣行?營氣行於脈中,它與血液如何區別?元氣、宗氣、腎氣、肺氣、肝氣、心氣、脾氣、胃氣、沖氣,它們到底是什麼氣?有何本質特徵?清氣上升於頭、於胸,濁氣下降被排出,它們是精微與糟粕的稱謂嗎?君火、相火、命門之火、元陽又如何區別?氣血的來源共有三條,一由肺吸入清氣所化,二由脾胃上輸精微物質化生,三乃腎精所化。三者所化生成的氣血完全同質嗎?我看它們不同質,但中醫也沒有加以區分。(4)證候模糊。「中醫的證候不是清清楚楚嗎?」「辨證不是要求儘可能精準嗎?」「怎麼會說模糊啊?」我想,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你肯定會這樣問。我在說和是證候模糊不是指辨證。你辨得准,辨不準那是你的認識能力和水平問題。我說的是即使辨為同一個證候有時也不具備可比性,這是因為證候本身還存在不同的狀態。並且這些狀態至今沒有引起中醫關注和研究。①不同年齡段證候混淆。人一生經歷了生、長、壯、老、已。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臟腑、陰陽、精氣等也隨之變化。小兒脾腎多不足,故脾腎易虛;老年人脾腎隨年齡而衰,脾腎也易虛;中年人脾腎虛了,多為先天或病理。三種情況都稱為脾虛或腎虛,它們有差別嗎?個人認為差別是肯定的。兒童脾虛和腎虛建議叫做「不足」,因為是生理情況,一般不需要補益,只要注意飲食調理,一般都能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充足。老年脾虛腎虛建議叫「虧損」,是衰老的必然結果,也是生理,但與之相應的是各個臟腑器官都不足,都衰退;如果老年人只補脾腎,欲其強壯,反而會打破臟腑之間的平衡而致病。中年人的脾虛腎虛才是病理,才需要治療和補益。②不同疾病證候有差別。疾病都有自身的特點與規律。有時候一種疾病某一階段的證候與另一疾病某種證候名稱相同,但其本質卻不同。例如疳積、癲癇、心下痞、驚風、不寐、噎隔(癌症)、肥胖等疾病中均可因痰氣交阻。痰氣交阻,名稱雖然相同,但卻不具備可比性。同理,感冒、癌症、瘡瘍、高燒、便秘等都有熱毒熾盛,但各自疾病之間的熱毒顯然也有區別。胃脘痛、腹痛、嘔吐、腹瀉、疳積、發熱等都可因為飲食積滯所致。這種痰氣交阻,這種熱毒,這種積滯,有些真是吃多了,生氣多了,不潔之物感染了;有些卻與吃、生氣和感染並無關係。有些禁食,少食,心情舒暢,自我清潔,精心調護就會好;有些無論怎樣消導,怎樣解郁,怎樣清解能都難於化掉。③亞健康證候的誤區。在健康和疾病之間,前蘇聯人別出心裁提出了亞健康概念。亞健康肯定不是疾病,這是學術界共識。西醫直接稱其為亞健康以示與疾病區別。但中醫呢?也被人不加思考地分為心腎不交、心脾兩虛、脾腎陽虛、肺腎氣虛、肝鬱氣滯、肺腎陰虛等證型。中醫界目前糾纏於誰分的證型更加合理。其實,在我看來,並非疾病狀態的亞健康卻運用了揭示疾病特徵的病理性術語來概括,本身就是錯誤的。如慢性咳嗽、哮喘的肺腎氣虛同疲勞後的一時性喘喝、汗出的亞健康的「肺腎氣虛」肯定是完全不同的!(5)方葯模糊。中藥治療疾病以中藥的偏性去糾正疾病的偏性。中藥之偏性表現為寒、熱、溫、涼(平)四性,酸、苦、辛、甘、咸五味,有毒無毒、歸經和升降浮沉等。而四性、五味、歸經、升降等又主要根據其臨床作用推導出來。上千味中藥,有動物、植物、礦物和人工合成,它們來源不同,質地不同,成分不同,藥理不同,功效當然也不同。但當運用四性、五味、歸經和升降浮沉去歸納總結它們的時候,就使得所有中藥千篇一律地固定於某一種模型之中,從而失去了自身鮮明的特性。外國朋友問「臨床上為啥不用單味葯和單個穴位治病?」我說「我們用啊!」但他們說「90%以上的中醫都是開出一張少則十多味,多則一大鍋(包)的葯組成的方劑,或者總是取很多穴位」。他們甚至認為我們自己對中藥和穴位治病沒有信心。在他們看來,如果一味葯,一個穴位就真如教科書講的那樣好用,那就完全沒有必要浪費那麼多的葯和那麼多的針了。事實上,一張處方中,哪些葯和哪些穴位必須用,那種中藥和穴位的配伍會產生什麼作用,並沒有評判標準,也是一種個人認識,也是糊塗的。寒熱同用,辛開苦降被大家推崇,認為平衡了陰陽,順應了升降,但實際上陽葯似火,陰葯似水,升與降完全相反,辛和苦共處於一張處方中,會不會互相抵銷而失去功效呢?麻、辣、燙有人喜歡,總還有人不喜歡,甚至會危害身體呢?!青蒿素的研究成功,至少證明了在截瘧處方中除了青蒿外,其它葯真的浪費了!我們為什麼不借鑒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方法,讓中藥、方劑和穴位從糊塗中走出來,變得明明白白呢?3.五行制化,牽強附會,循環往複。因為以五行為指導,為中心。只有五行,於是有五臟、五官、五體、五氣、五液、五聲。這是體內。體外有五方、五氣、五味、五色、五音、五穀、五果、五蓄等。因為是五,就不能四,也不能六、七、八。每一行類應的某種事物間它們種類不同,屬性不同,中醫都不管,均用五行來聯繫,來歸類。如青色、東方、風、酸味、角音、春季、稻、兔、李子等均歸於木行。這是古人樸素的歸類方法。這種歸類方法建立在取類比象基礎上,它們之間的五行聯繫難免有風馬牛不相及之嫌。如現代人設計了五行宮,將各種顏色、方位、音樂、五穀、五氣、五蓄等按五行布局。讓病人看到的,聽到的,吃到的,聞到的和接受到的手法與藥物都是所應的那一行。如木宮面朝東方,全是青色,吹的是風,喝的是酸酸的飲料,聽到的是咪3音多的「搖籃曲」,吃到的是兔子肉,品的水果是李子等。他們期望脾虛病人在土宮中獲得土氣,腎虛病人在水宮中得到滋養,肺虛病人在金宮中強壯,心膽虛怯的病人在木宮和火宮中去錘鍊等。由於有新意,也熱鬧了幾天,但牽強附會,並不能如願地調節好五臟,因而最終失敗了。體內的五行歸類也存在牽強附會,如肝與目、與筋、與魂,腎與耳、與骨,肺與大腸、與皮毛、與魄,心與小腸、與舌、與汗,脾與胃、與肌肉、與眼胞等。雖然有些資料證實它們之間可能有聯繫。但這種聯繫都不是唯一的,不是特定的,不能科學的加以證實。因而用它們來解釋人體的生理與病理難免也就牽強附會了。氣血和臟腑之間有聯繫,有制約;人體抗病能力和致病因子之間互為拮抗。其聯繫、制約和拮抗關係相當複雜,有生物的、物理的、化學的、光的、電的、感應的。而中醫均用陰陽五行來解釋。由於陽極化陰,陰極化陽,陰陽循環往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克我和我克,也循環往複。用以解釋的人體的生理和病理關係必然形成一種千篇一律的僵化的固定模式。在這個模式之中,相關的因子如氣血、臟腑永遠在轉圈子,永遠在循環往複。沒有螺旋型上升,沒有主導,沒有進化和進步,也就沒有了發展。其實古人是認識到了這一點的,如提出了金水相生,水火互濟等。但在同樣的圈子裡,無論怎樣發展都擺脫不了機械刻板的命運。4.辨證論治。「辨證論治」並不是傳統中醫的模式,而是「大躍進」的產物!傳統中醫從來就強調「謹守病機」。由於傳統中醫的病就是咳嗽、發熱、哮喘、厭食、腹瀉、遺尿等主訴,因此謹守病機的實質就是認真分析主訴,找出產生這種主訴的規律進行治療。《內經》說「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並提出了著名的病機十九條,還認真研究並總結了咳嗽(《咳論》--「肺之令人咳何謂也」)、發熱(《熱論》--「陽盛則熱」)、疼痛(《舉痛論》--「不通則痛」)和痹證(《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等的基本病機。傳統中醫長期以來一直是這樣在看病,在總結。也只有這樣的看病和總結,才不斷有經方、驗方出現,才能取得一些舉世公認的成果,如青蒿截瘧,砒霜治瘰癧惡瘡,麻黃平喘,雲南白藥止血、六神丸利咽、冰硼散消潰瘍,黃芪托毒生肌、珍珠粉寧心安神、天麻驅頭風,水蛭療瘀血,三七丹參治胸痹等。清代醫家章虛谷第一次提到了「辨證論治」四個字。到了大躍進時期,任應秋先生於1955年正式提出中醫辨證論治體系。此後獲得秦伯末、蒲輔周等相應,很快風靡全國。辨證論治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將中醫引向了歧途。「辨證論治」要求辨識清楚疾病處於某一階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和病機。聽起來冠冕堂皇,合情合理。但卻至少存在三大缺陷。(1)主觀性。由於醫生的師承不同,悟性不同,對四診的認識不同,成長經歷不同,地域不同等等原因,導致辨證的結果就是個人的主觀意識。筆者曾經親眼見到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因為面黃、目黃、小便黃,食少、腹脹、腹痛、脅下痞塊,消瘦、腹水、水腫、神疲而分別找到廣州的鄧鐵濤、北京的董建華和上海的姜春華、成都的盧火神等專家診療。結果鄧老認為是黃疸,肝膽濕熱,用茵陳蒿湯為主加減(鄧老生活和活動在廣州)。董老診斷為脅痛、臌脹,用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治療(董老是憂心憂國,日理萬機的中央領導的保健醫生)。姜老則判為虛勞,用補中益氣湯治療,重用紅參、西洋參(姜老生活活動在養尊處優的上海)。成都盧火神則運用大劑量附片、乾薑,顯然是針對陽虛虧虛(盧火神盧火神,一生都只開溫熱葯)。石學敏院士也對辨證論治進行過探討,他曾經讓十位天津名老針灸專家相互獨立診斷同一個病人,結果得到五種辨證結果和十張完全不同的針灸穴位處方。張伯禮院士見到中醫一個病人一個辨證,一張處方時有些感嘆。他說「病人不同,辨證不同,處方也不同,完全個性化了啊!」。你辨你的證,我辨我的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從而導致整個中醫在理論上沒有共同語言,相互之間因為辨證誰也瞧不起誰,嚴重阻礙了中醫學科的發展。大家都記得「盲人摸象」的故事。盲人是真心想弄清楚大象模樣的,也非常認真地實踐了,摸了,但受客觀眼盲和摸的部位的影響最終讓大象成了柱子、扇子、牆壁。其實,辨證論治的最終結果就是中醫的「盲人摸象」。由於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同樣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都會在癥狀、感受和體征上有差異。中醫辨證完全個體化,完全據症而辨,即使某個人的處方在某個人身上顯示有效,但永遠不能用於第二個人。不能複製。這是中醫不能現代化的根本原因。(2)片面性。病人是客觀的,病人的癥狀和體征對於病人而言是客觀的,病人敘述病情的方式也基本是同一的。理論上只有一個辨證結果最接近病人客觀實際。但因為不同的人的辨證論治,就形成了若干結果。就疾病和人的認識而言,中醫的辨證永遠都不能100%的揭示出這個具體病人的本質。同時,疾病千變萬化在先,我們的認識在後。因而,辨證論治的結果永遠都是片面的,滯後的。(3)不可複製性。現代醫學實驗技術的飛躍發展就是為了避免醫生的主觀性。一旦疾病得到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的證實,關於疾病的診斷就基本沒有了爭論。剩下的就是傾盡全力治之。治療的各種方案和配伍也容易引起共鳴,得到承認,並在其它同樣的病例中得到複製。從而一步步集合了全體之力,從各個方向向著最終戰勝疾病邁進。但中醫因為各人辨各人的證,辨的是具體病人而不是某種疾病的共性的東西。所以「證」在這個人身上是這樣的,在那個人身上可能卻成了另一個樣子。處方對這個人有效,但不是對這種疾病有效。從而造成了中醫的辨證和處方永遠不能重複。就有能形成合力最終去戰勝某種疾病。看看歷史吧!兒科的四大難症麻痘驚疳,內科的四大難症關格、中風、臌脹、癆是中醫治好的嗎?(4)建立在癥狀基礎上的「證」永遠不能客觀化。中醫的證完全建立在癥狀基礎上。如中醫的脾虛證的國家標準由食少、消瘦、便溏、神疲、面黃等癥狀構成。同時,肥胖、水腫、腹脹等也有因脾虛而致者。癥狀是病人的感覺。感覺是主觀感覺,感覺有錯幻,癥狀有輕重,表現於外的癥狀與發生機理有標本;而醫生主觀有好惡,心情有好壞,取捨有趨向,以上共同造成了建立在癥狀基礎之上的「證」永遠不能客觀化。5.固執地各家學說和流派各家學說和各種流派在中醫中司空見慣。它們就是傳統中醫的特色。整個中醫的發展史就是各家學說和各種流派的發展史。這些流派非常頑固。傷寒派將張仲景吹上了天,甚至認為張仲景所達到的成就是過去任何時候都沒有達到過的,而且斷言:即使是今天,或者以後都難以逾越。補土派什麼病都歸於脾胃虛,都在補益脾胃。火神派開出的處方几乎都不離附片、乾薑和桂枝。滋陰派認為人以陰血為本,留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機,時時不忘養陰,處處清其虛火。攻下派則處方不離大黃,以為邪去正才能安。總之,正是這些口口聲聲強調辨證論治的中醫自己卻完全背離辨證論治的精神,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開方用藥。而對於某一種技術,也將其神化。中醫內科和針灸在書上就沒有說「目前本病機理不明」「目前對於本病尚缺乏有效方葯」「該病目前治療很難」。書上給人的印象都是包治百病的。一個刮痧象是要颳走一切病痛。小兒推拿的療效有人敢說成100%。點穴的認為對於任何疾病都有穴位可取,而且書上記載的那些穴位的主治與功用又恰恰是與病症針鋒相對的。甚至,米湯、玉米須、茄子、枸杞子、冬瓜、苦瓜等在某些健康類電視節目中也成了萬能的神聖之品。傳統中醫千百年來就是這樣封閉在自己的領域裡。因為用哲學觀看問題,總認為自己正確。認為沒有解釋不了的問題,就缺乏了發展的動力。因為模糊,就不需要弄清楚,也就沒有了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因為五行制化,又牽強附會,就總跳不出循環往複的圈子,就沒有了螺旋型的上升和發展。因為辨證論治,其治療結果永遠不能重複,不能形成共識,不能進入科學實驗軌道,也就不能獲得科學的認可。因為頑固的各家學說和流派,瞧不起別人,永遠只相信自己。不利於團結,內部難以形成合力,也就發展不了。 真正的近視眼福利來了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你的溝通能力是不是有問題,別欺騙自己,來真誠的做個測試題
    五個人類永遠無法得知的問題 最後一個人類或永無法破解
    冷場尬聊急救技巧 5招解決聊天問題
    移民局:有關新SOL技術職業清單常見問題解答
    辯論心得中級篇(三、攻辯術——如何設計攻辯問題)

    TAG:中醫 | 原創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