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房四寶《硯 臺》

  硯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的,又稱研。  東漢以後,才拋開研石,自成一體。  六朝至隋最突出的是瓷硯的出現,由三足而多足。  唐代常見箕形硯樣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援。  宋代以長方形抄手硯爲特色,硯底挖空,兩邊爲牆足,可用手抄底托起。  明清兩代制硯工藝逐漸由適用轉向觀賞,風格由古樸漸趨華麗,硯蓋製作也極考究,已成爲集書、畫、雕刻、髹漆等多種技藝於一體的精美工藝品。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說:「四寶硯爲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取索,可終身與俱者,唯硯而已。」  訪硯、藏硯、賞硯、刻硯,已成爲文人相會的一種風氣。  就硯材說,唐以來,硯材出現了很多品種,但其中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最爲突出,號稱「四大名硯」,而端、歙則名列其首,更是飲譽中華。    

  

  

  

  

  

  

  

  

  

  

  

  

  

  

  文房四寶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文書工具,與文人雅士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繫。其中硯台在文房四寶中佔有極其重要地位。古代曾有「以文為業硯為田」的說法,更多的文人墨客視硯台為知已好友,形影不離,並賦詩讚詠。朱錦琮在一首詠硯詩中這樣寫到:    毋份混沌,眼毋著纖塵;    文彩毋以炫世人,惟我與子長結鄰。    硯台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最早的硯是半坡村遺址出土的研磨顏料的研磨器,後秦流時期出現陶硯、瓦硯、銅硯、漆硯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了以石為主的硯台製作。廣東肇慶(古稱端州)的端硯,河南山西的澄泥硯,江西婺源(古時由安徽歙州治)的歙硯,甘肅洮河的洮河硯為我國「四大名硯」。其中端硯以石質優良、細膩滋潤和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優點,被推為「群硯之首」,並榮譽至今。國際藝術品市場上的中國古代硯台的拍賣高價,大多由端硯創造。    硯石生產於廣東肇慶東郊高要縣東南的爛柯山西麓沿端溪水一帶,故名。而長年浸入水中的水岩老坑是端石中極品,據《端溪硯史》介紹:「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端硯問世之際,就受到文人雅士們的喜愛,視為文房中之珍品,唐代大詩人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詩曰: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    俑 抱水含滿秀,暗灑萇泓冷血痕。    紗帷晝暖墨花香,輕漚潭沫松麝重。    乾膩薄重立腳勻,數寸光秋無日暗。    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頑何足雲。    中國早期的硯台注重實用性,裝飾較少,明清兩代的硯台製作又出現新的突破,朝著藝術化發展。硯台製作講究造型美觀、雕刻精細、構圖豐富多彩,而且在硯上鐫詩題銘的風氣大為盛行,使硯台超出作為一般文具的實用性,而成為供人玩賞的藝術品。不少人以專藏各種各樣款式的硯台為嗜好,貯硯盈屋,閑時獨坐書房中,展玩硯台摩挲拂拭,百硯不厭,自以為樂。卞卡曾寫一首《荔枝硯銘》:    少小失怙依稀夢,瑩光茅舍夏猶冬。    不慕鵬程千里遠,但撒墨香伴詩篇。    古代流傳至今的名硯,現已極為罕見,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行情日益看好,尤受日本收藏家青睞。1992年香港拍賣市場上,出現一方17世紀出品,後由國畫大師張大千曾經收藏過的端硯,經眾多買家競爭最終以38.5萬港元落槌。因此,一方好的硯台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還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


推薦閱讀:

文房四寶都有哪些
中國文房四寶及文房清玩:文心芳澤
何謂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及紫砂器具 5

TAG:文房四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