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起源與傳承

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它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自初祖達摩祖師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故稱佛心宗。傳說禪宗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禪觀定法」為依歸,漸進禪法,漸修菩提。所以稱之為「漸悟」。南宗惠能大師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依歸。不拘泥坐禪觀定與否即成佛道,所以稱之為「頓悟」。惠能傳承的禪宗,讓中國人知道佛教不從外來,如眾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從外得,信佛教不從外來。印度達摩西來傳的就是這個心印。霧松飛鶴的博客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傳承人。《六祖壇經》、《五燈會元》等是禪宗的佛經,《百丈清規》是禪宗的定律。唐代禪宗高僧百丈懷海禪師認為:《瑜伽菩薩戒》和《瓔珞菩薩戒本》雖屬大乘,卻是佛陀根據印度情況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據風情、地理、人士風俗等,博採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這就是《百丈清規》。《百丈清規》為禪宗發展掃清了障礙,對禪宗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是繼慧能大師後又一佛門大德,它是佛教中國化的根本所在。霧松飛鶴的博客禪,是華夏民族鍛煉思維啟迪智慧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它經過古代先民的開發,形成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教派。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在事物都摒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即是「禪」。十方無影像,六道絕形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著高一著,一步闊一步。坐斷佛祖關,迷卻來時路。「禪」是佛教「禪那」的簡稱,也有將梵語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禪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霧松飛鶴的博客

惠能,俗姓盧,於貞觀十二年在新州出生。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後來母子移居南海(廣州)。長大以賣柴維持生活。《曹溪大師別傳》說他三歲父母就都去世了。他是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謚大鑒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武宗滅法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霧松飛鶴的博客相傳中國禪宗為菩提達摩祖師所創,宗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時人有傳,達摩面壁九年為坐禪修定,所以得道,實則在任何一部傳記或者歷史中均無此事記載。只記錄「面壁九年」這四字而已。禪宗吸取中國道家的「自然」觀念來詮釋人的生命自然狀態、人的自性。道家把自然規定為萬物的本質、本性,是不假人為、自然而然、本來如此的真實存在。「僧家自然者,眾生本性也」。(《荷澤神會禪師語錄》)禪宗認為,「自然」就是眾生本性,也就是佛性。就是把佛性界定為自足完滿、純真樸實的生命本然。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內在的,是內涵於人身的本質性存在,既非外在的神靈所賦予,又非通過超越經驗、違背人性的作為所獲得的,同時也是各種外在因素所不能消滅的。所以說人的內在自性是生命的主體、成佛的根據。霧松飛鶴的博客達摩至惠能,其間二百五十年,禪宗所舉揚之禪風獨樹一格,祖師語錄常引經據典,提示整體佛法,不墮於宗派之對立,可稱為禪宗之成立時期。南嶽、青原以至唐末五代,其間二百五十年,南宗禪一枝獨秀,于思想層面而言,摒除語言文字之葛藤,建立『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之精神;於實際生活上,建立以僧堂為中心之禪院規制;於禪法之弘傳、演布方面,更以靈活生動之機法接引學人。久之,乃漸成五家之分立。此一時期,可稱為禪宗之發達時期。兩宋三百二十年,臨濟宗復衍出黃龍、楊岐二派,而成為我國禪宗之『五家七宗』。其中,黃龍派後來由榮西傳至日本;楊岐派自楊岐方會後,陸續有五祖法演、圜悟克勤、大慧宗杲等大揚禪旨,蔚為禪之主流。又曹洞宗系統之宏智正覺與臨濟宗系統之大慧宗杲各倡默照禪、看話禪。於此一時期,諸教融合導致三教一致、教禪調合、禪凈雙修之傾向,本宗漸失其獨立性格,是為禪宗之守成時期。元明乃至清乾隆之世,其間四百五十年,為禪宗之衰頹期。其間雖有海雲印簡、萬松行秀、破庵祖先、無准師範等一代宗師相繼崛起,然就一宗之大勢而言,畢竟已呈儒道釋調合、教禪一致之定局。近代禪宗大師首推虛雲和尚,於其百二十高壽中,一生弘法不懈,廣建叢林,竭力振興禪宗,維繫六祖以來之法脈;傳世著述有虛雲和尚法匯、虛雲和尚禪七開示錄等。霧松飛鶴的博客人的現實感性生活是自性的外在作用和體現,人轉化為佛是自性的發現,是由此而生的精神境界的顯現。人的自性是內在的又是超越的,因為內在本性是清凈、圓滿、純樸、覺悟的,是離開一切現象,有別於人的外部表現的。禪宗認為修禪成佛,就是見性成佛,就是向自己心性去體認,識得自性便成佛道,便是實現了超越。禪宗強調佛就在心中,涅槃就是生命過程之中,理想就是現實生活之中。禪宗就把彼岸世界轉移到現實世界,把對未來生命的追求轉換為內心反求。禪宗提倡內在超越,人生短暫與宇宙永恆的矛盾最能激發人內在心靈的不安與痛苦。了脫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禪宗的最基本目的。唐代高僧永嘉玄覺《永嘉證道歌》言:「心境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禪宗通過無限擴張個體心靈的作用來擺脫個體生命的局限,進而消除有限與無限的矛盾。霧松飛鶴的博客 從禪宗思想體系的內涵、結構、核心來看禪宗的基調是以心性論為基點,通過心性修持獲得心性升華的心性學說,是一種擺脫煩惱、追求生命自覺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貫穿於禪宗心性學說、文化思想的本質內容是:自然——內在——超越。霧松飛鶴的博客


推薦閱讀:

分析何為八字,八字的鼻祖與起源
漢字字形、讀音、注音歷史起源及解釋
文房四寶:端硯的起源和發展
西方古典星圖的起源和發展
神經元圖片與思維導圖的起源

TAG:禪宗 | 傳承 | 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