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說陳、楊太極拳的三盤

談談楊氏太極拳的三盤在楊氏太極拳中,稱「腰」為「中盤」;「胯」為「下盤」;「肩」為「上盤」。「三盤」,以「中盤」為主宰,融為一體。  「下盤」(胯),也叫「底盤」。「底盤」要穩住,放平,放正。只有「底盤」穩住平正了,軀幹才能中正直豎,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樣,底座穩住平正了,石碑才能豎得正直穩當,不致歪斜傾倒。  太極在盤拳架時,「底盤」始終要穩、平、正,怎樣才能做到穩、平、正呢?在總體上講,就是要遵循太極拳的要則理法,只有依照太極拳的規矩,才能成就太極拳的方圓。說得具體些、直接些,就是在「沉勁」時,要「開胸、開背」(含胸拔背),「肩」要放鬆,「肘」要曲墜,並側重「開背」,以氣下,這時氣就下沉「丹田」;「頂勁」時,也要「開胸開背」,「肩」要放鬆,「肘」要曲墜,並側重「開胸」,以神提,順項貫頂,虛靈之氣形成,或者說,「虛靈頂勁」形成,這裡說的「頂勁」不單指頭部,而是從胯(底盤)以上皆要神提,經腰而上,順著脖頸,貫至頭頂。頂勁時,沉勁不丟;沉勁時,頂勁不失。上下有股對拔對拉勁勢,使得軀幹直豎中出現一種空靈憩適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覺。至於為什麼要在「沉勁」時側重「開背」、「頂勁」時側重「開胸」呢?這是由於人們在後天演變出一種拙力,就是這種拙力導致軀幹形成病態——不同程度的凹胸凸背,隨著年齡的增長,凹凸形狀越來越大。「開背」,是在糾正凸背;「開胸」,是在糾正凹胸。「背開胸開」了,胸、背就都平正了,內氣就能通順了,這樣,就能有效地增進軀幹的直豎。軀幹直豎了,也相應驗證了「底盤」是穩平正的。「底盤」和軀幹都穩、平、正了,「平送腰胯尾閭垂」才能成為可能。「底盤」穩、平、正了,兩腿就會被帶動得順勢靈便,氣感充盈;「邁步如貓行」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腳底似「植地生根」的感覺也就出來了。  「上盤」(肩),要松沉。  在盤拳架時,「上盤」(肩)始終要松沉、虛腋;與「肘」相隨;與「頂勁」配合;與「開胸開背」協作。  「肩」要松沉,就須「虛腋」,不「虛腋」,雙臂就會貼著軀幹,僵硬勁去不掉,使得內氣受阻。肩的放鬆,須與肘相隨;肘的曲墜,可以加大肩松的程度,使之達到松沉境地。尤須注意的是,要與「頂勁」配合,與「頂勁」配合起來,才能體現出輕靈勁勢,否則,就會導致「上盤神不頂,一身難輕靈」的毛病。這裡,要特別留神,「頂勁」時,「肩」不能相隨俱上(相隨俱上是拙力,或叫生活習慣用力);相反,肩要松沉,肘要曲墜,勁向底下,這樣,有頂有沉,有上有下,對拔對拉,就出現一種伸展虛靈勁勢。再就是與「開胸開背」協作好,因為,兩臂與胸背相連,與「開胸開臂」協作好,可增大兩臂的靈活性,增強兩臂的氣感;在與「開胸開背」協作,並側重「開背」的同時,結合「頂勁」,「拔」背(一種勁道)的感覺,就明顯地出來了。這些與肩直接相關的部位配合得越充分,肩(上盤)的作用就發揮得越充分。  「中盤」(腰),系力源所在,四肢拳腳皆由這裡帶動。上行——腰(中盤)帶肩(上盤),肩帶肘,肘帶腕,腕帶手掌達於指尖;下行——腰(中盤)帶胯(下盤或底盤),胯帶膝,膝帶踝,踝帶腳掌達於腳趾。可見,「上、下盤」皆由「中盤」帶動,「中盤」在「三盤」中,居主宰地位。老論喻腰為「纛」、為「車軸」,這樣比喻是很恰當的。士兵的作戰行動,必須服從司令部的號令;車輪的轉動,必須先有車軸轉動的帶動。可是,人的四肢拳腳動作,在後天背離了「力源」,養成自動、直動的不良習慣,已成積習。因此,短時間不易進入太極「力道」里去,這是要有個思想準備的。在學習中間,不可道聽途說,不可自作聰明,要嚴格按照太極拳的要則理法鍛煉,尤其要嚴格納入被腰脊帶動的狀態,即四肢拳腳不可直接出動,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劃,不可零星亂動;並且,腰脊的帶動必須本著太極拳腰脊的規範來,而不是人們習慣上理解的那種腰的帶動。如此,才能逐漸體現出太極輕、柔、綿、纏的勁道與腰的奧妙功能和獨特感覺。「底盤無腰換,進退如拌蒜」,「順項貫頂」起自腰,這是前輩們用反證經驗來說明腰,即「中盤」的作用。可以說,處處是腰,腰無處不在。所以,太極先師們指出:「命意源頭在腰際(脊)」,「刻刻留心在腰間(脊)」。  談到「中盤」,就自然聯繫到「肘」,因為,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是「肘」離「中盤」最近。二者,密切相關,互相協作,是內里與外面、手臂與周身相合的關鍵之處,因此,要求——肘要曲墜,意向中盤。「中盤」合乎要則理法了,行拳走式的綱就抓住了。  「三盤」在動作過程中,同時伴隨著內氣的運行。要說明這點,還須接著前面提到過的一句話往下談,這句話是:「這時氣就下沉丹田」。當丹田之氣達到一定程度,就向外彌散——向下,經襠沿兩腿內側至湧泉,再由湧泉順兩腿外側而上至胯;向後,即向丹田背後彌散,再及兩旁,與由下而上之氣會合,共同形成「胯氣圈」。「胯氣圈」之氣上行至腰,形成「腰氣圈」。「腰氣圈」之氣上行至肩,形成「肩氣圈」。「肩氣圈」之氣再繼續運行,彌散至兩臂及雙手。這樣,「三盤氣圈」都形成後,就「氣遍全身不稍滯」了。  「三盤」及其相關部位的要則理法體現得越充分,動作就越得體,氣感就越酣暢。這時,可以說就達到了練意、氣、神的階段了,盤起拳架來內里的意味就濃厚了,即便是外行人看了,也會有舒服的感覺,這與單純的比劃個拳架的所謂的太極拳完全是兩碼事兒。陳式太極拳上中下三盤的基本規律摘要: 上盤: 頭頂至項部為上盤,包括眼、耳、鼻、口、舌、齒、下顎面部等部位。上盤是領著全身運動的機構,分別介紹如下: 項:頭頂正中的百會穴是頂勁的中心,應當虛向上領,如同懸起來一樣。頂勁領好,則全身輕靈,拳 ...上盤:頭頂至項部為上盤,包括眼、耳、鼻、口、舌、齒、下顎面部等部位。上盤是領著全身運動的機構,分別介紹如下:項:頭頂正中的百會穴是頂勁的中心,應當虛向上領,如同懸起來一樣。頂勁領好,則全身輕靈,拳歌所謂「滿身輕利」的意思。眼是傳達思想、指揮動作、觀察情況的功能。應當平視()的注意力,應當以假設對手的方向為主。也就是步法前進的方向。眼法是有進無退的(所以退行的步法,如倒卷肱,仍勁的軸心,身轉而眼法不變,則外柔而內剛,由於身轉而勁 向勁而不丟。當然勁的丟、頂與全體的纏法配合,還有 以乃虛實轉換在內勁方面的。 關鍵所在,學者應當特別重視眼法,至於眼法應以步 與身法的配合也有順逆及眼法與剛柔、丟頂的關係。前人未曾 ,系我從實踐中存取發現,是否正確尚待研究。耳:而應輔助目光所不及見之處,要經常注意聽身旁及身後,練拳時心靜身專,耳自聰敏,身後略有響動,便可察覺。鼻:鼻主呼吸,呼吸應當細勻深長,所謂「調息綿」。口:口唇應自然閉住,不可張開。當發勁時,可以用口吐氣,或發聲以加強發勁,但不可以口吸氣。因寒氣深入肺部,容易引起咳嗽。齒:應自然合住,但不可作咬牙切齒之狀。舌:應平貼上顎,則口不幹,亦不會多出津液。有的主張用舌尖抵於上顎,舌下津液生出,隨時咽下。我認為不合練拳時的需要。因為一方面全體運動,一方面又咽津液,就會影響氣的呼吸運行。最好是不用「抵」法,而用「平貼」法為宜。下顎:應微向內收,則項易豎直,頂勁亦正。不然,就會出現揚頭之弊項:應豎起來,但不可用力而僵硬,以免失去靈活性。面部:應當嚴肅而活潑,有的偏於獃滯,還有人宣傳某拳師當練拳時面部顯出冷笑或怒容,以表現威力,我認為還是宜怠,應當避免。中盤:脊背、胸、腰、腹部為中盤。中盤的勁多為腰勁,既要鬆開,又不可軟而無力。因為腰如車軸,是在頂勁的帶領和眼法的指揮下,而因勢左右旋轉,以推動手足進退變轉的樞紐。它的運動是屬於身法的,身法應以中正為主,但不是外形的中正,不是靜止的中正,而是在旋轉運動的中正,主要是保持人體重心平衡的中正。至於兩肩臂到手部本應附於中盤,因手法變化較多,且可上中下兼顧,另文專講。脊背:要隨著頂勁的虛向上領與豎項的同時,脊背向上拔起來,骨節既要對正,又要自然鬆開。胸:胸部應作到「含」字,含的意義和形狀要如同一口鐘(古代的鐘)懸起來一樣,外圓而中空。、這樣,肺部才能不受壓迫,而呼吸深長,增強肺活量,以吐出氮氣,納入氧氣。我們對「含」字的解釋,可以用口含食物的形狀來體會,不可誤解為向內收斂,更不可誤將「拔背」的拔字解為向後方拔。那樣,就形成了駝背現象,與挺胸的形狀同樣是錯誤的。因為它都會影響肺部的自然呼吸。腰:腰部系人體上下的樞紐,應隨勢旋轉,以適應變化的方向,達到得機得勢的要求,所以既要「不偏不倚」又要左右轉動。拳論所說「忽隱忽現」(向左轉則左隱而右現,反之,則右隱而左現,是指腰部轉動的現象,不是呆板的中正)。但是在靜止時雖應保持中正,當運動時,特別是在變化方向的身法較大時,亦可以用螺旋形的運動向前、後、左、右斜轉,如同我們騎自行車當轉彎時,自己雖感覺中正,而旁觀則見向內傾斜。因為這時,必須有向心力,才能保持人體(物體)重心的平衡。不過在這種形勢下,頂勁必須加強中正地上領,而襠部松沉,膝部一提一落,上下相隨地配合適當,才能符合正中富斜,斜中富正的要求。至於腰的旋轉角度,則應以腿為準,與眼同方向轉到胸口與眼對齊,相反時則以肩對眼所注視之處。腹部:從胸口到臍上為腹部,要求則自然松靜,符合拳歌所謂「腹內松凈氣騰然」的要求。下盤:從小腹、尾骨、襠、膝、腿及腳腕到腳為下盤。下盤名為襠勁,是隨著上中盤的旋轉而變換的,但襠、膝與腰的配合,如同全體的發動機,十分重要,而尾骨與小腹的配合是否適當,又是襠、膝能否配合協調的主要關鍵。至於步法的進退,更是制勝的要法,另文詳述。襠:會陰穴及兩旁的大筋(緊貼大腿根里側)屬於襠。從頭頂的百會穴通過腰脊要與會陰穴上下對正。頂勁是上領的,腰勁是左右旋轉的,而襠勁是開圓而下沉的。襠勁中間開圓,應如同城門的涵洞那麼圓(最忌岔為人字形)。這兩條大筋則如同鐘錶的遊絲似的,隨著腰的旋轉,而一伸一縮。它的規律是右轉則右上縮而左下伸,左轉則相反的伸縮。由於它的伸縮,牽動著兩膝的一提一落。襠筋的伸縮,關係著身步的靈活,而膝部的提落,又關係著下盤的穩否。上文談到腰襠膝如同全身的發動機,就是這種作用。一般太極拳書,都講吊襠。吊襠的方法是要求提肚(即收縮腹部,如忍大便狀)。但陳式太極拳則要求襠勁與「氣沉丹田」統一起來。對於襠的運動,則主張調字,這裡的「調」字的作用是協虛實,以求重心的平衡。亦解為調動的調字,即調動襠里兩條大筋,以達到協調的目的。音解雖殊,但理無二 。曾向王矯宇老拳師說:襠部應如欲大便狀。他所提出的「欲」字也是氣向下沉,而「忍」字則恰恰相反了。襠勁要開圓,前已說明其關係重要性,但是何才能開圓,關鍵全在尾骨,請看下文。尾骨:脊骨的最下一節底部(長強穴的部位)名為尾骨。拳論有「尾閭中正神貫頂」之句,說明了尾骨與頂勁的關係,陳式太極拳對於尾骨是要求其下端微向後翻起來。必須這樣作,襠部的兩條大筋才能放鬆開圓。而小腹自然下方向內收斂,上方向前合住。所以我認為腰、襠、膝是全體的發動機,尾骨則是這部發動機的開關。只向後微翻,則發動機開了,就動作靈活,否則等於發動機關上,就無法是襠、膝作出合理的運動。陳式要求襠開要圓。最忌人字襠,即尖襠。這種姿勢仍然和長強穴的後翻有密切關係。只要長強穴向後翻一點(只是二點,絕非突臀),它的姿式恰如我們端坐的樣子(記得蔣維喬先生所寫有關氣功靜坐的姿式就是這個樣子)。檔部只要能夠開得圓,也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強軀幹的穩度。人字襠兩足距離再寬,而襠不能下塌,如同兩條腿的木架,從前後稍微一碰,就會倒的。
推薦閱讀:

陳式心意混元24式太極拳(二)下
陳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
太極拳修練的十項要點
陳家溝太極拳的武學生態
42式太極拳標準動作圖解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