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間的應酬藝術

  踏上了工作單位這個生涯舞台,一舉手一投足都免不了與同事的寒喧、應酬。如果說一個人的工作態度、辦事能力,以及個人才華使他得以步步高升,平步青雲的"硬體",那麼是否能被上下認可,左右逢源,深諳應酬的藝術恐怕就是出人投地的"軟體"了。  把同事吸引到自己耳邊是應酬的目的,但首先要使自己"被吸引"到同事們那裡去。你對有些同事可能不怎麼重要,但也許不定何時他們對你卻關係重大。只有爭取同事的擁戴、贊同--即便你不在場,贏得人心,才是平日應酬的最大成功。要知道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也少不了三個幫。君子之交,有所不為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  現代社會,那種不即不離,不遠不近的同事關係,被認為是最難得和最理想的應酬哲學。與同事相處,終日正襟危坐,嚴肅、客氣都不好。人家會認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太近乎、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也不好,容易讓別人說閑話,也容易讓上司誤解,認為你是在搞小圈子,動機不良。說來說去,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為好。  傑克是一家大汽車公司的僱員,由於工作勤奮努力,成績斐然,在短短的幾年間,步步高升,事業可以說是一帆風順。而有幾位跟他一同起步的同事,限於能力和機會,卻至今仍保持著多年前的原狀。因此在大家相處之時,傑克總覺不太自然,甚至還有些戰戰兢兢。起初他為了避免老同事們指責他過於高傲,惹個"一朝得志便不可一世"的批評,頻頻地請這幾位老同事吃飯,而且說話也比過去更加小心,客氣了,飯菜檔次更是極顯尊重。不料同事不僅沒領他的情,反倒認為他簡直得意忘形,太"招搖"了,甚至越發不平衡起來,認為傑克原本就是個"草包",原來就是憑著這些"卑劣"手段爬上去的。傑克最終落了個"賠了夫人又折兵",氣得幾乎吐血。痛定思痛之後。決定卸掉包袱,輕裝上陣,僅以平常心淡然面對平常事,一切竟然又應付自如了。  公事上,傑克"謹記大公無私"的原財,若是自己的直轄下屬,就採取冷靜的態度,獎罰分明,說一不二,絕不再抱"大家都共事這麼多年了,算了吧!"的想法。只要態度誠懇,就不怕對方誤解生氣。私底下,仍然與他們保持一定距離,投契的就當作朋友一般看待,不能合拍的,也不再刻意去改善了。若不屬於自己的直接下屬,公事上很少相交。簡單好辦多了,平日見面,大可"友善"一番,"友善"之後也絕不會再額外"加溫",同事之間恐怕也需淡如水。  傑克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和同事們保持合適距離,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受同事歡迎的人。不論職位高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範圍和責任。所以在權力上,聰明的人都不喧賓奪主,但也永遠不會說:"這不是我份內事"之類的話,因為過份徑渭分明只會搞壞同事間的關係,而過分涇渭不分,也不利於同事圈這一特定範圍。孟子說過:"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同事間,說人長短,製造是非之舉理當不為。比較小氣和好奇心重的人,聚在一起就難免說東家長,西家短。雖說偶而加入他們一夥,胡亂批評或調笑一些單位以外的人的軼聞趣事,倒也無傷大雅,但是對同事的弱點或私事,保持緘默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公私分明是重要的,不搞小圈子也同樣是多少"過來人"的經驗。眾多同事中,自然難免會有一兩個特別投緣,私下裡成了好友無可厚非,但是無論自己的職位比這位同事兼好友的人高還是低,都不能因為兩人關係好,就作出偏袒或情勢的模樣。一個公私不分的人.永遠做不了大事,何況任何領導都討厭這類人,認為不值得信賴。  同事間,一方有困難,另一方負有道義上不容推卻的責任。但是卻並非任何時候都應出手相援,而是同樣要有所不為。這就要看看這種幫助屬於何種性質。我們知道,同事是就某一個小團體中某些人相互之間的關係而言的。但是對於這些人而言,他們不僅生活在同事之間的小環境中,而且,他們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聯繫,因此,如果不能正確地協調這兩個關係,那麼,結果則會不那麼令人滿意。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個生活在社會之中的人,他不僅有著同事間的相互關係,還受到社會中輿論、道德、法律等等的約束。所以,當同事遇到困難和問題時,不能僅僅從自己是他的同事這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一味的盲目相助,重要的是應當看到這種幫助的結果。如果說這個問題是與社會中其它關係發生了抵觸,那麼幫助的角度就應當注意到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平衡。不分是非,沒有分寸的簡單幫忙是不可取的。  "為同事義不容辭",說起來雖然可歌可泣,令人佩服。但如果在任何時候都像別人的應聲蟲一樣,絲毫沒有自己的見解,一味附和別人的意見,那又怎麼能叫幫忙呢?何況更多的情況下是"義不容情,法不容情",有所不為才是真君子。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信奉:同事之交,乃君子之交也。君子之交,理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所謂"君子之交談如水"恐怕就是提倡一種同事間的適距原則:"太近則呢,太遠則疏,過於親昵則遭忌,忌則謗生;過於疏遠則遭議,議論多則是非生。那麼,還是淡如水的好啊。有"禮""沒禮"都能走天下人類社會主要建立在"饋贈關係"上,有來才有往。——(美)羅伯特·哈夫  美國暢銷書作家羅伯特·哈夫在一本叫做《如何在這個瘋狂世界裡找一份好工作》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類社會主要建立在"饋贈關係"之上,有來才有往。於是很多人便認為看來在這個"瘋狂的世界"里,要嚮往上爬,恐怕只有咬著牙不惜血本的"真情大派送"了,給領導、同事送的"禮"越多越好,越貴越好,所謂有"禮"走遍天下,無"札"寸步難行。由此一來,這個周而復始的"人情債"便惡性循環起來,又怕它還又要依賴它。其實工作中,到底需不需要給上司,給同事送禮並不是最重要的,送與不送都有可能帶來或有利或不利的影響,重要的是如何送禮?何人該送?何人不必送?送什麼的問題。  "該如何送禮"是人情禮儀中很難處理的必修學問,這門課,學校沒教,同事沒明說,全憑自己去摸索、去掌握。熟知送禮學問的人往往不僅八面玲瓏,進而八面威風了。  古人有過一句這樣精闢的論述:"鋒芒不露無孔鐵鎚,八面玲瓏,多虛少實。"比喻人心思靈巧,任何事情都能處理周到,工作自然順心,人緣也好。"八面玲瓏"該玲瓏些什麼呢?關鍵也許就是"八分精神用來做人","只剩下兩分力氣做事",要不然為什麼許多人事情往往做得很糟,仟然"玲瓏"得像個腹中空空的大繡花枕頭,卻照樣紅極一時,春風得意呢?  在做人的功夫里,送禮物當然是必修的基礎課。送禮物給同事,是八小時之外建立感情,推進關係的最有效的物質橋樑;同事幫了你的忙,事後不忘認真地選一份禮物親自登門送上,既還了人情,又不致失禮;同事家有婚嫁喜事,根據關係的遠近親疏送上一分合適的賀禮,既添了喜慶,又買了人緣兒;同事生病,及時前去探望,時間不宜過長,送些鮮花、果籃、營養飲品等足矣,既安撫了病人,又表達了關注……諸如此類同事間的私人饋贈,作為聯絡感情,人情世故的必要應酬,當然未嘗不可,但要注意輕重之分,一般不宜買太重的禮物,免得讓對方感到你別有用心,會不會有求於他或者"拖他下水。"  送禮給上司,可視為一種禮貌,表達感謝照顧的心意。"吃人一口,報人一斗"原本就是維繫人際和諧的秘決。上司在公事上給予不少指點,對工作該如何進行也幫了不少忙,謝謝化成禮物,更具體、更難忘。  有時候送禮也是一種敷衍,許多人給上司送禮並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所求,只是篤信"吃人嘴軟,拿人手短"。領導收下了自己的微薄小禮,尤其是逢年過節或家中有喜慶事時送上的"順水推舟"便可接下的那份禮,工作中自然就會不好意思過分責難,批評送禮者,即使要說要罵也許會柔和多了。  送禮的時機宜自然,毫無理由的饋贈絕非多多亦善。老祖先創造了"禮節"一詞,恐怕也正是暗示"逢節送禮",而不是沒道理的送。有時,剛到新崗位,剛出成績,剛被提升,倒是送禮的好時機。  當然,並非所有的禮都能送得出去,萬一禮送到人家門上卻被拒之千里,可實在是件尷尬的事情。花錢沒討好不說,弄不好還會誤大事。比如,有人自認為眼光深遠,喜歡"放長線釣大魚",為未來投資而送上司一些大禮,而這種師出無門的大禮恐怕十有八九都會被拒收,弄不好還給上司留個心機太重的印象,真是比不送還糟。  日常的禮尚往來乃人之常情,同事間互送些一般性的禮品也無可厚非,但卻並非所有的禮物都宜一視同仁,通通收下,有時拒收同事的禮物也是必要的。比如收下一些可能影響工作大局而使某方得益的禮物,則有構成受賄罪之嫌,是萬萬不可取的。估計送來的禮物別有用心者,一般都應該拒收,實在推脫不過,也要儘快回送同價值禮品;不願收受的,除退回禮物之外,應附以委婉、誠懇的感謝。  所以,這禮物送也罷,不送也罷,都是根據情況靈活處理的。一個人只要兢兢業業的工作,誠心誠意待人,擦亮眼睛處事,有"禮"沒"禮"就都不影響其打天下。彬彬有禮人不怪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中國是聞名的禮儀之邦,幾千年燦爛文明,教育出無數謙謙君子。禮貌儀態,反映一個人的文明教養程度,使人感覺到對自己的尊敬,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很微妙的講究與學問。  中國有句古老的俗語,叫做"禮多人不怪",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在就業謀職的辦公室里,人們可以接受一個相貌平平,才能平平的人,但卻不能夠接受一個不拘禮儀的人。一個不懂禮數,不講禮貌的人,很難想像能獲得過人的前途和明顯的遷升。鏡頭一:在8小時之內,知書達利的人會這樣向上司、同事打招呼:  在樓道里超過上司往前走時,會點頭示意,並說:"對不起。"打照面時會做點頭,略停頓以示禮讓。昨日倘若缺勤,早上見上司時應主動道歉、解釋,即便上司並未在意到,也不會就此不了了之。昨晚波同事請去吃了晚飯,一早見面還會再次道謝。儘可能地先向見到的同事打招呼,道早安,聲音絕不會有氣無力,嘟噥不清,免得給人以沒有精神,難當大任的印象。眾多的同事在場的情況下如欲先走,定會當眾打聲招呼,再行告退。  鏡頭二:在8小時之外,知書達利的人會這樣與上司、同事講"禮":星期日在街上遇到上司,絕不會佯裝看不見而避開,或一邊用手指著上司,一邊隨隨便便地將上司介紹給同伴。應邀去上司家做客定會準時,按門鈴或敲門時絕不會連續不斷地進行。  鏡頭三:工作中遇到上下樓梯或乘電梯的時候,知書達禮的人會這樣遵守禮儀:與上司同行,會斜後一兩步;樓梯上還到上司或同事,會點頭致意。如上司叫停,則會底一兩級聽之。乘電梯時,手按電梯處開門或,讓上司、女性同事、前輩、同事先入,然後進入按鈕排旁,聽人報幾層樓,代按之。  鏡頭四:知書達禮的人在遲到或缺勤時,往往會這樣處理:頻頻遲到,必然會給上司造成該人很不負責、不稱職的印象。所以估計會遲到,這樣的人通常會先打招呼,以示有責任心,並將需辦的急事提前交待給同事。實在沒條件提前報告,如因意外塞車、交通小事故等,事後也會儘快彙報解釋。  另外,雖說人人都有工作和休息的權利,但不等於我們可以隨時借口"家有急事","身體不適"而請假,因為我們是生活在有組織的社會群體中,這樣做只能使社會、單位蒙受損失,最終也必將損及自己。寒冬的清晨誰不願意在溫暖的被窩裡享受個夠,可我們並沒有理由天天這樣去做。許多剛剛步人工作崗位的年輕人,認為自己乃小人物一個,總把隨隨便便的請假、缺勤看作是無所謂,甚至是很瀟洒的事情。就不知不思進取,毫無責任感的惡劣印象早已在領導和同事們心中紮根。所以聰明的年輕人最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很少缺勤曠工,遲到早退,即便實在需要請假,也定會事先報告,並獲准假之後才離去;休大假也以不影響自己負責的任務為原則;如因體大假會給同事增加負擔,多半會另擇日子;休假期間,有關工作安排和聯繫事項,都會做好備忘錄,以避免混亂延誤。  "請"、"對不起"、"請多多關照"、"謝謝你"是化干戈為玉帛的法寶。不要以為天天相見,熟識之極的同事間就可以省略這些"客套話",只有因出言不遜,少禮缺教而得罪人的,卻沒有因禮貌而遭人怪的。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事實上,同事相交,以禮相待固然重要,但即便得理也仍要有禮、有節,這樣才能真正穩固地立於同事間、人群間、天地間……無事也登"三寶殿"進入工作單位就如同踏上了舞台,舉手投足都要做到:台上樹好門面,台下預備鋪墊。—— 佚名  人生如戲,工作單位是一個大舞台,演戲的人不僅要台上功夫過硬,台下也少不了查漏補缺,打點準備。只有台上台下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才能真正獲得掌聲與喝彩。很多"走紅"的"演員"常會利用舞台外的時間進行相關活動,希望回到台上後可以討些好處。例如:陪上司聊聊天,下下棋;到同事家串串門,聚聚餐。  中國人串門子落座之後常愛說這樣一句話:"無事不登三寶殿",言外之意是有事相求了。其實這正是台下功夫不到家的一個明顯例於。會唱台下戲的人常常無事也登"三寶殿",平日很注意與人保持聯繫--哪怕是一個電話也好,讓別人知道,他們在自己心目中佔一席之地,如果非到有事才找人,未免顯得太過功利主義,未免惹人反感。一個很久未與你有聯繫的昔日同事,突然打電話請你幫他貸筆巨款,恐怕你感到的不僅是為難,還有極大的不快吧?  八小時之外常到同事家做做客以加強聯繫溝通有無,看來還是必要的,但卻要把握一定的分寸,懂得做客的學問。免得落個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太不拘小節,讓主人反感,充當了一個不受歡迎的客人。  "小節"一:預約的拜訪要嚴守時刻,別忘了"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預約的拜訪不能準時赴約,要提前掛電話通知,即使責任不在自己,也要道歉。  "小節"二:主人向自己介紹新朋友時,一定要站起來,以示謝意,同時一定要在第一次介紹中記住對方姓名。免得談話里不好稱呼。對一些自己不認識的長輩或領導同志,要主動站起來,先自我介紹,讓對方了解自己。介紹自己要親切有禮,態度要謙虛,不能自我吹噓。如果在單位擔任領導職務,也只能介紹自己的所在單位,而不能介紹職務,對某項工作有研究,只是說對某某工作愛好足矣。  "小節"三:在同事家做客,受歡迎的人絕不大大冽冽地徑直坐到席上,如果主人力邀才"恭敬不如從命*;等人時,不要左顧右盼;主人奉茶之後,先擱下來,在談話之間啜之最為禮貌。  "小節"四:不做"不速之客",去串門子首先要選擇適當的時間,探訪前先要和被訪的同事約好時間,了解是否在家,、是否方便打擾,免得對方有急事無暇接待,雙方都感到冷淡。同時最好避開吃飯時間和午睡時間。回來時不要過晚,以免影響主人和家屬休息。  "小節"五:在進同事家門之前,要先看看鞋上是否帶泥。擦試之後,先行敲門再走進去。雨具,外衣等要放到主人指定的地方。如果主人較自己年長,那麼主人沒坐下,自己不宜先坐下。自己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要鎖好,放在不影響交通的地方,如果放的位置不好或忘鎖被盜,不僅自己受損失,也給主人帶來麻煩。  "小節"六:要知道吸煙屬個人嗜好,有人喜歡有人厭,抽煙時一定要徵得主人特別是女主人的同意,因為間接吸煙亦危害人家的健康。如果主人家未置煙灰缸,多半是忌煙的。如果掏煙打火,讓主人匆忙替你找煙灰缸,是不尊重人的舉動。  當然,同事應酬中沒有永遠的主人,永遠的客人,做個懂禮之客固然重要,做個能得體待客的主人也要緊得很。事先得知同事將來訪,要提前"洒掃門庭,以迎佳賓",並準備好茶具,煙具。客人進門後,要熱情迎接並請上座。如果客人是從遠道而來,要問問是否用過餐。對一般客人,在飯前只給煙茶就可以了,茶壺可以放在桌上。對尊敬的客人或領導,長輩。同事,要在另外的屋裡把茶倒好送進去,每次倒茶要倒八分滿,便於客人飲用。  如果是"不速之客",也要起立相迎。室內來不及清理,應向客人致歉。不宜當著客人的面趕忙掃地,弄得滿屋灰塵。接待時,要問明來意。比方說:"你今天怎麼抽空來了呢?"對方如答:"有事要麻煩您。"可又不一下於直說出來。就不要立即追問,恐怕是因為還有家中其它人在場,難於啟口。那就不妨改變一下接待方式。"和事佬"未必能"和事"一個矛盾的產生,往往並不是這個矛盾本身,它也許是另外一個矛盾的衍生物。—— 黑格爾  老李和老吳是一雙在同一科室配合了數年的老搭擋,平日關係極好,兩人無論誰受了同事的"欺侮"與誤解,另一方總會挺身而出,"仗義直言",為老友尋個公道,真可謂榮辱與共。可最近竟然分別在同科另一位同事老丁面前大加數落對方的不是,但表面上卻依然友好。老丁驚異之餘深感二人都把自己當親近者訴說"心理話",實在是很瞧得起自己,何不替他們雙方出面調和,做個"和事優",最終化干戈為玉帛,不僅對得起他們對自己的一片信任,今後求他們辦事也方便。於是先跑到老李家替老吳"承認錯誤",說好話,表達"和好"之心,又跑到老吳家替老李做"自我批評",痛陳"諒解之意",然後心滿意足,好不驕傲的回到家裡,暗想此事辦得實在漂亮,那兩位肯定會對自己感激之至。不想等了數天,李、吳不僅沒有絲毫謝意,反而都對其冷淡之至,儼然一副攻守同盟的樣子,又好得像一個人似的。弄得老丁在同事中落了個挑撥離間的壞名聲,真是傷心之極。過了很久老丁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辦公室里的是是非非天天都有,連夫妻都免不了"勺子碰鍋沿",又何況是還各存利害關係的一對同事,偶而的摩擦,不滿自不用說,互相指責對方不是,發泄一下心中不快也很正常。而自己的那番話不僅讓李、吳二人覺得自己是個典型的"兩面派",不值得深交,更會擔心二人"黃金搭擋"的良好形象在領導和同事們中間遭到破壞,影響日後發展。那麼關鍵時刻自然立即"求同存異,一致對外"了。  老丁的教訓是慘痛的。同事之間,有太多的微妙關係存在,大部分是亦敵亦友的,無論私交如何要好,但在利益面前,總要有竟爭,甚至鬥爭,數不完的鬥爭。辦公室里的"冤家對頭",也許正是辦公室外的"鐵哥們兒"。所以,在工作環境下如果總想做個有"正義感"的人,動不動就要去做"和事佬",不僅很少能得到感激和好處,反而會招惹是非,要知道是非背後麻煩多啊!  更何況有的時候,一些同事為了某些目的,既想與"對手"暫時停止干戈,便於成功,但又不便親自出面,免得尷尬、唐突,於是便選擇一個適當的"和事佬"。本來做一件可以令人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的好事是理當義不容辭的。但做"和事佬"也應該有一個界線和分寸,免得成事不足還殃及自身。  對領導、對同事、對工作不滿的人永遠大有人在,遇到有同事前來訴苦,大罵某人有意為難他,某人的做法對他極不公道等等,最明智的傾聽者所表現的態度將是既關心同事的利益,又注意會置身事外;既會很有耐性的聽著對方的"苦水"和牢騷,但又只聽不問,尤其不會追問事件的前因後果,因為一旦成了"知情人",日後恐怕就大為不利了。其實,過去的都已經過去,又何必去追究?除非這個同事一向與自己十分要好,那倒無妨略做了解,獻些小計,但千萬不可在事後做了"高音喇叭"。  總之在公事應酬繁忙的圈子裡,許多不妙的情況實在太多,簡直防不勝防,但可以有這樣一條法則幫你時時以不變應萬變,那就是:既不做"和事佬",也不做"軟柿子",就像下面這位我們要認識的丙先生一樣:  雨和同事甲、乙都私交不錯。乙是甲的助手,雖說合作不久,但由於性情、年齡相仿,所以關係很好,業餘經常結伴去消遣。但日子久了,乙便發現高興過早,因為甲的工作能力和領導方式實在令乙不敢恭維,常常因他而導致工作混亂,任務完成欠佳,深恐長此以往會影響自己的升遷。但又礙於私交,實在不便向領導投訴,何況甲還是自己的頂頭上司,也不好向上司表示不滿,只好得過且過。以至某天終於出了事:甲因病告假,交待一切工作由乙負責完成,但乙由於任務繁重,一時疏忽便出了許多漏洞。甲上班後,對此事不聞不問,甚至連本來他曾插手的部分也一概聲稱不知,並在人前人後總說任務一直是交待給乙全權負責,言外之意"黑鍋"定要乙背,與他無關。乙聞訊自然滿腔怒火,憤然去兩家商量對策,不料竟遇上甲也在場,真是狹路相逢。不料而卻平靜異常,同樣熱情地招待乙人座,然後裝作一切不知,仍像以往那樣與甲、乙同時輕鬆地聊天調侃,就當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反倒弄得甲、乙都如坐針氈,極不自在。甲終於按捺不住,大聲指責而幸災樂禍,隔岸觀火,為了置身事外就裝傻,簡直小人作風。丙聞言並非氣極敗壞,卻也當仁不讓,以退為進道:"大家合作貴在愉快,我看你們二位不妨冷靜地坐下來討論一番,好好談談,否則我是幫不上忙的。"言畢端茶送客。雨的做法明智之至,"和事佬"固然是不宜做的,免得招惹麻煩,但也不能一味忍讓,免得讓同事認為軟弱可欺。  絕不做"和事佬",但也絕不做"軟柿子",對別人的指責有意見就要提出來,哪怕從此分道揚鑣,得罪同事。假如真能這樣做,那麼相信你的同事一定會發現你身上這個優點:坦率明理。不打不相識,以後反倒更得人心。千里"人緣"一線牽發明電話這種東西的人,相當沒有腦筋。—— 馬克·吐溫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詼諧的說:"發明電話這種東西的人,相當沒有腦筋。"的確,自從有了電話,它便常常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使我們喪失了選擇的權利,即便再忙、再厭惡,接了人家的電話總是不能隨時胡亂掛斷的,因而好多人甚至抱怨說:"要是沒有電話多好!"然而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社會的現代化,使電話交際,應酬成了家常便飯。假如有一天這世界突然間再也沒有任何一部電話可用,不出24小時,天下定會大亂。  如果現在有人對你說:"其實你不會打電話,更不會接電話!"你定會勃然大怒,認為簡直是對你的一種侮辱,一天八小時中你不知要聽多少個電話又要撥多少個電話,竟敢說……?  事實上,如今精明的人都早已認識到、並開始孜孜不倦地學習電話里的學問了。別小看了細細的一根電話線,它能讓你千里之外深得人心,也能令你五步之內威風掃地。仔細想想,不難發現身邊不會打電話的同事真是比比皆是,當然,但願其中沒有你。  過年了,某單位的同事們之間興起一陣"請客風",今天東家請,明天西家叫,令某科長疲憊不堪。這天晚上,又有人打來電話,這位科長在經過接聽電話的太太轉告後,大聲吼道:"告訴他,我不在!"不料對方竟聽到了,立刻氣憤地回答:"告訴那位不在的人,以後不用再來了。"後來得知,這位請客的同事竟是局長大人,可憐的科長後悔不迭。如今電話的收聽效果可謂越來越好,一些本該避諱的話,不小心就會被接話一方聽得清清楚楚,弄得人好不尷尬。  某電腦公司新來的老總秘書王小姐接到客戶來電時,很客氣地答道:"對不起,陳總剛剛去某某公司了。"但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卻引起了極嚴重的後果:該公司失去了一筆上百萬的生意。因為打來電話的人是位重要的老客戶,而陳總拜訪的那家公司正是這位客戶最反感的死對頭,當然不能原諒這種情形出現。  王小姐由於不了解公司的情況,在電話里胡亂答話,隨便對人說出了老總行蹤,因而闖了大禍,實在是連做夢也沒想到的。但如果她當時換一種方式回電話,如:"陳總出去了,如果您有什麼事,我可否替代記下,事後再給您回個電話好嗎?"這樣就不致因為一個小小的電話而誤了工作大事。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接打工作上的事務性或應酬性電話時,若一接通就聽到對方親切的招呼聲,當然能心平氣和地談問題,直到掛了電話,心情仍會很愉悅,自然也會對其所屬的單位留下極好的印象。相反,如果第一次接觸,在電話中就給人以惡劣的印象,那麼肯定連帶著對其單位也沒什麼好感了。如電話鈴聲響了很久,對方仍遲遲未接,而此時又正是上班時間;接電話的人粗魯無禮或帶著愛理不睬的腔調;從話筒里聽到對方單位一片躁雜、混亂之聲等等。  某市婦聯籌備很久終於成立了一家下屬的婚姻介紹所,本想力促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可開張一個月了,效果並不理想。因為負責接熱線電話的王大姐雖然和善、熱情,可卻太啰嗦,常常同諮詢者漫無邊際的聊好半天,卻遲遲不能進入正題,而且常常為了服務周到,總是請電話里的人稍等,她在一邊急急忙忙翻閱登記過的求仍者檔案,希望立刻就發現一個適合這位主顧的對象。可是每當她找到一兩個信息再回到電話線路上時,對方早己因等得不耐煩而掛斷了。像這樣為了查資料,而讓對方等的情形誰都會不耐煩的。畢竟讓對方在電話里苦等是件很沒禮貌也很欠周到的應對方式。當某人不在單位而有電話找時,一般都是依賴同事傳話。所以工作中每個人都應養成記備忘錄的習慣,以防偶有遺忘,既誤了公事,又令同事不滿。  千里"人緣"一線牽。同事之間無論是八小時以內的工作來往,還是八小時以外的人情應酬,都少不了電話這個現代化武器。會用的人總能輕而易舉地獲得"人緣";而不會用的人卻往往弄巧成拙,徒生事端。


推薦閱讀:

有很捨不得離職的同事嗎?
我的同事們
同事之間關係再好,也不要串通做這三件事,否則必受其害
職場同事之間相處潛規則
陪女同事買鞋,很歡樂哦!!!

TAG:藝術 | 應酬 | 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