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歧視」中年人的作家

楊照談村上春樹:他是一位「歧視」中年人的作家

  台灣作家楊照

  羊城晚報記者何晶實習生周惟娜高亞飛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雖然已塵埃落定,但作為近幾年諾獎熱門候選者的村上春樹仍然是讀者關注的對象。近日,村上春樹的新作《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由新經典文化公司推出中譯本。

  與此同時,台灣作家楊照作為村上春樹的老朋友,也帶著自己的新書《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來到廣州,向讀者談起他眼中的村上春樹。

  地下鐵事件是轉折點

  講座開始,楊照說,村上的每一部創作都隸屬於自我構建的龐大體系,他是一位系統建構者。楊照認為,村上是一位令人驚訝的作家,在他三十年的寫作中,主要作品的主人公永遠是30歲左右的青年,這在作家中非常少見。他認為村上春樹是「歧視」中年人的作家,自己踏入老年之時,筆下的主角仍然停留在三十歲。

  楊照提醒讀者,摩羯座的村上春樹如果打破了自己的寫作規律,那就一定是有意為之,所以不能忽略這種例外。村上春樹曾在一段時間內接連寫作短篇小說,而這是理解作家的關鍵。1995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是村上寫作生涯乃至生命的重要轉折點,「這件事喚起村上作為小說家的本能,他的寫作從自我、個人的角度轉變為關注他人的人生,創作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多地關注到社會層面,接連創作了《神的孩子在跳舞》等多部短篇小說」。

  這次事件後的兩年,村上春樹一個個尋找地下鐵事件中的受害者家屬,試圖還原個人與事件、與世界的關係,隨後出版了《地下鐵事件》、《約束的場所:地下鐵事件II》。傳媒習慣將受害者縮寫成幾個死傷數字,而村上春樹不能忍受這背後活生生的當事者被忽略。「村上春樹想用這樣的創作告訴大家,我們總是習慣於從高處俯視別人,但事實上我們都沒有資格去評論別人的人生,我們更需要站在和別人同樣的位置去理解和尊重他們。」楊照說。

  村上小說中

  多有典故而非符號

  在村上春樹的小說中,經常會有反覆出現的細節,楊照認為不能簡單將這些細節理解為小說的「符號」。「我把那看成是『典故』。與符號不同,典故不是傳遞一點點氣氛,典故是縮寫,看起來輕輕鬆鬆可以跳過,但願意花多少時間去研究典故,就能收穫多少價值。對這些典故了解越深,你對這些小說的理解就會大不相同」。

  楊照以《挪威的森林》為例,「雖然很多讀者喜愛這部小說,但真正明白書名含義的人卻很少。《挪威的森林》的書名取自TheBeatles(甲殼蟲樂隊)的一首名聞世界的歌曲《NorwegianWood》,這首歌的創作過程與這部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容有很大關係,只有解開典故背後的秘密,才能真正理解村上的小說。」

  此外,楊照還介紹了村上的《1Q84》和《一九八四》的關係,以及他的新作《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楊照指出,村上春樹在這部新作中運用了兩個典故——李斯特和浮士德,他認為村上試圖通過這本小說告訴讀者,人不能因為任何追求或夢想就放棄自我、放棄個性,交出自我和個性不僅是悲劇,在一定程度上說,也是邪惡。

  對諾獎而言

  村上春樹能見度太高了

  提問環節,有讀者再次提起村上春樹與諾貝爾文學獎的問題。楊照說,在他看來,諾貝爾文學獎是否頒給村上春樹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村上春樹從來沒有放棄書寫人的自由和個性。

  楊照認為,諾貝爾文學獎除了政治、國家分配等因素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影響力」的考慮。最明顯對村上春樹不利的是,基本上諾獎對很年輕就得到市場肯定的作家都不太傾斜,因為這違背諾獎另外一個重要功能——介紹閱讀,「村上春樹這麼高的能見度和影響力表明他根本不需要推薦」。

何晶、周惟娜、高亞飛


推薦閱讀:

中外有哪些作家很早就在用「微博體」在寫作?
一部分男性作家或者男性寫手有哪些對女性的描寫讓你想大呼「你是對女人有什麼誤解啊」?
網路小說目前所能達到的最高點大概在什麼水平?
感覺李敖的功底和知識還是可以的,可為什麼他的著作內容都很雜亂,不系統?
獨居的作家或其他SOHO如何滿足日常健康的社交需求?

TAG:歧視 | 作家 | 中年 | 中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