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憲政轉型的腳印

韓國憲政轉型的腳印

作者:曹思源 2010-10-20 16:59:16 發表於:博客中國

韓國憲政轉型的腳印

《長城月報》月刊2010年7月刊(總第8期)

CNN特約撰稿 曹思源

韓國民主憲政體制的最終確立,首先應歸功於人民不屈不撓地為自身的正當權利奮鬥,而一些開明的政治領袖順應潮流的舉措,也使這個國家在前進的道路上沒有發生特別重大的社會動亂,也是社會轉型得以實現的重要原因。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以後,韓國為社會轉型奮鬥了三十多年,其間發生了許多政治事件。

韓國民主憲政體制的最終確立,首先應歸功於人民不屈不撓地為自身的正當權利奮鬥,而一些開明的政治領袖順應潮流的舉措,也使這個國家在前進的道路上沒有發生特別重大的社會動亂,也是社會轉型得以實現的重要原因。

軍事專制與民主運動的反覆博弈

韓國第一代領導人李承晚總統,曾經是大韓民國的創立者,卻在晚年成了阻礙民主進程的專制者。

1960年韓國大選,李承晚政府以不合法的手段操縱選舉,激起了韓國人民為民主而鬥爭的火焰。1960年4月19日,10萬多名首爾市區的大學生和高中生像潮水般湧上了街頭。最後,180多名學生和市民在警察的槍口下失去了寶貴生命。是為震驚世界的「4.19」事件。

長期的壟斷政權以及對民主基本原則的蹂躪讓國民的憤怒爆發了,反對黨民主黨獲得了國民的全面支持,民眾紛紛要求李承晚下野,國民議會一致投票支持這一要求。在國內外重重壓力之下, 1960年4月26日李承晚終於辭職。韓國從此走上了一條坎坷曲折的憲政發展之路。

1960年李承晚專制政權垮台後,突然放鬆的官僚階層出現了大規模腐敗的機遇。這種情況稍後便為軍人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條件。

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少將率領韓國軍人發動政變,一度推翻了民選政府。但迫於關注憲政的美國政府的壓力,又不得不恢復了民選政府。爾後,朴正熙辭去軍職參加大選。順應韓國民眾求穩定、求發展的要求,在競選中獲勝,連任三屆總統,執政長達16年(1963年-1979年)。

  朴正熙任內社會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韓國的GDP在1969年首次超越朝鮮。從1962年到1980年,人均國民收入從87美元增加到1510美元,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在這段時期,朴正熙依靠專制手段貫徹實施其政策。這種做法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不滿。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韓國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槍殺。時任保安司令的全斗煥發動肅軍政變,掌握了軍部實權。

1980年5月全斗煥以武力血腥鎮壓光州學生和市民的民主運動,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光州5.18事件」,死傷總數逾千人。鎮壓了民眾示威的全斗煥1980年8月27日就任總統。

但是,光州事件的血光始終籠罩在全斗煥身上,揮之不去。各政黨再度組織起來,恢復了一切政治活動,全斗煥不得不解除軍事管制。

韓國憲政轉型的拐點

在民間的強大壓力下,全斗煥1987年6月10日宣布不再競選總統,而讓其得力助手盧泰愚將軍出選。由於全斗煥違反民主普選承諾,對盧泰愚的任命引發了大規模的民主示威遊行活動。

為了平息國民的不滿,總統候選人盧泰愚於1987年6月29日發表民主宣言,接受反對派的要求:採納直接總統選舉制、赦免反體制人士、擴大和保障人權、保證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政府不干涉大學、恢復政黨活動自由、開展政治對話等等。「6.29宣言」揭開了民主化進程的新紀元,使得現代韓國的政治轉型走向拐點。

1987年10月憲法修正拉開了韓國憲政民主的序幕。根據這一修正案,直接選舉替代了間接選舉,一系列的民主化改革措施也紛紛出台,旨在限制民主集會和言論自由的《集會法》和《基本新聞輿論法》被取消;這部憲法的全面實施,標誌著憲政民主制度在韓國的確立。

1987年12月16日由於反對派陣營未能就推舉金泳三或金大中出選達成共識而內訌。導致在首次民主總統選舉中,盧泰愚擊敗了金大中和金泳三,順利當選韓國第十三屆總統,成為首位民選總統。

議會民主平台的政黨政治博弈

1992年8月24日中韓兩國建交。建交後兩國各方面關係發展迅速。

1992年12月金泳三當選總統。他是32年來韓國第一位文人總統,也是長期為韓國民主化而鬥爭的民主鬥士。金泳三上台後大膽採取措施,清算新威權主義、實行軍隊國家化改革、擴大政治參與,並為「五"一八運動」死難者建立國家公墓,將光州事件爆發的5月18日定為「韓國民主運動紀念日」。

金泳三宣誓就職的第三天,便向全國公布其個人及家庭成員的財產。之後,政府各部門高官、國會議員、司法高官均上行下效,陸續公布個人和家屬的財產。金泳三政府還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按民主形式進行選舉,與各在野黨開始合作。韓國民主化進程穩步前進,步入更加健康成熟和穩定的軌道。

1998年2月屢敗不衰的民主運動領袖金大中,在年逾古稀之時當選為韓國第十五屆總統。新政府上台後,提出「民主和市場經濟並行發展」的政策方針,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推行改革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長期以來政經勾結、「官治金融」和大企業集團盲目擴張的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

2001年11月8日金大中因執政黨在國會議員補選中失利,辭去民主黨總裁職務,表示將不再涉足黨務,集中履行總統職責。

2002年12月19日執政的新千年民主黨候選人盧武鉉在韓國大選中以50萬票的微弱優勢戰勝了大國家黨候選人李會昌,當選為韓國第16屆總統。

總統彈劾案的考驗

2004年2月24日在就職一周年「特別電視座談會」上,盧武鉉談到「我期望國民大力支持開放國民黨」。在野黨認為盧武鉉「違反了選舉法」,抓住該把柄不放。韓國中央選舉委員會警告總統要徹底遵守「選舉中立」的立場, 2004年3月9日韓國在野的大國家黨和民主黨向國會提交了彈劾總統盧武鉉的動議案。2004年3月12日韓國國會以193∶2票通過了彈劾議案,盧武鉉成為韓國憲政史上第一位在國會被彈劾的總統。

隨即,盧武鉉的總統權力被暫時中止,由總理高建代行總統職權。此後的6個月內,韓國朝野雙方要在憲法法院舉行數次公開辯論,並最終由9位憲法法官投票,如果獲取6位法官的支持,總統彈劾案即生效。

韓國《朝鮮日報》與韓國蓋洛普的民意調查顯示,反對彈劾總統的佔53.9%,贊成彈劾的佔27.8%,不表態和拒絕回答的佔18.3%,反對彈劾的比率幾乎是贊成彈劾的2倍。2004年4月15日國會大選結果揭曉,盧武鉉所在的開放國民黨獲勝,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5月14日上午韓國憲法法院以多數票駁回了國會3月12日通過的彈劾議案,並宣告立即恢復盧武鉉的總統職務。

3月12日韓國國會依法表決,通過了對盧武鉉總統的彈劾議案,盧武鉉的總統職權暫時中止;到5月14日韓國憲法法院依法裁定,駁回國會的彈劾議案,宣告總統復職。這前前後後兩個多月的時間裡,韓國沒有陷入無政府主義,沒有發生社會動亂,沒有發生打砸搶燒殺,軍隊和警察也沒有發生異常調動及越權行為。擁護彈劾與反對彈劾的兩派民眾及政黨之間,也沒有發生互相衝擊,更沒有暴力衝突。整個社會都在憲政與法治的軌道上等待並遵從憲法法院的最終裁決。

2004年韓國總統彈劾案依程序提起、又依程序否決,顯示韓國漸進式的憲政轉型經過艱難的磨合期,進入了成熟的發展階段


推薦閱讀:

柬埔寨民主憲政的經驗
泰國百年憲政 :華裔領袖與曼谷王朝魔咒
憲政
范進學:論憲政的概念
憲政就是「四個第一」

TAG:韓國 | 轉型 | 憲政 | 腳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