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憲政轉型的腳印
作者:曹思源 2010-10-20 16:59:16 發表於:博客中國
韓國憲政轉型的腳印
《長城月報》月刊2010年7月刊(總第8期)
CNN特約撰稿 曹思源
韓國民主憲政體制的最終確立,首先應歸功於人民不屈不撓地為自身的正當權利奮鬥,而一些開明的政治領袖順應潮流的舉措,也使這個國家在前進的道路上沒有發生特別重大的社會動亂,也是社會轉型得以實現的重要原因。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以後,韓國為社會轉型奮鬥了三十多年,其間發生了許多政治事件。
韓國民主憲政體制的最終確立,首先應歸功於人民不屈不撓地為自身的正當權利奮鬥,而一些開明的政治領袖順應潮流的舉措,也使這個國家在前進的道路上沒有發生特別重大的社會動亂,也是社會轉型得以實現的重要原因。
軍事專制與民主運動的反覆博弈
韓國第一代領導人李承晚總統,曾經是大韓民國的創立者,卻在晚年成了阻礙民主進程的專制者。
1960年韓國大選,李承晚政府以不合法的手段操縱選舉,激起了韓國人民為民主而鬥爭的火焰。
長期的壟斷政權以及對民主基本原則的蹂躪讓國民的憤怒爆發了,反對黨民主黨獲得了國民的全面支持,民眾紛紛要求李承晚下野,國民議會一致投票支持這一要求。在國內外重重壓力之下,
1960年李承晚專制政權垮台後,突然放鬆的官僚階層出現了大規模腐敗的機遇。這種情況稍後便為軍人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條件。
朴正熙任內社會經濟獲得了高速發展,韓國的GDP在1969年首次超越朝鮮。從1962年到1980年,人均國民收入從87美元增加到1510美元,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在這段時期,朴正熙依靠專制手段貫徹實施其政策。這種做法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不滿。
1980年5月全斗煥以武力血腥鎮壓光州學生和市民的民主運動,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光州5.18事件」,死傷總數逾千人。鎮壓了民眾示威的全斗煥
但是,光州事件的血光始終籠罩在全斗煥身上,揮之不去。各政黨再度組織起來,恢復了一切政治活動,全斗煥不得不解除軍事管制。
韓國憲政轉型的拐點
在民間的強大壓力下,全斗煥
為了平息國民的不滿,總統候選人盧泰愚於
1987年10月憲法修正拉開了韓國憲政民主的序幕。根據這一修正案,直接選舉替代了間接選舉,一系列的民主化改革措施也紛紛出台,旨在限制民主集會和言論自由的《集會法》和《基本新聞輿論法》被取消;這部憲法的全面實施,標誌著憲政民主制度在韓國的確立。
議會民主平台的政黨政治博弈
1992年12月金泳三當選總統。他是32年來韓國第一位文人總統,也是長期為韓國民主化而鬥爭的民主鬥士。金泳三上台後大膽採取措施,清算新威權主義、實行軍隊國家化改革、擴大政治參與,並為「五"一八運動」死難者建立國家公墓,將光州事件爆發的
金泳三宣誓就職的第三天,便向全國公布其個人及家庭成員的財產。之後,政府各部門高官、國會議員、司法高官均上行下效,陸續公布個人和家屬的財產。金泳三政府還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按民主形式進行選舉,與各在野黨開始合作。韓國民主化進程穩步前進,步入更加健康成熟和穩定的軌道。
1998年2月屢敗不衰的民主運動領袖金大中,在年逾古稀之時當選為韓國第十五屆總統。新政府上台後,提出「民主和市場經濟並行發展」的政策方針,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推行改革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長期以來政經勾結、「官治金融」和大企業集團盲目擴張的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
總統彈劾案的考驗
隨即,盧武鉉的總統權力被暫時中止,由總理高建代行總統職權。此後的6個月內,韓國朝野雙方要在憲法法院舉行數次公開辯論,並最終由9位憲法法官投票,如果獲取6位法官的支持,總統彈劾案即生效。
韓國《朝鮮日報》與韓國蓋洛普的民意調查顯示,反對彈劾總統的佔53.9%,贊成彈劾的佔27.8%,不表態和拒絕回答的佔18.3%,反對彈劾的比率幾乎是贊成彈劾的2倍。
從
2004年韓國總統彈劾案依程序提起、又依程序否決,顯示韓國漸進式的憲政轉型經過艱難的磨合期,進入了成熟的發展階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