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貴君輕」不是民本思想 是帝制的統治思想
前不久,《光明日報》「國學」版在「國學爭鳴」欄目刊載了一篇批評劉澤華先生的文章,引起廣大教師的熱議。我覺得開展相關討論,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文中涉及學界分歧的一個核心問題,值得深入討論。
就專業屬性而言,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因而贊成弘揚優秀文化傳統,主張深化儒學研究,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加大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時,我們所肩負的學術責任還有其特殊性,這就是必須以求實的精神,充分做足反思傳統、發掘精要的學術工作,為人們提供比較準確的知識和比較可靠的智慧,促使中華民族形成全面的歷史記憶。
以「和諧」為例,我們至少要如實地告訴人們三句話:一是中華先民十分重視和諧問題,確實應當發揚這一優良傳統。二是中國古代的和諧論有其特定的思維邏輯與歷史內容,許多成分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三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化都重視和諧,這並不是中華文化所獨有的。諸如「仁義」、「禮儀之邦」之類亦可類推。只有這樣做才可以避免由於偏見而導致對本民族文化的盲目頌揚。如果良好的願望與宏大的理想沒有建立在求實與務實的基礎之上,會有程度不同的片面性。片面性雖人人難免,但以盡量減少為上。
有一類說法很常見:離開了儒學,中華民族就喪失了精神家園。這種說法經不起歷史的檢驗。在儒學誕生之前,中國已經躋身「文明古國」之列,而當代中國的崛起,恰恰得益於儒學的邊緣化。誇大儒學現代價值的各種觀點既缺乏歷史感,又缺乏現實感,也違背了孔子之學的真諦。求實精神的不足是造成這類學術現象的思想根源。許多學者之所以致力於批評儒學的陰暗面,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揭示被現代崇儒者所遮蓋的東西,展示一幅歷史圖景的另一面,防止人們由於誤導而將「弘揚優秀文化傳統」與「弘揚儒學」畫上等號。
儒家是否尊君?這原本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且不說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將「序君臣父子之禮」視為儒家的特長,只需在《四庫全書》上檢索一下「尊君」或「君尊」,就不難發現「尊君親上」、「尊君親親」是儒家經典的核心命題。儒家對禮儀、禮義、仁義解讀的基本點始終沒有脫離這個命題,「儒家尊君」可謂鐵案如山的判詞。如果儒學與君主制度不相匹配,它有資格成為帝制的國學嗎?
近代以來,由於對儒學現代價值的看法相互對立,於是儒學的本質屬性成了辯論的焦點。圍繞民本思想展開的「反專制」與「專制」之爭最為典型。誇大儒學現代價值的學者反覆引述「民惟邦本」、「民貴君輕」、「從道不從君」,聲稱這是「對專制的批判」。他們有意無意地迴避儒家經典中將最高權力賦予君主的制度性命題。諸如《論語》記述孔子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孟子》引述孔子的「民無二王」,《中庸》引述孔子的「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等等。只要對照一下政治學專業的大本教科書,就不難判定這種制度設計屬於「專制政體」範疇。
這類學者大多有良好的願望。但是,事實搞錯了,判詞還準確嗎?判詞不準確,宏論還可靠嗎?當今眾多弘揚儒學的文字,不僅少了一點求實精神,也違背了孔子之學的真諦。正是由於這個緣故,他們張揚的「歷史價值」多為不實之論,議論的「當下意義」往往更為虛誇不實,設計的「現代路徑」則實屬歧途。這種做法不利於中華民族形成真正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立。
分析理論結構是思想史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針對那些故意造成「結構性信息缺失」的現代崇儒者,許多學者分別使用了「陰陽組合結構」、「比翼雙飛」、「和諧統一」、「極弔詭的整體」等提法,旨在形成比較完整的事實陳述,證明儒家的尊君與重民並行不悖,進而在揭示本質的前提下,發掘積極因素。
在借鑒並發揮一批前輩學者的研究思路的基礎上,我注重分析思想體系和命題組合,逐一考察個案,以事實證明「尊君——罪君」的理論結構普遍存在。除無君論者外,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的著作無一例外。因此,我稱之為中國傳統政治思維的「文化範式」。
「民貴君輕」是中國古代最精彩的思想命題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在政治權力本原的意義上,民眾比君主更重要。正是對這個命題的深入研究,使我認識到一個更精彩的「立君為民」命題。儒、道、墨、法等重要學派普遍認同這個命題,其中法家的理論貢獻尤為突出。慎子的「立天子以為天下」和商鞅的「為天下位天下」就是孟子「民貴君輕」的理論先導。據此,我不僅找到重新認識中國古代政治理論體系的突破口,而且也看到了現代崇儒者的眾多說法與歷史事實相悖。
在宋元明清,寫有「民貴君輕」的《孟子》是官方學說的主要載體。面對陳獨秀、胡適等不是民主的斷語,現代崇儒者固執是民主或反專制的論點。他們不僅一再強調先秦儒學的民主精神被後儒和帝王篡改、閹割、壓制,還常常以明太祖刪節《孟子》為重要論據。但是,這種說法經不起事實的檢驗,這裡僅舉三類事例。
一是明太祖曾命人將《大學衍義》「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這部「帝王之學」是宋、元、明、清皇帝與皇子的必讀書,其中有專門闡釋孟子「民貴君輕」的段落。
二是眾多皇帝認同「君為輕」。例如,漢高祖認同的「王者以民人為天」,隋煬帝標榜的「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唐太宗論證的「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等,都將民眾置於相對重要的地位。許衡依據「民為重,君為輕」論朝政,元世祖大加讚賞。元英宗告誡臣下:「朕思之,民為重,君為輕,國非民將何以為君?」明成祖恢復《孟子》原貌,頒行《四書大全》,御制《大學衍義贊文》。丘濬著《大學衍義補》,引據「民貴君輕」論說治平之道。明孝宗、明神宗為之作序,下旨刊行。康熙帝撰文讚揚文天祥依據「君為輕」擁立宋端宗「實千載忠臣之語」。乾隆帝曾吟誦「藐予小子識君輕」和「自昔識君輕」的詩句。在《欽定四庫全書》中,「民為貴」、「民為重」、「君為輕」之類的字眼不勝枚舉。
三是科舉考試要求通曉民重君輕。例如,明朝隆慶進士黃洪憲的科舉制文《邠人曰》寫有「民為貴,社稷次之」。萬曆丙戌會試會元袁宗道的策試答卷,申說「帝天之命,主於民心」,闡釋「天為民立君,君為天重民」,主張君主「不敢一念一事,自先而後民,自貴而賤民,自勇而弱民,自智而愚民」,還以激切的文字抨擊「靡所顧忌」、「恣行胸臆」的暴君。這份答卷博得考官們的激賞,寫出「必雅抱忠忱,期攄匡翼者」的評語。天啟四年舉人艾南英題為《民為貴》的科舉制文依據「天為民而立天子」,深入解讀「民貴君輕」。黃洪憲、艾南英的文章均收入清乾隆帝下令編纂的《欽定四書文》,以作為衡文繩尺。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自從《孟子》被列為科舉考試必讀書之後,朝堂之上、著述之中援引「民貴君輕」及其基本思路的事例越來越常見。在特定情境下,朝臣們甚至會依據「君為輕」而另立皇帝。
沿著這個線索,我發現一批重要的儒學命題始終處於統治思想的核心地位,構成官方學說的理論基礎。諸如被說成「反專制」的「天民相通」、被說成「人民主體」的「民心即天心」,被說成「非程序民權」的「湯武革命」,被說成「民主思想」的「天下為公」等等。只須大致翻檢一下《欽定四書文》就不難發現,凡是想走科舉仕途的人都必須弄懂這些道理。
由此可見,官方學說不僅沒有將這類命題視為異端邪說,反而將其奉為至理名言。試想,如果皇帝們張揚「君為輕」只是為了裝裝樣子,又何必一而再、再而三地將它用作旨在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以制度化的方式製造共識?難道帝制的統治者能夠高明到敢於用對帝制具有顛覆性的思想成批量地培養忠於朝廷的政治精英?
面對上述事實,我們還能輕易地斷言儒家反抗王權,批判專制嗎?還能輕信那些「著力突顯、提倡傳統文化的正麵價值」的簡單做法嗎?
我的學術心得是:更為深入的研究必須直面「立君為民」、「民貴君輕」可以與帝制相匹配這一重大的歷史現象,以期對儒學與帝製做出客觀、全面、準確的認識和判斷。這項研究直接關係到能否科學地認識與恰當地評估中國古代政治文明及相關的思想文化現象,進而為探索建設中國現代政治文明的正確途徑提供可靠的學術資源。
良性的學術互動總是有益於學術發展的。但是,持不同見解的學者必須強化以事實明道理的學術準則。我們願與持不同觀點的學者共勉。2010/01/22 11:04廣東省韶關市網友 狂歌痛飲--梁斌美國總統不能為所欲為,是因為有良好的體制。相應地,中國皇帝能為所欲為,是因為體制不行。可在大家印象中,卻變成了儒家的錯,是儒家提供的文明教育不好,這顯然是把歷史中制度的罪推給文化。
推薦(228)回復2010/01/23 10:19山東省德州市網友 風舞於天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在奴隸制橫行的時代有這種思想的人,是不是好比在石器時代擁有了太空梭?是何等的領先阿!我為祖先的思想感到驕傲,也希望今人能再次提出領先世界的思想!也鄙視這些所謂的學者,不站在社會和時代的環境去苛責古人。
推薦(180)回復2010/01/22 12:35湖北省恩施州網友 了一「民貴君輕」是中國古代學說所見中,對君主最嚴格的要求了,也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最閃光的思想之一,它在實踐中成為中國仁人志士反抗君主專制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之一。孟子也是中國古代先哲中對統治者說不的最堅決的一個。可惜的是,沒有從這種思想再進一步,發展出人權,民權等思想來,是中國思想史的一大缺憾。
推薦(119)回復2010/01/22 12:53廣西桂林市網友 疏而不漏
一些既得利益和地位的人,想擁有特權,忘了社會的責任了,看著現在的龐大資產,想萬事擁有,甚至乾脆叫囂著返回封建更好為自己的擁有去無所欲為,殊不知,把自己掉進萬丈深淵,世界上沒有一樣是你自己的,除非你擁有萬事的能力和萬事的長命,今天是你的,明天也是他的,一些所謂的學者靠著怕馬屁,弄個名號,為腐朽辯護,如同行屍走肉!
推薦(112)回復2010/01/22 11:52斯里蘭卡網友 litlesh我認為現在能做到「民貴官輕」就不錯!
推薦(83)回復2010/01/22 14:15山東省泰安市網友 天外客1在帝王至上的時代,那些人都能說出個民貴君輕,現在都二十一世紀了,你這個研究思想的,能說出個什麼樣的話,讓我們聽這更先進?一個無用的人,卻在論述二千五百年前人的思想的保守性,卻不想想在那個時代,他們能說出這樣的話來是一個什麼樣的突破!照這樣的突破方向,我們現在又該向哪方面尋找新的突破,這才是你的研究任務.自己沒本事,卻敢於說別人無能!!!丟不丟人.
推薦(72)回復2010/01/22 14:41浙江省杭州市網友 yuankun1106在中國,自古以來「民貴君輕」就是一個口號,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當權者從來都沒有想真正實現它,只是在必要時把它當作維護統治的工具。
推薦(65)回復2010/01/22 12:29廣西桂林市網友 疏而不漏無聊所以說中國人啊就這樣,什麼世道了,還在討論民和君。乾脆復古為封建不更好。文化人!學者!難怪現在的口頭禪是,讀書都讀傻了!
推薦(51)回復2010/01/22 14:45山東省淄博市網友 pwg0906這是皇權偷梁換柱的統治手段而已。為何都去爭當皇上打得頭破血流。沒有皇上,更沒有「寧有種乎們」以當好草民為追求的。這已是實踐和歷史都已揭穿了的把戲。魯迅說:抬高也是一種壓服的手段。民眾感恩了,皇上自然坐穩了。改成「民跪君輕(松)」就是了。何勞專家教授費心勞神忽悠?
推薦(50)回復2010/01/22 12:33廣西桂林市網友 疏而不漏應該把官體制和競聘上崗一樣,上去就是官,下來就是民,只是中國人,不懂得什麼叫權利,把被壓迫叫權利。傻不傻,把約定和服從那才叫權利。自己瞧不起自己,有什麼辦法。
推薦(42)回復2010/01/22 15:06廣東省廣州市網友 samychen"有一類說法很常見:離開了儒學,中華民族就喪失了精神家園。這種說法經不起歷史的檢驗。在儒學誕生之前,中國已經躋身「文明古國」之列,而當代中國的崛起,恰恰得益於儒學的邊緣化。"精闢!!!
推薦(38)回復2010/01/22 16:36湖北省網友 fanst現在的狗屁專家自己沒什麼新鮮東西,有了也猥瑣不敢說,就會扯幾千年前古人的思想,想想你們不覺得慚愧嗎?總說這不好那不好,娘的你們連個屁都沒有算什麼玩意?中國的思想界多少年停滯不前了?吃屎吧
推薦(35)回復2010/01/22 12:40上海市閘北區網友 臨時註冊2這可剝去儒學的畫皮了,呵呵
推薦(27)回復2010/01/22 14:05山東省泰安市網友 天外客1有你這樣的思想研究者,中國是真的沒有希望了!!!!!
推薦(25)回復2010/01/22 13:32北京市朝陽區網友 xyzhope好一個"所有民族的文化都重視和諧",按照這種說法,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會有戰爭和屠殺,也不會有征服和奴役,作者算的是哪一門子的學者啊!
推薦(23)回復2010/01/23 08:12天津市網友 panpeater1原帖:2010-01-22 12:35湖北省恩施州網友 了一「民貴君輕」是中國古代學說所見中,對君主最嚴格的要求了,也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最閃光的思想之一,它在實踐中成為中國仁人志士反抗君主專制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之一。孟子也是中國古代先哲中對統治者說不的最堅決的一個。可惜的是,沒有從這種思想再進一步,發展出人權,民權等思想來,是中國思想史的一大缺憾。
先生灼見。
推薦(19)回復2010/01/22 17:06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網友 dlink555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推薦(18)回復2010/01/22 16:42浙江省寧波市網友 de530tx我的學術心得是:更為深入的研究必須直面「立君為民」、「民貴君輕」可以與帝制相匹配這一重大的歷史現象,以期對儒學與帝製做出客觀、全面、準確的認識和判斷。這項研究直接關係到能否科學地認識與恰當地評估中國古代政治文明及相關的思想文化現象,進而為探索建設中國現代政治文明的正確途徑提供可靠的學術資源。您說了半天,就是說現代社會也要立天子?
推薦(18)回復2010/01/22 16:35山東省煙台市網友 dzb888文章作者是誰?編輯忘了吧。好文。
推薦(9)回復2010/01/22 13:36北京市朝陽區網友 xyzhope按照作者的邏輯,如果說斯巴達人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也是荒謬的,因為每個民族都不可能不使用武力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把尚武說成是某個民族的特點也是不對的!
推薦(9)回復推薦閱讀:
※太平天國起義、清統治格局的變化
※經濟學家-帝王統治:中國式管理的十大劣根性
※青海蒙古統治者世系列表
※第一節 秦朝的統治
※評國家與法和階級統治同時消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