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為何要裁撤「三藩」,又是如何平定三藩之亂的?
康熙年間的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軍在入關戰爭中,招徠明朝降將,軍功卓著者因功封王。皇太極時期封有「三順王」,即恭順王孔有德、智順王尚可喜、懷順王耿仲明(耿精忠祖父)。後吳三桂歸降,被封平西王。
順治時期又改封孔有德為定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耿仲明為靖南王。後孔有德在與南明的軍事戰爭中陣亡,其子亦被殺害,定南王爵位遂無人承襲。順治十六年(1659年),順治皇帝命吳三桂鎮守雲南,尚可喜鎮守廣東,耿繼茂(耿精忠父)鎮守福建,三藩自此基本確立了下來。
實際上,按照清朝統治者的設計,三藩所鎮地區僅是駐防地,而非諸侯領地,然而三藩的實際發展卻遠超清朝統治者的設想。由於雲南、廣東、福建等地均為新辟疆土,且存在南明、農民軍、台灣鄭氏政權等多股勢力,如此複雜的情況使得清朝統治者不得不賦予三藩特殊的權力,以便宜行事。
三藩軍事上可以擁有軍隊,經濟上可以徵收賦稅,人事上可以任免官員,很快便形成了割據之勢。在這種情況下,清朝統治者表面上仍是繼續籠絡,但實際上已經將其視為心腹大患。
三藩之亂
康熙皇帝即位後,將河務、漕運、三藩視為「三大事」,但三藩割據日久,想要根除並非易事。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皇帝終於等到了撤藩的時機。這一年尚可喜主動請求撤藩,告老還鄉,康熙皇帝順水推舟當即批准,此舉無疑帶有暗示吳三桂、耿精忠效法的意味。吳三桂、耿精忠被迫提出撤藩,實則也有利用撤藩試探康熙皇帝的意味。當時朝中大臣多有暫時保留吳三桂藩屬的意見,但康熙皇帝年輕氣盛,意圖一舉解決三藩問題,仍然下發了撤藩的詔書。吳三桂聞訊後遂開始暗中準備,很快起兵公開造反,揮師北上。靖南王耿精忠、廣西將軍孫延齡等紛紛響應,僅僅一年時間,吳三桂勢力幾乎遍布長江以南地區。
康熙皇帝
面對規模甚大的三藩之亂,康熙皇帝運籌帷幄,雙方交戰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吳三桂進攻時期: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十四年(1675年)。這一階段吳三桂聲勢浩大,分多路進攻清軍,給清軍造成了極大的軍事壓力。清軍倉皇應戰,接連敗退。
第二階段是雙方相持時期:康熙十五年(1676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這一階段清軍終於部署到位,並對吳三桂勢力採取了「剿撫」政策,雙管齊下。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子)等先後歸降,吳三桂開始陷入孤立。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同年病死,其孫吳世璠即位。
第三階段是清軍反攻時期: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吳三桂的去世可以算是雙方戰事的轉折點。這一階段清軍一路連戰連捷,吳世璠被迫退回昆明死守。最終昆明城破,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最終平息。
戰事平定後,耿精忠、尚之信仍然被康熙皇帝處以死刑,三藩的親族及附屬將領或被處死,或被流放,受牽連者甚多。可以說,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給社會造成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參考文獻:
1.劉鳳云:《清代三藩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2.李治亭主編:《清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王桐齡:《中國全史下》,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6年;
4.王光宇:《論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1期;
5.李苑苑:《清朝皇室與三藩之亂》,華中師範大學2014年碩士畢業論文。
推薦閱讀:
※崇禎皇帝上吊後,7個兒子下場:其中一子5歲口吐怪話生死成謎!
※哪些皇帝的謚號,一看就很有故事?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3
※西夏皇帝譜 DM
※史上第一位最接近皇帝寶座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