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名詞解釋——火里栽蓮 作者:劉直

  在講內丹的道教經書中,「火里栽蓮」是一個慣用術語,它作何解釋,這要聯繫儒家的性情學說、中國哲學史上的儒道互補和戰國時期的陰陽五行思想。  性,在儒家有人性、天性、本性等涵義。隋唐佛教用以指佛性,「性名自有,不帶因緣。 若帶因緣,不名為性。」(《大智度論》卷三十一)程朱學派以性為宇宙的本原,「性是太極渾然之體,本不可以名字言。」(朱熹《答陳器之》)可以說,性是超越任何客觀條件和關係的東西,在中國哲學中具有形而上學的意味。   情,即情感、慾望,這是容易理解的。   令人感興趣的是,飄渺的天性與現實的人情是怎樣結合併落實于丹道的過程——了解了這段儒道互補的歷史,丹道性命之學的神秘幻彩則略可褪色。   《札記·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認為人的喜、怒、哀、樂的情感在還沒有被激發的時候, 其心境是無所偏倚的,故謂之中。 情緒已出,而能調節,故謂之和。 南宋朱熹則把中、和直接解為性、情:「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四書章句集注》)南宋胡宏認為:「聖人發而中節,而眾人不中節也。 中節者為是,不中節者為非。 」(《知言》)可見,儒家傳統不主無情,而主「節」情。道學雖主無情,但它卻是從「節」情入手的。《河上公章句·體道》云:「除情去欲,守中和, 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   戰國法家申不害 《申鑒》:「養性秉中和」。《管子·內業篇》:「定心在中,耳目聰明。」《荀子·天論》:「心居中虛,以治五官。」空洞的性被落實到人「心」,道學有了可以「操作」的具體之物。   按照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性、情也有善惡、陰陽之分。孟子以 「生之為性」(《孟子·告子》),認為性是人生來具有的純善本性,它蘊藏著仁義理智等道德意識的萌芽。 荀子認為 「凡性,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荀子·性惡》)主張人性本惡。孟、荀之爭是先秦學人關於性的屬性的兩大對峙,丹道就取了性善之見。自董仲舒以性為陽、情為陰後,情即成了宋人所謂的「私慾」,這是性惡說的繼續和膨脹。而宋、元之際,正是丹道理論援儒、釋而蓬勃發展的時代,這樣,丹道也以情為惡。 同時,丹道把解決性、情的矛盾作為了理法的關鍵。唐代李翱的性情論在這裡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人之所以為聖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復性書》)他在接受了韓愈的「性善情惡」觀後,進一步主張復性滅情,丹道的「後天」返「先天」的理論,就脫胎於此。結果是導致宋初道士陳摶把古老的胎息術充實在《無極圖》中來設計煉丹的程序,後世藉此發展出所謂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三個丹道階段,在明清之際終咸定式。 而陳摶的《無極圖》在啟迪了周敦頤的靈感後,使之在此基礎上勾勒出了 《太極圖》來演示宇宙萬物的進化, 並以 《太極圖說》對其所繪的《太極圖》加以說明,全文僅250餘字,卻對宋代文化意識形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道教(丹道)對儒家(理學)的回報。   五行說起初只是一種關於宇宙生成的設想理論,發展到後來成為中國思維的基本方式之主流。於是,政治、軍事、農業、天文曆法乃至宗教、倫理、藝術都與五行說有了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這種習氣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丹道理論體系的創建。五行論認為,金——水——木——火——土,依次是相生關係。《陰符經》的「火生於木,禍發必克」這句話被內丹家看中後,發揮出了極大的含義。內丹學家認為「性」順生「情」,簡單而言即五行的順生——木生火,這就是人道。如果逆著人道之常「情」,則現天道之恆「性」, 用五行的語言來講就是五行逆向——火生木,就是「火里栽蓮」,就是丹道,就.是「顛倒」,就是「倒行」,就是「逆施」,就是「抽坎填離」,就是「扭轉乾坤」,詳而言之,即以土火木水金為丹道的生化次序,即「土」釜(丹田)若經「火」候的鍛煉,則性「木」萌發,以「水」涵木而得以「金」丹成象。   接下來再讀古人的註解,就不難體會其中的三昧了:「火城栽蓮, 雖平叔以外事托喻,其實是內丹作用工夫。 學者不得師傳, 漫勞註解。且蓮生於水,水生於木。今以水中之物而種於火,豈理也哉! 亦以人身中一物, 如蓮之狀,生於真陽之火。 雖曰火也, 其實水也。雖曰水也,其實火也。 以水言之,則不流失不潤下;以火言之,則不炎上不就燥。火氣藏於水,名曰內陽。 水氣藏於火,名曰內陰。 陽陰聚精於木火,故有象,如蓮之質。其蓮栽種成熟,千變萬化,或甜如蜜,大如桔者。 此蓮也果生枝上,子在胎中者,亦此蓮也。以至為交梨火棗,千名萬字,總是金丹之表德也。 」(宋夏宗禹《悟真篇講義》)「火里不可栽蓮,男兒安得成孕?今修鍊之道,乃玄中之玄,妙中之妙。還返陰陽,顛倒造化,而使男子結胎以成丹,此猶火中栽蓮以結子也。」(清董德寧《悟真篇正義》)「不識陰陽顛倒之法,怎知火里栽蓮之妙?顛者何顛?倒者何倒?……真情即返,真性即現,性情相戀,先天真一之氣,自虛無中來, 結成一粒寶珠,如圓滿之月,光輝照耀,山河大地,如在掌上,金丹有象。《參同契》所謂"金來歸性處,乃得稱還丹』者是也。」(清劉一明 《悟真直指》)「坎離交而產葯,乾坤交而得丹, 總是顛倒妙用,但世人知之者希耳。 即如常道陰陽,火生於木,水生於金,順而出之,欲動忿勝,生轉為殺, 所謂五行順行法界火坑也,在《陰符》謂之禍,發必克丹道。丹道陰陽則不然,水轉生金,火轉生木,逆而反之,忿懲欲窒,殺轉為生,所謂五行顛倒大地七寶也,在佛經謂之火宅生蓮。」(清朱元育《悟真篇闡幽》)   以上所選錄的四大家之解語,以朱元育最合內丹理論的本來意思。每一位丹學大家,他們的理論都不盡相同,這與他們的聞知、理解、經歷乃至歷史文化背景,都很有關係,這就影響著他們的慣用語,言和思維方式。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在道教史上,在內丹學理論上頗有建樹者,不是「鴻儒」,則難成其「高道」——「高僧」也不例外。例如,清代道教衰落,身在佛教中的龍門傳人柳華陽就是套用佛教術語來講內丹的,同樣不失其一派學說的歷史價值。

  


推薦閱讀:

常用佛學名詞解釋
幾個名詞解釋
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第三波
擇吉時的名詞解釋,如何看懂老黃曆
心理學名詞解釋

TAG:名詞解釋 | 解釋 | 丹道 | 名詞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