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艾灸這些穴位男女都可以艾灸 效果杠杠滴!

病眠夜少夢,閑立秋多思。

寂寞餘雨晴,蕭條早寒至。

——白居易《秋思》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

奏畢,梧桐應聲落下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暑去秋來,月明風清

8月7日,我們迎來了立秋時節。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古人說「立秋之日涼風至」,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天氣開始由熱轉涼。

因氣候的變化,便有立秋三候之說——

初候涼風至: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

二候白露生: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三候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寓意炎夏已經過去。

「秋後一伏熱死人」,今年立秋仍處在「三伏天」內,暑氣一時難消,容易出現連續酷熱天氣,這便是人們常說的「秋老虎」。

如此冷熱交替,氣溫忽高忽低,常常是疾病多發的「多事之秋」。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是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收」「養」為原則。

秋季莫貪涼,艾灸養生很重要

秋季天氣轉涼,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體內的陽氣也是呈現內斂的狀態——立秋標誌著我們進入「收」,因此要注重收斂陽氣。

在起居方面,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

《黃帝內經·素問》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人極易疲倦乏力,加上烈夏過後,貪涼飲冷,濕邪內蘊,陰陽失衡。因此秋季養生「養」與「收」必須兼具。

而在「養」這一方面,艾灸是關鍵,科學地進行艾灸保健可以達到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強身健體的目的。

立秋艾灸三大益處

提高人體免疫力

立秋後天氣變化多樣,寒熱交雜,免疫力易下降。艾灸可以補充氣血、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

通經活絡,運氣活血

立秋後風大幹燥,水分和膠原蛋白會加速流失。此時艾灸,有固攝津液、潤膚抗衰、濡養臟腑的作用。

祛濕散寒,防病保健

立秋後日照減少氣溫下降,寒涼之氣漸多,易造成血瘀氣滯,胸悶氣短。艾灸能夠溫陽驅寒、活血化瘀。

艾灸三大穴位,立秋健體養身

立秋,我們仍處於最熱的中伏之中,此時氣候多在「晴雨」兩頻道中來迴轉換,忽冷忽熱的天氣容易給人體帶來陰陽失調、氣血不足、濕寒入體等問題。常艾灸這三大穴位,能溫養陽氣、疏通脈絡。

【大椎穴】

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又稱「督陽之海」,是保健要穴,可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

【太白穴】

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有清熱化濕,通經活絡的作用。

【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為化濕要穴,艾灸此穴可讓脾胃變得強壯,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的作用。

秋季養生,食補和鍛煉相輔相成

1.多吃滋潤食品,例如銀耳、百合、蜂蜜、梨等,既清熱又潤燥;

2.在飲食上要「增酸」,例如蘋果、葡萄等,增加肝臟功能。

3.早睡早起,適當加強體育鍛煉,例如爬山、慢跑、晨練等,有助於氣血運行、疏導肺氣;

4.立秋不宜大補特補,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推薦閱讀:

【一點資訊】最全的頭部養生穴位知識,你肯定不知道! (Yidianzixun.com)
風水寶地之穴位,怎麼保氣而不外溢
中醫治療濕疹的穴位療法
記住這些穴位!多按摩,可以少吃很多葯!
常按哪些穴位利於長壽?

TAG:艾灸 | 穴位 | 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