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極簡主義」才能活出生活的真意?

很多網友好奇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是不是從不洗澡,一直都不換衣服啊?

事情當然不是這樣的,扎克伯格曾在Twitter中曝光了一張他的衣櫥照,並配有「假期結束後第一天上班,我該穿什麼呢?」的文字。

扎克伯格推特截圖

衣櫥里掛滿了數件淺灰色T恤與數件深灰色連帽衫,再無其他衣物。這並不是作秀,身價數百億美元的扎克伯格向來如此。

毫無疑問,扎克伯格是「極簡主義生活」的忠實倡導者。

扎克伯格與妻子

提到「極簡主義生活」的擁護者,還必須提到蘋果公司前CEO喬布斯,他用一生徹底執行了極簡主義,無論是他的生活還是蘋果公司的產品,都在傳遞這種生活方式。

喬布斯一生信仰「少即是多」,並精準體現在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他的屋裡只有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一盞Tiffany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他幾乎沒有什麼傢具, 但是僅有的幾項都是謹慎的選擇。

蘋果公司的產品更是讓我們印象深刻,品類極少,設計極簡,卻顛覆和改變了世界。

而喬布斯,也是十幾年來同一套裝束。

大部分人終其一生忙忙碌碌,只為了能夠享受生活。

而享受生活是否意味著儘可能多的擁有和佔有物質財富呢?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請閉上眼,認真思考一分鐘:

當下你擁有什麼?

這些東西真的都是我所需要的嗎?

這樣不斷循環的生活真的是我渴望的生活嗎?

請你再認真想一想,當你老了,坐在陽光下曬太陽的時候,你又擁有什麼呢?

剛剛腦海中想的那些還在嗎?如果不在,是因為什麼?

此刻,試著保持一分鐘頭腦的「空白」,體悟這種虛空的感覺。

我們所擁有的,不過是免費的陽光、舒暢的空氣、生命的律動,簡單地說,只有你自己。

而我們努力想獲得的一切,看似實有,本質上卻都是虛無。變化無常,終歸寂靜。

左邊的腳印還是下午,右邊的腳印已黃昏了。

啟迪多元思維

1.人們為什麼喜歡儘可能多的擁有,不敢斷舍離?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

第一,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裡,「節約」作為一種主流價值觀深入人心,並在無形中世代相傳。導致我們習慣性的認為擁有的越多越幸福,卻絲毫沒有察覺到我們的「不快樂」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過多的」、「無法實現的」慾望所導致。

第二,人們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的恐懼和焦慮,也會導致很多人瘋狂的「囤積」。這種囤積不光是指物質,也包括盲目的知識積累,因為人們時刻擔心自己被時代拋棄。

第三,不敢斷舍離的人,往往是現實生活中不太如意的人,既放不下過去,也不敢直面現在,更缺乏對未來的信心。這類人是對自己缺乏自信,也缺乏行動力和改變的勇氣。因此,只好在舊物中尋求曾經的溫暖,來獲得安慰。若將其丟棄,便意味著脫離了「心理上的舒適區」。

2.為什麼我們的頭腦中總是充滿了各種「雜念」、「妄念」?

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曾說過:

生活中10%的事情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真實所決定,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這90%,其實是心態問題。

心態決定命運。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煩惱我們無法控制,卻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態(即觀念);我們不能改變別人,卻可以改變自己。其實,人與人之間並無太大的區別,真正的區別在於心態。所以,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他的心態。而有太多的私心雜念、有太多的要求妄想的人,會被90%的聲色所迷醉,最終失去自我。

生活中雖然有那不可避免的10%,但令人欣喜的是,還有90%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可怕的卻是,大部分人被10%的小事擾亂了心境,然後做出後面90%的蠢事。

3.重新認識「極簡哲學」

極簡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另一種擁有。

不是要拋棄自己,無欲無求。而是要正視自己的需求,正視自己的擁有。

不是生活的減法,而是身心的加法。

當我們不再被那些繁雜的事物所迷惑時,真正的生活就會自然地出現在你的面前。

當外在的誘惑少了,內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花更多的時間去關注自己,發展自己,尋找自己的方向和路,傾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找到真正的自我。

潛下心來去做一件事情。專註地、全身心地進行自己的生活。

不再迷茫,不再猶豫,不再在眾多選擇前躊躇不振。當你知道了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輕裝上陣才能走得更快、更穩。

把時間或空間留給更重要的人、事、物。

簡是源於內在的繁華,反之亦然。

喬布斯說過:簡單比複雜更難,你必須費盡心思,讓你的思想更單純,讓你的產品更簡單。但是這麼做,最後很有價值,因為你一旦實現了目標,你就可以撼動大山。

正心正舉

欲正舉前先正心,我們所有對於物質的慾望皆源於我們的內心尚不夠「強大」。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多處談到「精神上的極簡」——虛靜、寡慾、素樸。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道德經》

「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經》

「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

「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

慾望如果超過限度,則會導致求樂反苦,使人陷入困境。

聖人只求飽腹而不求目眩,摒棄物慾的誘惑,重視內在的滿足。戒惕過多的「人為造作」而打破了平衡,始終保持「中正」——即符合客觀的自然規律,遵循天道、地道、人道。

撥迷見智

與慾望對抗,找回本我,是生活的另一種可能。簡是源於內在的繁華,反之亦然。

開啟自在之門

在一百多年前,美國的一位哲學家曾經在湖邊建了一個小屋。他拋棄了當時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獨自一人,安靜地思考、生活。兩年後,他把這種生活寫成了一本書——自然樸素主義的文學著作《瓦爾登湖》。

這位哲學家就是梭羅。

梭羅畢業於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他可以和當時很多人一樣從商或者從政,作為家族最後一個男嗣,他可以和很多人一樣選擇去闖蕩花花綠綠的世界。

但他沒有。

他選擇了心靈的自由和閑適,選擇了瓦爾登湖。在瓦爾登湖,他悟出了一個道理:

「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一個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

Q:為什麼「極簡主義」才能活出生活的真意?

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下期預告

1、企業真正的「對手」到底是誰?

2、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工作卻經常沒有結果?

推薦閱讀:

掌握這些睡眠技巧,才能睡得更好,身體更棒!
唯有教育才能達成世界和平
貔貅什麼時候開光最好,奉養多長時間才能招財氣
不可不知:唯獨佛才能具有的十八種功德
怎樣才能寫好「好寫」的文

TAG:生活 | 主義 | 才能 | 出生 | 極簡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