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檀香文化 | 史上首尊佛像

旃檀佛像-旃檀佛來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

據《增一阿含經》記載,成道後,上到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當時人間的優填王思念佛陀,就命工匠用檀木雕刻了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其像站姿,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結施與印,身著通肩袈裟,衣紋在身體正面呈波谷分布。後來,不管用何種材質,凡是雕塑成這種樣式的釋迦牟尼佛像統稱為旃檀佛像。(如下圖)

佛經《增—阿含經》卻記載著在釋迦牟尼在世時,曾出現過兩尊特殊的佛的雕像。經文說:「佛祖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弟子們多有懈怠,既不聽法,也少修持,為使弟子們渴仰求法,佛陀不帶侍者,往至三十三天的忉利天宮為生母摩耶夫人說法,三月不還人間,優填王思慕成病,與群臣商議,以牛頭腦檀木造作了五尺高(約1.67m)的如來像。波斯匿王知道後,也以紫磨黃金鑄造佛像,及至釋迦返回人間,旃檀佛像往迎,佛為之授化曰:「汝於未來作大福田,廣度眾生」。據此,世間上第一尊佛像當為旃檀像, 造像權應屬跋磋國的優填王,波斯匿王的紫磨黃金像只得屈居第二。

可是,東晉高僧法顯法師在《佛國記》中卻說: 在拘薩羅國舍衛城 (今印度北境塞特馬赫特區),居民們傳說:「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九十日,波斯匿王思見佛,即刻牛頭旃檀作佛像,置佛坐處。佛後還入精舍言:『吾般泥洹 (即逝世) 後, 可為四部眾作法式,此像應是眾像之首,後人所法者也』。佛於是移住南邊小精舍,與像異處,相去二十步,鑄造紫磨金像的波斯匿王變成了旃檀像的雕造者了。

後於法顯200多年的唐代玄奘大師遊學印度時, 在跋蹉國首都賞彌城(今印度北方邦柯散),見到優填王所刻旃檀佛像說:「城內故宮中有大精舍,高六十餘尺,有刻旃檀佛像, 上懸石蓋, 鄔陀衍那王之所作也。靈相間起,神光時照。諸國君王持力欲舉,眾多人眾,莫能轉移,遂圖供養,俱言得真,悟其源跡,即此像也,初如來成正等覺已,上升天宮為母說法,三月不還,其王思慕,願圖形像,乃請尊者沒特伽羅子以神通力接工人上宮,親觀妙相,雕刻旃檀。如來自天宮還也,刻旃檀之像起迎世尊。世尊慰曰:「教化勞耶,開導未世,實此為冀! 」 (見《大唐西域記》)。

玄奘法師所說,與法顯相似,只是雕造佛像者又回歸到鄔陀衍那王,即上述《增一阿舍經》所說的優填王。此外,在《觀佛三時經》、《優填王作佛形像經》、《經律異相》等佛教典籍中都說優填王是牛頭旃檀像的雕造者。而在印度與東南亞各國, 除了斯里蘭卡堅持波斯匿王造作旃檀像外,其他絕大部分地區都把該像造作權歸之於優填王。

據《世界宗教資料》1982年第4期所載陳貞輝先生的譯文說,最近有位美國學者P·S·闍尼發現了早先未曾重視的用巴利文寫的《五十本生故事》,其中有一則故事說:釋迦牟尼在某次說法時敘述他過去世當轉輪王時所發生的一件事情後,波斯匿王即回到王宮,精心選擇了一株完美無缺的檀香樹, 雕刻成一尊佛像,以報答佛祖說法之恩, 這則故事過去只流傳在東南亞佛教國家,故鮮為人知。這樣的首尊佛像塑造權已眾望所歸於優填王時,這篇譯文的出現,又轉移了佛學研究工作者的視線, 不得不再次考慮波斯匿王首先造像的可能性。

令人感興趣的是這尊旃檀佛像富有傳奇意味的奇特經歷。玄奘大師從印度遊學回國途經瞿薩旦那國媲摩城 (今新疆策勒縣治以北沙漠中),聞之土人說曰:鄔陀衍那王 (即優填王) 的旃檀佛像,在佛逝世後,竟凌空降至易落伽城,因該城民眾安樂富饒,不加珍敬,以致天雨沙土,填滿此城,佛像即東遷媲摩城。類似說法也見之北魏楊衍之的《洛陽伽藍記》:「從未城兩行二十二里,至捍么城,南十五里有一大寺,三百餘眾僧, 有金像一軀,儀容超絕,妙相凜然,而恆東立,不肯西顧,父老傳雲,此像本從南方凌空而來」。這裡所說的捍么城與前說的媲摩城讀音相仿, 僅是一音之轉, 因疑是同一城市,只是旃檀像換成金像,也未說明具體來歷而已。

在《清涼寺緣起》與《優填王所造前檀釋迦瑞像歷記》等有關史料中,我們看到了這尊旃檀像在中國的傳奇經歷: 佛像雕造後一千三百零五年,鳩摩羅琰持瑞像至龜茲國 (今新疆庫車縣一帶),供奉內宮,後秦弘始三年 (401年),高僧鳩摩羅什 (羅琰之子) 奉像至長安, 以後,劉宋高祖移像至江南龍光寺,隋開皇九年又移置淮南揚州長樂寺,南唐天福年間供奉在金陵 (今南京) 長失寺, 宋太祖乾德二年安置東京 (今開封) 開寶寺,宋太宗時又移置供奉在啟聖禪院, 最後供奉在北京宏仁寺,該寺俗稱旃檀寺之名即由此而來,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 寺被焚,這尊稀世之寶的世上首尊佛像從此下落不明,據說被帝俄劫走,真正成為千古之謎。


推薦閱讀:

為什麼供佛像
一起畫佛像-聽光明華師父講綠度母的故事
佛像、菩薩像、羅漢像以及明王像的特點
七大常見佛像手勢
藏傳金銅佛像之上師像

TAG:文化 | 佛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