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研究系列??——?執筆圖
典水按:書法比起經國之事,應該算是小道,古代的讀書人非常明白這個道理,沒有誰天天哭著喊著想去當書法家的,他們考慮的都是學好本領將來可以匡濟天下,亦或取得一點功名能夠光宗耀祖,討點個人實惠,書法在他們看來只不過是餘事而已。除非是看破世道,或隱遁山林,以詩書為樂;或行走廠肆,以書畫為生。否則,書法不可能被他們抬升到今天的高度,更沒有誰願意為這個東西獻身的,但現在不一樣了,認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還是瞞大的人,還是不少的。學習的目的是掌握正確的方法,使人進步,但在書法的實際操作上往往不是這樣的。
厚古而不薄今,是與時俱進的學習方法。尊重傳統是美德,不菲薄古賢,有所發現,對事物本身的發展應該是有益的。但是,在今天,這只不過是一個美好的設想。今天的環境尚不如古代,古代人尚且可以對前人進行評論,但現在是萬萬不可以的,否則,就會引來口禍。厚古。對好的要厚,對不好的就不必厚,但現在是,不論好壞,統統厚!!這就有問題了,處在元朝的讀書人究竟要厚古人還是要厚老趙呢?假如讓今人來解開這個問題,估計是:老趙算個鳥!?,但是,元人似乎沒有這樣做,而是給出了「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的讚譽。一百年以來,我們要崇拜的人有多少,一千年以來,我們又有多少人要崇拜!假如我們把一千年來所有崇拜的人都放在一起看,一百年以來的人可能會變得非常可憐,這個可憐不光是人數上的,更是思想精神上的。一百年後,一千年後,我們也是古人了,那時候的人們又會如何評價我們呢?不好說,真的不好說,假如把上一個一百年里的人和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來人統統放在下一個一千年里來衡量,那就有意思了,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在這個序列里,今天的人不會向早死幾年、十幾年的人點頭哈腰,後來的人也可以拍拍現在人的肩膀老陳老張的叫,這裡面沒有大小貓,都是平等的。至於鹹魚也可能會翻身,死蛤蟆會說話的事情都有可能會發生,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一百年以來的大師們,也許他們的名字讓後人記起的機會都沒有,也有一種可能,他們比王羲之還牛叉(後來人極有可能廢棄書法,他們也有可能看不懂,或者哪個人的東西被哪個皇帝看上了等等)。這就是歷史的多面性!
下筆的方向完全不可能是一個固定的方向的,這也是我的理解,老米的八面出鋒說的再明白不過了,但就是有人不能理解,非要按照一個固定的模式下筆,這樣不俗到骨子裡才怪哩!!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寫字老是抖筆,就是在下筆前,筆在空中運行或停止的時候老是在不挺的擺動,甚至有人會說我是心理素質不過硬,發慌了,但自己的感覺卻很從容。為什麼會這樣,很多年來我一直不明白,後來看電視看到魚鷹在天上盤旋遊盪,一旦看到水下有魚,就迅疾直下,以最佳角度入水獵魚,寫字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呢?我還沒有搞清楚!去年在WUWEI老師結婚典禮上,看到王學仲先生寫字似乎知道了一點點。當時,王老先生路都走不好,要人攙著,拿起筆時手也是老抖,但下筆的一剎那,手不抖了,寫出的線條老辣遒勁,斷無抖擻踟躇氣,真是奇怪啊!這時,我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對還是不對,一直沒有機會向老人家請教,是為一憾!!前段時間讀古代書論,突然看到,古人也有抖筆之說,這進一步提升了我的興趣,於是,看了好多書,也印證了這個問題!!在所有涉及到這個問題的論述中,虞永興公說的最為形象,空起空落,至此,我自認為又找到了一個能夠進階的墊腳石。
前段時間,老婆說我這是「強迫性綜合症」,過於追求完美,具體臨床表現是:1、走路數磚、或數步子,2、吃東西時控制自己左邊咬幾下,右邊咬幾下,3、左眼眨了,右眼必須也要眨,這樣才會平衡。等等,但是這不是什麼大的毛病,不會傷及零件,所以,我也懶得管,只要自各舒服,心裡能夠找回那麼一點的平衡感,其實比什麼都強!!
回帖截取:我又想到另一個問題大家不妨探討一下就是在握筆的時候只憑古代留下來的手繪圖來按圖索驥這樣到底可行否這裡面要注意幾個問題:1、繪畫中有沒有誇張的成分?2、繪畫的準確度有多少?3、什麼人繪的?4、所繪參照系是不是出自個人的理解,這個理解究竟合理不合理?5、所繪是不是依據當時通行的方法,通行方法和大師的方法是否有差距,不然為什麼有的人成了大師,而大多數人一事無成?6、所繪參照大師的執筆法,但這種核心技術大師會不會讓別人繪,古人有口傳手(心)授的說法本身就是為了把這種技術變成具體可操作的說明,這樣是不是非常矛盾而且不可思議?清及民國那些大師執筆法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我考慮好久了,為什麼他們的執筆法差別那麼大?為什麼他們對這個問題那麼刻意,並都在試圖說明什麼,可到最後誰也沒有說服誰?為什麼他們中有的人把執筆法給發明的那麼奇怪?為什麼他們中有的人又那麼死板,必須怎麼樣怎麼樣才可以?等等......每每看到這樣,都會疑惑叢生,究竟我們應該相信誰!到過歷史博物館看古代書法展覽的朋友不知道注意了沒有,當我們沿著歷史的軌跡,從前向後瞻拜那些讓我們魂牽夢縈的作品的時候,我們可以靠自己的理解去認知晉人的瀟散簡遠,唐人的嚴謹法度,宋人的高尚韻致,元人對古典美的追求,明人的流美生動。但到了清人這一站,除了有明遺來的那幾位大師外,單從作品上來看,歷史好象出現了斷層,玻璃櫃中的作品似乎一下子從天上摔到了地上,這種歷史的不協調讓我們的眼睛多少有點尷尬與無奈。看看博物館那些東西,再聽一下那些爭論,他們所說的究竟可信嗎?帶著這個問題,在不斷的實踐中,我真得到了既不敢否定他們,又不敢否定自己的地步了。為什麼他們說的那麼肯定,可他們寫出的東西又與唐宋元明的東西差別那麼大,假如真得按照他們所說的去做,我們是不是能夠超過甚至接近他們?還有,他們大多數人(特別是後期至民國)對筆法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對碑學的理解上所總結來的,假如用這種方法來作為標準,它的科學性是不是值得探討?他們中有幾個人能看到古代大師的真跡,在那個倡導碑學的大環境下,即使是帶著情緒(或者沒有)看了,又能怎麼樣?給你一個天平,一端放著處在帖學盡頭的董其昌,你很難從清朝找一個人(重量)讓天平平衡!!至於趙以上的諸位就更不要說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清代帖學是不是可以忽略不計呢?很有探討的必要!!否則,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這一代甚至下一代在對書法的探索上依然是迷茫、糊塗的一代。做一個大膽的推測:何紹基創造的「回腕法」可信度究竟有多大!他會不會是人前回腕,人後順腕?他大力提倡「回腕法」,為什麼同時代的人包括他的學生(他不至於在學術上斷後吧)沒有一個會這種方法,即使有,連100多年後的我們也不知道,這個也太奇怪了吧?通常說他寫字很費勁,按說,一天一幅已經夠受的了,時間也似乎不允許,他寫的大多是大字,書童要多少時間來磨墨,為什麼有那麼多成功作品流傳在世?用這種方法,60歲後他還會費老勁、拚老命這樣玩?現代學他的,有幾個這樣「回腕」的!順腕是不是也能寫?假如他真的欺騙了世人,我們還會相信他嗎?我認為,做理論的可以相信,因為這是寫文章的有力支撐,引用起來可以支持自己的觀點,至於觀點對錯大可不必深究(這是規則問題);至於那些實踐者,我想就不要太迷信了吧!否則,被人玩了一輩子還替別人喊好,直到進了棺材才鼻涕一把淚一把地悔恨當初,不就太冤枉了!民國是清的螢火再傳,沒有什麼大的發展,假如我們經過探索,發現清人的那些東西都是騙人的,我們還會相信這些遺老遺少嗎?在我們今天看來,民國確實出現了那麼一絲帖學的曙光,至於那些人的成就究竟能有多高,相信歷史會給出一個合理的定位。但在歷史尚未定位之前,我先來個大膽地猜測:很可能不會及格!!(這只不過是一個假設,本人不就這個話題進行任何的討論!)時間堆積成人的生命周期,無數的生命周期造就了人類的文明,這些文明源源不斷地彙集成人類的歷史長河。今天的我們,一樣是這浩浩蕩蕩長河中的一部分!!
如何理解古人對執筆法的闡述
對古人的執筆研究,歷史出鏡率最高的應該算是蘇大的那句「執筆無定法了」!!這也是那些攻擊強調執筆法的人使用最多的武器,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人們突然就一下子認定:蘇大的執筆法和我們現代人拿鋼筆的姿勢是一樣的!!這讓我們現代人有了無上的光榮感!!給批判五指說找到的合理的「法律依據」!!相信這個理論最早不過100年,因為100年前鋼筆還是很少的!!那時候的人是不會說出這種讓他們感到光榮的話的!!現代人為什麼就這麼肯定呢!這難道是真的嗎?我沒有見過蘇大究竟如何執筆,但我肯定,他絕不是按照今天人握鋼筆的姿勢來執筆的!拿鋼筆的手永遠也寫不出《寒食帖》!!今天的人,包括清以前的人,凡是學習蘇大的,我估計沒有誰是象拿鋼筆一樣,手握毛筆來臨《寒食帖》的!!讓我們再來仔細地讀一遍,蘇大究竟是說了什麼?「執筆無定法」。很耐人尋味啊!無定法?無法?這個「定」字用的真是好啊!!因為有了這個字,給所有無法者打了一個響亮的耳光的同時,也給我帶來了一個無限想像的空間。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蘇大只是在說,執筆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假如從這個角度看來看,顯然包含了今人「執鋼筆法」,但同時也包括「五指」、「單苞」、「雙苞」等方法,假如我們在強調「固定」的同時再稍微注意一下「執」這個動詞,是不是可以派生出「左手執筆法」、「六個指頭執筆法」、「七個指頭執筆法」「八個指頭執筆法」、「左腳腳指頭執筆法」和「右腳腳指頭執筆法」以及「嘴、眼皮、鼻子、耳朵、肚臍」以及哈墨同志發的那個「跨馬懸針」執筆法!等等!!看來蘇大還是很有現見地,500年的高標自許似乎到了1000年後依然具有號召力。古人論執筆:唐林蘊《撥鐙序》有云:盧公忽相謂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爾,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大凡點畫,不在拘於長短遠近,但勿遏其勢,俾令筋骨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王氏《談錄》謂:右軍有撥鐙法,鐙既馬鐙,筆管直則虎口開,如馬鐙也.又,足踏馬鐙,淺則易出,大抵執筆宜在指尖耳。《廣川書跋》云:鄔融問撥鐙於懷素,素曰:「如並乘鐙不相犯」。-------------清阮葵生《茶餘客話》以上圖片拍攝:新文字@耀
推薦閱讀:
※什麼是案例研究
※林桂榛:「親親相隱」問題的研究與禮樂刑政的儒學道路
※[涅槃思想研究] 心凈與涅槃——淺談眾生心靈歸趣(釋文勤)
※八字技法研究
※一字之差的研究
TAG: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