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名的來源與典故 (三)
41、清平樂《清平樂》原是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名。調名來由有三種說法:一說是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另一說法是唐李白作應制《清平樂》三首,後來用為詞調名。還有一種說法是楊憲益在《零墨新箋》中所說:「此曲乃南詔樂,因官得名;李白之有其辭,猶之有《菩薩蠻》辭也。」沈括《夢溪筆談》卷五載:「唐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燕樂)。」沈括說的「雅樂」是指戰國以前的古樂,流傳下來的歌詞就是我們現在見到的《詩經》。「清樂」,也稱為「清商樂」,是指漢魏六朝的樂府音樂,歌詞經流傳後成了當時的樂府詩。「燕樂」是指隋唐時代流傳的中原音樂,隨著歷史的延續和區域的擴展,融合了各民族的音樂而成的新音樂,流傳下來的歌詞,起初多半是五言詩和七言詩,經過演變成為長短句體,當時稱為「曲詞」或「曲子詞」,即唐宋詞。「清商樂」是指「清商三調」。相和歌中有「平調、清調、瑟調,漢世謂之三調。」 三調中的「瑟調」被稱作「側調」。」據傳,742年(天寶元年)唐玄宗剛寵楊玉環時,李白結識了詩壇老前輩80多歲的太子賓客、從三品秘書監賀知章。兩人一見如故,賀知章一見他,就把李白比做被天庭貶謫下凡的神仙,「呼為謫仙人」。然後就請他喝酒。兩個人喝得很高興。喝完發現沒帶錢。賀知章就把身上用黃金做的小烏龜抵作了酒錢。賀知章是八十多歲的一個著名的老作家,是一個大官,請李白吃飯喝酒。也有一些資料說是賀知章看到李白的《蜀道難》,非常地喜歡。總之,賀知章對他的稱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不但政治地位高,在文壇上地位也很高,所以李白馬上就在長安聲名鵲起。於是,賀知章將李白引見給唐玄宗。皇帝見了李白的詩也讚嘆不已,就在金鑾殿上召見李白,當詩人遠遠步上台階時,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談起當時的政事,李白能當場根據唐玄宗的意思,寫下一篇「和番書」,而且一面口若懸河地與玄宗談話,一面手不停筆地寫下來,唐玄宗大為高興,親手調製了一碗羹送給李白吃,從此任命他為供奉翰林。一天晚上,唐玄宗帶著他的寵妃楊玉環,乘月色觀賞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貴牡丹。興慶湖畔,他們漫步長堤,身後是空輦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園弟子。唐玄宗說:「賞名花,對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舊詞?」叫李龜年拿著金花箋賜給李白,讓李白趕緊寫詞(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詩)。哪想到這時李白正和幾個朋友躺在酒樓里呢。李龜年趕快叫人把李白架進興慶宮,半醉半醒的李白,寫下了三首《清平調》:其一: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其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這三首詩流傳下來的詩名就叫「清平調」,為何叫「清平調」呢?大概是因為唐玄宗喜歡「清調」、「平調」而惡「瑟調(側調)」。【王灼《碧雞漫志》:「明皇宣白進『清平調詞』,乃是令白於『清平調』中制詞。蓋古樂曲聲調高下,合為三調,曰:清調、平調、側調。此謂三調中,明皇止令就擇上兩調,偶不樂側調故也。」】既然是「擇上兩調」,那麼樂師李龜年為其二人彈奏的樂曲就是「清調」和「平調」,吟唱的歌詞當然就是李白的三首新詩,因而李白的詩冠名為「清平調」是可以理解的。由此看來,前面提到《清平樂》詞牌名來由的第一種說法是錯的,因為取「清樂」、「平樂」兩個樂調冠名的是李白的「清平調」的三首詩,而非詞牌《清平樂》。這兩者完全是無關的,李白的「清平調」的風格是沿襲漢魏六朝的樂府詩(清商樂),而《清平樂》卻是長短句的「曲子詞」。《清平樂》調名來由另一說法是唐李白作應制「清平樂」三首,後來用為詞調。所謂「應制」,《辭海·應制》:「舊時指奉皇帝之命而寫作詩文」。李白待詔翰林之時,處於宮廷侍從的地位,應召寫一些應制供奉之詩是不可少的。《全唐詩》有李白的「宮中行樂詞」八首,據《本事詩》所載:「即應玄宗詔命之作。」所以《清平樂》調名來由是李白作應制詞後被用來冠名的說法是可能的。《清平調》與《清平樂》 都是李白的應製作品,前者用的體裁是漢魏六朝的樂府詩,後者用的體裁是「曲子詞。前者因為用「清調」和「平調」歌詠而冠名「清平調」。那後者又是因什麼而被冠名為《清平樂》的呢?任二北在《教坊記箋訂》考「清平」二字云:「《鑒戒錄》載五代時陳裕詩:『阿家解舞《清平樂》』,乃舞曲,《清平調》則未雲有舞。溫庭筠《清平樂》辭:『新歲清平思同輦』,顯為《兩都賦》『海內清平,朝廷無事』之意。《敦煌雜錄》下《願文》云:『社稷有應瑞之祥,國境有清平之樂。』由此可知調名中「清平」二字,並不指『清調』、『平調』。」而是指一種舞蹈的名稱。這時的唐朝,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國樂強盛,在欣賞了一種叫「清平」或「清平樂」的舞蹈後,李白應制而作《清平樂》是完全有可能的。第三種說法是楊憲益在《零墨新箋》中所說的:「此曲乃南詔樂,因官得名;李白之有其辭,猶之有《菩薩蠻》辭也。」據《唐書》載:南詔有清平宮此曲乃南詔樂,因官得名,專司朝廷禮樂。如果楊憲益所說屬實,那麼這「清平樂」詞名的來由與歷史上的南詔國的南詔樂有很大的關係。唐玄宗天寶年間,唐朝與南詔國發生了兩次戰爭,史稱「天寶戰爭」。閣邏鳳的南詔國打敗了唐朝,閣邏鳳統一了整個雲南,成為雄才大略的一代南詔王。他令人撰文,詳述天寶戰爭的原因、經過,並著重言明不得已而叛唐的苦衷,將其刻製成巨碑,這個碑就是雲南最大的唐碑――德化碑,於公元766年立於王宮門外。安史之亂後,唐朝也重新調整對南詔的政策。於是,到了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派使者崔佐時來大理,與南詔異牟尋會盟於點蒼山下,叛唐43年的南詔又與唐重修舊好。次年唐德宗又派御史中丞袁滋前來南詔,重新冊封異牟尋為「雲南王」。如果詞調名《清平樂》確是因南詔樂而得名,那麼始作者決不是李白而另有其人。因為,南詔與唐朝重修舊好時是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而李白是生於公元701年,卒於762年。《全唐詩》寫有《清平樂》詞的作者除李白外,還有李煜、溫庭筠、韋莊、尹鶚、毛熙震、歐陽炯、孫光憲、馮延巳。他們當中必有一個才是《清平樂》的始作者,畢竟由民間先寫成再流傳需要更長的時間,只有作為應製作品才會迅速流傳。綜上所述,第二種說法比較可靠:「在欣賞了一種叫「清平」或「清平樂」的舞蹈後,李白應制而作《清平樂》。」李白有應制《清平樂》四首,《花菴詞選》名《清平樂令》宋張輯《清平樂》詞有「憶著故山蘿月」句,故易名《憶蘿月》。元張翥《清平樂·寄山居道人約看杏花》詞有「明朝來醉東風」句,故後人更名為《醉東風》。這個詞牌,個人最喜歡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42、南鄉子原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多詠江南風物。按敦煌卷子內的舞譜,《南鄉子》當為舞曲,任二北《教坊記箋訂》:「南鄉子,舞曲,敦煌卷子內有舞譜。」可見《南鄉子》原是唐代教坊曲,後來才用作詞調。陳元龍注《片玉集》雲「晉國高士全隱於南鄉,因以為氏也(號南子)。」 認為《南鄉子》來源於此。而近人況周頤《餐櫻廡詞話》則引宋周密云:「李珣、歐陽炯輩俱蜀人,各制《南鄉子》數首,以志風土,格式與『竹枝』體一樣。」《白香詞譜》載:「南鄉即南國,唐人稱南中。」南中是古地區名,歷史上的南中指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相當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當時北面是益州,南面是交州,東面是荊州南部,西面是諸部落(西藏歷史上的第一個政權吐蕃尚未建立)。三國時期,南中成為蜀國的一部分。三國蜀漢以巴、蜀為根據地,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三國歸晉後,南中版圖歸屬晉代,晉亡時,許多有才學的人隱居於此。《南鄉子》應該是流行於南鄉一帶的民謠曲調,不排除是隱居於南中的高士所作。調名來源據《白香詞譜》說:「本詞初為單調,創於歐陽炯;《詞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兩首。如『路入南中,恍榔葉暗蓼花紅;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底纖纖抬素手。』固為本意也。」但是如果調名取於歐陽炯的「路入南中」,那調名就應該是《南中子》而不是《南鄉子》,何況歐陽炯所作的詞調名已是《南鄉子》了,可見歐陽炯是依《南鄉子》的曲調填的詞。我們知道唐教坊許多教坊曲都是樂工收集的民間曲調,這些曲調名一般都保留原地名。《南鄉子》就是採集於南鄉的曲調,「子」是曲子的簡稱。原來的「教坊曲」是沒有歌詞的,文人為使曲調更具娛樂性和趣味性,於是依曲填詞,最終形成了「詞」這種文學體裁的形成。《南鄉子》本是舞曲,文人配上歌詞後被後人仿效,於是就成了特定的詞調了。最早為《南鄉子》作詞的是歐陽炯和李珣。《花間集》載此調,計歐陽炯八首、李珣十七首,所詠皆是南方風物。歐陽炯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南鄉子》始作詞調另一個人李珣(約855-約930),字德潤,生於五代時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其生卒年月不詳。李珣的先祖是波斯人,其父隨唐僖宗入蜀。李珣少年時很有詩名,以秀才豫賓貢,事蜀主衍。國亡不仕。李珣詞風清婉,他作的《南鄉子》十七首寫南方風土較具特色,著有《瓊瑤集》,已佚。今存詞50餘首,載《花間集》及《樽前集》中。《南鄉子》本為單調,五代人填此調字數有增減。馮延已將原調添作雙調,成今體的五十六字體。元代馬鈺《莫思鄉·繼重陽韻》,依律即是《南鄉子》元代詩人侯善淵寫了七首《仙鄉子》,依律即是《南鄉子》,所以後人把《仙鄉子》作為《南鄉子》的別名。元丘處機有《好離鄉》詞二首,依律即是《南鄉子》,所以後人把《好離鄉》作為《南鄉子》的別名。清人蔣起榮有詞名《蕉葉怨》。 所用譜即《南鄉子》。後人將《蕉葉怨》作為《南鄉子》的別名。元代虞集將《南鄉子》和《一剪梅》二調組合而成的詞調,名《南鄉一剪梅》此詞牌以歐陽炯《南鄉子》為正體,馮延巳、李珣俱本此添字,屬添字體。這個詞牌個人更喜歡辛棄疾那首,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子 ·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鍪,音móu。兜鍪:即頭盔,借指士兵。萬兜鍪:千軍萬馬。43、卜運算元相傳唐代駱賓王作詩喜歡用數字,人稱「卜運算元」,詞家遂用為調名。(見《詞律》引毛氏云:駱義烏詩,用數名,人謂為卜運算元,故牌名取之。)駱賓王(約640~684)唐代詩人。字觀光,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人,故稱駱義烏。唐朝初期的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駱賓王自幼隨父到博昌,從師於張學士、辟呂公,七歲時賦《詠鵝》詩,被傳為佳話,時稱神童。父駱履元,曾任青州博昌(今山東濟南東北)令。可惜父親早逝,生活窘困,母親帶著他到袞州瑕丘投靠親友,「藜藿無甘旨之膳」,以致淪落為「市井博徒」。青少年時期落魄無羈的生活經歷,對他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他崇尚俠義,性格豪爽,富於反抗和冒險精神。文如其人,賓王的豪爽及俠義精神自然也現於他的文學及詩歌的創作中。青年時代的駱賓王曾在道王李元慶府中任參軍、錄事之類的小官。適逢乾封元年高宗登泰山封禪,賓王作《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因此被賜為奉禮郎,後又任東台詳正學士。咸亨元年,駱賓王以奉禮郎的身份從軍西域,正遇薛仁貴戰敗於大非川,滯戍邊塞兩年多,回到長安不久又進入蜀地,從軍姚州(今雲南楚雄一帶), 在姚州道大總管李義總府里任書記,隨軍征戰,擬寫檄文布告等。上元元年官任武功主簿,後又調任明堂主簿、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升任侍御史。此後不久因事入獄,究其因,據說為「坐贓左遷臨海丞」。《新唐書·文藝本傳》中卻記載為:「武后時,數上疏言事,下除臨海丞。」 詩人在獄中作有《螢火賦》、《獄中詠蟬》和《獄中書精通簡知己》,屢次訴說自己的冤屈。儀鳳四年改年號元調露元年,大赦天下,賓王因此得以出獄,之後又赴幽燕進入幕府。調露二年秋天任臨海縣丞,因鬱郁不得志不久棄官而去。嗣聖元年九月,徐敬業起兵揚州,以匡複李唐王朝的名義征討武則天。駱賓王加入了匡複府在其中任藝文令,此期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名揚天下。 武后讀之亦為之驚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的下落不明。史詩記載說法不一,《朝野僉載》稱:「賓王與徐敬業興兵揚州,大敗,投江而死。」《本事詩·征異》則說他落髮為僧。民間又有他在靈隱寺與宋之問聯詩的傳說。 駱賓王現存的作品,有《駱臨海集》十卷,《全唐詩》中收入其詩三卷,共一百多首。另有一說法是取自黃庭堅詞「似扶著、賣卜算」,大概是取現在賣卜算命之人的意思。據《唐宋詞學大辭典》記載,「卜運算元」有變體30餘種,這個可能是最多變體的詞調了。《詞譜》以蘇軾「缺月掛疏桐」一首為正體。宋秦湛《卜運算元·春情》因上闕有「極目煙中百尺樓」 句,因易名《百尺樓》宋僧如晦《卜運算元》因下闕首句有「目斷楚天遙」句, 故後人更名為《楚天遙》。蘇軾《卜運算元》,因上闕首句有「缺月掛疏桐」句,故後人更名為《缺月掛疏桐》;因上闕結句有「縹緲孤鴻影」句,故後人更名為《孤鴻》。宋無名氏《卜運算元》:「蹙破眉峰碧,縴手還重執。鎮日相看未足時,忍便使、鴛鴦只。 薄暮投村驛,風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葉上心頭滴。」因上闕首句有「蹙破眉峰碧」句,故後人更名為《眉峰碧》。宋無名氏酒令《卜運算元令》:「我有一枝花,斟我些兒酒。唯願花心似我心,歲歲長相守。 滿滿泛金杯,重把花來嗅。不願花枝在我旁,付與他人手。」元代道教將《卜運算元》改為《黃鶴洞中仙》。唐五代鍾輻有詞名《卜運算元慢》:「桃花院落,煙重露寒,寂寞禁煙晴晝。風拂珠簾,還記去年時候。惜春心、不喜閑窗綉。倚屏山、和衣睡覺。醺醺暗消殘酒。 獨倚危闌久。把玉筍偷彈,黛蛾輕斗。一點相思,萬般自家甘受。抽金釵、欲買丹青手。寫別來、容顏寄與,使知人清瘦。」這是最早見到的《卜運算元慢》,見於《唐五代詞》,但僅此一首。宋人的作品中有省了「慢」字的,名《卜運算元》,例見柳永《樂章集》。這個詞牌佳作無數,因了周傳雄的那首《寂寞沙洲冷》,個人最喜歡的便是蘇軾的那首: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當然,最有名的還是陸遊的那首:卜運算元·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44、賀新郎楊湜《古今詞話》記載,蘇東坡做杭州太守的時候,有一個他非常喜愛的官妓秀蘭。這秀蘭天性黠慧,善於應對。蘇東坡很喜歡她,著名的「參破老僧禪矣」的故事就是蘇軾帶她而為的。大通禪師和蘇東坡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一日,蘇東坡帶著朋友上山逛廟,其中還有官妓秀蘭。大通禪師操行高潔,人非齋沐不敢登堂,更別說女人了,大家知道大通和尚的老規矩,就在山門外面等候。蘇東坡仗著是大通和尚的老朋友,竟然帶著秀蘭先進了寺廟。大通和尚一見蘇東坡帶了一個妓女進來,一臉的不高興。顯出不悅之色,高聲念佛:「阿彌陀佛!」蘇東坡聽出了禪師內心的不滿與責怪,正想陪個不是,還沒來得及開口,大通禪師又沉著臉說:「施主名滿天下,何苦如此?來破壞老納的清規!」蘇東坡心虛,嘻皮笑臉地說:「禪師若肯把自己誦經的木魚借給秀蘭姑娘,我願意寫一首道歉詩,叫她唱給禪師。」大通禪師拿他沒辦法,搖搖頭把手中的木魚交給了東坡。東坡又將木魚遞給了秀蘭,隨即寫下《南柯子》,令秀蘭歌唱,秀蘭將東坡的詞稍加揣摩之後,便敲動起木魚,打著拍子,盈盈地唱了起來:「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借君拍板與門槌,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皺眉,卻愁彌勒下生遲,不見阿婆三五少年時。」通和尚也開懷大笑,忘了佛家的清規戒律,蘇東坡一見自己的陰謀得逞,得意地說:「今日我參破老僧禪矣。」由此可以看出蘇軾之幽默,而秀蘭天性黠慧,和隨機應變的才能,亦可見一斑,也可知秀蘭惹蘇軾喜愛的緣由了。一天,蘇東坡又在西湖中與社會賢達召開宴會,自然是高朋滿座,杭州各界達官名流紛紛前來捧場,蘇軾點的幾個官妓都到了,只有秀蘭依仗蘇東坡的寵愛遲遲未來來。在大家要求下,蘇軾也覺得沒面子,只好派人去催促,等了好一陣子她才來。蘇東坡便詢問原因。秀蘭就撒嬌著說:「我覺得這樣重要的場合,就特意洗髮沐浴,洗完後,不知道怎麼回事,感覺有些困意,就小睡了一會兒。剛睡著,突然聽到有人敲門,就急忙起來問情況,才知道是樂營的將官催促我參加宴會。並不是我有意怠慢各位官爺。姍姍來遲,並非本意,還請各位老爺原諒。」蘇東坡聽完便順坡下驢,笑了笑,說:「算了,來了就好。」但在坐的有一位府幕參軍,相當於現在的市政府秘書長吧,由於某種原因,還是不肯原諒她,現在看到秀蘭遲到,也不顧蘇東坡的面子,大發雷霆,罵秀蘭說:「肯定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不然大家都來了,就你一個人遲到?」秀蘭覺得很委屈,就極力辯白,但還是不能平息這位參軍的怒氣。」蘇東坡一看苗頭不對,就以眼色示意秀蘭。聰明伶俐的秀蘭,順手將路邊正在盛開的石榴樹上,摘了一束花,把其中最嬌艷的一枝親手送給這位參軍,其他人也紛紛出來打圓場,才勉強平息了這位參軍的怨氣。蘇東坡見冷了場,趕緊說「我作一首新詞給大家解解悶,好不好?」頓時賓客紛紛鼓掌齊聲喊「好!」於是,蘇東坡當場揮毫,立填了一詞: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又卻是、風敲竹。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稼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他將剛才發生的事,巧妙寫入詞中,即顯示了自己才學,又洋溢著十分的風雅。書閉,要秀蘭當場演唱。秀蘭當然高興,放婉嗆,撥箏琴,響遏行雲。在歌聲中,大家盡情的暢飲。另,據蘇東坡該詞的小序亦有記載:「仆乃作一曲,名賀新涼,令秀蘭歌以侑觴。」兩個記載均是說此詞名為《賀新涼》,「涼」與「郎」只是一音之轉,不知道是何人改成了《賀新郎》,而後人就將錯就錯,乾脆以「涼」替「郎」,就這樣傳流了下去,就將本曲永遠沿作《賀新郎》了。不過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卻不認同《古今詞話》的說法,他認為,蘇東坡這首詞冠絕古今,托意高遠,豈能是為一妓女所作?『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又卻是,風敲竹』,化用的是古詩「捲簾風動竹,疑是故人來」之意,而《古今詞話》卻解作『忽有人叩門聲,急起而問之,乃樂營將催督』,這是第一可笑之處;「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濃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蓋初夏之時,千花事退,榴花獨芳,因以中寫幽閨之情;而《古今詞話》卻道「是時榴花盛開,秀蘭以一枝藉手告倅,其怒愈甚」,這是第二可笑之處;蘇軾此詞乃是調寄古曲調名《賀新郎》而來,而《古今詞話》卻言『取其沐浴新涼,曲名《賀新涼》,後人不知之,誤為《賀新郎》』,這是第三可笑之處。真相到底是什麼我們已經不知道了,誰叫古時不流行寫日記呢。要是東坡先生自己把事情記錄下來,後人也不用各自腦補,爭論不休了。PS:個人也不太認同《古今詞話》那個故事,翻看原文,索隱的痕迹太濃了。就好像是我們聽到一首歌,然後根據這首歌的歌詞腦補出一個故事,寫了一本小說,沒趣得很。不過我也不認同胡仔的說法,他的第一點和第二點明顯也是自己腦補的,至於第三點,除了他,並沒有其他文獻記載有一古曲調名叫《賀新郎》,所以也難以讓人信服。蘇軾詞,有「乳燕飛華屋」句,名《乳燕飛》,有「晚涼新浴」句,名《賀新涼》,有「風敲竹」句,名《風敲竹》葉夢得詞,有「唱金縷」句,名《金縷歌》,又名《金縷曲》,又名《金縷詞》張輯詞,有「把貂裘換酒長安市」句,名《貂裘換酒》。這個詞牌沒有偏愛的詞,作罷!是記取,我感覺讀來是記取比較順,但很多詞集都是用惟有.我很喜歡李清照的詞,她有一首鳳凰台上憶吹簫,當時讀的時候就在想為什麼這個詞牌名會這麼長,求科普。。。鳳凰台上憶吹簫李清照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記取?)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看過兩個版本的這首詞,一首是惟有,一首是記取,我感覺讀來是記取比較順,但很多詞集都是用惟有.45、鳳凰台上憶吹簫《鳳凰台上憶吹簫》這個詞牌取自《列仙傳》中蕭史與弄玉吹簫引鳳的故事。這個故事我們前面講《憶秦娥》的時候提過,但既然現在要講《鳳凰台上憶吹簫》這個詞牌,少不得再羅嗦羅嗦。戰國時期,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名弄玉。弄玉不僅姿容絕代、聰慧超群,於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長吹笙,技藝精湛海內無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後,穆公要為其婚配,無奈公主堅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寧可不嫁。穆公珍愛女兒,只得依從她。一夜,弄玉一邊賞月一邊在月光下吹笙,卻於依稀彷彿間聞聽有仙樂隱隱與自己玉笙相和,一連幾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稟明了父王,穆公於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說的方向尋找,億侗尋到華山,才聞聲樵夫們說:「有個青年隱士,名叫蕭史,在華山中峰明星崖隱居。這位青年人喜歡吹簫,簫聲可以傳出幾百里。」孟明來到明星崖,找到了蕭史,把他帶回秦宮。蕭史與弄玉成婚後,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聲。學了十幾年,弄玉吹出的簫聲和真的鳳凰叫聲一樣,甚至把天上的鳳凰都引下來了。秦穆公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一座鳳凰台,這就是鳳凰台的由來。蕭史和弄玉住在鳳凰台上,一連幾年不飲不食,亦不下台。有一天,二人笙簫相和後,竟引來金龍紫鳳,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升空而去。吹簫引鳳,乘龍而去,白日升天,這麼一個美麗而溫情的傳說自然就引得後代文人墨客爭相歌誦。景龍(中宗年號)三年(709年)八月十三日,唐中宗駕臨長公主府看望太平公主,席間皇帝命臣下以此事為題作詩,當時任同平章事的李嶠便作了一首七律:主家山第接雲開,天子春遊動地來。羽騎參差花外轉,霓旌搖曳日邊回。還將石溜調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鑾絡已辭烏鵲渚,簫聲猶繞鳳凰台。因尾聯有「鑾絡已辭烏鵲渚,簫聲猶繞鳳凰台」句,後人便於此取《鳳凰台上憶吹簫》為詞牌名。《高麗史·樂志》一名《憶吹簫》。這個詞牌始見於晁補之《琴趣外篇》,最有名的則是李清照的《鳳凰台上憶吹簫·香冷金猊》鳳凰台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此詞寫於趙明誠和李清照屏居鄉里十年後,趙明誠重返仕途之時。旨在寫臨別心神,也就是作者在丈夫遠行前夕難以為別的心情,以及對別後孤寂情狀的擬想。文中的「陽關」是指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譜入樂府作為送別之曲。武陵人指的《幽冥錄》所載關於漢劉晨、阮肇入天台山採藥遇仙女的事,這裡借指心愛的人遠去,個人猜測,怕還有另一層擔心,丈夫獨自遠行,作為妻子自然會擔心他是否有「天台之遇」。秦樓指的是弄玉與蕭史所居之所,這裡借指李清照與丈夫在青州的居所。丈夫即將遠行,任憑詞人吟唱千百遍婉轉凄切的《陽關曲》也留不住。遙想當年弄玉蕭史雙雙隨鳳比翼雙飛,再看看自己,只能孤單單的留在被煙霧籠罩的「秦樓」。丈夫離開以後,詞人怕是只能終日痴痴凝望丈夫歸來時必經的路口。那份望眼欲穿的急切心情,走「遠」了的「武陵人」又豈能了解,恐怕只有那整日為伴的樓前流水,才能映出她終日倚樓的身影,印下她終日凝望的眼神。結合通篇深意,所以個人認為「惟有」較「記取」更適合。46、喝火令千餘年前的江南金陵。煙花三月里的一個傍晚,一輛秀雅的馬車時疾時緩地行駛在秦淮河畔酒肆林立、笙歌燕舞的石板街路。 清脆的馬蹄聲伴著婉轉的車鈴,在飄逸的柳絲下餘音裊裊,猶如一首韻味悠長的江南小令,溫婉中透著激越;韻律里點著豪情…… 春風微拂,車後的繡花門帘時開時合,露出了車內女子俏麗的臉龐。路旁酒樓中一位書生被美女所迷,不覺中,衝到街上、攔住馬車並大聲喊到:「請問小姐芳名?能否容小生一見?」只見帘子一挑,車內美人回道:「公子可是對我有意?」書生一愣;「當然,傾慕小姐美貌。」「那你可願娶我?」「為了小姐,情願去死。」「這倒不必。」女子說:「你過來。」近了,書生見這女子真是美得令人窒息。只見她在車中斟上一杯酒,手一揮,便有火焰從杯中燃起,且越燃越烈。「你把它喝了,我便嫁你。」書生箭步上前,接過灼手的酒杯毫不猶豫地一飲而下,剎那間,火焰隨酒灌入他的五臟六腑,瞬間失去了知覺。醒來後,已是第二天的早晨,書生見自己躺在一個溫香的閨房裡,旁邊,昨夜的美人笑靨如花:「公子誠心待我,我願與你結秦晉之好。」言罷,取來琵琶,鶯聲唱道:寒草斜陽暮,秦淮月轉廊。靡靡音色照海棠。不識巫山雨季,夜夜夢錢塘。落寞花飛遠,多情露水涼。添香研墨更神傷。無奈江南,無奈好春光。無奈堂前舊燕,相看兩茫茫「好詞!」書生不禁擊掌叫好:「請問小姐,曲子何名?」女子羞澀一笑:「隨意唱來,沒有曲名,遇見公子,欣然而已。」「哦,沒有曲名?小姐即興而為,文采飛揚,詞曲俱佳,妙哉!」書生再次擊掌叫好:「此曲雖前無古人,願後有來者,就叫它《喝火令》吧」這就是喝火令的由來。此調《全宋詞》只黃庭堅一首。喝火令<黃庭堅>見晚情如舊,交疏分已深。舞時歌處動人心。煙水數年魂夢,無處可追尋?昨夜燈前見,重題漢上襟。便愁雲雨又難尋。曉也星稀,曉也月西沈。曉也雁行低度,不會寄芳音。47、永遇樂這個詞牌名的來歷有一個憂傷的故事。唐朝有個書生杜秘書,工於填詞。他鄰居的有個小女兒叫酥香,非常美麗,也非常聰慧,所有才子佳人曲子都能吟諷背誦,特別喜歡杜秘書寫的詞。郎情妾意,私訂終身,日復一日,心生愛戀。終於有一天,她與他相見,遂成「踰牆之好」,非婚同居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被酥香家的一個僕人發現後,報告了主子。由於沒有媒妁之言,加上酥香的父母堅決反對,書生被告了官,判了刑,發配到遙遠的河朔。臨行前,他為酥香寫了一首《永遇樂》詩,酥香拿著這首詞,連唱三遍,聲竭而亡。自此後,杜秘書所創的這首《永遇樂》的曲子詞就在民間和著這個故事傳流起來,使我們今天依舊可以感同身受。後來,宋人晁補之被貶隱居東皋之時,因擔心蘇軾與其他同門,在一年的端午節,他用這個《永遇樂》的曲子也作了一首詞,取名叫做《消息》,即掛懷這些朋友們,想聽到他們的消息之意,並且將原來的宮調改為了越調。消息(同前自過腔,即越調永遇樂端午)紅日葵開,映牆遮牖,小齋端午。杯展荷金,簪抽筍玉,幽事還數。綠窗縴手,朱奩輕縷。爭鬥彩絲艾虎。想沈江怨魄歸來,空惆悵、對菰黍。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趣蠟酒深斟,菖葅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算何須、楚王雄風,方消畏暑。所謂「過腔」者,是從此一腔調過入另一腔調,僅是音律上的改變, 並不影響到歌詞句格。《永遇樂》一詞歷代佳詞甚多,但廣為稱道的自然是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我們知道,辛棄疾填詞喜歡用典,據岳珂在《桯史·稼軒論詞》中說,他提出《永遇樂》一詞「覺用事多」之後,稼軒大喜,「酌酒而謂坐中曰:『夫君實中余痼。』乃味改其語,日數十易,累月猶未竟。」從這裡可以看出辛棄疾詞用典多,是個缺點,但他能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創作態度可謂嚴肅認真。而這也正說明辛棄疾的典用得貼切自然,否則以辛棄疾這樣一位語言藝術大師,為什麼會「味改其語,日數十易,累月猶未竟」,想改而終於改動不了呢?自然是因為這些典故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能代替的。所以就這首詞而言,用典絕對不是辛棄疾的缺點。48、鷓鴣天據《填詞名解》載:詞名取自鄭隅詩「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但明楊慎《詞品》認為此說法未必確實。唐、五代詞中無此調,調始見於北宋宋初之作,至晏幾道填此詞獨多。查《全唐詩》並沒有叫鄭隅的人,恐是鄭嵎之誤。鄭嵎,字賓先,大中五年進士第。《全唐詩》里只見鄭嵎的「津陽門詩」一首,但未見「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句。也有人認為:「鷓鴣天取鄭山禺『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句」。查唐、宋、五代詩人中,也沒有鄭山禺其人。《唐宋詞賞析》此調取名於唐人鄭崳詩句「春遊雞鹿寨,家在鷓鴣天」。但《全唐詩》也沒見鄭崳其人。鷓鴣又名石雞、嘎嘎雞、紅腿雞。鷓鴣分布於雲南、貴州南部、廣西、廣東、海南、福建、浙江、安徽黃山等地區,是我國的一種珍禽,形似母雞,頭如鵪鶉,背腹部有黑白兩色相雜,腳黃色。鷓鴣的啼鳴聲為「鉤輈格磔」,俗以為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聲以抒寫逐客流人之情。唐代許多詩人都寫過鷓鴣,雖然詩人們賦予的意義不盡相同,但他們給後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如唐白居易《長洲苑》:「春入長洲草又生,鷓鴣飛起少人行。年深不辨娃宮處,夜夜蘇台空月明。」唐顧況《湖中》:「青草湖邊日色低,黃茅嶂里鷓鴣啼。丈夫飄蕩今如此,一曲長歌楚湖東南;黃陵廟,在湘陰縣北洞庭湖畔。傳說帝舜死後,二妃從征,溺於湘江,後人在水畔建黃陵廟紀念二妃。這一帶過去常作為流放之地,屈原也是被流放在此地的。此情此景、此地此詩,遊子徵人無不感嘆涉足凄迷荒水西。」唐皇甫松《竹枝》:「檳榔花發鷓鴣啼,雄飛煙瘴雌亦飛。木棉花盡荔支垂,千花萬花待郎歸。」唐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句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白居易的意象是旅人;顧況的意象是家況;皇甫松的意象是戀人;李白的意象是抒發了當時昔盛今衰的感慨。鷓鴣與杜鵑、鴛鴦、鴻雁、燕子等一樣,都是古詩詞中常見的禽鳥意象,但鷓鴣被詩人寓於的內涵卻比杜鵑、鴛鴦、鴻雁、燕子等更加豐富。在唐以後的送別詩中,人們常常用鷓鴣渲染和烘托離愁別緒。如唐代張籍的《湘江曲》:「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送人發,送人歸,白蕷茫茫鷓鴣飛。」末句寫茫茫的白蕷遮住了遠去的征帆,但遠山傳來鷓鴣的啼鳴聲深深地襯託了詩人內心的離愁和悵惘,給人以無窮的回味。鷓鴣喜歡雌雄對啼,所以詩人筆下的鷓鴣也象徵愛情。如:「鷓鴣相逐飛」(顧復);「雙雙飛鷓鴣」(李殉);「雙雙金鷓鴣」(溫庭筠)。鷓鴣叫聲悲婉凄切,後也用「鷓鴣啼」、「聞鷓鴣」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無名氏《聽唱鷓鴣》:「金谷歌傳第一流,鷓鴣清怨碧雲愁。夜來省得曾聞處,萬里月明湘水流。」清代尤侗的《聞鷓鴣》:「鷓鴣聲里夕陽西,陌上徵人首盡低。遍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在所有寫鷓鴣的詩中,要數晚唐詩人鄭谷寫的《鷓鴣》詩最為出色了。鄭谷《鷓鴣》: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鄭谷這首詩,用描寫哀怨凄切的鷓鴣聲,抒發了作者背井離鄉的鄉愁旅思,讓人彷彿置身湖邊古廟,聆聽悲凄的鷓鴣聲,觸發了許多無奈的惆悵。詩中的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僻之地,聆聽鷓鴣的聲聲哀鳴而黯然傷神。鄭谷也因此詩而被詩家譽為「鄭鷓鴣」,《唐才子傳》:「嘗賦鷓鴣,警絕」,可見鄭谷這首《鷓鴣》是如何傳誦當時了。名氣一旦大了,拜訪的人也就自然多了。當時有個著名的詩僧叫齊己,有一天帶著自己的詩稿來會鄭谷。當鄭谷讀到他的一首名《早梅》詩時,見里寫有:「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於是對齊己說,:「梅開數枝,就不算早了。」又沉吟了一會,說:「不如把『數』字改為『一』字為佳。」齊已聽了,驚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文人們知道了,就把鄭谷稱為齊已的「一字之師」。 從此鄭谷又多了一個雅號「一字師」。唐教坊曲有曲名叫《山鷓鴣》的,《山鷓鴣》又稱《鷓鴣詞》,這裡說的《鷓鴣詞》僅僅是曲調名,也就是我們說的「鷓鴣曲」。為「鷓鴣曲」而作的「歌詞」叫「鷓鴣辭」,「鷓鴣辭」也作「鷓鴣詞」或「山鷓鴣詞」。《樂府詩集》有李益《登白樓見白鳥席上命鷓鴣辭》:「一鳥如霜雪,飛向白樓前。問君何以至,天子太平年。」和許渾《聽歌鷓鴣辭》:「南國多情多艷詞,鷓鴣清怨繞樑飛。甘棠城上客先醉,苦竹嶺頭人未歸。響轉碧霄雲駐影,曲終清漏月沈暉。山行水宿不知遠,猶夢玉釵金縷衣。」顯然在李益(748—829)時代(即盛唐時期)就有了鷓鴣的音樂―――《山鷓鴣》和為《山鷓鴣》而作的歌詞《鷓鴣辭》了。《樂府詩集》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所以「鷓鴣詞」這種鄉土文化的詩歌,應該源於民間,後經唐代伶工整理或改編就成了同名教坊曲,也就有了後來的吹奏樂《鷓鴣曲》和與之相匹配的唱詞《鷓鴣詞》了。但作為詞調的《鷓鴣天》應該是始於宋代宋祁,宋祁寫成「鷓鴣詞」後,取唐人詩句「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的「鷓鴣天」三字作為題目(原詩已經散佚,已無從考證了)。這個「鷓鴣天」僅僅是題目而已,後來眾多仿效宋祁「鷓鴣詞」的人也都取「鷓鴣天」為題目,最終使得「鷓鴣天」形成詞調而流傳下來。話說宋祁的《鷓鴣天》還牽扯到一段桃花運呢。據《詞苑萃編》記載,宋祁作翰林學士時,某日,他路過京城內的繁台街時,正巧遇上了宮廷出來的車子。其中有一輛車內的宮女揭開車簾,嬌聲喚道:「小宋!」這一聲嬌喚,立刻讓宋祁神魂顛倒,但卻不敢就著她的聲音回答;畢竟作為臣子,宮裡那些即便是自己傾心的最美的女人,那也是他不敢非分覬覦的,但作為文人,他不由得對車中美人的那聲嬌呼又感到很是受用,不自禁的浮想聯翩,於是回到家後就寫了那首著名的《鷓鴣天》:畫轂雕鞍狹路逢,一聲腸斷綉簾中。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金作屋,玉為籠,車如流水馬游龍。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幾萬重。由於他詞名遠播,很快這首詞便傳唱開了,一直傳到了皇宮裡。宋仁宗知道了,追問此事,是何人呼了這一聲「小宋」,有宮女回稟道:「我以前侍侯御宴,見到宣召翰林學士,左右的人指點說那是小宋。後來在車中偶然見到,所以試了叫了他一聲。」仁宗召來宋祁,故意提起此事。宋祁自然汗流浹背,連忙磕頭直呼「罪臣該死」。誰知宋仁宗卻笑著說:「蓬山並不遠啊!」便將宮女賜給了他。看來宋祁這個「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的風流才子命不是一般的好啊。《鷓鴣天》形成詞調後,不斷發展,自然又衍生出許多別名。宋賀鑄《鷓鴣天》:「聞你儂嗟我更嗟,春霜一夜掃穠華。永無清囀欺頭管,賴有濃香著臂紗。 侵海角,抵天涯。行雲誰為不知家。秋風想見西湖上,化出白蓮千葉花。」因下闕結句有「化出白蓮千葉花」句,故名《千葉蓮》宋賀鑄《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因詞有「梧桐半死清霜後, 頭白鴛鴦失伴飛」句,因名《半死桐 》呂渭老《聖求詞》之《鷓鴣天》,名《思佳客》。宋韓淲《鷓鴣天》:「看了香梅看瑞香,月橋花檻更雲窗。不知是有春多少,玉水靈山醉幾場。閑蝶夢,褪蜂黃。盡溫柔處盡端相。珠簾十里揚州路,贏得潘郎兩鬢霜。」因上闕起句有「看了香梅看瑞香」句,故名《看瑞香》宋賀鑄《鷓鴣天》:「豆蔻梢頭莫漫誇,春風十里舊繁華。金縷玉蕊皆殊艷,別有傾城第一花。春雀舫,紫雲車。暗期歸路指煙霞。無端卻似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因上闕結句有「別有傾城第一花」句,故名《第一花》宋賀鑄《鷓鴣天》:「煙禁荒荒雨濕雲,近郊爭出滿城人。兒童藉草幾成市,杯酒沾花不覺村。 身又老,眼增明。回頭一任是紅塵。山中誰信無寒食,澗上何如且采蘋。」因上闕起句有「煙禁荒荒雨濕雲」句,故易名《禁煙》。宋賀鑄《鷓鴣天》:「雲弄輕陰穀雨乾,半垂油幕護殘寒。化工著意呈新巧,翦刻朝霞飣露盤。 輝錦繡,掩芝蘭。開元天寶盛長安。沈香亭子鉤闌畔,偏得三郎帶笑看。」因上闕結句有「翦刻朝霞飣露盤」句,故名《剪朝霞》宋盧祖皋《鷓鴣天》因下闕結句有「弄孫教子婆娑醉,歲歲疏梅入壽觥」句,故易名《醉梅花》。唐李益《山鷓鴣詞》:「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雲合,郎從何處歸。」因詩中有「錦翅鷓鴣飛」句,故後人取「錦鷓鴣」為《鷓鴣天》的別名。元王惲有詞名《鷓鴣引》,按律即是《鷓鴣天》宋韓淲《鷓鴣天》:「只唱驪歌一疊休,玉溪浮動木蘭舟。如何又對雲煙晚,不道難禁草樹秋。空脈脈,忍悠悠。綢繆終是轉綢繆。相思相見知何處,記取新歡說舊遊。」因上闕起句有「只唱驪歌一疊休」,故名《驪歌一疊》。【驪歌,是指逸詩中的《驪駒》,是一首離別時唱的歌,因此驪歌也就泛指離別時唱的歌。「疊」字的意義是重複,過去的大麴歌詞很多都是採用五、七言絕句或截取律詩四句,以反覆詠唱的疊唱方法,盡情發揮詩中意趣。「一疊」就是按原調重複唱了一遍。「三疊」就是指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個曲調變化反覆三次。如《陽關三疊》就是在陽關告別的三次疊唱。】宋賀鑄有詞名《思越人》,按律即是《鷓鴣天》(註:《思越人》也是一個調名。)宋趙令畤《思遠人》,按律即是《鷓鴣天》金馬鈺《寄呈馬運甫》等四首,名《洞中天》,注云:「本名《鷓鴣天》。」道教改《鷓鴣天》為《洞中天》。這個詞牌,自然是小山同學的最得樓主的心,那句「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不知道換了多少聲嘆息啊。鷓鴣天<晏幾道>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49、彩雲歸《彩雲歸》,最早起源於宋大麴,《宋史·樂志》:仙呂調。《彩雲歸》是宮廷音樂中以大麴形式出現的曲目,而將此曲帶到民間,改良成一種單獨曲子詞形式的,據記載,是大詞人柳永。眾所周知,柳永是妓女堆里的大才子,他許多的千古絕唱,都是為妓女而寫。而這個《彩雲歸》,自然也不能例外。柳永一生仕途坎坷,後來有人替他向朝廷求情,終於得了個餘杭縣宰的小官,他也樂滋滋赴任去。途經江州的時候,舊習不改,照例浪流妓家。於是便認識了本地一才妓,名做謝玉英。那謝玉英自是國色天香的美人,更難得的是,閨房內還有謝玉英用清秀的蠅頭小楷抄錄而成,內中詩詞一眼看來便很熟悉,翻到封面,四個字映入了眼帘,「柳七新詞」。原來是柳永的鐵杆粉絲。才子佳人的相逢,結局自不必說。此間,柳永為她寫了許多的新詞,他們就一起琴瑟相偕,你唱我和,終日親熱在一起。就這樣,恩恩愛愛的度過了十日光景,真是時光苦短,一眨眼,接任的時間到了,萬般無奈,兩個人戀戀不捨,分別的那晚,他們對月相跪,焚香盟誓。一個說:「我從此永不變心!」一個說:「我從此再不接客,只待柳郎。」第二天,抹著眼淚分別了。柳永乃是天生的風流浪子,開始還好,常念那玉英恩情,書信頻繁,淚痕滿箋地訴說著相思之苦,但時日一長,本性又顯,依舊鑽到了柳街花巷之中去尋那妓女作樂,過起了樂不思蜀的日子,哪裡還記得痴心的謝玉英呢。謝玉英也是個耿衷之人,見沒了柳永音信,很是著急,書信多催,開始還偶有信息傳到,後來竟然音信皆無,人都找不到了去處,但她還是咬著牙等待,堅持。一年過去了,還是一點音信都沒有,謝玉英徹底失望了,她知道柳永已經忘了他,忘了他們臨別的誓言。於是,她心灰意冷了,人總要活著啊!為生活所迫,她含著眼淚又開始了舊的皮肉生意,開始接客了。柳永在餘杭的三年任期滿了,要回京述職,這個時候才想到了謝玉英,他匆匆地趕到了江州,可到了居所以後,謝玉英不在,他便耐心等到了晚上,謝玉英依舊未回,惆悵之下,問了鄰居,方知道謝玉英又操舊生涯出去接客了,心中勃然大怒,題詞一首,潑墨院中花牆上,「……見說蘭台宋玉,多才多藝善賦,試問朝朝暮暮,行云何處去?」書罷,忿忿而去。那謝玉英回來,見到牆壁上柳永的題詞,大吃一驚。原來柳郎還如此想著她啊!善良的她內疚了,並沒有責怪柳永半分,而是慚愧自己未守前盟,於是,她就毅然賣掉了全部家財,匆匆趕往東京去尋柳永。人海茫茫,到哪裡去找啊,她知道柳永多在勾欄混跡,便走遍了東京妓院,費盡周折,終於在名妓陳師師家找到了柳永。久別重逢,種種情懷難以訴說,兩人再修前好。晚上,兩人攜手月下,謝玉英笛依紅唇,一曲《彩雲歸》如棄如訴地在夜空回蕩著……柳永靈犀顫動,合著曲聲,瞬間提筆寫下了一首詞:蘅皋向晚艤輕航。卸雲帆、水驛魚鄉。當暮天、霽色如晴晝,江練靜、皎月飛光。那堪聽、遠村羌管,引離人斷腸。此際浪萍風梗,度歲茫茫。堪傷。朝歡暮宴,被多情、賦與凄涼。別來最苦,襟袖依約,尚有餘香。算得伊、鴛衾鳳枕,夜永爭不思量。牽情處,惟有臨歧,一句難忘。就這樣,一首摘拍而出的詞牌《彩雲歸》就誕生了,一個新的詩詞生命就這樣呱呱的落地了。從此,他與謝玉英就在陳師師東院住下,夫妻一般地恩愛生活了起來。柳永依舊以妓者為友,穿跡柳巷,為那些最底層的人填曲作詞,做著他人眼中神仙般的日子,頹廢著歲月,消磨著時光。終於有一天,他死在了名妓趙香香家。他既無家室,也無財產,死後,陳師師等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學和情痴,湊一筆錢為他安葬。謝玉英重情重義,以妻子身份為他執幡摔瓦,東京眾妓都來為他戴孝守喪。出殯之時,東京滿城妓女都來了,半城縞素,一片哀聲。柳永,無錢無權,卻死在百姓和歌女們斷腸的哭聲中。歌女們把柳永的喪事辦得很隆重,也很氣派。為了紀念柳永,每年逢柳永的忌日,歌女們還要集中在一起召開「吊柳會」。柳永的死,雖沒有人說他重如泰山,卻是難得的幸福和溫馨。風流才子,生生死死都風流。柳永死後,謝玉英痛思柳郎,哀傷過度,兩個月後便死去。陳師師等念她情重,葬她於柳永墓旁。《彩雲歸》的故事講完了。以前我很不喜歡柳永,畢竟我是女生,對於一個流連花叢的男人是喜歡不起來的。但是後來卻又有些明白他,他的靈魂也許是只蝴蝶吧。蝴蝶戀花,天性使然。這世上的蝴蝶哪有不愛花的道理?所以他的一生都流連花叢,為美麗的花朵高誦讚歌,也留給我們後人一首又一首的絕唱。不過我想,醉生夢死的背後,其實他也有滿腹的心酸和無奈吧,所以才會嘆息一聲「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詞牌較偏僻,所填者不多。50、虞美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本意為詠項羽寵姬虞美人事,因以此為調名。虞姬,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據有關史料記載,虞姬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不僅美麗,其舞姿也是楚楚動人,還有她的雙劍,揮舞得輕盈如水、快速如風。公元前209年,項羽幫助叔父項梁起義反秦,虞子期是項羽軍中的一名戰將,而虞姬則是虞子期的妹妹,她愛慕年輕勇猛的項羽,甘願一生跟隨南征北戰。巨鹿一戰,項羽聲名遠播。不久便進入關中,自立為西楚霸王。在連年的征戰中,虞姬始終與項羽形影不離,兩人感情十分融洽。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兵困在垓下。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楚營里的將士夜晚又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紛紛逃跑。項羽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他與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聲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項羽這位一生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竟也流露出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哀嘆。看到項羽如此悲傷,虞姬凄然拔劍起舞,含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唱罷,拔劍自刎。虞姬的香消玉殞,讓項羽悲痛萬分。倉促間,他草草掩埋了虞姬。隨即,項羽率領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出,一直被漢軍追至烏江,烏江亭長勸說項羽渡過烏江,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卻說,已無顏面再見江東父老。然後,率領二十八名江東子弟兵執短兵器和殺來的漢軍再次拼殺。最終,項羽無法突圍,自盡於烏江邊上。項羽和虞姬雙雙自盡便給後世留下了「霸王別姬」的凄美故事。(想起哥哥了,嘆息~~)虞姬墓在今安徽靈璧城東,碑前有一聯為: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橫批:巾幗千秋。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純屬胡說!)這種草風吹葉動如舞,故人們又稱其為舞草。這樣英雄美人蕩氣迴腸的故事,自然被唐人列入教坊演唱了。唐代無名氏《虞美人》便是詠其本意:帳中草草軍情變,月下旌旗亂。褫衣推枕愴離情,遠風吹下楚歌聲,正三更。撫騅欲下重相顧,艷態花無主。手中蓮鍔凜秋霜,九泉歸去是仙鄉,恨茫茫。《虞美人》原有三種曲調,後來以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為韻體正聲。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千古名作《虞美人》是李煜被俘歸宋後第三年所寫的。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也是五代時出色的詞人。李煜即位時,南唐已為宋的屬國。他面對宋朝的壓力,逆來順受,想苟且偷安。975年,宋軍入金陵,俘後主,南唐滅亡。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978年,李後主被毒死,年42歲。史料記載,李煜的死也正是因為他的這首詞。978年7月7日「乞巧節」,也就李煜生日的那天,后妃們為李煜拜壽,她們在庭院中張燈結綵,備置几案,擺上酒食瓜果。這天月色朦朧,大家的心都感到很壓抑,同時也感到無比茫然和凄涼。酒過三巡,淪落在異鄉受人凌辱到 幾乎麻木的李煜勾起了對不堪回首諸多往事的苦思苦戀,想到自己的家山故國 早已物是人非,巨大的失落感就使得他心力交瘁,無窮無盡的愁恨,就像泛著 春潮的大江流水,在他的胸膛里翻滾激蕩,一首《虞美人》和淚而下。宋太宗命左散騎常侍徐鉉探望俘虜的李煜時,李煜說了「時悔殺了潘佑、李平」,被宋太宗所掌握;李煜在家「七夕命故妓作樂」,太宗聽後很生氣;李煜名詞《虞美人》中「小樓昨夜又東風」和「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流外於傳,又刺激了宋太宗。這三筆新老舊帳,有復國之嫌,宋太宗一起算,就給李煜賜牽機葯毒死了。野史傳說,宋太宗其實是為了霸佔小周后才把李煜給滅了的。史書上有記載,趙匡義曾多次強留李煜的的妻子於宮中,也就是小周后。李煜的妻子小周后是一位絕色傾城的美女,而趙匡義對她垂涎不已,念念不忘。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趙匡義強行對小周后進行侮辱的場面,居然將宮廷的畫師召來,令其寫生繪畫(變態!)。這幅畫就是有名的《熙陵幸小周后圖》。據說這幅畫1949被帶到了台灣,現保存在台灣歷史博物館。(樓主一點也不喜歡李煜和小周后,在大周后卧病在床的時候,這兩個她最親近的人居然趁機勾搭在一起,活活把大周后給氣死了,即使他們後來的命運都很凄苦樓主都沒法原諒,甚至有些覺得老天有眼,惡有惡報。唉,看來我心裡很陰暗啊~~)《樂府雅詞》名《虞美人令》周紫芝詞有「 只恐怕寒,難近玉壺冰」句,名《玉壺冰》張炎詞賦柳兒,因名《憶柳曲》王行詞,取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句,名《一江春水》這個詞牌,個人最喜歡的是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人,南宋末年著名詞人,約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進士,元兵佔領臨安後,便於江南一帶漂泊流落。元大德中(1297-1307),臧夢解等曾薦他為官,蔣捷義不仕元,隱居竹山,「抱節終身」。陳廷焯謂其「人品」「高絕」。其一生飽經戰亂流離之苦,頗富憂患意識。現存九十餘首詞,多體現人生遭際、表達故國之思。這一首《虞美人》算是把他一生都道盡了。
推薦閱讀:
※「沒門兒」和「八字沒一撇」兩句口頭禪,都是源自同一個典故
※星期制是如何起源的?
※中國古代十大名曲典故的由來(二)
※探戈甩頭的典故
※中華典故丨畏盛凌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