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創)我讀《論語 為政》「孟懿子問孝」、「孟武伯問孝」二章

我讀《論語 為政》「孟懿子問孝」、「孟武伯問孝」二章孟武伯, 孟懿子, 論語, 為政, 原創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2 y/ s* D# t8 ^6 r9 R! ^o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Q. E2 U1 O+ Ad9 `  樊遲曰:「何謂也?」4 S4 U( y" y3 X2 A0 Y$ I" K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6 f3 Y# M" ]& k& x% Z" f  : @7 t! T" u2 p. C" o$ c   --------《論語 為政篇第二》第五章# C; v. B$ ]5 K5 D3 k* q6 v; W3 a  & I4 i( F& R& _, k  孟懿子問孝,夫子何以答曰「無違」?; @: Q" Y$ D1 E; k! G  東漢王充在《問孔》一文中對這一章頗有非議。王充認為孔子回答「無違」過於含糊其辭。如果樊遲不是追問「何謂也」,簡直不知所云。所以王充懷疑連孟懿子本人都根本不知道孔子在說什麼。當局者與旁觀者都不知所云,一向喜歡特立獨行的王充從置疑孔子的說話方式進而批判孔子和他的儒學。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底蘊,就會人云亦云。甚至很可能就被煽動得大呼「砸倒孔家店」了。事實也是如此,在「文革」中,王充先生的這篇文章做為儒法鬥爭的名篇被廣為傳印。8 c6 V6 B6 w5 q) Q  我們必須要藉助一些史料,才能作出正確的理解。2 C3 [9 ?6 m# P& J) S" {  據《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記載:魯昭公聯合郈氏、臧氏囚季平子,叔孫氏家臣救季氏。孟懿子見勢不好,倒戈一擊,三家合夥把昭公趕到齊國,從此昭公客居齊國、晉國長達七年之久,最後客死異鄉。這麼長時間,魯國國內一直處在沒有國君的狀態下。其間,孟懿子還率兵攻打過昭公。在齊國的干預下,魯昭公幾次有機會回到國內,都被季氏用卑劣的手段所阻止。昭公的靈柩運回魯國後,季氏甚至不讓葬在魯國國君的寢陵裡面。直到若干年之後,孔子擔任魯國的大司寇,昭公的寢陵才得以遷葬。所以,整個事件,孟懿子都負有不可推御的責任。(註:「三桓」之中,叔孫昭子本人但未參與此事,反而回國責問季平子,最後義憤自殺)。! e/ O) A; n8 P1 P5 d# D  由此看來,孟懿子可謂不忠矣,有什麼資格問「孝」?!對於昭公生時不能「事之以禮」,死後又做不到「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無違」的真正用意。" P" f. y* n0 t# s  所以我認為:孟懿子是相當聰明的人,響鼓不用重槌敲,他很清楚孔子是話中有話,綿里藏針。孟懿子只好揣著明白裝糊塗,又怎麼會自討沒趣再往下問呢?王充先生《問孔》一文中的責難,要麼是孤陋寡聞,要麼就是嘩眾取寵。% f% _* I. e1 o/ h) G* D  關於這些史料,《左傳》、《史記》等文獻描述得生動翔實。所以最好是讀史學原著,可以「附驥尾以至千里」。我是老牛拉破車,新瓶裝舊酒。有時水摻多了不免勾兌得變了點味道。|& o% A! q8 z0 E, c; W+ E  (按:《左傳 昭公七年》載:孟僖子死的時候,囑咐孟懿子師事孔子。有論者以為孔子回答孟懿子「無違」,是暗示孟孫不要違背其父僖子臨終時的遺言。如此解聖人之言,則孔子即一俗人也。)) C; Q& E, U8 m7 |1 {" ~  |. M0 f2 & ?v$ m$ V2 B9 X6 e. Y7 u  相關摘引:8 I3 X% }: F9 K4 i" l  5 M5 B4 Z" D% `" T0 t  先讀經後讀史,則論事不謬於聖賢;即讀史,復讀經,則觀書不徒為章句。: E0 Q7 Z/ }" b. }                ——————清 張潮 《幽夢影》! T6 g6 P9 v1 F; q: b7 J   昭公奔齊8 N- ^J! l" |% w  季氏與郈氏鬥雞,季氏芥雞羽,郈氏金距。季平子怒而侵郈氏,郈昭伯亦怒平子。臧昭伯之弟會偽讒臧氏,匿季氏,臧昭伯囚季氏人。季平子怒,囚臧氏老。臧、郈氏以難告昭公。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平子登台請曰:「君以讒不察臣罪,誅之,請遷沂上。」弗許。請囚於鄪,弗許。請以五乘亡,弗許。子家駒曰:「君其許之。政自季氏久矣,為徒者眾,眾將合謀。」弗聽。郈氏曰:「必殺之。」叔孫氏之臣戾謂其眾曰:「無季氏與有,孰利?」皆曰:「無季氏是無叔孫氏。」 : k# b. WQ9 ~# A}0 U* I( a: T    戾曰:「然,救季氏!」遂敗公師。孟懿子聞叔孫氏勝,亦殺郈昭伯。郈昭伯為公使,故孟氏得之。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己亥,公至於齊。. L0 J+ m2 l: d2 V% A: G   ——————《史記 魯周公世家》, `/ X: k7 a2 ?8 l, s   孟孫伐鄆T" f" 7 E8 x7 V  孟懿子、陽虎伐鄆。鄆人將戰,子家子曰:「天命不慆久矣。使君亡者,必此眾也。天既禍之,而自福也,不亦難乎?猶有鬼神,此必敗也。烏呼!為無望也夫,其死於此乎!」公使子家子如晉,公徒敗於且知。$ p0 V% p! w8 }. R1 X$ G   ——————《左傳 昭公二十七年》+ f1 p5 B; H! P0 ^6 k8 ]. G   昭公之喪4 a8 z) g1 {8 @( O) N7 l" w. w  六月癸亥,公之喪至自乾侯。戊辰,公即位。季孫使役如闞公氏,將溝焉。榮駕鵝曰:「生不能事,死又離之,以自旌也。縱子忍之,後必或恥之。」乃止。季孫問於榮駕鵝曰:「吾欲為君謚,使子孫知之。」對曰:「生弗能事,死又惡之,以自信也。將焉用之?」乃止。 秋七月癸巳,葬昭公於墓道南。孔子之為司寇也,溝而合諸墓。4 r9 I8 O4 K/ _" N# u: K, L   ———————《左傳 定公元年》1 v5 A8 n[$ al" V  / A, a/ j$ J! d: S# k, u   王充非孔4 d) }" ~+ e8 S, 1 R2 {* y  孟懿子問孝。子曰:「毋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毋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f5 p/ t" {" X+ d/ z  問曰:孔子之言「毋違」,毋違者,禮也。孝子亦當先意承志,不當違親之欲。孔子言毋違,不言違禮。懿子聽孔子之言,獨不為嫌於無違志乎。樊遲問何謂,孔子乃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使樊遲不問,毋違之說遂不可知也。懿子之才,不過樊遲,故《論語》篇中不見言行。樊遲不曉,懿子必能曉哉? 5 p, k: Z) C$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武伯善憂父母,故曰「唯其疾之憂」。武伯憂親,懿子違禮。攻其短,答武伯雲「父母,唯其疾之憂」,對懿子亦宜言難水火之變乃違禮。周公告小才敕,大材略。子游之大材也,孔子告之敕;懿子小才也,告之反略。違周公之志,攻懿子之短,失道理之宜。弟子不難,何哉?如以懿子權尊,不敢極言,則其對武伯亦宜但言毋憂而已。(但)〔俱〕孟氏子也,權尊鈞同,(形)〔敕〕武伯而略懿子,未曉其故也。使孔子對懿子極言毋違禮,何害之有?專魯莫過季氏,譏八佾之舞庭,刺太山之旅祭,不懼季氏增邑不隱諱之害,獨畏答懿子極言之罪,何哉?且問孝者非一,皆有御者,對懿子言不但心服、臆肯,故告樊遲。 9 w3 w+ b! k6 ~, R: G   —————王充《問孔》1 c& @, h0 n0 _$ o4 j6 b+ {5 N# |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7 G: A6 k" y7 e5 P! a   ----------《中庸》 # Q" ^2 B9 X8 ?) q# }0 V         + U( d) I6 h" H8 P1 W

) X, q% s4 B2 n, N; y6 |& bT, p0 A% Z " ?$ v2 YG3 y, e. z, a4 v8 O; K/ a% @; t1 V: k" ?. d- x5 k4 L. X1 M% G0 L: `$ X1 B3 R " Z4 R% R; I. F3 7 Y$ ]) c4 q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T) }6 z# E( Z9 X  $ p5 |) K6 p/ [2 w   --------《論語 為政篇第二》 第六章0 e7 U3 C7 h/ ~" r$ L9 m( n  ; ]) ~; ^1 e# t  5 r1 m1 B_% K* j9 {! g9 P  一、「父母唯其疾之憂」。到底是說父母擔憂子女,還是說子女擔心父母?" M7 MD# B6 r, f& `  如果望文生義,一般理解為:我們要經常擔心父母的身體健康,以他們的疾病憂心。這樣就是「孝」。+ p5 vu& ~6 o* x  我以為本章應該理解為:做兒女的,除了生病,盡量不要讓父母為自己擔心。這才是更高境界的「孝」。假如是兒女擔心父母身體健康,那麼按照文言文的語法習慣和表達方式應當為――――7 d9 h/ E* s- l% v4 P  孟武伯問孝。子曰:「唯父母之疾是憂」。6 : k8 D: E: w( L1 i4 S. a$ w" y  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做子女的不讓父母擔憂操心就是孝順的表現。但是疾病卻不完全是人力所能左右的,故而夫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Q{$ P& t& : H8 {8 l* D  其實,兒女盡孝道的內容有很多,孟武伯問孝,孔子何為偏偏只說「做兒女的除了生病最好不要讓父母為自己操心擔憂」?9 u: M4 h4 _5 [6 S3 H: I* Z  起初我猜測一定與孟武伯的所作所為有關。後來讀《左傳 哀公十四、十五年》,果然找到事證:孟武伯在年輕時候,曾經干過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成邑是孟孫的世襲封地,孟武伯(當時還未繼位,故《左傳》稱之為孟孺子)想要在成地養馬,成邑的長官(公孫宿)不答應,孟孺子一怒之下,大耍少爺脾氣,帶著隨從想要偷襲成邑,這種小兒科的遊戲當然以失敗而告終。可孟孺子還是余怒未休,等到成邑的使者到孟懿子那裡彙報工作的時候,孟孺子把使者鞭打了一頓。不久,孟懿子就死了(也可能是被這個不爭氣的兒子氣死的),孟孺子不讓成邑奔喪的人進來弔孝臨哭。人家向新主人表白忠心,表示願意聽從驅使,少爺也不答應。孟孺子搖身一變,成了孟武伯,成邑大夫公孫宿擔心受打擊報復,就以成邑叛變到齊國。# E" v: h0 q2 Z6 m- G  僅僅因為養馬不成,就激起這麼大一場變故,孟武伯此人的品行就顯而易見了。. L$ V7 D( h& R  二、上下章關聯:$ u1 g! # M* |6 b  第五、六章是父子「問孝」。6 u* b6 i" j( W* J  上章「問孝」的孟懿子是本章孟武伯的父親。二者絕非一時一地,《論語》的編排者把這兩段放在一塊是用心良苦的。父子倆問同樣的問題,孔子的回答似乎是「大相庭徑」。1 l0 w0 ]" U* o9 t7 H8 Y; Z  歷史不是簡單的重複,有時卻驚人的相似。當年孟懿子夥同季平子把魯昭公逐出魯國,後來孟武伯夥同季孫氏、叔孫氏攻打哀公,致使哀公外逃,死於道路。(見「摘引」《左傳 哀公二十七年》)。這個時候,孔子已逝世十一年。但《論語》的編纂者耳聞目睹了這段歷史,故而把「孟懿子問孝」與「孟武伯問孝」放在一起,一前一後,相映成趣。% V$ z4 R% R( T9 W- ?) V. }, |" i2 g$ F  " |* f6 k% W4 B2 K/ B& M  相關摘引:3 B6 {7 T3 x. VE( {) O% O8 I- s- T4 h   逼反成邑* C& T6 V" E9 F8 u6 F5 y; S  初,孟孺子泄將圉馬於成,成宰公孫宿不受。曰:「孟孫為成之病,不圉馬焉。」孺子怒,襲成,從者不得入,及反。成有司使,孺子鞭之。1 q+ B( N! w$ T- L7 r# T3 {" g) z) i  秋,八月,辛丑,孟懿子卒。成人奔喪,弗內。袒免,哭於衢。聽共,弗許。懼。不歸。* l" _7 Z* q; N/ A! d! f, _  十五年春,成叛於齊,武伯伐成,不克,遂城輸。9 ?* H" S% t8 E2 q" Kr3 [" s               ————《左傳 哀公十四、十五年》+ r# Z: X. M( ~! _: F  $ }& g6 g0 X. j" O8 H. }4 m- r1 ?! Z3 G   君臣交惡8 Z0 c) b3 w# |  六月,公至自越。季康子、孟武伯逆於五梧。郭重仆,見二子,曰:「惡言多矣,君請盡之。」公宴於五梧,武伯為祝,惡郭重,曰:「何肥也!」季孫曰:「請飲彘也。以魯國之密邇仇讎,臣是以不獲從君,克免於大行,又謂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飲酒不樂,公與大夫始有惡。 : ?" P; j( R* c" F4 j/ f                ————《左傳 哀公二十五年》0 V* I( T; X; |7 Q  4 |; yR8 B! ^# |  (康子,名肥。孟武伯,名彘。彘,就是豬。我們知道,古人對於起名字是很講究的。從古至今豬都是貪婪、好色、骯髒的象徵。堂堂世家公子,偏偏用豬來命名,本身就是一個問題。)1 s, P/ |1 F4 b^* V0 n  m" F0 g0 d* 7 A" d   起名的學問% u" R3 }" X7 j8 Xz# m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禮舉之,接以大牢,卜士負之,士妻食之。公與文姜、宗婦命之。9 d9 O: a9 K6 V5 U5 [9 b2 E$ o  公問名於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與吾同物,命之曰同。」5 Z8 B/ r2 u! [6 l   ————《左傳 桓公六年》+ x2 H9 b2 x" {+ z& R! _4   (孟武伯以「彘」為名,很可能是小時候體弱多病,其父孟懿子就為他取了個賤名,以圖好養活。就象現在農村也有這個習俗,為兒子取名叫阿貓阿狗(比如狗剩子)之類。孟武伯當公子哥的時候不但身體不好,心理也不夠健康。大概常常招惹是非,闖了不少禍。等到繼承了爵位,有權有勢,昔日小打小鬧的孟武伯,所作所為比他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1 o# {, }1 ~7 _& i1 |8 dY2 ~  上面所引的《左傳》,就是用名字來相互開玩笑,結果玩笑開得有些過,激化了君臣矛盾。孟武伯問郭重:「你為什麼長得這麼肥?」聽了這話,季康子不高興了。因為他名肥。於是反唇相譏說:「還不是豬肉湯喝得太多了。」魯哀公趁機說:「一個人常常自食其言,能不變肥嗎?」於是君臣之間幾乎撕破了臉皮。這件事成為後來哀公被逐的一個導火線。在對付魯君的時候,肥和彘迅速忘掉不快,鑽到一個褲襠里去了。: K" J5 N8 ]v4 w3 H9 A" j  如果這個推斷成立,本章的意思就更為清晰:孔子說做兒子的除了生病,就不要再讓父母為他操心。所以,孔子對於孟武伯的批評是相當嚴歷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孔子的眼光也相當獨到,預見到孟武伯絕不是什麼好鳥,不懂得孝順父母的人,對於君主還什麼事做不出來呢?)9 v* w4 ~& ~/ z* |4 _; G  魯哀公不甘心受制於人,就想藉助越國的力量先發制人,最終象他的伯爺爺(魯昭公)一樣逃出魯國客死他鄉:, ^* _9 w+ w) z" j2 n   哀公奔越0 p( v/ q" z) v$ u* r  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間。公游於陵阪,遇孟武伯於孟氏之衢,曰:「請有問於子,余及死乎?」對曰:「臣無由知之。」三問,卒辭不對。公欲以越伐魯,而去三桓。秋八月甲戌,公如公孫有陘氏,因孫於邾,乃遂如越。國人施公孫有山氏。 3 z: h. l" aL; L; |              ————《左傳 哀公二十七年》( r/ G- N+ ^" t" l/ |  剛強直理曰武。, S" ZU8 x+ m" P0 _- ?" [                 ————《謚法》3 I; z: n+ CF6 g. h- ? 0 ?" @6 ]; |: ]% y. @0 j   誰為誰憂?/ M& i7 }* N$ ~5 R; n, U0 ~  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謹矣,豈不可以為孝乎?" o& ^0 k% K. F  (附疏:馬融曰:「言孝子不妄為非,唯有疾病,然後父母憂之耳。」)+ J; T+ d5 `" G8 ~   —————朱熹《論語集注》$ M% |; g+ P% }1 a: `  (雖然我比較討厭朱熹,但不得不承認,他對這一章的註解――――很可能是抄襲馬融的見解――――還是準確的。), t" o0 B+ n0 b$ c; b- u0 Q

推薦閱讀:

[個人專集] 【秋韻雨思】2013-46原創--嫻靜短袖
【轉載】多象定一象的實戰意義(原創)
【原創】眸子里那潭清水 你把它給了我
什麼才是真正的床位風水?(原創)

TAG:原創 | 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