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軍力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嗎?
為了避免歧義,在討論有關古代軍力變化時,只說中原軍力,而不用中華軍力這樣的詞。有些問題一下子說不清楚,比如史書上說匈奴是夏人的後裔,那麼他們也就是華夏之一部分,中華軍力也就應包括他們的軍力,這真說不清楚了。
軍隊是為了打仗的,軍力的強弱,只有交手了,才能看出。討論秦軍和羅馬兵團哪個更厲害,和關公戰秦瓊類似,不可能得出嚴肅結論。從秦朝至明末清初,中原都和北方民族有作戰的記載,彼此相互當作參照物,也許是合適的。
中原軍隊和北方民族間戰爭,曾有過兩千多年的歷史,如想得到有歷史規律性的看法,就不宜於只用某一勝仗或敗仗來概括一個時期,而需要宏觀的看事物。
不宜拘泥於個別帝王將相的錯誤。例如隋煬帝楊廣失敗並不代表中原軍力下降,靖康年間宋欽宗的決策也是極為稀奇古怪,不可理喻,土木堡的明英宗及王振等等,有這樣的總指揮,任嘛軍隊都得失敗。有些突出人物的出現,是有偶然性的。像孱弱的蕭梁出陳慶之這樣的人物(網上似對他頗為追捧),根本就不能作為改變軍力水平高低的依據。
從宏觀趨勢上講,古代中原軍力可分為三個大階段。
有絕對優勢的第一階段,大約從秦至西晉初;有部分優勢,約從南北朝到唐末,是為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無優勢,從北宋後期至清。
有絕對優勢的第一階段,
中原軍力佔有優勢,特別是在騎兵控馬能力提高後(這應該是在衛青霍去病時的事吧)。其實,在此之前,也是佔有明顯優勢的。匈奴只能入塞搶掠,漢軍一出動,就跑,雖然漢軍追不上,不能消滅,但卻不代表漢軍軍力不行。
漢文帝時的晁錯,講到漢軍有五長處,其中最突出的是軍器,如輕車突騎,勁弩長戟,堅甲利刃等都比匈奴強。
事實上,當時鋼鐵冶煉水平是北方民族望塵莫及的。炒鋼、百鍊鋼、灌鋼等技術都是在漢朝時發明和發展起來的。這些技術很快就用於製造武器,因而,軍力會佔有明顯優勢。
西漢陳湯曾說:「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這說的胡人應是指西域人。但中原軍隊當時對各方面的對手都佔有兵刃之利。
此外,北方民族還沒有文字。這樣,在軍隊的組成上只能鬆散的、訓練上只是馬馬虎虎的,且無法做出稍複雜些的軍事計劃,甚至較複雜的軍令也很難發出,至於軍事計謀的傳承和發展,都會受到很大限制。這種落後的文化,必然對軍力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占絕對優勢的標誌事件是:
衛青、霍去病、竇憲等先後大勝匈奴,後來,曹操、司馬懿等對北方的作戰都佔有優勢。
兩漢期間,有不少英雄人物只帶很少量的軍力,就能到遙遠的西域去立功封侯。例如:
傅介子,殺了樓蘭國王,幾句硬話,該國就不敢亂動,讓他把國王的首級帶出。
段宗會,小烏孫亂,段會宗率三十弩兵至其國,手刃其太子番丘,平定其亂。
馮奉世,以使者身份路過,恰莎車國王叛,就發動一些其它國家的兵,攻城,逼莎車國王自殺。
最著名的是人們熟知的班超。東漢時人。他率三十六人使團,出使西域,平定了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帶)、于闐(今新疆和田一帶)、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帶)等國。以後在西域三十多年,使西域五十多國得到安寧。
這種優勢極為突出,容易使人想起西班牙以數百人征服中南美洲大國和英國人以不多的人就降服非洲的國家的事。雖然其事在性質上有不同,但作戰雙方文化技術上的差距卻有相類之處。
第二階段,南北朝、隋、唐。
這一階段也有一些令人發醒的事件產生。
馬鐙應該是確證騎兵成熟的最重要的標誌之一,真正意義上的馬鐙實物出土於遼寧省西部馮素弗石槨墓中,不屬中原。馮素弗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天王馮跋的弟弟,是鮮卑化的漢人,據史書記載死於公元415年。雖然不能由此推論說馬鐙是在這個時間和地點發明的,但是這個卻能作為一個有力的證據,支持北方在騎兵的裝備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不能說,五胡十六國及以後,中原騎兵的裝備優於北方少數民族。
另一個必須注意的是一項重要的鍊鋼技術——灌鋼的成熟,也不是只出現在中原。灌鋼技術發明於東漢晚期的中原,在南北朝時發展成熟,且是南北方几乎同時發展。作為發展灌鋼技術的標誌性人物是北齊的綦毋懷文。綦毋是個漢族的復性,但此姓中也有些來自匈奴。且不論綦毋懷文的族屬,不論怎樣說,綦毋懷文是北齊官員,而北齊是由鮮卑化的漢人高氏統治的。也就是說,軍工最重要的材料鋼是南北方,在漢族和北方民族(包括鮮卑化漢人)的統治地區同時發展成熟的。
雖然中原的手工業基礎要比草原民族強很多,但是,北方的草原民族對武器的重視多高於中原人,所以,我們恐怕不能再說,中原的軍事裝備明顯的優於北方游牧民族。
中原人仍有一項明顯優於北方民族,這就是文字。
鮮卑人雖然在十六國以後,有著不俗的表現,但他們是沒有文字的,這對他們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也包括軍力發展在內。
這一階段中,北方少數族已經有了佔領中原相當大地區的力量,但是,想要徹底打敗中原人,仍是不可能的,反過來,中原人還有力量可以徹底打敗他們,使某北方民族不再出現在歷史長河中。這應歸於文化發展的水平吧。
第三階段中原不再在軍力上佔有優勢,這是在北宋覆滅以後。
這時也有幾個事件是很值得注意的。
一是雖然火藥的發明和最初使用於戰爭是在中原實現的,但有些火器卻是在北方民族統治下發展起來的。.例如現在發現的最早的金屬材質火銃就是在元朝時製造的,而火銃的出現使火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雖然從記載上看,宋金、宋元等戰爭中,火器的配備比例甚低,其作用似也並不大。但火銃在蒙古人統治下首次出現,可以說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兵器不但不再明顯落後於中原,甚至可能更先進。應該說,這是一個顛覆性的事件。在成吉思汗的軍隊佔領中原之前,曾滅西夏、花拉子模,橫掃歐亞大片領域,說這時他們的武器仍落後,或其先進武器都是從中原走私過去的,就毫無道理了。
另一個大事就是多個民族都在創造自己的文字,例如契丹大字與小字、西夏文、女真大字和小字、蒙古文(先後有兩種)等。這不僅使他們的政令軍令可以更有效,有了更強的組織能力和統治力。
至於從軍人的體質、軍隊的動員能力、對戰馬的操控力及騎射技術,從第一階段始,北方民族就不弱於中原。
這樣,從軍力主要方面說,中原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明顯佔優的了。
中原軍隊有時可以打敗他們,而他們不僅可能打敗中原軍隊,而且可能徹底打敗中原軍隊,滅掉中原王朝。
從一方面看,似乎中原軍力在下降。但如果設想一個不可能發生的場景,由徐達率明朝軍隊,李靖率唐朝軍隊,再由一位,比如說是衛青率領的漢朝軍隊,交手一番,比一比看誰最強。如果除去天時地利等客觀因素,假定幾位統帥的戰略戰術能力都相當。那麼,很可能是徐達最強,因為他的部下已經有了火銃;李靖次之,衛青最差,因為漢朝的鋼材的水平是比不上唐朝的。在漢朝,鍊鋼技術正在大發展期,雖然貢獻很大,但尚未完全成熟。此外,千多年來戰役指揮、攻防計謀等都在發展。
這樣,三個階段中,軍力在對北方民族最佔優勢的時候,反而較弱,而軍力已經對北方民族無優勢可言,和中原古代相比,反而最強。
這樣討論軍力強弱變化大趨勢,只是大而化之的討論,不涉及各朝代的,乃至皇帝等統治者的國策。至於較短的時期里,如幾十年範圍里,中原或中國軍力強弱變化,那就得具體細微的分析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原人在秦漢時最為強悍,有著「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精神,而後世卻沒有。民族性強悍與否,是個很複雜的問題。當有力量輕易的壓服周遭群體時,就很容易表現出極強的自信。漢朝人,還有後來的盛唐時人表現的是自信,難說是強悍。對此的討論超出了本文範圍,只想舉一事,說明不宜將民族性看得太簡單:1950年和美軍在朝鮮浴血奮戰的志願軍,其中相當部分士兵及低級軍官是解放戰爭中由國軍中俘虜過來的;國軍的敗退是大家都知道的,且有些還是1944年對日軍大潰退的老班底。從民族性上強悍或孱弱說明這些,恐怕不容易吧。
如果認為漢族人,從秦漢至明清民國,是從強悍到孱弱的不斷蛻變,還需要拿出能令人信服的證據才好。當然反過來說更沒有證據。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玉器發展史(三
※秦檜:中國古代第一冤
※出謎語的格式有哪些?古代人出謎語,有很多講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胡可先:論宋末的杜詩學
※皇帝為什麼不多生孩子,最後選擇優秀的孩子即位?
TAG: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