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橋許家(7)【修改稿】

7、元朝許衡墓

7(2)許衡故事

(7)沿襲

(2011年12月18日)

炎黃華夏祖,

元代魯齋昌;

廿二承孫撰,

黃橋許姓綱。

世系

黃橋許姓的淵源,有家譜記載的,可以上溯到元朝的許衡。

依許姓分支「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推斷:洛陽、新鄭這支許氏,當屬文叔直系後裔

現在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文字是:「以泰和九年九月生衡於新鄭縣。」 金泰和九年(即金衛紹王大安元年、宋寧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己巳月丙寅日(即四月初三、公元1209年5月8日)出生於南京路鈞州新鄭縣陽緩里(今新鄭市辛店鎮許崗村),許衡八歲入鄉塾,勤敏好學。十餘歲,從舅父當縣吏者習吏事,金朝興建宣宗陵,徭役繁重,衡協助舅父分辦,見民生困苦,而為吏者猶須承命督辦差役,遂不願為吏,決意求學。但這時金朝在蒙古進攻下已瀕於崩潰,人民顛沛流離,無從求師指授,遂依父母之命從占卜術士學習占候之術,以為戰亂中避難計。衡於占者之家見《尚書疑義》(疑即孔穎達正義),抄錄而歸,從此著意研習儒家經典。隨後離開新鄭,開始了在全國各地的求學講學,從事科學文化研究,國家行政管理等。

許衡逝世後, 公元1304年,他的門人鄭沖霄為新鄭尹,在縣城南街建祠立碑紀念許衡,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縣令石曰琮重修祠三間,內設像,題「元代一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邑人在辛店鎮許崗村立碑「許魯齋故里」。

現辛店鎮許崗村居住的許姓大都是許衡次子許師遜的後裔。

由此可知:許衡乃新鄭人,現在位於新鄭市辛店鎮東南2.5公里處的許崗村,就是包括黃橋許姓在內的眾多許姓的老家。

黃橋村現存的許家家譜記載,黃橋許家當屬元朝許衡十六世九株的後裔。

許衡的祖父曰成符

許衡的父親曰,排行老二(兄廣,弟榮)。因戰亂等「避地河南」,之後以此地為家。有資料記載——

許衡祖籍沁陽沁北村(今沁陽北魯村)。巜許文正公遺書》存《病中有感》詩曰:

十載天漄客寄身,今年憔悴不堪聞。病來與死傳消息,老去無家遺子孫。

故里歡游頻入夢,春城凝眺獨消魂。如何借我知音力,五畝歸耕沁北村。

《許衡軼聞故事集》雲:元初戰亂,許衡父母遵其父命,離開沁北村,逃難至新鄭陽緩里.(今許崗村),生下許衡,他二十多歲後返回沁北村…晚年定居。至元十八年卒,年七十三,卒葬於焦作李封村,卒後追封魏國公,謚文正。

許衡逝世33年後,元仁宗皇帝下旨為許衡建魯齋書院(位於今東關八仙庵以南),《元史·卷二十五·本紀第二十五· 仁宗二》記載:「延祐元年(1314年)·五月甲寅朔,戊寅,京兆為故儒臣許衡立魯齋書院,降璽書旌之。」

許文正公祠,共有6座,分別位於許衡故里焦作市中站區李封村,沁陽市原懷慶府縣學西側,河北大名縣原大名府城中,新鄭縣城中,新鄭縣許崗村,博愛縣陳范村。

後,公五世孫驁,明初,自焦作李封村遷居洛陽司馬庄,清嘉慶末年,族人同心協力建成許文正公祠。兩百年來,香火不斷。公元2017年12月1日,該祠入選洛陽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衡墓」,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李封三村南3公里偏東的許氏墓群中。

墓座北朝南,墓冢高9米,冢前有石碑,碑上刻有"元儒許文正公之墓"八個字。再前面,有分列在兩旁的執笏翁仲兩對。翁仲南邊,有青灰磚釋奠堂3間,釋奠堂里放有石案。釋奠堂向南,有高大的碑樓兩座,裡邊都有龜負蟠龍頭的石碑,前為乾隆御祭碑,後為歐陽元撰文的神道碑。神道碑兩旁有人、馬、羊、獅子、老虎石刻六對,石刻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個300多畝墓地松柏茂密……

:(1209~1281)是中國元代傑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學家和思想家。他曾在多個領域具有很深的造詣,有《中庸直解》、《大學直解》等著述,後均收入《魯齋遺書》中。明人孫承恩贊之曰:尊聞行知,潛心聖道,豈惟堂基,已及閫奧。司馬篤實,伯子粹純。考亭之後,見字一人……清康熙帝讚辭——大儒之生與君相等,應運乘時月輝日炳。出處皎然頑廉懦警,致君澤民非竇非徑。

衡,字仲平,懷之河內人也,元朝理學家。元世祖即位後,與劉秉忠等定朝儀官制,為元統治者 策劃「立國規模」。與劉因、吳澄並稱為元朝三大理學家。

據說,許衡學宗程、朱,博覽多通,非常善於教書,所以跟隨他受業的學生也十分多,他教書所在的「魯齋」,終日弦歌不輟,是為人師表者的最佳典範。

許衡治家以勤儉為本,讀書為道義足貴,立身須儉潔自守,品學兼優,後人至今猶盛傳「許衡不食梨」的故事。原文如下——

許衡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人所遺,一毫弗義弗受也。庭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人花之如此。(【注】花:化,教化、感化。)

許衡生有四子:師可(魯齋公長子)、師遜(次子)、師孚(三子)、師敬(四子)。

據宗親發來的資料,許衡之後的世系順序應為——

許文正公世家譜世系派次表

先祖:通

一世:衡 二世:師三世:從 四世:祖 五世:志

六世:驥 七世:信 八世:泰 九世:世 十世:宗

十一世:一 十二世:允 十三世:千 十四世:圖 十五世:達

十六世: 九

十七世: 天

十八世: 廣

十九世: 聞

二十世: 征

二十一世: 傳

二十二世: 繼

二十三世: 昭

二十四世: 來

二十五世: 慶

二十六世: 毓

二十七世: 衍

(註: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許衡十四世孫達志謁孔林,聖公贈其十字:「廣、聞、征、傳、繼、昭、來、慶、毓、衍」,作為後人派次。2005年,《許文正公世家譜》續修人員往曲阜朝拜至聖先師,「曲阜孔子世家譜研究中心」贈二十字:「建、昌、敦、欽、煥、修、懋、信、道、念、紹、隆、純、令、德、安、定、景、瑞、賢」,作為派次用字。)

二十八世: 建(夢)(註:括弧內是老輩分) 二十九世: 昌(丙)

三十世: 敦(多) 三十一世: 欽(應) 三十二世: 煥(暑)

三十三世: 修(錢) 三十四世: 懋(漢) 三十五世: 信(功)

三十六世: 道(成) 三十七世: 念(林) 三十八世: 紹

三十九世: 隆 四十世: 純 四十一世: 令

四十二世: 德 四十三世: 安 四十四世: 定

四十五世: 景 四十六世: 瑞 四十七世: 賢

新鄭的許氏家族排序(從8世開始)是——泰世宗一允,千圖達九天,廣聞征傳繼,昭來慶毓衍,孟秉鐸英柱,漢虔恭程林,五洲生祥瑞,華夏龍滕雲……(錄之,以供參考)

我們黃橋許家的家譜1世,從許衡算起,已有20多代。以下排序,是我花了不少功夫,從家譜中摘錄出來的——

1、衡 有四子:師可(長子)、師遜(次子)、師孚(三子)、師敬(四子)。

2、師遜(次子),有一男:名從憲。

3、從憲,有二男:崇祖(長子)、順祖(次子,二男)。

4、順祖,有二男:忠(長子)、(次子,二男)。

5、,有二男:(長子,一男)、昭(次子,乏嗣)。

6、,有一男:(二男)。

7、,有二男:泰虛(長子)、泰空(次子,一男)。

8、泰空,有一男:世澄(二男)。

9、世澄,有二男:宗周(長子)、宗殷(次子,一男)。

10、宗殷,有一男:一貫(二男)。

11、一貫,有二男:允道(長子,一男)、允遵(次子)。

12、允道,有一男:千海(二男)。

13、千海,有二男:文朝(長子,一男)、文獻(次子,乏嗣)。

14、文朝,有一男:達辰(二男)。

15、達辰,有二男:九株(長子,三男)、九林(次子)。

16、九株,有三男:克型(長子,一男)、克勤(次子)、克儉(三子)。

17、克型,有一男:廣松(二男)。

18、廣松,有二男:聞瑛(長子)、聞琢(次子,二男)。

19、聞琢,有二男:征科(長子)、征弟(次子,四男)。

20、征弟,有四男:清彥(長子)、清泉(次子)、清玉(三子)、清儒(四子,三男)。

21、清儒,有三男:建業(長子)、俊業(次子)、近業(三子,三男)。

22、近業,有三男:樹人(一男一女)、樹強(次子)、同甫(三子)。

23、樹人,有一男:長安,一女:聰聰。

24、長安,馨予(女)……

我寫的《黃橋許家》,多記述許衡20代子孫以後的事情,因離開家鄉較早,諸多記憶,支離破碎。望家鄉有識之士酌情增補。

我們22代許近業以後的一家人,背鄉離井,定居在外,家鄉父老諒難詳知,故僅將一家脈絡大體梗概,附錄於下:

許近業三男二女,妻子楊桂花。

長子許樹人,妻子侯松筠。兒子許長安,女兒許聰。

長女許淑雲,丈夫謝柏茂。兒子謝軍,女兒謝靜。

次子許樹強,妻子龍光碧。女兒許梅。

三子許同甫,妻子顧秀勤。兒子許寶安。

次女許淑珍,丈夫金柏強。女兒金桔。

許衡的後裔,據有關記載,分布如下:

一、湖南茶陵一帶的許從宗後裔

根據湖南化工研究院退休副總工程師、應用化工研究所總工、研究員許長連(譜名信之)先生向許衡家譜編修小組饋贈的《雲陽許氏六修族譜》(一套兩冊)記載,現居住在湖南茶陵、湘潭和安仁一帶的許瑞凝(穎振)後裔,是許衡第六個孫子許從宗的後代。

許從宗,元順帝時人,是許衡的小孫子,即許衡第四子許師敬的第三子,字希魯,元順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夏四月,元順帝為表彰許衡尤其是許師敬的治國安邦之功,特別錄取任用許從宗為章佩監異珍庫提點,後許從宗又擔任工部侍郎、集賢學士、河南按察使、禮部尚書、正議大夫等,其夫人姚氏、劉氏卒後均合葬在許衡墓西側孫子輩的墓處,上書「正議大夫墓」。

《雲陽許氏族譜》記載,湖南茶陵(雲陽)許氏,堂號友讓,郡號高陽,一世祖許瑞凝(穎振)是許從宗之子,明初許瑞凝創業茶陵七都,為雲陽開基祖。瑞凝字穎振,元代元順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生,幼習武,後中武進士,元末隨明太祖起壕梁,封為右府都督,鎮守潭州,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棗子園,蒞任湘潭,次任茶陵,明成祖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卒,子三,長子魁志居茶陵,次子魁文徙湘潭,三子魁時徙安仁。雲陽許氏從四世排行字輩世係為:「大廷朝賢才,安邦定國型(寧)。禮仁孝為本,信義忠守經。宗功長耀日,祖澤燦明星。萬年存古族,仰祀惟德馨。」至今許瑞凝後裔已傳到二十二世守字輩。

二、上海、江西九江一帶的許師敬後裔

通過上海市公安局退休高級工程師許永康所提供的清朝道光四年的《許氏宗譜》「許氏重修家譜序」得知,在今上海、江西九江居住的一支許氏是元朝大學者許衡第四子許師敬的後裔。序中記載,元末明初,戰亂頻仍,許氏家族多有逃散,至明朝建立時,許師敬的一支後裔許元崗,攜家帶口遷至現今江西省九江市,為避禍,對出身多加隱匿,秘而不傳。自此,許元崗後代居住於九江。

據《許氏宗譜》,自許元崗徙居九江始祖起,至今已傳至第十六代,許永康先生為許元崗第十四代孫。20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元崗後裔開始走出九江向各地發展,現在,東到上海,西至雲南,南到海南、北到黑龍江,乃至寶島台灣,甚至美國等地,都有許元崗後裔,為當地的社會發展貢獻了一分力量。

三、福建晉江泉州一帶的許從宣後裔

根據福建省晉江市政協吳綿普編寫的《晉江許姓源流》一文介紹,在今福建晉江泉州有「箴疏」許氏一支,也是許衡孫許從宣後裔。

許從宣,字希文,為許師敬的第二子。據《許文正公世家譜》記載,許從宣歷任太保府長史,中書右三部照磨,內台御史,都水監都水,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使,福建按察使,工部尚書,河南、湖廣參政,陝西左丞。許從宣妻趙氏乃蠻氏(古稱南方民族),合葬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李封村南許衡墓旁。《許文正公世家譜》記載,許從宣生有四子:許書童、許述祖、許得山、許繩祖,其後裔大部分居住在今焦作市中站區李封村許衡祖籍。

許從宣在元朝至正年間擔任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使。秩滿,遇劉福通之亂,居福州西門外洪塘鄉生許尚廉,尚廉徙泉州南俊巷,生許體靜,體靜居東石大白山,體靜四子許文齋分居呂厝,呂厝原名品厝,土名三梳,故許文齋以「箴疏」自稱,許文齋後世移居鯉城湖壩,在清同治年間尚與太白山及石兜許氏連宗合修族譜。

據《八閩通志》卷三十《烏石山志》卷之九<志余石刻>中記載,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許從宣攜同僚同登福建福州烏石山,感嘆烏石山怪石嶙峋,樹木參天,曲折幽深,錯飾彩落的絕佳勝景,遂命人題名勒石。

四、湖南郴州等地的許師可後裔

通過湖南郴州桂陽許標彪提供的清嘉慶23年(1818年)的家譜錄象,看出現居住在湖南郴州桂陽、江蘇、四川等地的許氏為許衡長子許師可的後裔。

五、廣東的許衡後裔

根據元朝歐陽玄《圭齋集·卷九·大元敕賜故中書左丞、集賢大學士、國子祭酒、贈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魏國文正公許先生神道碑》記載,許衡的長孫女嫁給廣東宣尉使都元帥寧居仁,後加封覃懷郡夫人。

六、甘肅、貴州、雲南一帶的許衡後裔

根據家傳《許文正公世家譜》記載,許衡的第六曾孫,即許師敬的第三孫許得山,字克仁,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任慶陽衛百戶,歷任西安平涼涼州山丹衛,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調甘州護衛,與夫人程氏葬賀蘭山麓。

通過貴州畢節、雲南鎮雄等許姓宗親提供的資料,現居住在貴州畢節地區(原大定府)和雲南鎮雄一帶的許氏,相傳是許衡第四子許師敬的後裔。據傳許氏父子因戰亂行至洛陽,題詩分手:「本是元朝宰相家,黃巾趕散入西涯;洛陽橋上分攜手,鳳河橋邊插柳芽;無論富貴貧賤者,同許公祖享榮華」。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沒有文化就沒有社會,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文化史。許衡及其在思想、教育、曆法、哲學、政治、文學、醫學、歷史、經濟、數學、民俗等方面所形成的許衡文化,既給許氏家族留下了傳家之寶,又為中華民族聚集了珍貴財富,也使世界文化錦上添花。尋根問祖是展示焦作厚重文化底蘊、展示許衡文化魅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網上,偶然看到盤根錯節的老松盆景,頗多感想。一個家族的發展,眾多民族的興旺,無不與祖祖孫孫的頑強拼搏、共同奮鬥有關。2012年5月8日,作《五絕.盤根》一首歌之——樹根埋土裡,複雜不知情;惟見枝形美,今驚團結誠。

樹木的枝繁葉茂,須靠發達的根系歲歲年年汲取營養;人類的創新進步,亦離不開千秋萬代燦爛文化的傳承啊……

江山代有才人出,以後的晚輩,只能由他們自己去續排、自己去書寫了……


推薦閱讀:

【作文修改】五官聯想法幫你把景色寫活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修改人類胚胎DNA 在西方引起爭議
如何修改你的作文?以《我愛秋季》一文為例

TAG: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