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經濟學》-第二章 慾望改變命運 經濟改變人生
第二章 慾望改變命運 經濟改變人生
市場經濟的社會,是一個慾望芬芳的社會,每個人滿足自己慾望的權利都是平等的,市場給每個人創造了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創富平台。你所創造的
兩個漁夫的命運
海邊有兩個打魚的年輕人,第一個每天只打幾條魚,然後拿到市場上去賣掉,以維持他的生活。剩下的時間,他就躺在沙灘上曬太陽。
第二個起早貪黑,不停地打魚。第一個對第二個的做法感到很不理解,便問:「你這樣不停地打魚,是為了什麼?」第二個年輕人說:「我為了多賣錢。」
「夠用就行了,要那麼多錢幹什麼?」第一個又問。
「我有了更多的錢,到時候就可以買一條船。」
「買船幹什麼呢?」
「打更多的魚。」
「打更多的魚乾什麼呢?」
「賣更多的錢。」
「又是錢!」
「我要用更多的錢買更多的船,組建船隊。」
「要船隊幹什麼呢?」
「再去賺更多的錢。」
「你瘋了!」第一個年輕人幾乎驚叫起來。
「等我有了足夠的錢,我就在海灘上修建別墅,僱傭工人打魚,我就可以在沙灘上悠閑的曬太陽了。」第二個說完,得意地一笑。
第一個年輕人卻不以為然地說:「那你為什麼要去兜那個圈子呢,你看我現在不也是在沙灘上悠閑地曬太陽嗎?」第二個年輕人聽了,沒有說什麼,依舊打自己的魚。
時光一晃,幾十年就過去了。海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座座紅牆綠瓦的樓房、別墅,優雅的矗立在海灘上,海面上數不清的漁船穿梭往來,漁夫們在快樂的號子聲中打魚。當年那個起早貪黑打魚的年輕人,已經成為一個漁業公司的老闆,很紳士地躺在沙灘上一邊曬太陽,一邊喝檸檬。而那個不以為然的年輕人,卻在歲月的風塵中成為一個衣衫襤褸的老頭兒,依舊打著他的魚。而今他的體力已不及當年,早已沒了躺在沙灘上睡覺的閑情,他每天傾盡全力打的魚用以維持生活都很困難。
同樣的故事,可能不同的人會生髮出不同的人生道理,但是我想,是慾望導致了這兩個年輕人命運的不同,相信大家都會認同。傳統的倫理觀認為慾望是萬惡之源,因而中國古代主張「存天理,滅人慾」,西方也實行過禁欲主義。但是經濟學家卻承認,人的本性是利己的,這種利己,就是人生存時對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需求。這種需求,就是慾望。我們常常說的「人有七情六慾」,正是這個道理。慾望是本能的,天生的,不可遏制的。比如一個新生的嬰兒,一生下來就要吃奶,因為奶是維持他生命的需求。人在其行為過程中,總是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就導致了慾望的無限性,一個慾望滿足了,就會產生新的慾望,新的慾望滿足了,就又會產生更新的慾望,依次上升,永無止境。我們常常所說的「人心不足」,就是指慾望的無限性。
經濟學家不僅承認慾望是人的本性,而且還肯定了慾望是人自身提高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力。正是由於慾望的無限性,人自身才會不斷提高,社會才會不斷進步。就像在海邊打魚的那兩個年輕人,第二個有著像紳士那樣在海邊曬太陽的美妙的慾望,所以他有著強大動力,促使他起早貪黑地打魚,最後終於實現了,而第一個年輕人,則知足常樂,僅僅滿足於維持生活,所以他也就沒有向上的動力,最後落得貧困可憐的窘境。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由慾望產生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第一個層次的慾望需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第一個層次的慾望需求滿足了,就會產生第二個層次的慾望需求,而人的最高層次——自我實現的慾望需求則是沒有止境的。所以我們可以說,人的正常慾望是隨著能力的提高而產生的。比如,你的基本生活,吃飯穿衣滿足了,但目前卻是租房住,你就會產生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的慾望,在這個慾望的推動下,你就會想辦法賺更多的錢買房子。房子買下了,你則又可能有了想買一輛私家車的慾望。這些慾望,都是人的正常慾望,通過人正常努力可以實現,絕非傳統倫理觀眼裡的洪水猛獸。
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和公民自由創業的權利,已被寫入了我國憲法。對慾望的承認和肯定,無疑是歷史的進步。傳統社會幾千年,企圖消滅人的慾望,結果是人的慾望沒有被消滅掉,人性卻遭到了扭曲。普通老百姓變得順從天命,因循守舊,甘於現狀,「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成為傳統中國老百姓的理想生活境界。那些禁慾者卻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滿嘴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的男盜女娼,他們貪贓枉法、荒淫無度,無惡不作,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奉行的實際上是一種偽道德。中國的《官場現形記》、西方的《十日談》,對那些偽君子的厚顏無恥和醜惡嘴臉進行了無情地揭露和鞭撻。
傳統的倫理觀把人類統治了幾千年,卻使整個社會停滯不前,人們普遍處於貧窮狀態。而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也才經歷了幾百年,結果卻使社會飛速發展,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國改革開放的時間也才只有二十多年,中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但解決了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還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富翁,中國的綜合國力也居於了世界前列。其中原因,就是市場經濟承認人的慾望是合理的,正當的,因而大大激發了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計劃經濟的時候,連可憐的村婦拿著自家雞下的蛋,去集市賣點錢換油鹽醬醋,也被說成是資本主義,動不動就要被割「尾巴」,這樣誰還敢有什麼慾望,大著膽子去賺錢呢?
在市場經濟的社會裡,人的生存離不開交換,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一種以經濟利益為主的交換關係,經濟也便成為現代社會舞台上一種最為活躍的因素。每個人都在忙著賺錢,整個國家也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成了調節社會內部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和諧與平衡的槓桿,特權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市場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認錢不認人」,只要你拿著錢,你就能買到你所需要的東西。比如我國過去,火車上的卧鋪席位,沒有一定行政級別的人,是不能坐的,飛機亦是如此,而那些星級賓館,普通老百姓更是沒有出入的資格。那時候的社會可說是「認人不認錢」,是根據人的出身和地位配給需求。而現在,則是「認錢不認人」,那怕你是平民老百姓,只要你有錢,出門辦事,火車飛機隨你坐,賓館你想住那個星,就住那個星,想享受那一級的服務,就享受那一級的服務。而政府里的有些官員,因為經濟收入並沒有老百姓高,所以他們上班也不得不去擠公共汽車。即便你是國家總統,你如果沒有錢,你在自動售貨機跟前一樣會顯得無能為力。
所以在市場經濟的社會裡,人對財富的慾望,人想多多地賺錢,不僅無可厚非,而且順應人性,順應社會發展的規律。也許有人會說,現在的社會認錢不認人,金錢會導致罪惡。的確,在金錢利益的驅動下,社會出現了為數不少的諸如貪污、搶劫、走私、犯毒等現象,但是和傳統社會相比,人改變自身命運的門檻還是降低了許多。過去,可以說是一旦老天替你選定了你的出生地,你終生的命運也就決定了,你要改變身份和地位,只有通過科舉考試來做官,可是能夠中第的人畢竟是少數,況且特權階層都是世襲的,一般人要介入,是何等的艱難。改革開放前,也只有高考一條路,人們把高考稱作「過獨木橋」,一橋之隔,天壤之別。那時也曾實行過「頂替」制,實際上是世襲制的一種遺風,比如老子如果是國家幹部,正式工,退休後兒女便可以頂替。上個世紀末著名作家路遙寫了一部感動了中國幾代人的小說《平凡的世界》,農村青年孫少平,儘管有著過人的才華,對待生活又是那樣的執著,曾為改變自己的命運進行了種種努力,但是最終都沒能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出身低微,邁不進體制內的門檻。
而現在是市場面前人人平等,市場不偏愛特權階層,亦不同情民間老百姓,不論你是什麼人,只要你有創富慾望,只要你遵循市場規律,你就能獲取財富。自我國實行市場經濟以來,那些長期以來受政策傾斜,政府偏愛的國有企業紛紛落馬,而好多民營企業卻在市場熔爐的熔煉中茁壯成長;好些往日高高在上的所謂體制內人士,卻變得清貧起來,不得不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而許多曾經沒有地位處處受到冷遇的普通百姓,卻成為創富精英,成為引領時代前進的領軍人物。過去,農民、手工業者、民間匠人、商人、演員的地位低下,而現在那些掙了錢的農民和個體戶,財大氣粗,在城裡買一套房子,居住在城裡,比城裡人還城裡人,尤其是那些星級演員,更是為人所追捧。只要你有了錢,就有人傍你,「傍大款」也一度成為一種時尚。如果路遙今天還健在的話,他筆下的農村青年的命運將會是另一番景象。市場經濟的社會,是一個慾望芬芳的社會,每個人滿足自己慾望的權利都是平等的,市場給每個人創造了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創富平台。你所創造的財富越多,你也就越能夠更好的生活,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贏得他人更多的尊重。一句話,慾望將成為你創富的內驅力,慾望將會改變你的命運!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經濟學家在肯定了慾望的同時,又警惕人們千萬不要貪婪。傳統倫理之所以抑制人的慾望,就是因為把慾望和貪婪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是有本質的區別的。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就曾對利己導致的慾望和貪婪進行了嚴格的區分。慾望可以通過合法途徑與自己的正當努力來實現,而貪婪則是通過非法途徑與不正當手段來攫取財富;慾望是人進步的動力,而貪婪則把人引入歧途,甚至犯罪道路。比如,你現在基本生活保證了,房子也有了,想買一輛車,如果你通過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付出更多的勞動,賺更多的錢去購買,這是正常的慾望。但是你如果想通過行騙或者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公款,甚至搶銀行的辦法來實現,那就是貪婪了。這樣做的結果,你只能像《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的老太婆那樣,最終一無所獲,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慾望和貪婪,常常只有一念之差,而最後結果,卻截然不同,慾望推動你上天堂,貪婪卻推你下地獄。
有了錢,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喝咖啡,讓你的生活更有情調;有了錢,你可以去打保齡球,讓你的生活更加高雅;有了錢,你可以去旅遊,讓你感受異域風情,增長見識……總之,只要你有了錢,你就可以更加隨心隨意地安排你的生活,讓自己生活得更舒適,而且更有品位。一句話,有錢活得會更好!
有錢活得會更好
書上有許多有錢讓人痛苦的故事,可以隨手揀一個與大家分享:有一家窮人與一家富人相鄰而居,窮人家雖然沒有錢,可日子卻過得很快活,一家人的歡聲笑語不時地飄到富人家那邊去,讓富人家很是羨慕。富人家雖然有錢,可是日子卻過得痛苦極了,不僅時刻擔心錢被盜賊盜去,而且一家人還常常為錢分配的不公而鬧得四分五裂。後來富人終於認識到他們一家過得不幸福的原因是由於錢,於是富人便在一天夜裡隔著院牆,把家裡的錢扔到了窮人家的院子里去。第二天早上,窮人忽然發現天上掉下來這麼多的錢,高興壞了,趕忙收拾好藏了起來。可是高興只是一時的,窮人一家很快就陷入了和富人一樣的痛苦之中,再也沒有了原來的歡聲笑語。
這樣的故事很多,大家可能看過不少。它們都是作為傳統倫理道德的活教材來教化人們的,都把金錢看成是萬惡之源,洪水猛獸,教人們不要愛錢。在故事裡,都是有錢讓人活得痛苦,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沒錢人的日子比有錢人的日子卻更加難過。富人就是有天大的痛苦,可起碼不用擔心一日三餐,不用擔心冬天冷夏天熱,窮人即便有黃梁美夢般的幸福,可吃飯的難關就讓人無法度過。一個是飢腸轆轆的苦,一個是吃飽了嫌沒有吃好的苦,到底是哪一個更苦?
經濟學家認為,人都是理性人,即人所從事一切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從人生的角度來說,就是最大限度的讓自己幸福。可一個人拿什麼來讓自己幸福呢?顯然金錢是基礎。國外有一部《幸福與經濟學》的著作中說,「經濟狀況強烈影響著人們的幸福」。一個人,無論他以什麼為幸福,物質享受也好,精神至上也好,或者愛情自由等等,如果沒有金錢,一切都談不上。我們很難想像,一個連肚子都填不飽的人,他有什麼幸福可言。如果他說他幸福,說得不好聽一點,那是黃連樹下彈琴,苦中作樂,若要說得有些高度,就成了樂觀主義。
歐·亨利有一個著名的小說,大意是這樣的:有一對非常相愛的年輕人,情人節那天,彼此都想給對方送一件禮物,可他們都很窮,根本買不起什麼像樣的禮物,於是男孩就賣掉自己僅有的一塊懷錶,為自己心愛的人買了一把梳子,因為他心愛的人有一頭美麗的長髮,而女孩卻是賣掉了自己的長髮,為男孩買了一條錶鏈,因為男孩的懷錶沒有錶鏈。這個故事無疑是傷感而又凄美的,不知感動了多少人,可是他們的幸福感卻不得不讓人懷疑。感動並不等於幸福,當他們相見後,我想他們的感覺一定和讀者沒有什麼兩樣,除了感動之外,便是一種無奈的尷尬與酸楚。
大家都看過那些言情小說吧,張愛玲、張恨水、瓊瑤,他們作品裡的故事大都是情深深雨蒙蒙的,那些男男女女卿卿我我,死去活來,可他們幾乎都是富家子弟,整天不愁吃不愁穿,有足夠的時間愛呀恨呀的。曾經流行過一句話,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其含義大概就在此吧。
的確,沒有錢是浪漫不起來的,也是清高不起來的。就像歐·亨利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極度困境中,給對方買禮物想到的首先是實用,而不是什麼「九百九十朵玫瑰」。每當我在黃昏的晚霞中,看到那些小資一族的少婦們在林蔭道上悠閑的溜狗的時候,我就想起了魯迅小說《傷逝》里的涓生和子君,他們由於追求自由愛情和幸福而走到一起,可是他們結合後經濟一度陷入極度困境中,在他們連自己肚子都填不飽的情況下,不得不把他們作為愛情信物的小狗帶到郊外偷偷地扔掉。涓生和子君不但沒能留住他們的小狗,最後連他們的愛情也沒能留住,他們因對美好愛情和未來的憧憬而走到一起,卻因貧窮而分手,給人們留下一曲令人無限傷懷的愛情輓歌。
人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真的清貧如水,或者和別人僅僅只是保持一種「淡如水」的交往,恐怕你不會保持幾個朋友,在人面前也難以顯示你的君子風度。佛教講「四大皆空」,而實際上是什麼都可以空,就是財不能空,財一旦空了,那些和尚們飢腸轆轆,怎麼能夠靜下心來,叩念阿彌陀佛?所以我們都能看到,唐僧在西天取經途中,每到一處,首要的任務是先讓孫悟空、豬八戒去化緣,找一家施主安頓食宿。唐僧雖然面無表情,坐懷不亂,看似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可也知道填飽了肚子後才能取經,而豬八戒更是貪婪一些,他不但要吃飽,還要找美女來滿足自己另一方面的慾望,就是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他也要偷吃王母娘娘的桃子來填飽肚子。
一向以清高自居的文化人,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再也坐不住了,有的擠身商海,有的放棄了自己的研究、創作方向,根據時尚傳媒的需要而不斷變換自己的創作方式,時而寫隨筆,時而編電視劇,有時又從作家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書法家寫字賣錢,有的乾脆融入世俗,靠編寫一些低級庸俗的東西來取悅讀者,換取用以維持生存的稿費。於是便有人譴責文化人如何如何地沒有骨氣,如何如何地經不住銅臭的誘惑,失去了良知。但是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文化人也是人,他首先是一個人,先要保障自己的穿衣吃飯,然後才是文化人,彰顯自己的文化風骨。市場經濟的社會是一個交換程度頗高的社會,你的文化一旦換不來錢,就意味著你的生存將無以保障,就像孔乙己,你怎麼還能夠清高得起來?大家都知道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其實魯迅也是特別重錢的,魯迅在北京由於受到排擠,到了上海,一時失去經濟來源,領導教育部的蔡元培每月給他乾薪300塊大洋。有人不理解魯迅的做法,說魯迅怎麼拿國民黨的錢,還要罵國民黨。魯迅說,錢是要拿的,罵也是要罵的。文化人在財富面前變得貪婪有失文化人的本色,但是連維持自己生存的最基本物質都滿足不了,也是文化人的悲哀。所以錢並非像傳統故事裡講的那樣是萬惡之源,而是滿足生存、人格獨立、尊嚴維護的保障,成為人生的必須。
當人們走過了那個以貧窮為榮的年代,飽受了貧窮的辛酸後終於清醒過來,認識到只有錢才是改變自己命運的救世主時,人們便挺起腰桿,光明正大地掙起錢來,舉國上下都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公民私有財產和公民自由創業權利的保護,已被寫入了我國現行憲法。現代經濟學也變得理直氣壯起來,把賺錢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管理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而成功學、勵志學則是經濟學的延伸,在圖書市場上佔據了相當領地。當你走進大大小小的書店,你就會發現最吸引人的眼球的,處於顯耀位置的,最暢銷的一直是那些關於教人如何賺錢的書。人們不再以懷疑、仇視的眼光看待金錢,像比爾·蓋茨那樣的超級富翁已成為新的神靈,被現代人敬奉。追求財富,創造財富成為現代人共同的目標和慾望。
現實早已證明,錢是維持人生存,改變人生存境況的基礎。有了錢,你可以吃得好一些,讓營養更充足,更合理,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有了錢,你可以穿得更好一些,冬天溫暖,夏天涼爽,漂漂亮亮,風度翩翩,氣質有佳,自信有佳;有了錢,你可以住更寬敞的房子,舒適,豁朗;有了錢,你可以為你心愛的人買更滿意的禮物,表達你的愛意;有了錢,你可以更好的孝敬你的父母,獻上你的一片孝心;有了錢,你可以讓你的兒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將來更有出息;有了錢,你可以幫助朋友於患難之中,表達你的友情;有了錢,你可以募捐給貧困的人們,讓他們度過難關……有了錢,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去喝咖啡,讓你的生活更有情調;有了錢,你可以去打保齡球,讓你的生活更加高雅;有了錢,你可以去旅遊,讓你感受異域風情,增長見識……總之,只要你有了錢,你就可以更加隨心隨意地安排你的生活,讓自己生活得更舒適,而且更有品位。一句話,有錢活得會更好!
說到這裡,我們好像又從金錢萬惡的極端走向了金錢萬能的極端。其實在經濟學家的眼裡,金錢本身並沒有什麼好壞,關鍵在於你如何使用。就像一把刀,如果你用來做飯,就給人帶來美味,如果你拿去殺生,就會帶來罪惡。錢也一樣,只要你是以合法的方式,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金錢,又能夠用到給自己帶來幸福的地方,金錢的好處也就體現出來了,我們也能夠享受到花錢的快樂和幸福。當我用自己參加工作第一個月的工資,為含辛茹苦養育我的母親買了一件衣服和兩斤雞蛋的時候,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當你終於攢夠了錢,把你心愛的人娶回家,你的幸福感一定是無與倫比的。如果你是一個企業家,你將你個人根本不可能花完的錢用於捐助社會公益事業,你一定會贏得社會的尊重並充實、幸福的生活,而不會充滿恐懼只有在保鏢的保護下才敢出行。但是如果你的錢不是通過正當途徑獲得的,你大概是除了刺激以外,是不會有任何的幸福感的。比如小偷一提到警察,就會心驚,貪官大概也整天生活在一種惶恐不安中,時刻都在以高度的嗅覺注意著周圍的風吹草動。即使你是通過正當方式賺的錢,但是如果使用不當,也不會有幸福感的。比如你明知那輛二手車是賊車,但你貪圖便宜而買下了,那麼你一定會常常擔心那場盜竊案告破會牽連到自己。你如果用錢在外面玩女人,你一定會擔心東窗事發,後院起火,因此每次回家都要把自己偽裝一番。
所以,經濟學要告訴給人們的,不是一看到金錢產生惡,就痛恨金錢,亦不是一看到金錢對人有好處,就聚斂、揮霍金錢,而是要樹立一種正確的金錢觀念,即正大光明地掙錢,又正大光明地花錢,金錢就會給人帶來幸福,其邊際效用也不會遞減。
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國家之間,企業之間,人力資本已成為重要的競爭要素。對於個人來說,也是一個人生存競爭的決定因素。過去人說「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說的就是人力資本對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
好日子的資本
從前有一位富翁,他有兩個兒子,但他想在自己死後把全部財產留給大兒子。他的妻子覺得這樣對待小兒子太不公平了,說都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還是平分吧。可是富翁堅決不同意。妻子非常可憐小兒子,無奈之下便哭泣起來。一位智者來到了她身邊說,你哭得這麼傷心,有什麼委屈的事?富翁妻子說明了情況,智者說,你不必傷心了,大兒子得到全部財產未必是好事,小兒子什麼也得不到,也未必不是好事,你還是順其自然吧。
聽了智者的話,這位母親回到家裡,對小兒子說,可憐的孩子,媽媽也沒有什麼辦法,以後你就得靠自己養活自己了。富翁死後,小兒子不得不離家到外地謀生。他學了一門手藝,自食其力。大兒子得到了財產,便靠遺產生活。大兒子整天花天酒地,慢慢地就把遺產花光了,最後貧困而死。小兒子卻因為學會了本事,漸漸變得富裕起來,日子越過越好。
這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上小學的時候,班上有幾個家庭條件優越卻不好學習的同學,老師講了這個故事,教育我們只有從小好好學習,長大了才有飯吃。父親也曾經給我講過,說儘管咱們家貧,但你只要學到了本事,將來就不愁飯吃。故事雖然是老了,但故事蘊涵的意義卻永遠不會過時,現代經濟學家還把故事的寓意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那就是人要過上好日子,從小的時候就要儲蓄自己的人力資本。什麼是人力資本呢?人力資本是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勞動熟練程度和健康狀況等,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賺錢和生存的能力。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創立了人力資本理論,他們認為資本可以分為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國家之間,企業之間,人力資本已成為重要的競爭要素。對於個人來說,更是一個人生存競爭的決定因素。過去人說「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說的就是人力資本對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故事裡富翁的小兒子正是學會了一門技藝,才慢慢變得富裕起來。
一個人的人力資本,首先是健康的身體。人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的身體對於一個來說非常重要,是一個人日後從事學習與工作所必須的資本。健康的身體主要靠後天的投資,如飲食要有規律,營養要合理、要注意工作與休息的調節、要加強鍛煉等,都是強身健體所必須的。但身體強健了,並不是說你就比別人具有了更強的競爭力,有好多人把自己養得肥肥胖胖,但卻庸庸碌碌,一事無成。
一個人要適應競爭,還需要知識資本和技能資本。知識和技能包括基本知識技能和專業知識技能。基本知識技能主要是個人生活的自理能力,如做飯、洗衣、購物、騎車等,現代人還應該會開車、使用電腦等。現代人對孩子的學習非常重視,課餘時間還讓他們學習鋼琴呀、書法什麼的,但這應該屬於專業知識與技能,其實基本的生存知識與技能,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同等重要。專業知識和技能是指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技能,我們常說某人對某一方面非常精通,就是說這個人具備了那個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能,如工程師、機械師、廚師、理髮師等。一個人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是參與社會交換的資本,具有專業知識與技能,就很容易找到想對應的工作,賺錢養活自己。
知識和技能並不是一回事。知識是知道什麼,技能是會做什麼。比如做飯,你知道怎麼做,菜怎麼切,需用什麼佐料,先放什麼後放什麼,這是你具有了做飯的知識,但並不代表你有做飯的技能,你能夠把生米做成熟飯,才說明你有做飯的技能。技能是一個人立足社會最根本的資本,技能可以給你換回一日三餐,讓你生活得更好。知識只有最終轉化成了技能,才算髮揮了作用,具有了價值。
知識包括與技能相關的知識及無關的知識,相關的知識是訓練、提高專業技能的基礎。而那些與本專業技能無關的知識,如基礎知識、或者其他專業的知識,則有助於將本專業技能發揮得更好。我認識一個汽車司機,他是給市委書記開車的,不僅駕駛技術熟練,而且喜歡看書。他什麼書都看,知識非常豐富,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對國家大事、國際動態等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你和他接觸,他看起來更像一個學者。他三十多歲,一連跟了三位市委書記,都對他非常看重。他原本給一個廠長開車,後來被第一任書記到那個廠子視察時看中。第三位書記卸任後,他沒再開車,成為市委某部門的一個工作人員,據說今後還有升遷的可能。這就是與開車無關的知識給他帶來的好處。同樣的都是司機,有的人一輩子都在開大貨車,非常辛苦,而這位老兄卻步步高升。這裡並不是討論誰尊誰卑的問題,我想說明的是知識對於技能的發揮的重要性,對於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重要性。
我的家鄉在農村,農民們同樣的都是以種地為生,但各家的日子卻過得大不一樣,有人家蓋起了小樓,有人卻住著破房子,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知識的差距。念過書的和沒念過書的人絕對兩個樣。不管你是幹什麼的,你在學校里學了一道題有兩種解法,也學了羅馬帝國是那一年滅亡的,這對你的技能提高看著絕對沒有用處,但這樣的知識學得多了,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頭腦,讓一個人更加聰明,看問題會更加深刻,會找到下苦少而賺錢多的門道。
一個人的人力資本,也包括為人處世的能力。為什麼有的人身懷絕技,但是卻融入不了社會,走了不少地方,卻哪兒都混不下去?是因為這個人不會為人處世。為人處世,涉及到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文化修養、個性氣質等。有的人非常自私,不論遇到什麼事情,總是先為自己考慮;有的人憑著自己有一技之長,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有的人鋒芒太露,給周圍人威脅很大,這些人,一般在一個地方很難立足,也很難為自己贏得一個舞台。導致這種情況的,應該是他們自身的問題和缺陷,但他們卻總以為自己是懷才不遇,把問題歸結到他人身上,不是怨命運不公,就是說世道黑暗。而他們所不知道的是,只有那些懂得尊重別人、理解別人、幫助別人的人,別人才能容納他。該忍讓的時候要忍讓,該表現的時候再表現,只有掌握好了這個分寸,才能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為自己贏得用武之地。如果你身邊的人不是討厭你,就是提防你,你說你要干一番事業,那是空談。
一個人的人力資本,還應該包括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包括能夠正確看待挫折和失敗,正確估價自己的能力。一個人到社會上,在工作中,在人際關係中,總是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挫折、失敗,以及別人的歧視等。這就需要有良好的心態來對待。有的人在順利的時候,不可一世,而在失意的時候,卻悲觀厭世;有的人從農村貧困家庭來到城市,很容易受到各種誘惑,也很容易受到各種冷遇,經不起誘惑,事事和城裡人攀比,受到冷遇,就抬不起頭自卑自賤,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都可能讓一個人誤入歧途。一時找不工作,事業沒有進展,被炒魷魚,失戀,人生往往要頂很大壓力,工作壓力,生存壓力,沒有健康的心理,是不可能承受得起的。有人想不開,就怨天尤人、隨波逐流,就自虐、自殘甚至自殺,這些都將對人生帶來可怕的後果。
過去社會,人的社會化程度不高,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里土地是財富的象徵,不管對於個人還是社會,土地都是生存的資本。到了工業化社會,工廠、礦山等物質資源則成為最重要的資本,由於是大規模的機器操作,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表現,所以人力資本也沒有得到重視。到了現代信息化社會,人們獲得了空前自由,知識經濟飛速發展,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彰顯了出來。貝克估計,人力資本將是未來社會任何經濟實體中最重要的資本。對於個人來說,人力資本也將成為一個人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人的人力資本主要是通過接受教育、學習和自身的感悟與修鍊來獲得的。古人說,「人到三十不學藝」,古代人壽命短,人到三十,就已經走過了生命歷程的一大半,學到的技藝也就沒有什麼用處了。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個人的人力資本也是應該及早培養的,一個人的人力資本獲得越早,投資的回報也就越早,過上好日子的願望也就實現得越早。
推薦閱讀:
※八字神煞在命運預測中起到什麼作用
※建設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開創區域合作美好未來
※4件家居風水吉祥物?改變你命運
※命運寫在手上
※每個人的命運不同,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