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心主神明」學說及其心理學意義解析

中醫「心主神明」學說及其心理學意義解析

科學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雖然直到19世紀中葉,由於對於心理現象的研究引進了實驗方法,才使其稱為一門實證科學,並最終從哲學中分化出來。但是作為心理現象被研究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中醫學是以醫學為主體,運用中國古老哲學的思辨方法,交融多學科研究領域的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人體生命科學。當然這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對於心理現象的獨特的認識方法。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心理現象,因為人的心理現象具有多樣性及複雜性,因此決定了心理學研究模式的多樣化及多元化。從80年代起中醫心理學作為一門中醫學的分支學科,以中醫基礎理論為背景,吸取現代心理學的影響,逐漸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心主神明」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論點,也是中醫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基礎,是中醫解釋複雜心理現象及治療心理疾病的主要依據。因此對於這一學說理清其概念內涵.本質屬性及科學意義是十分重要和有意義的。

1.心主神明觀

《靈樞·天年》雲「黃帝日:何者為神?岐伯日: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岐伯告訴黃帝,當生命形成,生命的活力因為心與血脈的活動而表現出來,就是神。因此神的廣義含義在這裡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現象。《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變」,強調了心的機能活動是生命活動的根本,也是生命活力變化的主要因素。何謂「神明」?《素問·八正神明論》指出「神明」乃「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語」,強調了神明是人的各種精神活動的概括。正如《類經·臟象類》中所言「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因此筆者認為廣義的神指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而狹義的神指各種心理活動的概括。《素問·靈蘭秘典論》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君主之器官,是「五臟六腑之大主」。這與心主血脈的功能不能分開,心主血脈的功能為五臟六腑及四肢百骸輸布精微。同時心還具有「總統魂魄,兼賅意志」的功能,「神明出焉」。中醫學認為五臟分別主五種神志活動。《素問·宣明五氣論》稱「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而這五種神志活動合稱五神,是中醫心理學的核心內容。心作為五神之主起統率作用。

2.以「心主神明」為核心的五神與五志心理學意義

現代基礎心理學將人的心理過程分為3個部分,即「知情意」。「知」即為認知,人認識外界世界的過程,或者說對於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的加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現象。人們通過各個感覺器官認識了作用於它的事物的每個屬性。產生了感覺,又能把各種感覺結合起來,產生對事物整體的認識,這就是知覺。感覺和知覺都是對於外部現象的認識,屬於感性認識階段。人們對於思維才能產生對事物的本質的認識,這是由表及裡,去粗取精的過程。而思維的過程依賴於記憶,記憶提供了過去獲得的經驗,使人們能把過去的經歷和現在的經歷聯繫起來.加以對照認識事物的本質及事物之間的聯繫。「隋」即情緒和情感。其伴隨認識和意志過程中產生的對於外界事物態度的體驗,人有喜怒哀樂,這就是人的情緒和情感。「意」人的思維決策見之於行動的心理過程稱之為意志,其表現了心理對於行為的支配。

樸素的中醫學建立的以「心主神明」為中心的藏象學說中,將人的心理過程完美地統一於五神與五志之中。《靈樞·本神》雲「所以任物為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慮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這是中醫學關於人心理過程的高度總結,雖然與現代基礎心理學的內容有差別,但是基本反應了「知情意」的基本過程。「任物」為心的作用,考究「任」的含義,《康熙字典》載為「當也,負也等」。「任物」可以理解為擔當,擔負事物,即感識事物,心作為神之主擔任感覺和知覺事物的作用。「心有所憶謂之意」,心在感覺和知覺了事物的本來面貌,依賴記憶,即「意」。因為記憶對於事物前後對照的認識.是人們能夠更加理性地認識事物與事物的聯繫。表現出心理對於行動的支配而產生「志」。因為我們要去支配行動,因此需要不斷思維衡量變化產生「思」,不斷思考想像可能以後的結局的不同產生「慮」,因為多慮而能夠更加理智的處理問題稱之為「智」。這段話包含了心理過程中的大部分的問題。認知過程中的感知覺。記憶,思維,想像,智力以及意志。對於伴隨認知與意志產生的情緒與情感,中醫學以五志的形式將其單獨羅列。《素問·天元紀大論》雲「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以上5種情感反應稱之為五志。以後在此基礎上加上「悲、驚」,稱之為七情。

3.「心主神明」的生理心理學意義

現代心理學認為心理活動的基礎是腦為代表的神經系統的活動,當然也包括內分泌系統的參與。這無疑是對於中醫學「心主神明」與「腦主神明」之爭論的一種解釋。中醫學很早也認識到腦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主要器官,提出「腦為元神之腑」,但是又提出「心主神明」這兩者的矛盾一直存在各個醫家的爭論中。清末民國醫家張錫純提出「心腦共主神明」。筆者認為「腦為元神之腑」與「心主神明」兩者是問題的不同角度,兩者並不矛盾。「腦為元神之腑」從根本上肯定了腦在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性.古人也認識到腦是人類精神心理活動的功能器官。「心主神明」之說是建立在心的功能和作用上的.前面我們討論過心所主之神明應該包括狹義的神,即人類精神活動的概括。和廣義的神生命活力的外在表現。心主血脈,血脈的正常運行保證了生命的正常。如果離開心主血脈的功能,廣義的神與狹義的神都不能存在,因此古人提出「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更加強調了心在人體的重要作用。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當然沒有了生命活動當然也就沒有了精神心理活動。現代醫學可以觀察到心臟循環衰竭,生命不能延續,而腦死亡的患者,還是有生命跡象的。

當然隨著生理學、醫學的進一步研究,目前對於「心主神明」出現了很多新的研究進展。基於這些研究美國醫學家阿拉特拉斯博士預言「心臟實際是一種具有思維能力的智慧臟器」。

現代科學認為意識是大腦皮層整合神經系統傳導的各種信息後發出的指令。目前有研究認為意識的形成大腦皮層不是唯一的。失去大腦皮層的人類意識仍然存在。李心天等實驗研究顯示,某患者右側大腦半球切除14年後,他的某些高級機能仍然存在。精神心理學檢查。對於顏色、音樂、具體人物、環境認知和時空分辨關係上並沒有明顯的障礙。大量的實驗研究也顯示心臟的功能狀態與意識及認知有密切關係。最近幾十年的心臟移植手術顯示。心臟移植後幾乎改變了患者的性格和一些固有的生活方式,簡直就像變了一個人。一些先天性心臟病(CHD)也發現,這些患兒智商水平明顯較同齡兒童下降,部分患兒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粗細運動調節和視覺、運動整合紊亂等問題。Bar-lett等用Bayley評分對272例大動脈錯位術後的患兒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這些患兒的智力發育指數和精神運動發育指數大部分都在基線以下。Karl等對於Royal皇家兒童醫院的大動脈錯位患兒進行研究也發現他們不僅比同齡兒童IQ評分下降,還伴有運動和語言方面的發育遲緩,以及行為異常。上述問題在其他CHD患兒中,尤其是複雜的CHD及遺傳性疾病的CHD患兒中樞神經系統更容易收到損傷。劉德山等研究也發現心氣虛的患者,S-SEP的潛伏期延長。1984年,心鈉素(ANP)的發現奠定了心臟內分泌學的基礎,同時也發現了心臟對於精神活動的影響通過神經一內分泌一免疫網路進行整合。心通過這一網路,一方面調控某些生物活性因子的分泌進而調節機體,一方面改變心臟的輸出量及血管的舒張性以滿足包括大腦在內的各個器官的血液需要,因此心臟無疑是神經一內分泌一免疫網路整合形式的最佳信息輸出窗口。ANP和ET(內皮素,是由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血管收縮作用最強的生物肽)這對相互對立的神經肽與體內其他血管調節物質相互制約,形成一個複雜的調節網路,參與腦血管機能的調節。另一方面中醫臨床實踐也表明。從「心」論治很多精神神志疾病,也取得了良好得效果,這又為心主神明供了臨床實踐的證據。鄧鐵濤先生認為.心主血脈與主神明兩者間有不可分離的關係。在臨床上,他常用溫膽湯加味治療冠心病,又用此方治失眠、神經官能症同樣取得較好效果,就是一個證明。周如倩根據「心主神明」理論,遵補益心氣之法,研製了補氣安神葯組成的參桂健腦液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變,結果在改善該病的認知功能方面具有確切療效,證實心主神明理論在改善認知方面的臨床指導意義

綜上。以「心主神明」為主的中醫五志及五神理論,與現代基礎心理學對於心理過程的認識有其共同性.是樸素的科學的認識論。因此以此理論而產生的心理疾病的治療觀點也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進一步發覺和整理,使中醫心理學得到繼承和發揚。

推薦閱讀:

張錫純「心腦共主神明」說分析   tcm100中醫e百
慢性咽炎中醫徹底治療的經驗方葯
肉蓯蓉的副作用有哪些呢?
糖尿病中醫藥治療現狀辨析2
2 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中醫藥研究述評

TAG:心理學 | 心理 | 中醫 | 意義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