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古城歷史,地道泰安人都該知道.......

泰安與泰山的有著很深的淵源——不僅其名源自泰山,其建置沿革也莫不與山關合。因此《泰山述記》上說:「泰安之為郡、為州、為縣,實以泰山故也。」 真實道出了兩者的關係。這座千年古城史,今試著作了三點概括,這便是:「因山而置」、「因山而址」和「因山而興」。

1.因山而置世界上各大名城的興起,各有各的歷史原因,而泰安古城的初現,乃是源於封禪帝君向泰山奉獻的一個「祭品」。封禪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一種祭祀天地的禮儀活動。所謂封,就是在泰山極頂築壇以祭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附近小山築壇以祭地。其實質乃是將政治與信仰融為一體用以溝通天人之際的國家祭祀大典。歷史上共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帝王,先後在泰山舉行過封禪大典。元封元年,漢武帝至泰山封禪,為紀念此國家大典,漢武帝向泰山奉獻了一座城市——他下詔在泰山下的嬴、博兩縣之間划出一塊土地,成立了一個新縣(城址即今泰安城東50里的故縣村)。將此縣賦稅作為崇祀泰山的「專項經費」。由於漢武帝宣稱建立此縣的目的是為供奉泰山,所以叫作「奉高縣」。《太平御覽》卷三九《地部四·泰山》引邱淵之《齊記》云:「泰山東嶽也,瀛(嬴)、博二縣共界,漢武封禪割置此縣,以供祀泰山,故曰奉高。」在設立奉高縣之前,泰山附近的城邑有嬴縣和博縣,嬴縣的故址在今萊蕪市境內,博縣的故址即今泰山區邱家店鎮的舊縣村。這兩座城市興起雖都與泰山有一定聯繫,但其設置主原出於軍事與經濟原因。由於崇祀泰山而設置的城市,奉高縣是第一個。由於奉高縣是漢武帝特旨所置,非同一般,所以很快就成為了泰山地區的中心。此後漢武帝又下令設置泰山郡,下轄二十四縣。郡的首府就設在奉高縣城。又在奉高縣內建立了行宮和明堂,使這座縣城一躍成為大漢王朝的東方名城。從西漢直至北魏,這座奉高城一直是泰山郡的首府,六百年中興盛不衰。

2.因山而址「奉高」古城在今何處呢?據歷史地理學家的考察:今天距離泰山主峰以東50里的岱嶽區范鎮故縣村,便是漢魏奉高古城的所在。在故縣村的古遺址內,仍然可見古代磚瓦和門砧石等,可讓人依稀追想當日名城的輝煌。漢武帝為了封禪祭祀泰山而建立的城市,為何不建在泰山腳下,卻要建在泰山以東的地方?原來,在漢代,人們攀登泰山的路線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走的紅門——回馬嶺——中天門一線,而是從東谷入山,也就是經由今范鎮、山口、省庄,進入山內,沿著柴草河河谷,到達今中天門所在的山嶺,再循十八盤——當時叫作環道,登上極頂。奉高附近因正處於登山的要道,所以縣城也便奠址於此。但是,到了隋唐,形勢卻悄悄發生變化。人們發現從東谷登山,遠不如從中谷登山更為便捷,再者中谷的自然景色也遠遠勝於東谷。還有一點,奉祀泰山的主廟泰山廟——也就是今天的岱廟,其廟址也接近中谷而遠離東谷。這樣,泰山中谷便漸漸成為登山的主線,由此也引起城市的一系列變化。由於登山路線的轉移,泰山南坡日漸興盛,而東坡奉高縣城則漸有冷落的趨勢,到了隋代,原奉高縣被併入博城縣。到了唐代,泰山附近的嬴縣、肥城縣也都併入博城縣。博城遂替代奉高,成為泰山南麓的一大都會。唐高宗封禪時,還把博城改名乾封,取意於黃帝封禪壇干告成的典故,賦於了其城紀念泰山封禪的獨特文化含義。博城——乾封縣城城址就在今泰安以南30里的舊縣村。至今那裡仍然殘存著城垣的遺迹,展示著往往的繁盛。乾封比起奉高,距離泰山主峰的距離顯然近了許多,為遊人登山、香客致祭增加了方便。但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30里的距離對人們接近泰山仍然是一大障礙。於是,新的變化又在悄悄進行。唐中後期及後來的五代,泰山進香活動日漸興盛,逐漸形成了規模甚大的東嶽廟會。由於廟會的頻繁舉行,以東嶽廟——即今岱廟為中心的地段迅速繁榮。大約五代之際,官府在這裡設立了「岱嶽鎮」。所謂「鎮」,在唐代原是軍事機構,五代時漸轉變為地區性的經濟中心。五代後唐的一方《冥福禪院牒》碑,記岱嶽鎮附近有「寨西門裡」、「大寨里」、「寨城東」等地名,表明今岱廟周圍已成為泰山腳下一個新的城區。今泰安市區的雛形,正出現於這一時期。宋代建立後,由於政治中心的東移,泰山在國家政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宋朝剛剛建立的開寶五年(972),宋太祖趙匡胤便下了一道詔令:五嶽所在的各縣,若有縣城與岳廟不在同一地點者,則「遷治所就之」 這道詔令,導致了泰山城市的另一次巨大變遷:地方官員遵旨將乾封縣城由舊縣遷至岱嶽鎮,於是今泰安市區首次成為泰山地區的行政中心。

3.因山而興奠基於今址的泰安城,在此後的歷史發展中,日漸崛起,其中有四件大事可以敘述:第一,「泰安」命名。歷史上泰安有過「博城」、「乾封」、「奉符」等名稱,至於今天所用的「泰安」之名,則是源於金代。金軍滅亡北宋後,佔領泰山一帶,扶植宋降臣劉豫為帝,建都東平,國號齊。劉豫在奉符縣設立泰安軍——軍是地方行政劃之名,與府州同級,「泰安」之名從此啟用。「泰安」之名又是怎麼來的?具有什麼寓意呢?這一名字來源於漢代淮南王劉安《上武帝書》的一段名言:「天下之安,猶泰山而四維之」 ,意思是天下的安定,就象用四條結物巨繩連結上泰山一樣牢不可移。後來,這句話被簡化成「泰山天下安」。當時用「泰安」來命名泰山周邊地區,便是寄予了這一國泰民安的美好含義。所以明代泰安名臣蕭大亨說:「抑漢人稱天下之安,若泰山而四維之,我國家以泰安名州,不為無意。」 近代美國學者蓋洛說:「古東方有兩座以平安之意命名的名城,一座是中東的耶路撒冷,另一座便是泰安。」

第二,泰安置州。自泰山郡置廢后,泰山地區一直只設縣級行政區,到了金代,開始在此設立州治。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金世宗將泰安軍改為泰安州,轄奉符、萊蕪、新泰三縣。此後,元、明兩代及清初均沿襲不改(明初省並奉符縣入泰安州),泰安成為州一級的行政區劃。在民間泰安由此被稱為「泰安神州」。如元雜劇《雙獻功》中宋江言道:「泰安神州,天下英雄都在那裡!」第三,泰安設府。隨著泰安地區的日漸發展繁盛,到了清代,泰安的建置格局再次發生變化。雍正十三年(1735),河東總督王士俊以「泰安古號神州,控扼南北,請升為泰安府」 。獲得朝廷批准。於是升泰安州為府,並設立泰安縣為附郭縣;同時下轄東平州及新泰、萊蕪、肥城、東阿、平陰縣。泰安城因山而建,山城一體,金代文廟碑稱:「有岳祠壯觀其中,有岱宗、徂徠、泮汶、漕、濟以環抱其外。」 泰安府的設立,標誌著泰安地位的提升,也讓這座城市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舊城全長七里,設有四門。全城以岱廟為中心,據明人張岱描述:每值春季,這裡「貨郎、掮客錯雜其間」,「其餘空地鬥雞、蹴粷、走解、說書,相撲台四五、戲台四五,數千人如蜂如蟻」 。「四民輻輳,最稱浩穰」 。西門外是商業區,「煙火數千家,百貨雜陳」 ,清末有商號六百餘家。西城區還有許多接納香客的大店,泰安的南門是驛道所經,交通暢達,南北旅客,多經此門,泰安驛站便設於此處。北門則是登山要途,旅遊服務業十分繁盛。到了清代後期,泰安城已發展成的魯中一大都會。

回顧泰安城市的變遷發展,是什麼原因讓這座城市歷經千年而不衰,幾度遷址卻更加繁榮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帝王巡幸。歷史上有眾多帝王頻繁巡幸泰山。而宋代重新把泰安城遷址之後,仍不斷有帝王駕幸到這座城市。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封禪泰山,將縣名改為奉符。同時又將縣城進行拓展,在縣城西南三里另築新城(今市區南郊舊鎮村),奉符縣出現一縣兩城的格局。宋真宗泰山封禪活動雖然停止,但對泰山的祭祀卻一直在延續。清朝的康熙帝曾三次到岱廟叩拜,乾隆帝一生中曾十次駐蹕泰安,歷代帝王登封巡幸泰山,都要重修廟宇,大興土木,每一次都給泰安城帶來新的變化。


推薦閱讀:

湘西邊上最委屈的一個古城,美到驚艷就是不出名
1937,松江古城遭遇的日機大轟炸
黑龍江-古城依蘭五國頭城
古城遺址上疊壓現代城市是否會完全破壞古代遺址?
乾州古城荷意濃【2】

TAG:歷史 | 古城 | 泰安 | 地道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