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喪禮 |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 | SFCCA

自古以來喪禮是華人宗教生活的重要部分。因為人們認為死亡並不意味著死者和他的家庭斷絕關係,而只是生命的轉移過程,死者和活人之間仍 舊保持著親屬關係,這種永恆的親屬關係加強了家庭觀念,也加強了家庭在社會上的地位。祖先賦予後代親情,以及社會地位與經濟地位的安全, 家庭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歷史的長河裡,一個家族綿延不絕、承先啟後的組成部分。

喪禮是華人社會倫理的一部分,體現華人的倫理觀念。譬如至親去世時,遵照傳統禮俗為他辦理後事,這是孝道的表現方式,這種禮俗提醒子孫「 飲水思源,勿忘祖先」。

華人相信,宇宙是天地萬物的一個整體,和諧與家庭倫理概念時時刻刻都存在人們的心靈深處,從家庭倫理概念開始,社會甚至整個宇宙的關係才 能維繫。天地萬物,包括人,在宇宙間或社會上都有他的存在地位,死亡只是地位的轉移,遵從傳統喪禮的意義就是要重新確定死者在家庭中的地位。

新加坡華人來自中國不同的省、縣,換言之,新加坡華人社會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方言群。因此,對喪禮的解釋與遵循方式就有很大的差異。華人認為, 喪葬禮俗是民間宗教的一部分,是口述相傳的傳統,沒有一套固定的理論、教條,也不象基督教或天主教那樣,有主持喪禮的牧師或神父。華人喪禮具有綜合性的色彩。它揉和了各種不同的宗教儀式,綜合了佛教、道教、儒教以及當地的傳統信仰。

雖然不同方言群隨喪禮的釋義有所不同,不過,大家都有一個基本的準則,有約定俗成的禮俗內容。有一些大家都共同遵守的禮俗程序。

一般說來,新加坡華人都遵從下列的喪禮程序: 1. 送終 2. 服孝 3. 安魂 4. 守喪 5. 土葬或火化 6. 安置神位

送終

當家中長輩臨終之時,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兒子、媳婦、女兒、孫子都必須集合在他的床前,直至他斷氣,這叫做「親視含殮」。如果父母或祖父母臨終時,子孫沒有侍後在側,就被認為不孝。即使遠行或身在外地的子 孫,也必須趕回家奔喪,當至親死亡時,家人都要號啕痛哭,叫做「哭喪」。如果在家裡守喪的話客廳的傢具雜物要作適當的搬移,並在大門上掛上白布,表示家裡有人逝世。

接著發喪受吊,向親友報喪,以電話通知親友,有些喪家也在報章上刊登訃告,更廣泛地向親友報喪。華人是重視長壽的民族,因此不論在訃告或燈籠上,都把死者的年齡多加三歲,並且以虛齡計算。

父母或祖父母的逝世與整個家庭都有密切的關係,全家人都必須守喪,華人喪禮標誌著家族成員之間的血緣關係,以及家庭的社會關係。

服孝

當至親去世後,家庭成員必須穿上孝服,這種禮俗叫做「上孝」,也叫做「成服舉喪」,孝服的顏色有白色、黑色、藍色和綠色,表示家庭成員和死者的親屬關係。

兒子、媳婦、女兒的關係是最親密的,他們穿上棉布縫製的白色衣褲。新加坡華人喪服的顏色已趨向簡化,大部分人採用白色或黑色孝服。

根據禮俗,守喪的第一天就必須舉行「上孝」儀式,除了穿孝服 之外,還得在衣袖上端別上一小塊「孝」布,叫做「戴孝」,孝布的面積大約是 長1寸半,寬1寸,如果死者是男性,孝布別在左袖上,女性則別在右袖上。至於該別上什麼顏色的孝布也按照家庭成員和死者的親屬關係不同而有所分別,它的差別大體上與孝服一樣。

按照傳統,家庭成員必須為死者戴孝三年。在新加坡,一般人只「戴孝」49天或100天。在守孝期間以及「戴孝」期間必須穿著 素色衣服,不可以 穿著紅色、黃色、褐色或色彩鮮艷的衣服。

安魂

按照傳統觀念,一般人相信死後靈魂會上西天,即所謂「人往西天」、「駕鶴西歸」,為了幫助死者順利「上路」而舉行各種儀式,這些儀式雖然 因籍貫不同而有差別,但是仍有一些儀式是大家共同遵守的。

買水洗遺體和穿壽衣

過去,家屬必須到河邊提取河水回來替死者洗凈遺體或向神靈「買水」。現在,一般人都用自來水。這種儀式通常由死者的兒子執行,象徵式的為 死者洗身三遍。洗凈之後,隨即替死者穿上壽衣。在喪葬禮俗過程中,這項儀式是重要的,死者如果身體不清潔,到了陰間將會被鄙視和受懲罰。

入殮

為死者洗凈身體,穿上壽衣之後,接著便舉行入殮儀式,同時把死者的一些日常用品或喜愛的東西也放在靈柩內,這叫做「隨葬品」,人們相信死者到了陰間還能繼續使用生前所用過的東西。

祭祀

死者入殮之後,設立靈台,擺設三牲水果等祭品,基本的祭品有 飯、肉和魚並點燃香燭和紙錢,供奉香燭和紙錢象徵著死者與家 屬之間的關係綿延不斷,即「薪火相傳」之意。

做功德

在停喪的最後一晚,請僧尼或道士為死者誦經做功德,超度亡魂。

守喪

守喪通常是三天至七天,按習俗必定是奇數,因為偶數是屬於辦 喜事的。守喪期間,親友陸續前來弔祭以表最後的敬意。守喪禮 俗可在家裡或殯儀館舉行。在新加坡,守喪期已逐漸減少。

前來弔唁的親友都會向喪家慰問,比較傳統的禮俗是上一支香, 拜祭死者,也可以向死者三鞠躬表示最後的敬意。死者的家屬在靈台旁邊站立鞠躬表示謝意,更加莊重的家屬還跪者致謝,禮畢, 弔唁者也應該向「主人」稍微鞠躬回禮。

在守喪期間,死者家屬會通宵守著靈台,為了幫助孝子賢孫們消 除睡意,有些親友會在治喪處搓麻將,不過這種做法削弱了辦喪 事的嚴肅氣氛 ,也讓好賭的人把治喪處當作賭場。

我國華人一般是送花圈或給帛金(賻儀〕,向喪家表示弔唁。也 常有喪家在訃告中表示「敬辭花圈帛金,轉購慈善禮券以捐贈慈善機構」的做 法,這種善舉比贈送花圈來得更有意義。

前往弔唁的親友應該穿著素色的衣服,喪家以一束紅絲線或一個包著銀角的紅包送給前來弔唁的親友,讓親友安全回家。弔唁者 離開時不必向喪家告辭,靜靜離開就行了。

土葬或火化

停喪的最後一晚,做完功德之後,家屬必須為死者的出殯盛事做好準備。出殯當天的清晨,把一切善後事都準備妥當,接著把靈柩送往墳場埋葬或送往火化場。

出殯之前,家屬和親友向死者舉行最後的致敬儀式,隨即由六位自願人士或殯儀館工人把靈柩扛上靈車,靈蓋上飾有獅子或仙鶴, 以區別死者是男性或女性。

送葬的隊伍通常由一支樂隊領先,奏樂的目的是驅走躲藏在附近 的鬼魅。送葬的隊伍跟在靈車的後面,第一排是兒子和女兒,其他家屬跟隨在後。根據傳統的送葬禮俗,是要步行把靈柩送到墳場的,在新加坡,送葬的隊伍只需步行一段很短的路程,然後登上車輛,前往墳場。

到了墳場,把靈柩扛下,在靈柩之前點燃一對香燭,供奉一些簡 單的祭品,家屬和親友向死者再作最後的敬意,然後把墓穴填平。 這時候,長子和次子分別捧著死者的遺像和靈牌。

近年來,新加坡由於土地短缺,已普遍採取火化儀式,但是,除了以火化代替土葬之外,其他儀式仍舊不變。到了火化場,先把靈柩置放在祭壇前的架子上。僧尼或道士做完了法事之後,工人把靈柩推入密封的爐中火化。第二天,家屬回到火化場撿拾骨灰。 先把骨灰放在托盤上,家屬細心地撿起小塊的骨肢,置放在骨灰瓮里,隨即把骨灰瓮密封安置在寺廟或骨灰塔。

安置神位

葬禮完畢後,子孫便把死者的遺像和靈牌帶回家裡,安置在祖先神壇上。在新加坡也有人花一筆錢,把先人的神位供奉在寺廟裡。

一般人都以香燭和食物在祖先神位前拜祭先人,這種禮俗是要讓子女對祖先表示尊敬和懷念。

結論

在傳統華人社會有一套複雜的喪葬禮俗,但是在今天的新加坡,太過複雜的喪禮已經不符合社會的需求。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居住在組屋裡,因此,我們建議,喪禮應該簡化,這可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也可幫助喪家節哀順變。

華人傳統的喪禮是孝道的表現,我們認為,兒女對父母的孝順,應在平日的生活實踐中體現出來。長輩逝世對子孫來說是件悲痛的事,應以莊嚴的方式辦理喪事,以表哀思。

(摘自宗鄉總會於1989年出版的《華人禮俗節日手冊》)


推薦閱讀:

去新加坡讀社會學博士真的很坑爹嗎?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一五集)  2001/3/1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15
【內參觀察】難解的人口危機:新加坡隨時有「翻船」之虞
無量壽經玄義  (第四集)  1989/11  新加坡  檔名:02-004-0004

TAG:新加坡 | 喪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