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的100句話【育兒寶典十則】
A、鼓勵孩子的100句話1. 真可愛 2. 好極了 3. 好主意 4. 好多了 5. 真好呀 6. 做得好7. 非常好 8. 恭喜你 9. 了不起 10.很突出 11.很不錯 12.太好了13.太棒了 14.太奇妙了 15.真是傑作 16.那就是了 17.那就對了18.多美妙啊 19.我好愛你 20.繼續保持 21.你做到了 22.你做對了 23.你很能幹 24.進步真快 25.做得漂亮 26.做得好極了 27.極佳的表現 28.就是那樣做 29.繼續試試看 30.真令人驚訝 31.真令人感激32.真的謝謝你 33.這正適合你 34.你辦得到的 35.你學得真快 36.你幫得很對 37.你真是可愛 38.你走對路了 39.你還記得呢 40.記性真好呢 41.那實在太好了 42.繼續加油努力 43.我真以你為榮 44.我很喜歡那樣 45.你真是好幫手 46.你做得順手嘛47.你可以辦到的 48.你以前做到了 49.你快要做到了50.你想出辦法了 51.你真懂事不少 52.你已經有把握了 53.你做得漂亮極了54.你真讓父母開心 55.你今天比以前好 56.你每天都有進步 57.你幾乎像個大師 58.你真是讓我感動59.你想出好辦法了 60.哇!看你的了 61.你真是我的小王子62.我們都做得很好 63.進行得很順利嘛64.對了,就是這樣做65.你下次會做得更好 66.你今天做的好認真 67.好(豎起大拇指)68.你今天做了不少事 69.你真學到不少東西 70.你沒有任何差錯嘛 71.你正儘力地做好它 72.你一定練習很久了 73.你真的不斷在進步 74.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75.真高興你如此表現 76.再試一次就做到了 77.我就知道你能做到 78.我很感激你的幫忙 79.真的讓我感到快活80.這正是我說的好事 81.今天做得比平常好 82.這才是我的好孩子83.那件事你做得真好 84.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85.你這麼快就想出來了86.你今天確實做得很好 87.你正進入很好的狀態 88.你今天確實做得特棒 89.你已經有很好的開始 90.你真是我的得力助手 91.你真像美麗的小甜甜92.那真是一件溫馨的事 93.這是做得最好的一次 94.真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95.繼續做,你會越來越進步了 96.現在你可以一路順風了 97.我真高興有你這樣的孩子98.你不會忘記你做得那樣好 99.我為你今天所做的感到驕傲 100.看到你做得那樣認真,使我覺得欣慰,有你真好!
B、誇獎孩子的技巧1、真心誇獎孩子 孩子有時確實會有出人意料的好表現,這時候家長硬要板起臉說些「勝不驕、敗不餒」的話,那也未免有點太矯情了!畢竟,孩子還是需要讚美的嘛。請注意,我們一定要真心地去誇獎孩子,而不是為了某些目的去奉承、糊弄孩子。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鼓勵他今後有更好的表現。2、誇獎過程而非結果 讚美孩子是一門學問,除了對結果表示滿意,我們更應該對孩子在過程中付出的專心與毅力表示讚賞。假如沒有這個努力的過程,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結果。另外,家長也不要只是單純地直接誇獎孩子,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孩子有多麼優秀。經常對親人和朋友表示對孩子的讚美之情,就是一個非常有技巧的方式。3、戒除孩子的功利心 當孩子因為做好一件事而受到稱讚時,就會產生某種期待,比如下次再完成這件事之後,他還希望家長能夠繼續誇獎他。為了獲得誇獎而去努力,這似乎不是一個正確的處事態度,容易讓孩子養成較強的功利心。所以,隨著孩子年齡的日益增加,家長可以逐漸減少誇獎的次數,讓孩子轉變態度,認識到自己把事情做好是理所當然的。比如說:「對,這就對了,你就應該把自己的事情做好!」4、讓他人來誇獎孩子 除了父母以外,也可以請其他人來誇獎孩子,比如親戚和朋友。這樣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將更加充沛,因為他意識到自己的表現不僅得到了父母的認可,而且得到了更多人的稱讚。至於誇獎的理由和角度,倒不必要求其他人和父母完全一致。如果其他人能夠找到更多的理由去誇獎孩子,那效果反而會更好。這樣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其他人的說法與觀點,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很好,所以才會得到不同類型的誇獎。5、及時而適當的獎賞 「口頭表揚和精神鼓勵固然重要,但是物質獎勵也不可或缺。」很多父母都抱有這樣的教育理念。如果能不時地給孩子來一些物質獎賞,就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與父母合作,並且讓他們表現得更加優秀。因此,這些父母平時總是會留意尋找妥當的禮物,以便及時獎勵孩子。 的確,物質獎賞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但是過多的獎賞就如同賄賂,對孩子並沒有太多的好處。因此,物質獎賞既要及時,又要適當,不要把物質獎賞作為一項慣用的、例行的方法,更不要買十分昂貴的禮物來討孩子的歡心。如果能夠盡量自然地讓孩子感受到物質獎賞的喜悅,那將是非常理想的狀態。比如孩子喜歡吃果凍,媽媽可以提前買些果凍放在家裡,等孩子有了值得誇獎的行為之後,就順便拿些果凍給他吃。6、給孩子進步的空間 在獲得家長的稱讚之後,孩子很希望以後能多多得到家長的誇獎。在此需要提醒家長的是,不要因為孩子一次表現良好,就期待孩子每次都可以做得很好。因為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各種能力都尚未成熟,很多行為的出現都是不可預期的。說到底,孩子的成長和進步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所以,我們應該容許孩子偶爾有失常的表現。如果期望太高,反而容易給孩子帶來壓力。
C、遇到這些情況,家長應該如何做? 一、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錯誤做法:訓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連個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順手給孩子一巴掌。結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氣,事情一團糟,孩子學會通過發脾氣、打人解決問題。正確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沒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乾淨好嗎?」結果:孩子得到的諒解,馬上向大人道歉,並高興的把桌子擦乾淨。孩子學會寬容。二、孩子考試不及格。錯誤做法:訓孩子:「你看你,考這麼點分,你也不嫌丟人?你看誰誰,人家怎麼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氣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勁踢孩子幾腳。結果:孩子心情壞到了極點,心裡想:「我完了,我這麼笨,學不好了,再怎麼學也學不好。」正確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裡也不好受,一次沒考好不代表什麼,關鍵是我們要找出沒考好的原因,然後解決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有進步。」結果:孩子認真地找原因去了,心裡想:「我要努力,不辜負爸爸媽媽的期望,我一定行。」三、孩子寫作業磨,該睡覺了,作業沒寫完。(孩子作業多,孩子沒磨,不在此列)。錯誤做法:訓孩子:「你氣死我了,怎麼又沒寫完,我一會兒不看著都不行,快點寫!我看著你。」結果:孩子並不著急,依然慢慢悠悠,心裡想:「寫不完有我媽呢。」正確做法: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寫作業是你的事,你要對自己的事負責,沒寫完不準寫了,該睡覺了,明天自己去學校跟老師解釋吧。」結果: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很後悔,心裡想:「這下完了,怎麼跟老師說呀,看來明天寫作業得快點了,不然還得挨批。」四、孩子作業寫得潦草。錯誤做法:發火:「怎麼寫的這麼亂,你就不能寫好點?」脾氣大的會三把兩把把孩子作業撕了。結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正確做法: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已經說過了,寫不工整要重寫,因為不工整,老師看不清楚,你看,這是規定不能破壞,所以你必須重寫了。你看,你可以應該這樣寫字(講述寫字規範,橫平豎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寫得比你剛才的字有進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嗎?」結果:孩子懂得規定的重要性,心裡想:「比剛才的字有進步,容易。」充滿信心。五、孩子見人不打招呼,沒禮貌。錯誤做法:當眾訓孩子:「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連問好都不會,我平時是咋教你的,沒出息。」結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損傷,覺得無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正確做法:給孩子台階下:「我孩子有點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時也挺有禮貌的。」舉個有禮貌的例子。結果:孩子知道錯了,心想:「這次沒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讓父母失望啊。」六、孩子的襪子髒了。錯誤做法:家長:「把襪子脫下來,我給你洗。」結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裡認為父母就是為自己服務的,正常,反正他們也不累。正確做法: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襪子洗了,好嗎?媽媽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媽媽的襪子也洗了啊?謝謝孩子啊。」結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襪子去了,心裡想:「我以後要多關心一下爸爸媽媽啊,我也是家裡的一員啊,他們越來越老了。」七、孩子問了個問題,大人不會。錯誤做法:不高興:「別瞎問了,把學習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點啥。」結果: 孩子心裡想:「哎,沒勁,總說學習學習,煩死了,不問就不問。」從此,遇到難題一概略過,不求甚解。正確做法:高興:「孩子,你能問這麼難的問題,證明你動腦筋了,不錯。可是我不會,咱們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嗎?」結果:孩子心裡很高興,以後遇到問題一定鍥而不捨,非研究明白不可。八、孩子早上不起床。錯誤做法:發火:「你怎麼還不起?要遲到了!」順手打兩巴掌,手忙腳亂地給孩子找衣服穿衣服。結果:下次依舊。正確做法:平靜地說:「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會遲到會挨批,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處理好。」孩子沒及時起床,沒吃早飯,還遲到了。結果:下次一叫就起床。九、一直看電視不睡覺不寫作業。錯誤做法:怒氣衝天地把電視關掉,吼叫著叫孩子去寫作業或睡覺。結果:孩子滿肚子不高興地去了,心裡恨你,說你是 暴君。正確做法:平靜對孩子說:「孩子你該寫作業了,如果寫不完會挨批。你還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鐘行嗎?」家長:「行,說話算數,到時間就關電視。」雙方各退一步。結果:時間到了,孩子主動關電視,去睡覺或寫作業。十、孩子正在寫作業。錯誤做法:一邊看電視一邊監督孩子,嘴裡不停叨叨:「寫快點。」「別磨蹭。」「不準看電視,好好學習。」結果:孩子不高興:「憑啥你就能看電視,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正確做法:大人也看書,不打擾孩子,家裡學習氣氛濃厚。結果:孩子心態平和,心思都在學習上。十一、大人做錯事了。錯誤做法:強詞奪理或視而不見。結果:孩子心裡想:「憑啥你犯錯誤就不承認呢?嗯,當大人好,有錯也不挨批。」正確做法: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結果:孩子以後做錯事了,主動道歉,覺得理所應當。十二、家長會老師告狀,家長挨老師批評了。錯誤做法:一回家就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對孩子又打又罵。結果:孩子沒任何自信,要麼學會暴力,要麼膽小,一句話不敢說,學會撒謊,不敢和父母說真話,怕挨打。正確做法:先把孩子的優點講講,然後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勵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會有進步。十三、孩子的日常生活。錯誤做法:家長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噹噹,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見,孩子遵守就行了。結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動腦,被動執行。膽子越來越小,越來越沒自信,能力差,不會做家務。心離父母越來越遠,自閉。正確做法: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還鼓勵孩子做家務。家裡有事和孩子商量解決,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認真聽取。結果:培養了孩子家庭責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歡和父母交流,性格開朗,有自信,遇事有自己的主意。
D、家長要以更好的方式和孩子說話
養育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練就每個父母的耐心,但對做父母的來講,重要的是應由此認識到並且自覺地抵禦說那些有可能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這裡不妨舉出十種一般做父母的常常難免會說出的而又最能傷害孩子的話語。 1.為什麼你不能像誰、誰、誰那樣呢? 有關方面的權威人士指出,簡單地做比較只會增進孩子們之間那種常有某種自然性的競爭。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比起來不如人家,他就很可能開始憎恨其他的孩子。此時,做父母的最好是不要去比較你的孩子,而是去真正弄清楚你究竟希望你的孩子做些什麼。是希望他的房間更整潔呢?還是要他在飯桌上表現的更為懂事呢?把你的注意力集中放在那些你最希望孩子改變的行為方式上。一旦孩子懂得父母所要求他改變的只是他做某種事情的方式,而不是要改變他這個人,他就會在大人面前有更多更好的表現。 2.難道你倒小了不成? 一次,你7歲的女兒跟你一塊兒在一家很像樣的餐館就餐時,竟表現的像一個3歲的孩子。對此你肯定覺得很難為情甚至有些尷尬,於是你對她厲聲說道:"難道你倒小了不成?你已經是7歲的孩子了!"可這樣說的結果呢?孩子的內心受到了屈辱,他在接下來的用餐中不時地有惡意地將佐料瓶中的鹽撒落在餐桌上。 你不該說這種惹惱她的話,相反,而用一種不帶個人情感色彩的方式來處理,比如:"我知道你在上床睡覺之前不想錯過這麼好的電視節目,但我也不想把電視機搬開,要是你不去睡覺的話,則很可能會發生這樣那樣的事。"於是就在那一瞬間,你的孩子就明白了事情的結果將會是怎樣。 3.你非得總是像一個邋遢鬼嗎? 對孩子過多的批評也許會埋下嚴重吵鬧的隱患。做父母的可以時常問問自己:"為什麼我必須控制孩子的這些事呢?"還是聽聽專家的意見吧:"當孩子出去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時,隨他的便,他愛穿什麼就讓他穿什麼;但是,如果他是和大人一起出去吃午餐,則不能隨他的便?孩子們有必要知道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衣著,做父母的有權對此把握一定得分寸。 4.你是個多麼可愛的孩子! 這句話也許會使他內心感到一種從來都不可能失敗的壓力;而如果被大人誇獎為"真是個數學神童",那這個孩子也許就會壓制他事實上很喜歡的來自藝術的內心感受。 使用你對孩子天賦和才能的明智的察覺來鼓勵他,而不是一味地採用貼標籤般的誇獎和讚賞,這才是真正可取的方式。例如你說:"你真聰明,我知道你能做這件事",這句話就比"你真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多了些支持和鼓勵,少了些無味的誇獎。 當然,消極的"標籤"也容易帶來自我應驗的結果。假如一個孩子被人說成是懶蟲,他很可能表現得更為懶惰,因為,你所說的話彷彿肯定了懶惰已經是他個性特徵中不可改變的固定成分了。在教育誘導中,如果不得已非得用一定的消極的或是負面的標籤式的評價時,做父母的一定得努力弄清楚自己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這個孩子是不是整個兒一個懶蟲呢?也許他只是沒人提醒就不知道做一些家務,如果僅此而已,做父母的就應該健全和完善家庭內部的對於做家務的一套獎懲制度,如忘記倒一次垃圾就從父母給他的零花錢中扣除一點錢等等。 5.你怎麼這麼笨呀! 你說這句話的主要意圖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然而類似的評價帶給孩子的只能是傷害,相反,給予實事求是的支持和鼓勵卻有助於改進孩子的表現。例如,孩子在過馬路時不看汽車就跑到路中間,你可試著說,"過馬路時,你一定得拉著我的手。"當孩子拉著你的手了,你可以補上一句,"你真聰明,知道拉著我的手。現在,我們就可安全的過馬路了。" 6.有時,我真希望沒有這些孩子。 隨著孩子長大,他會將這種看法一同帶入社會,並且直到成年之後。 如果你煩透了不禁感嘆:"我真希望從來就沒有你這樣的孩子。"你倒不如這樣說,"有時候你讓我非常生氣。"也許更好的做法是在事情還沒有弄到最為糟糕之前,設立一定的強制性規章,這樣孩子們就知道了父母親對他寄予了怎樣的希望,他就會有更佳的表現。 7.你讓我一個人呆會兒好不好?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有空自己獨處一會兒,然而任何一句對孩子氣憤的排斥和驅趕的話都會使其感到他不為父母所需要了。不妨試著將孩子納入到你必須做的每件事情中來,甚至一個3歲的孩子也會"幫助"你準備飯菜。如果在孩子們需要父母親時,你就索性花時間和他們呆上一會兒,那麼在其他的時候,孩子們就會比較少地需要父母的關注了。 當你確實需要時間獨處時,不妨這麼說:"親愛的,我很愛你,但我這會兒正忙著呢。"這就讓孩子領悟到過一會兒你就會和他在一起;但如果他堅持要你和他在一起,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在打擾我,你就只能回你自己的房間了,因為現在是我的私人時間。"用這樣的方式來處理,事情就會變的有規有矩,而不只是拒絕和排斥了。 8.閉上你的嘴! 這樣的話語給予孩子的深刻印象就是你並不關心他的意見,他由此開始把自己看成是那種沒有什麼重要意見能提出來供人參考的無用之輩。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禮貌,那麼你就應該對他們有禮貌。既不該對同輩人說"閉嘴",也不應該對你的孩子們說這樣的話。 9.做這件事,否則的話 簡單空洞的威脅所帶來的是從根本上削弱了你在孩子們心目中的權威,會導致孩子們繼續干他們的壞事,以此來進一步考驗父母親。對此,較理想的辦法是選取一種具體的懲治措施,並且付諸實施。比如:"你如果現在不停下來,就給我靠邊站一個星期日。"或者說:"你如果再這麼做的話,飯後就不許你玩。"這樣,孩子就知道你接下來真的要那樣做了。 10.如果你不立即跟我過來,那就隨你一個人去了。 千萬不要對孩子實施這種遺棄他的恐懼感。父母親應該是一幕安全的天穹,在它的掩護下孩子們才漸漸長大成人,步入社會,否則孩子們可能會變得非常纏人,或者非常依賴別人。防止這一點,做父母的應該告訴自己那正蹣跚學步的孩子?這會兒你是自己爬起來隨我來,還是要我拉住你的手,跟我過來。"真有必要的話,你可以去攙他起來,帶著他走。 假如你的孩子老是磨磨蹭蹭,你不妨預先給他提個醒兒。例如你可以說:"你現在滿打滿算也只有5分鐘時間玩了,我們馬上就走。"這很可能產生你所希望的結果,而不會將威脅留在孩子的心頭。E、父母說話語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的影響。信任的語氣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寶貝,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啊?」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尊重的語氣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歪歪兔早教育兒老師指出,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干,而粗暴地反對他。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夥伴們玩一下,你不能發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幹什麼。」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 孩子就樂於接受了。商量的語氣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歪歪兔早教育兒老師建議,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麼說:「寶貝,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麼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裡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讚賞的語氣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麼好,繼續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鼓勵的語氣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歪歪兔早教育兒老師建議,用鼓勵的語氣:「寶貝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F、孩子受欺負,教他容忍還是反擊文靜聽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經常挨同伴的欺負,作為家長一定既心疼又惱火,就會常教育孩子說:「再有人欺負你,你就打他!」可是孩子總是搖頭說:「老師說,好孩子不可以打人。」家長也犯難了:「按理說教孩子打人是不對,但面對未來的競爭社會,孩子的這種軟弱個性將何以取勝?」這個問題不少家長都遇到過——1、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種自我保護和正當防衛的方式,在競爭社會,教孩子學會反擊是非常必要的。 當然,我們不能教孩子去欺負別人,但若別人欺負到自己頭上來了,就應該反擊。孩子將來面對的是一個競爭社會,如果事事都教孩子寬容退讓,容易造成他形成軟弱怯懦的個性,無法做到自強自立。所以,讓孩子具有反擊精神,學會自我保護是非常必要的。要從孩子身上找到問題的癥結,教給他正確的交往策略。如果孩子經常受欺負,起碼可以說明一點:他的交往方式有問題,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應該首先從自己孩子身上找到問題的癥結,幫他調整與同伴交往的策略,比如禮貌、協商、主動關心等,決不能強行要求他「打回去」。因為孩子本身對交往就有畏縮心理,萬一動了手也「打不回去」,他的心理壓力就更大,交往也就更不自如了。2、應該從愛的角度出發,正面教育,正確引導,讓孩子學會寬容對人。一般來說,孩子平時所受的欺負,無非就是被小朋友推了一把,如果沒有嚴重的傷害,家長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更不應該用「打回去」的方式進行反面強化。我們可以抓住這樣的事例對孩子進行適時的引導教育,讓他體會到這種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是大家都不喜歡的,小朋友應該團結友愛,和氣相處。我的觀點是:要從培養孩子的愛心出發,儘可能地去淡化人與人之間的「敵意」,教孩子寬容待人。現代社會的競爭是知識能力的抗衡,暴力並不能使孩子取得成功。要常教育孩子,對於小朋友間一般性的欺負行為,都應採取大事化小、息事寧人的態度。能夠把大事化小就是一種處事能力嘛,完全不必用暴力去抗衡,應該把心思花在學習和能力的提高上。學習成績好了,能力強了,別人自然也就不會看輕或輕易地欺負你了。至於對那些確實不講理的孩子,少跟他玩就是了。3、孩子間的糾紛讓孩子自己去解決,才能讓他們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生活經驗。孩子間的打鬧爭鬥是平常事,是他們交往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孩子就是在今天吵明天好的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的,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行為。父母應該有坦然的心態,順其自然,相信孩子通過摸索實踐,最終會找到交往的「度」,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孩子不懂事,應該通過家長或老師來解決,以便幫助他們明辨是非。確實有些孩子攻擊性特彆強,喜歡欺負別人,我認為這個責任主要在於家長的教育。因為孩子畢竟年齡小,要靠家長來言傳身教,正確引導。我認為,如果孩子受了欺負,首先應該找對方的家長,讓他去嚴格教育自己的孩子。老師對孩子間的交往也應有一定的指導、教育責任。對孩子的糾紛,如果家長不便直接介入,可以通過老師找欺負別人的孩子或其家長談話,協商教育。
不錯,不少家長都希望孩子受到欺負時能夠積極反抗和自衛,以免養成懦弱的個性。但是,大多數家長同時又理智地認識到,「打回去」的教育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孩子間的打鬥基本上都是暫時性、代表性的,並不存在原則上的敵意,他們今天吵明天好,在這一過程中互相磨合,逐漸學會交往。如果輕易地教孩子以動手方式來解決問題,就容易使孩子的爭鬥升級,形成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激烈局面,最終造成更大的傷害。更何況,成人社會中,暴力行為最終也要受到社會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具體建議:1、在衝突中,如果孩子受到的欺負並沒有達到「皮肉受苦」的程度,只是「大鵬拿走積木不給我」,「亮亮不讓我上滑梯」之類,你要鼓勵孩子自己去和這些小朋友交涉,鼓勵他「到大鵬那兒把積木要回來」,去告訴亮亮「滑梯是大家玩的」。這樣做,能夠培養起孩子自己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讓孩子懂得如何維護自己應有的權利。2、如果孩子受欺負到了挨打的地步,你可以先向孩子問一些「是不是很疼」之類表示安慰的話,讓他覺得自己並不是孤立的。然後跟他說:「以後再有人這樣欺負你,不要哭鼻子,告訴大人(幼兒園老師)大人會批評他的。」這種做法,可以使孩子意識到受人欺負時有時需要主動還擊,但還擊不一定非得「以牙還牙」,對於這種「不公道」的行為,應該讓主持「公道」的人去管。讓孩子接受這些觀念,不僅可以提高他的自立能力,對他學會將來如何在一個有規範,有秩序的社會中為人處事,也是很有幫助的。3、3歲前的孩子打架,原因一般很簡單,多數是由於搶奪別人的東西或被人搶所致。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孩子不明道理,又處於一個「自我中心期」,往往分不清什麼東西是別人的,而都把它當成自己的。這時,家長僅僅說一句「不準搶別人的東西」是不夠的。最適宜的方法是用孩子感興趣的東西或其它活動引開他的注意力。如可以說:「快過來,媽媽給你講你最喜歡聽的故事。」另外,3歲的孩子打起架來,往往不知輕重,所以為防止孩子受到這方面的傷害,加強照顧和看管很重要。
G、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失望
案例:蔥蔥早在兩天前就與爸爸媽媽約定,星期天帶上剛買的小皮球,去公園的草地上玩。周六晚上,小蔥蔥臨睡前就把裝入袋子中的小皮球放在床邊。第二天清晨,一向都要媽媽叫醒的蔥蔥早就醒了,很快在媽媽的幫助下穿好了衣服,剛要出門,沒想到天卻下起了大雨。蔥蔥等啊等,雨就是下個不停。蔥蔥滿臉失望,眼睛裡閃爍著淚水……
分析
反應1: 情緒激動型
如果孩子面對失望的反應是放聲痛哭,或是倒地耍賴,情緒反應非常強烈,那麼父母首先要讓他知道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能改變的;其次讓他知道任何無理取鬧都無法帶來他想要的東西。但要注意的是,此時父母切不可由於孩子的壞情緒而影響了自己,轉而再對孩子施壓。
建議:可以告訴孩子,你很了解他的失落感,並安慰他「你感到失落沒有關係,這種情況下我也會失落的」,讓孩子了解失望是很正常的,然後和他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或是讓孩子參與各種不同的活動,直到他找到自己喜歡的為止。一般而言,如果孩子能夠從他擅長的事情中尋找到樂趣,那麼他就知道了自己有能力掌控某些事情。這種訓練通常可以使孩子的思考模式很快從失望轉變為「做其他事情一樣也很快樂」上來。
反應2: 獨自生氣型
這類孩子面對失望,通常不會大哭大叫,而是在一旁醞釀生氣的情緒。此時父母要幫助孩子自己從壞情緒中解脫出來,可以提示孩子「我們換件事情做做,你有什麼好主意?」這樣做能使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能力把糟糕的情況變好。
建議: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譬如「我們現在不能去公園玩球了,那就在家玩你最想玩的玩具,好嗎?」或者可以問「你願意不願意下周日再去呢?」也可以在準備晚餐時,讓孩子搭把手,雖然這樣做會讓你更加忙亂,但是卻有助於調節孩子的情緒,用積極的態度,從悲觀的情緒中恢復過來。
反應3: 轉而忘記型
建議:為孩子創造一個人際交往的圈子,讓孩子在失落時可以求助他們。這個圈子裡不光有父母,還有家裡的其他親人以及孩子的小朋友等。
研究表明,能夠從失落情緒中快速恢復過來的孩子通常有能力讓其他人幫助自己。此外,可以問一些暗示性的問題,啟發孩子學會應對所面臨的失望。
如何處理孩子小情緒
冷處理:當孩子難以控制自己的時候,可以別搭理他,讓他自己平靜一下,有利於安定情緒。
樹立榜樣:父母在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時,要保持冷靜,不要輕易發火,這樣在旁的孩子就會模仿你的做法。
豐富辭彙:比起摔椅子、踢人等暴力行為來,用嘴說出來感受會好一些,可以教孩子一些辭彙:如生氣、發怒、邪氣、發狂等。或通過講故事,讓孩子發泄不良情緒。
H、教孩子學會「善待」批評
和許多成年人一樣,孩子往往也喜歡聽表揚而反感批評。而法國家長和教師普遍認為,那些在孩提時代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後,也大多會對批評持「敬而遠之」,或乾脆「拒之門外」等消極態度。由此,他們進而認定,從小就學會接受批評無論對一個人的完整人格的塑造,還是對促成其事業的成功,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一些兒童教育專家的建議下,法國家長往往採用下列方法:
教育孩子不必對他人的批評大驚小怪
家長教育孩子,當然應該堅持表揚為主,但不妨在孩子牙牙學語或學步時,就有意識地讓他既聽到「正面」的肯定,也聽到「反面」的批評。此時的批評一定要語氣溫和,分析中肯,且以更多的表揚為「前提」。如,「寶寶(學)說"喝水』很清楚,但(學)說"吃飯』媽媽還聽不懂—來,跟媽媽再多練習幾遍」;「寶寶昨天學走路一點也不怕累,怎麼今天就怕累了?」這樣有意識地早早「引進」批評可以幫助尚未踏上社會的孩子體會到批評和表揚同樣常見!事實上,在幼兒期就能適應批評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也較能適應社會,包括擁有正確對待來自他人的批評乃至非議的「平和」的心態,以及較強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求孩子認真傾聽
不論批評有多尖銳、多不中聽,都應該要求孩子認真傾聽。因為只有認真傾聽,才會發現其中也許確實有幾分道理,才能虛心予以接受。同時應該讓孩子漸漸明白:對他人的批評認真傾聽,不僅是一種文明的表現,而且也是完善自我之必需。
要求孩子冷靜處理
不要對批評者反唇相譏,不要「自衛還擊」,不要誇張引申等等,相反,應在認真傾聽的基礎上冷靜地分析出儘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不要默不作聲
冷靜處理並不意味著對批評默默無語。家長應教育孩子對批評的合理成分虛心予以接受,甚至列出改進的辦法或措施。
允許孩子作出解釋
如果批評不符合事實,那麼應允許孩子作出解釋,因為讓孩子虛假地表示接受批評但心裡大感委屈實際上不僅於事無補,而且可能引發種種心理弊端。不過與此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解釋的目的並不是推卸本來應負的責任,解釋時一定要保持心平氣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要求孩子對批評者一視同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認真傾聽並虛心接受來自師長的批評,但對同齡人的批評卻拒之門外。這時應教育孩子:只要批評得有道理,即便這批評來自小夥伴,也理應虛心接受。
建議孩子作出道謝
對那些提出善意批評的人不論是誰,都可建議孩子作出真誠的道謝—這不僅能表達自己的虛心和誠意,而且還能加快彌合雙方的分歧。
讓孩子作對比
不妨在孩子接受批評並作出改進後,有意讓其作一下前後對比——聰明的孩子自會明白接受批評有益。
也讓孩子學會作出批評
通過接受批評,孩子學會了知曉「如何作出批評才能使對方虛心接受」的要點。不妨幫他總結:批評前作好調查分析,語氣要婉轉,用詞要文明恰當,態度不要偏激,要允許對方分辯……
實際上,只要孩子學會「善待」批評,那麼批評完全可以如同表揚一樣,成為鼓勵孩子前進的春風。
I、哪些話是孩子快樂的魔力
也許你從來沒想到過,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話,會對孩子小小的心靈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那麼,哪些話會帶來解決問題並讓孩子快樂的魔力,而哪些話應該是永遠從我們的大腦中抹去的呢?
就算是要表達同樣的意思,你選擇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和什麼樣的詞語都將對孩子有很大影響——即便你認為他們有時候根本沒有聽到你在說什麼。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無論你是提出要求,給出答案,或者與他談談條件,達成妥協。你所使用的語句可能讓孩子更加樂於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們感到挫敗和失去信心。
那麼,哪些話會帶來解決問題並讓孩子快樂的魔力,而哪些話應該是永遠從我們的大腦里抹去的呢?
1、「你自己來做決定吧。」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們建議你這樣說。這麼說是為了讓孩子了解: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舉個例子吧,你可以對你的女兒和她的小夥伴說:「你們來做決定,是想留在這裡安靜地玩,還是到外面去?」五分鐘後,孩子們依舊大聲喧嘩,你就可以再告訴他們:「我知道了,看來你們是決定到外面去了。」
很簡單的兩句話,你不僅讓孩子們明白了前因和後果的關係,你也不會被女兒看作是個「壞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決定,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結果。
2、「媽媽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
身為父母,總免不了有時候會責備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你的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
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如果能這樣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錯誤面前保持冷靜了。
3、「你其實是想說什麼?」
有的時候,小孩子會因為生氣或者激動而變得情緒失控,他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討厭你!」在那個瞬間,可憐的小傢伙唯一能夠想到的就是這些詞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來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除了溫和地詢問:「你其實是想說什麼?」你還可以給他一些參考答案:「你生氣是不是因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漸學會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那麼,即使你不在旁邊,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感覺了。
4、「你來試試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麼讓你生氣的事——吃飯的時候不停地哼唱幼兒園學的新歌謠,或者試圖用手裡的青菜畫一幅畫——你可以這樣說。說得就好像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後請你的孩子幫你想一個解決的辦法。比如:這個辦法就是等吃完飯,你開始洗碗的時候,他再唱歌給你聽。
這是個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是受歡迎和受尊重的,讓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對立面。如果令你滿意的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麼,你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讓孩子能記得什麼事情在什麼時間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個。」「小明爸爸讓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這是小孩子們最常用來跟你討價還價的簡單邏輯。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訴他:「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你要讓孩子了解,「每個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鏡,並不意味著樓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鏡。表哥的鞋子小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買雙新鞋。
J、如何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
經常看到媽媽們討論這樣的話題,如何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大家都說我們處在一個競爭的社會,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著競爭,要儘早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讓孩子們了解競爭的殘酷性,讓孩子勇敢地積极參与競爭,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佔一席之地。媽媽們說,從上幼兒園起,到學校,以至走上社會,孩子們哪裡不面臨著競爭?我們只有從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灌輸給他/她競爭的意識,他才能在社會交往的發展過程中不受人欺負,步步領先。
其實,正因為這個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才不用教導給孩子如何「競爭」。即使在動物世界中,同種動物間也存在著競爭的關係,動物天生也會懂得如何參與從覓食到求偶的各種競爭,同時自如地選擇在某種情境下與同類甚至異類競爭或者合作。人生來也存在著競爭意識,可以在良性競爭的遊戲規則中,積极參与,自由選擇,這才是積極的、有質量的人生。人為地向孩子強調競爭意識,反而會起到破壞作用。
看到過這樣的一個例子:親子園裡,一個小朋友看上了另一個小朋友玩了一會兒、剛剛放在手邊的一件玩具,上來就拿,哪知另一個小朋友沒有放棄,而是動手打了他一下,他沒有還手,愣了一下後立即放棄了這個玩具,自己去尋找了另外一件。
其實事已此,應該算在自然狀態上比較圓滿地結束了,家長也無需在這個時候介入事件藉機教育孩子如何遵守規範。但可以理解的是,被打了一下的那個小朋友的家長,看到孩子沒有打回去而是掉頭就走,心裡不太舒服,雖然孩子沒有在意,而是換了一件玩具高興地玩起來。
家長很委屈,覺得既然那個小朋友已經把玩具放下了,我的孩子過來為什麼不能玩?更難過和擔憂的,是自己的孩子這麼小就連搶個玩具都不敢,以後如何面對社會的競爭?交流中其他的各位媽媽也紛紛發言,其中佔主流的聲音是:走上前去,教孩子打回去。我們不欺負人,也不能讓別人欺負了!要灌輸給孩子競爭意識,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這樣的一個小故事,和欺負不欺負沒有多大的關係。那個孩子雖然玩了半天這個玩具剛剛放在手邊,但不一定意味著他要放棄這個玩具了,也許只是哪裡痒痒了要用小手摳摳,這個時候另一個小朋友上前拿玩具,他當然要「捍衛」了。話又說回來,孩子們很好地自己解決了一次矛盾,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學到了交往的規則。如果家長硬要走上前去協助,也只是教給他們一些交往的技巧,如盡量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等。但家長如果教給第二個孩子走上前打回去,那是教給孩子競爭嗎?這隻能教給孩子一種概念,暴力強勢。如果雙方家長出於同一個「不受欺負,參與競爭」的觀念,一個教孩子上前打回去,另一個教孩子再還手,兩個孩子最後為了一個玩具,一定要打出個結果,勝利的,是更暴力的那一個。這是家長想要的競爭教育嗎?
在家長們談論「不受欺負 ,要培養競爭意識」的時候,其實已經暴露出了家長自己的競爭意識問題。如果跳出我們個人的生活圈子,從宏觀的角度看問題,那些競爭力強的社會人士,倒不大談論競爭意識話題,積極談論競爭的,往往是在競爭中備受壓力的人們,很多家長因為自己在社會競爭中感到了巨大的壓力,甚至感覺到自己處於劣勢,才不自覺地把這種壓力轉移給了孩子,對這種普遍存在的競爭異常敏感,刻意培養孩子「好強,爭第一,做人上人」的觀念。其實,我們身邊的那些成功的例子,其成功的原因不是因為當事人空有強烈的競爭意識,而是因為他們有強大的競爭能力,是他們自身的高素質,決定了他們在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所以家長與其強調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不如注意培養孩子的競爭能力。
而在競爭這個問題上,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過多地強調孩子的競爭意識,不會增強、反而會降低孩子的競爭能力,甚至會讓孩子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顯而易見,過多地渲染競爭的恐懼,不利於孩子正確地認知社會,不利於孩子建立與他人的友善、對社會的友善與信任,這種恐懼感會妨礙孩子積极參与社會生活,參與良性競爭。還是舉上面的這個例子,無論兩個孩子哪一個打勝了得到了玩具,孩子們都會清楚地認識到要不遺餘力地打壓對方,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我打敗對方就能勝利,而不是我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取得成功。這種將競爭的勝利過多建立在關注對方失敗的基礎上的做法,恰恰是惡性競爭的一個基本要素,其實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對方的失敗,而是自己能力的突破。良性競爭的雙方,通過對自己能力的不斷提高和競爭,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而惡性競爭,恰恰是競爭雙方的自我毀滅。對於每位家長來講,我們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主動參與競爭,能夠在競爭中取勝的時候,一定要冷靜想清楚,我們到底想讓孩子參與有建設性的競爭,還是毀滅性的競爭?想清楚,到底是孩子沒有競爭意識,還是我們自己有競爭恐懼。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讓孩子不抄作業?·每日商報
※女人懷孕生孩子,男人做到這十點,你再窮老婆也會愛你一輩子!
※父母謹記:這3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打,越打只會越糟糕!
※某些第一胎孩子對於第二胎孩子的抵觸來自於哪些方面?
※凱特王妃懷第三個孩子被指挑戰皇室傳統 女王力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