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變革與中國的角色
中國需對「全球西方化」保持警惕
中國接觸經濟全球化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基於對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判斷,中國決定關注自身經濟的發展。認識和順應經濟全球化是中國在發展中大膽體驗和學習的結果。懷著開放的的心態,中國打開國門引進資本、技術和管理方式,融入全球市場,藉助經濟全球化浪潮實現跨越式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並非沒有困難和爭論,也不是沒有遲疑和退縮,但中國最終承受住了經濟全球化倒逼改革的巨大壓力,經過一輪又一輪不可謂不痛苦的調整,堅守住改革開放的航向,成功駕馭了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不僅自己取得成就,也為人類進步做出重大貢獻。中國對全球化有取有舍,尤其對西方強行輸出價值觀、主張所謂「全球西方化」保持警惕,堅持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保證了內政穩定和政策延續。這些歷史經驗,要在引導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制變革中堅守。
改革和完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必然是個複雜、曲折且漫長的過程,中國首先要走好自己的路,解決好經濟和民生問題,以自身改革和開放的成功影響外部世界變革的方向。要秉承多邊主義,積極有為地參與國際機構運作,順應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在自己有優勢和條件且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領域,主動設計、提供新型公共產品,促進南北交流互鑒和合作。當前是立足於周邊,腳踏實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實現互聯互通和新增長。善加利用自身國際影響力的上升,積極開展大國協調,推動大國關係架構朝均衡穩定的方向調整,而不是再次滑入零和對抗的泥潭。秉持對話溝通、開放包容的精神,向世界解釋好自己的主張,主動影響國際輿論,消減猜疑。
中國清醒看待「全球領導者」光環
現在一個頗有市場的觀點是:美國要從「領導席」上「退出」了,中國將填補「權力真空」成為新的「世界領導者」。各國政學界人士探討國際秩序時,也常使用「領導作用」這個詞描繪中國,認為中國取代美國在越來越多的國際問題上發揮領導作用是遲早的事。
「世界領導者」是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中對美國國際權力的定義。現代意義上的「美國領導」源自上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霸權穩定論」,即國際體系需要一支主導性力量,能夠管理、規範國際體系其他成員的互動行為。美國在二戰中贏得世界強國的地位,冷戰中扮演了西方領導者的角色,冷戰後一直努力成為「世界領導者」。1997年白宮公布的《新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扉頁上寫著「為了更加安全、更加繁榮的明天,今天必須領導世界」,這是美國對自己世界角色的權威總結。奉行自由主義價值觀的奧巴馬政府極度強調維護美國的全球領導作用,將其作為貫穿始終的執政理念。即便是試圖顛覆奧巴馬外交政策的特朗普總統也不否認美國的「世界領導者」作用,而是主張先以「美國優先」,恢復實力,再重擔「領導世界」的責任。
美國總統特朗普
必須看到,美國中意的所謂「世界領導者」地位以「上帝視角」俯瞰世界,背後隱含著的是霸權國爭取權力最大化的信條。美國賴以維繫「世界領導者」地位的支柱是:干預全球局勢的超強軍力和盟友體系;支撐世界經濟運轉的雄厚實力和廣闊市場乃至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西方標榜的「普世價值體系」。如前所述,美國在斗垮蘇聯這個主要敵手之後,心態膨脹,試圖領導西方改造世界,走錯了路,給世界帶來混亂,自己也付出沉重代價。如果說奧巴馬執政期間已有反思,慎用武力,那麼特朗普當政後這種反思更加深入,上升到美國要不要替別國承擔那麼多責任、要不要四處為敵的高度。世界應該歡迎美國對其國際目標的反思和調整,但美國全球戰略的慣性實在太強了,地緣競爭、領導世界的誘惑也實在太大了,很難說就一定會改弦更張。美國不是第一次陷入困境,未來如何調整尚待觀察。
既然是追求國際權力的最大化,就會不由自主地壓制現實和潛在的競爭對手。顯然,這種範式不符合中國的外交哲學和外交實踐,不可能成為中國的國際目標。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主體的國際秩序,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石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國作為一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外交奉行不干涉內政原則,主張國際社會成員無論大小一律平等相待。中國不是美國,與美國有著不同的文化和歷史,不可能追求美式霸權。
中國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但仍是發展中國家,自身面臨的瓶頸問題還有很多,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需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而且,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國家的長久大計。說一千道一萬,中國作為一個規模大國,只有把自己的發展道路探索成功,才能對世界各國的改革發展產生持續的、強有力的示範和引領作用。
那麼究竟該如何界定中國的世界作用呢?習近平主席多次指出,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習主席還多次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實際上也是在提醒我們面對「全球領導者」這樣的光環保持頭腦清醒和心態冷靜。中國再怎麼強大也不可能統攬天下事,這個世界上錯綜複雜的問題歸根結底要靠各國商量著辦。毋庸置疑,中國對國際秩序有著自己的追求,肯定要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事實上也已經在這樣做了。比如,2016年9月中國主辦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以及期間習主席親自將批准文書交給聯合國秘書長,踐行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承諾。
推動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國際秩序
安全威脅的複雜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大挑戰,中國對此也提出了很多想法。回顧歷史可以看出,自17世紀民族國家在歐洲興起以來,人類從未實現普遍持久和平,一個又一個世紀見證的是權力爭鬥和血腥衝突,國際政治舞台上一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這樣的劇本不應再重複了。中國是要在21世紀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將開創全球性大國和平崛起的歷史先河。同時,中國也在努力推動整個世界沿著和平發展的路徑走下去。
在未來國際秩序的改革和全球治理的構建與完善過程中,中國與美國之間權力和利益的平衡是需要處理好的一對矛盾。兩國在政治制度和國際關係理念上有比較大的差異,中國對美國的一些做法並不認同,但雙方在很多領域也有共同利益和基本共識,是需要也是可以合作的。中國應該能在自己認同和具有能力的領域逐步增加投入,體現大國擔當,讓變革水到渠成。
中國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重視國內的發展,努力實現公平和法治。中國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和平崛起,同時也在促進世界的和平、合作和公正,不會也沒有必要回到大國地緣戰略爭奪、列強爭霸的老路上去。長遠看,中國應該有興趣、有能力、有魄力推動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秩序框架,好比搭建一個能為大家遮風擋雨的共同屋頂,最大限度地容納各方利益訴求和治理觀念。
推薦閱讀:
※1000多家店同時開業,一場變革大幕就此拉開
※一份「作業」帶來的「互聯網 教學」變革
※論高度複雜性條件下的社會治理變革
※應對群體性事件的地方政府治理變革探究·廣東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
※憲政與民主的爭論-——讀《憲政與民主:當代世界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