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名老中醫經驗集趙金鐸11

糖尿病的臨床表現,並非純寒或純熱,純虛或純實,常常是虛實夾雜、寒熱並見。因此,也不能刻板地按上、中、下三消劃分,必須結合具體的臨床表現靈活辨證,進行恰如其分的治療,或清多於補,或補多於清,或清補之法並行,這樣才能符合糖尿病的病機。  第三卷536從臨床實際觀察,如表現為煩渴多飲、口舌乾燥、大便如常或秘結、小便頻數、消谷善飢,或微有因倦乏力、舌苔黃燥、脈滑數有力者,是燥熱甚於虛,多見於糖尿病的初期階段,或青壯年及素體熱甚者。此時病變以肺胃燥熱為主,但虛象已經漸露,治療宜在清燥熱為主的同時,兼顧下虛即可。清燥熱施以沙參麥冬飲、玉女煎、人蔘白虎湯等方,前者偏重於清肺,後二方偏重於清胃。在此基礎上,少加滋補下虛的女貞子、旱蓮草之屬,可防微杜漸。兼濕熱熏蒸者,常見汗出,不可誤認為氣虛,宜加輕清之品,如枇杷葉、竹茹、茵陳之類清熱利濕,重劑則不宜,有傷陰之弊。凡舌苔膩者,乃濕熱之徵象,但又有陰虛一面不得不慮及,要相互兼顧,方中宜去掉麥冬、花粉、元參、玉竹,改用天冬、知母,這樣則清而不傷,滋而不膩。  表現為渴而多飲、食多消瘦、小便數甜、尿如脂膏、氣短乏力、舌質嫩紅、脈沉細滑數者,是燥熱與下虛並重,多見於糖尿病的中期階段,或中年人及體質偏虛者。需既清燥熱,又補下虛,宜二冬湯加減化裁。可於方中加生石膏,與方中知母、甘草(不宜多用)、人蔘相合為白虎加人蔘湯,能加重清胃中燥熱之力;可加生地、萸肉以增強補下之功。  表現為小便頻數量多、腰膝酸軟、尿如脂膏、五心煩熱、盜汗遺精、舌質紅舌面光、脈象細數者,是腎陰虛,多見於糖尿病的晚期階估,若老年人及素體虛弱者。須滋腎陰,補多於清,用六味地黃湯加收斂之品如芡實、金櫻子、蓮子。六味地黃湯的組方原則是三補三瀉,再加上這些收斂之品,就變為補多於清了。《金匱要略》之文蛤散,出不宜用。陰虛日久,必及於陽,致陰陽兩虛之證。臨床表現為小便頻、數量多,飲一溲一,尿如脂膏,腰酸睏倦,面色黧黑,男子為陽痿不舉,女子則帶下清稀,舌淡苔白,脈細無力。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腎氣丸加萸肉、女貞子、制首烏主之,方中桂附為補腎猛將,燥烈傷陰,應易以鹿角霜、仙靈脾、仙茅,庶可溫而不燥。  此外,糖尿病還有諸多併發症,常見的如皮膚瘙癢,若屬全身性的,可於清上補下法中加地膚子;上半身瘙癢者加僵蠶、蟬衣;下半身瘙癢者加白蘚皮、木瓜。苦參雖屬清熱利濕,為治皮膚瘙癢之常用藥,但對本病則不宜用,用之有傷腎之弊。若並發瘡瘍感染,五味消毒飲則可加服。並發高血壓而陰虛陽亢者,選加夏枯草、枸杞子、菊花;痰濕阻絡者,加服十味溫膽湯;兼有瘀血者,加丹皮、赤芍之屬,但必須有瘀血指征,不可輕投。  七、慢性腎功能衰竭從脾胃論治慢性腎功能衰竭,是腎臟排泄、分泌功能嚴重障礙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症候群。多種慢性腎臟病,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是內科臨床常見的危重症之一,目前尚缺乏令人滿意的治療手段。  趙氏從事腎病的臨床專題研究,有機會接觸了不少腎功能衰竭患者,根據本病的病因、病機特點及臨床表現,以中醫學的脾胃學說為指導,運用健中運、和脾胃的基本法則,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中醫學雖無「腎功能衰竭」的病名,然在歷代的醫學文獻中,類似的記載卻十分豐富。早在《黃帝內經》一書中,就有「關格」、「癃閉」、「噦逆」、「水腫」等近似病證的描述。《諸病源候論·關格大小便不通候》中,更為詳盡地記述了「關格」一病的病因、病機、證候特點,並明確地指出本病的嚴重性,確屬難能可貴。  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藏真陰、寓真陰,為三焦之源,故「五臟之陽,非此不能發,五臟之陰,此非不能滋」。  第三卷537腎病遷延不復,更加失治、誤治、飲食勞倦、七情相盪、寒暑交侵,必然導致腎氣衰敗,從而引起機體的陰陽失調,水火失濟,五臟六腑機能活動偏盛偏衰的病理變化。命火衰則腎不蒸化,火不生土則脾不運化,土不生金則肺不宣化……終致上下不並,三焦痞隔,升降出入之機失調,氣化功能障礙,濕濁水毒瀦留體內,水因氣壅,氣因水閉。正如《素問·湯液醪醴論》所說:「五臟陽以竭也……精孤於內,氣耗於外……氣拒於內,形施於外。」濕濁水毒之邪,或上蒙清空,或下閉決瀆,或寒化傷陽,或熱化傷陰,致成本病病機中陰陽俱損、氣血雙虧、虛實互見、寒熱錯雜的複雜變化。然證雖萬變,皆不離「脾腎衰敗,濕濁壅滯」之宗。  趙氏常以「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胃為生化之源」、「中運乃升降之樞」等基本理論為指導,抓住調理脾胃、斡旋中運這一關鍵而標本兼顧,俾驅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滯邪,初步取得了改善癥狀,緩解病情,不同程度的改善腎功能而延緩或阻止腎衰的發展,制止出血傾向,提高血紅蛋白和血漿蛋白含量,控制穩定血壓等效果,使一些患者得以帶病延年。  (一)慢性腎功能衰竭與脾胃的關係1.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主運化水濕,腎功能衰竭患者,大都具有腫滿的見症。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必然導致機體物質代謝的嚴重紊亂;而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認為,脾腎在人體的物質代謝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水谷的納化,精氣的產生與轉輸等,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得濡養。  同時,代謝過程中的廢水濁物,又通過脾之轉輸、肺之肅降、三焦之決瀆、膀胱之氣化而排出,從而維持機體的「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的正常的生理功能。這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精闢地論述了水液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這一過程雖然是通過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協同作用來完成的,但脾胃的運化轉輸、散精排濁的功能,確是其中極其重要的環節,從而也就說明,諸種水濕腫滿之證與脾胃功能失調的密切關係。蓋脾主濕而惡濕,一方面脾失健運則水精不布,滯而為濕;另一方面,水濕瀦留,也必然困脾害胃,導致中運不健,水濕泛濫。因此,腎功能衰竭患者,臨床證候大多表現出既有精氣不布而產生的虛的一面,又有濕濁水毒瀦留壅滯而導致的實的一面,即本虛標實,虛實夾雜。  脾為腎之主,腎為胃之關。《素問·水熱穴論》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又《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腎為胃關,脾為腎主,決定了脾胃與腎在生理、病理過程中休戚與共的密切關係。  腎氣的蒸化,是脾胃受納、運化水谷精微、傳導排泄水液糟粕的原動力,是關門之正常開合啟閉的主宰。若腎氣衰敗,敗關門失司,火不生土,水濕不得蒸騰運化,必然反侮脾土而成泛濫無制之勢,從而出現少尿、無尿、嚴重蛋白尿和高度水腫,抑或小便清長、夜尿頻仍之變。是故《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說:「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有瀉,津液不化,水谷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水溢則為水脹。」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先天促後天,後天養先天。脾之所以為腎之主,一方面是指脾胃化生精氣以保腎;另一方而是指土能制火,即脾胃以其升降轉輸、運化水濕的功能,保證腎臟水火既濟的生理狀態。若脾胃虛損,化源不濟,腎精失充,則腰膝酸軟,神疲懈怠。水不涵木,木少滋榮,陰濁上逆,多致血壓增高、腦轉耳鳴。土不制水,腎邪反侮,水濕泛濫,形不與衣第三卷538相保。這正是病理過程中的腎病殃脾和治療學上腎病治脾的理論依據。因此,《素問·診要經終論》指出:「少陰終者……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說明少陰終則脾氣絕,故腹脹閉上下不通,太陰終則腎氣泛,故面色黑而死,這與終末性腎衰臨床上多表現為脾腎衰敗、脹閉嘔噫、上下不通的證候特點是十分相契的。  2.脾胃為生化之源舉脾賅胃,皆屬中土;脾居中央,化生精氣營血而源源不斷地溉濡四旁。是故《靈樞·邪客篇》云:「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衛氣者,出其悍氣之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之間,而不休者也。」說明脾胃之生理功能,主要在於受納、腐熟、運化水谷精微之氣,上奉心肺,化氣生血。在外則充養肌膚皮毛,在內則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使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得滋養,腑精神明,生氣不竭。據臨床所見,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多因脾氣衰敗而生化不及,谷不生精,血失化源而致隊陽俱損、氣血兩虧、身體極度羸弱、血漿蛋白及血色素下降,血不榮心而驚悸失眠、面色白光白無華、舌體胖嫩、舌質暗淡、脈細無神。脾主統血,全賴乎氣,氣不攝血則便下黑糞、鼻衄、齒衄、皮膚出血點及紫癜……脾氣衰敗,陽和不敷,血氣失於溫煦而瘀滯不行,又往往成為腎性高血壓的主要形成機理。因此,臨證從扶養脾胃入手,不僅可使羸弱之病體得以康復,且可強健中運、輔土製水,達到祛邪之目的。 著名老中醫李可經驗語錄  名老中醫經驗集-李輔仁  名老中醫經驗集-高爾鑫  名老中醫經驗集-江育仁  名老中醫經驗集-李明富(4)  名老中醫經驗集-陸德銘  名老中醫經驗集-王永炎(10)  名老中醫經驗集-羅元愷  名老中醫經驗集-周信有  名老中醫經驗集-裘沛然  名老中醫經驗集-董廷瑤  名老中醫經驗集-任繼學(4)  無覓關聯推薦[?]
推薦閱讀:

中醫針灸經穴、奇穴位置歌訣
中醫精髓
養心吃什麼最健康?中醫專家推薦「一茶兩湯」!
中醫針灸治療癔症
2016年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基礎學》歷年必考28個高分考點

TAG:經驗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