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傷痛才能追求和平 ? 歷史 ? 專家專欄 ? 文庫 ? 宣講家網

歷史彈指一揮,70年了。既好像都過去了,因為戰後生人已經成主體人群。又好像永遠也不會過去,也不該過去,中華民族在那有傷有痛,有流血流淚,也積蓄了力量,積累了精神。歷史就在那裡,既默默無聞,又語重心長,指引著這個民族走向未來。

中國抗日戰爭就是一場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自衛戰爭,是中華民族奮起抵禦外侮的民族解放戰爭,中華民族不惹事,但永遠也不怕事

中國抗日戰爭歷時14年,貫穿兩條基本線索:一條是日本軍國主義產生形成亞洲戰爭策源地,不斷挑起和加劇對外侵略;一條是中華民族面對亡國滅種之危,覺醒團結,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御外侮。整個過程呈現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自衛性和奮起抵禦的抗爭性。

軍國主義是日本挑起戰爭的根本源頭,妄圖滅亡中國是其多年的國策。1584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就制定了先佔朝鮮再征服中印的計劃。此後的當權者都奉行大陸擴張主義。明治天皇在《御筆信》中申明要「開拓萬里之波濤,布國威於四方」。1874年侵台灣,1894年發動甲午戰爭,1900年參加八國聯軍侵華,1904年在東北進行了一場爭奪遠東霸權的日俄戰爭,1914年借一戰侵佔山東,並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1937年開始全面侵華。從政策到行動都清楚地表明了日本的侵略本質,也說明了抗日戰爭的反侵略、救亡自衛的本質。

正是這步步緊逼,喚起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反侵略、救中國也成了中國人民首要任務。為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在中國共產黨倡導號召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義無反顧地投身事關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抗戰中,以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反侵略的歷史豐碑。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風骨,不主動挑起什麼,但從不懼怕什麼。

抗日戰爭雖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傷痛,但多難興邦,它也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中華民族從此擊底反彈

一部近現代史,就是中華民族遭受欺凌與艱苦抗爭的並存史。以抗日戰爭為轉折點前後對比變化明顯,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

從命運轉折的角度。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到抗日戰爭,中國頻遭列強欺凌,主權一點點地在淪喪,財富一次次被掠奪,一個東方大國在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的壓榨下走向衰敗。即使作為一戰的戰勝國,權益也得不到保證。抗日戰爭成為近代以來首次反抗的徹底勝利,中國用自己的力量取得了獨立和解放,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貢獻,趕跑了侵略者,廢除了不平等條約,重新確立了世界大國的地位,回到民族上升的軌道上來。

從民族覺醒的角度。近代以來的抗爭都是部分進步分子的努力,都是失敗的教訓。抗日戰爭第一次完成全民族的動員,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比任何一次抗爭過程都更加廣泛、更加強烈地激發起了全國人民團結禦侮的巨大能量,實現中國民族空前的覺醒與團結。一掃近百年來中國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真正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重新找回了民族的自尊、自強、自信。

從革命發展的角度。抗戰前,整個中國正籠罩在內戰的陰影下,抗日戰爭實現了國共兩黨的合作,創造了團結禦侮的光輝業績,更是整個民族追求民主與進步的深刻變革。國民黨統治集團的片面抗戰和獨裁統治充分暴露、漸失民心,共產黨人動員組織武裝人民群眾,實行全面抗戰,民主管理,日益贏得民心,抗戰後中國的政治力量對比更清楚,人民的選擇更清楚。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抗日戰爭是中國全民族抗戰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的勝利,雖硝煙已散,但對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既值得紀念,更有深刻的啟示

歷史不能簡單地淹沒在荒塵古道上,傷有痛,恩有感,魂有繼,責無旁貸。

不忘歷史之痛,永遠拒絕戰爭,防範戰爭。抗戰雖勝卻留下無盡的傷痛,傷亡3500萬人以上,遭受了慘無人道的細菌戰、化學戰和大屠殺,造成了官方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今天,世界並不太平,反醒戰爭才能拒絕戰爭,不忘傷痛才能勇於追求和平。

不忘歷史之恩,珍惜今天的美好局面和幸福生活。70年了,其勝利爭取的世界秩序、人類的精神共識,以及帶來的中國命運的偉大轉折、中國進步與發展的進程,並以此為基礎實現的70年的發展進步,才有了今天中國的欣欣向榮,值得我們感恩先輩、感恩歷史,珍惜今天。

不忘歷史之魂,傳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多難興邦,苦難的歲月,抗爭的努力,既造就了歷史轉折的結果,更造就了民族團結、自信自強的精神情懷。堅守和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帶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走向中國夢的偉大征程。

不忘歷史之責,像抗戰的先輩一樣挑起歷史重擔。抗戰勝利是先輩們永挑重擔,勇於犧牲的精神換來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抗戰體現了那一代人百倍的勇氣、萬分的堅韌。他們雖萬難不退縮,雖生死不動搖。歷史同樣賦予這一代全面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歷史使命,責無旁貸。

(作者為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推薦閱讀:

撬動敘利亞和平的「鐵翅雄鴿」
怎样评价甘地?
巧抓神韻,勾勒形似談畫家劉和平的大寫意花鳥畫
朝鮮想出一個諾貝爾,總共分三步
文明善行和平天下

TAG:歷史 | 和平 | 追求 | 專家 | 才能 | 傷痛 | 專欄 | 文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