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聽松美育 | 第卅三課——我們如何欣賞篆書

李斯可能是漢字書法史上第一位有姓名與作品流傳的書法家。他是秦國的丞相,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依據西周的「大篆」創立了代表秦代宮廷正體文字的新書風——「小篆」。由李斯撰寫的《嶧山碑》、《泰山石刻》都是「小篆的典範」。「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嶧山碑》碑文),小篆的線條均勻工整,結構嚴謹規矩,「乃今皇帝,壹家天下」。書法也到了「壹家天下」的年代。

在書法諸體中,篆書的象形性最強,它將每個字形都用一種類似抽象圖畫的手法表現出意思和趣味。篆書從山川、日月星辰、雲霞草木、文物衣冠等自然萬物中體會方圓、曲直、起伏、俯仰、斜正、疏密、離合、虛實、屈伸、疾徐等的變化以及美的規律。宗白華先生曾說:「中國古代商周銅器銘文里所表現的章法美,令人相信倉頡四目窺見了宇宙的神奇,獲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

在各體書中,篆書用中鋒是最純的,尤其是小篆,幾乎筆筆中鋒,故後世亦稱中鋒筆法為「篆法」,以有「篆法」為高古、古雅。篆書在筆畫形態上粗細變化不大,給人以圓潤、典雅、莊重的靜態美。它要求用筆的起收,含蓄蘊藉,以圓筆為主,在圓曲中又需堅持勁直,杜絕鬆弛疲敝。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十枚。為我國最古老的石刻文字。石鼓文為四言詩,其內容是讚頌君王行獵的詩歌,故稱「獵碣」。石鼓文在書法史上的重要性,常常被認為是「大篆」轉變為小篆的關鍵。

石鼓文在書法史上的重要性,常常被認為是「大篆」轉變為小篆的關鍵。石鼓文是學習篆法的珍貴資料,近代書家吳昌碩臨寫石鼓造詣極深,有普及印本出版,可作臨習時的借鑒。

秦泰山刻石位於岱廟東御座內,是泰山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作品。銘文為秦始皇功德銘和二世詔書,由丞相李斯篆書。刻石原文222字, 歷經滄桑,現僅存十字"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泐。秦泰山刻石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稀世珍寶。自秦石刻小篆作為小篆的典型樣式以來,篆書一直在追求一種中正沖和之美。唐太宗形容這種美:「其道同魯廟之器,虛則攲,滿則覆,中則正。正者,沖和之謂也。」

魯迅認為秦泰山刻石「質而能壯,實漢晉碑銘所從出也」。結構嚴謹渾厚,平穩端寧;字形公正勻稱,修長宛轉;線條圓健似鐵,愈圓愈方。

《嶧山碑》據傳是秦李斯留下來的碑刻,是很多篆書練習者常用的字帖。(宋代刻本)與秦代書風有很大的差別。線條如棉里裹針,細而挺勁。嶧山碑起筆、收筆皆為藏鋒,行筆速度與力度均勻,粗細一致。把握好線的方向,不能偏離中軸。弧線在《嶧山碑》中大量的出現,要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穩。轉折的地方慢行,調整筆鋒,避免出現偏鋒和破鋒,保持中鋒用筆。《嶧山碑》字勢縱長。在臨摹的時候,將紙折成長方形用硃砂打界格,既可訓練對章法的整體把握能力,又可增加裝飾美。

孩子們的作品


推薦閱讀:

當我們談論修鍊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們終究都是一個人。 ▏ 獨讀
不如我們先吃飽再減肥
我們人體的最佳體重是多少?
小偷是這樣偷走我們錢包的

TAG:篆書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