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技如此進步,是善還是惡?

問:如何看待「發展、進步」?

答:毫無疑問,中國正在快速崛起。我們在為之歡欣鼓舞之際,要清楚地看到:我們的崛起代價慘重,精神文化道德上的損失,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自然資源的耗竭等。隨著科技的欣欣向榮,生活的蒸蒸日上,與以往相比,精神文化道德日趨粗俗、卑下、表淺,物慾橫流,拜金成風,俗氣瀰漫,寡廉鮮恥。

正如培根說:發達最會暴露醜惡,困窘尤能彰顯美德。正如馬克·吐溫語:飛黃騰達最會滋生傲慢霸道。

「發展、進步」未必意味著變得更好,只意味著更能滿足某些慾望。科技的發展,帶來了窮奢極欲的「進步」。上一代的奢侈品,都成了下一代的必需品。只要現代進步所帶來的財富都被用來發財致富、增加奢華和享受、加劇「已有」和「想有」之爭,進步就不是真進步,就不會長久,報應就肯定會來。總之,現在所說的發展和進步所需的參照物是人的慾望。它們大多限於物質層面,與精神生活關係不大。過於注重物質的現代化把人的精神追求,轉化為對物質的佔有操控。

問:什麼是進步觀?

答: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有目共睹,但是慈心善意、良知人性、惻隱憐念發展了嗎?美國作家房龍說:科學,按人類現在這樣的實踐,有朝一日能為使我們生活的世界更美好幸福而添磚加瓦嗎?能不加深我們的苦難嗎?美國一教育家甚至說:技術進步只不過給我們提供了更有效倒退的手段。

「發展」都有好壞兩方面,未必是真正的進步。房龍說得好:只有技術進步,沒有社會進步,差不多總是增加人類的苦難。現代化科技化的「進步」不僅徹底摧毀了眾多土著文化,包括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等,重創了亞洲各文化,而且這種資本主義的科技發展所熏陶出的文明觀尊崇的是殘酷的叢林法則

現代性的一個主要基石是「進步」的觀念。它認為歷史是直線向前發展的,總是後勝於前、今勝於昔。它的含義大概包含: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科學技術與時俱進,理性日漸光大,人類日益幸福,人性日趨完善,社會走向完美、趨於大同,進步是永無止境的。

在我看來,雖然不妨肯定現代進步觀「向善」的願景,但是它獨尊力量的內核卻大有不妥。愛默生宣稱:「什麼是生活?生活就是對力量的追求。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浸透了空間的角角落落,也瀰漫了時間的時時刻刻。」

問:說實話,我看不出這種積極向上的進步觀有什麼問題。

答:那是因為你早已被它洗腦了。

進步信念的形成過程漫長,但最終的確立和得到普遍接受離不開進化論。生物進化論強調生物界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它的提出受到了相關社會學說的啟發。生物進化論的確立,促進了社會進化論的發展:人生就是適者生存的鬥爭,缺乏力量而無法適應是致命的,會滅種。因此,鬥爭和競爭不幸成了現代社會的主旋律。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力量成了宇宙的主宰,它孕育了一種「為進取而進取」一往直前的力量型進取精神,一種「鬥爭哲學」,言必稱拼搏競爭,行必求急功效益。馬克思也沒跳出這個「力量的黑洞」,它認定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截然不同於中國「天人和諧」的傳統文化精神。

問:以我膚淺的認識,進化論確實意味著人生就是適者生存的鬥爭,缺乏力量是致命的。弱者就是失敗者,必定會被淘汰。中國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負,也是因為不夠強大。

答:這麼極端很有問題。進化論的「適者生存」與其說是就各個個體而言,不如說是針對整個種群。的確,適應環境的個體更可能有更多「適者」(或稱「強者」)子代,因而有利於種群的生存繁衍,但這並不意味著弱者就沒貢獻、貢獻就很小。存續力強的種群絕不能全由強者組成,沒有弱者。只有強者,就會因缺乏多樣性而導致無法適應。否則環境變化後,這樣的種群就會滅絕。真正適應環境的種群應該有變異,同時兼有強者弱者,它們的統計分布應與環境的非平穩變化過程相適應。

進步觀簡單地認為:發展等同於經濟增長,進而意味著生活幸福。不健康科技的「進步」,帶來了物慾的暴漲,這如何保證人類的日益幸福?除非認為幸福就是物質享受。缺乏感悟直覺,理性失去平衡的一味光大,又怎能使人性和社會日趨盡善盡美?

問:但是無論如何,在這種進步觀的指導下,人類有了巨大的進步。

答:讓我們討論得具體一點,看看「巨大的進步」到底是什麼。比如,現代進步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開發。何謂「開發」?「開發與其說是盡物之性、盡物之用的活動,還不如說是『榨乾』對象後棄置對象的活動。……毫無疑問,開發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的好奇心、佔有慾和征服欲,並因此確立了人自身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講,開發過程中,我們自然要割斷被開發之物與周遭事物的關聯,中斷被開發之物正在參與的自然進程。說到底,現代化開發的實質大多是「把資源轉化為資本」,儘管打的旗號是改善生活。要知道,不僅中國的老莊道家,西方的有識之士也認為:凡是違反自然進程的都可能有害,而一切順應自然的都必定令人愉快。

大哲人羅素說:中國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襲數千年,若能夠被全世界採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然而,歐洲人的人生觀卻推崇競爭、開發、永無平靜、永不知足以及破壞。導向破壞的效率最終只能帶來毀滅,而我們的文明正在走向這一結局。

問:現在確實有大量嚴重問題,但是把它們歸罪於科技的發展,似乎難以服人。

答:現實問題當然有其他重要原因,但科技的不健康發展難逃其咎。我認為,肆意的、極不平衡的、毫無節制地一味發展科技是各種問題的深層根源之一。簡單地說,這樣的科技發展成了資本的幫凶,它導致物慾膨脹。因為:

第一,科技主要面向物質世界,它的發達使人更關注物質生活。馬克·吐溫說得好:物質大繁榮總會帶來一個民族倫理道德的墮落和人性勇氣的衰弱。人類的著重點由於近百年來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而失調了,我們應該在生活的精神和物質方面重新實現自然的平衡。這種「重物質、輕精神」的失衡,究其根源,離不開科技的發達、普及、深入人心以至被濫用。愛因斯坦也說:完善手段而混淆目標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

第二,科技的發展意味著對付自然界能力的增強,而能力是慾火的燃料。法國著名學者阿隆說得明確:能力決定意願。能點石成金,必肆意揮霍;具有領袖天才,定想統領群雄;一家獨有核武器,則意圖稱霸世界。科學技術越發達,物慾之火越旺盛。

第三,科技「重腦輕心」,基本上是獨立於善惡標準、倫理道德、精神情操之外,科學按定義就是毫無靈魂、情義的。這也體現在「只求原因,不問目的」的現代科學觀上。所以,科技的發達使人更加輕視非物質的東西。科學一味求真,不顧美善。科技的理性進取常常導致追逐功利,進而發展成競爭和對抗。

第四,近墨者黑,身陷物質世界之人大多更貪婪:人人都有物慾,對物質生活的極大關注以及對非物質生活的日漸輕視和疏遠,勢必導致物慾膨脹。物慾的膨脹永無止境。科技越發達,人心越貪婪。

第五,物質慾望往往近在眼前、迫在眉睫,而精神需求大多長期持續、內隱不現。科學的致命傷是短視和表淺,由此也容易導致人們注重物慾。

第六,科學追求精確,而精神世界根本無法精確。所以,對科學的尊崇也容易導致人們輕視精神世界。

凡此種種,都說明科技泛濫的大惡果是物慾膨脹。我們的飛彈能夠制導,而我們自己卻被誤導


推薦閱讀:

年度AI跳槽指南 | 想去大公司?先試試做完這套真題
什麼樣的生物能稱得上是完美的?
華為Mate10要登陸蘋果老家,需要面臨哪些挑戰?
傳統的 8 小時工作製為什麼會效率低下?
中國人在為美國的spacex刷屏,卻不知中國航天才是真英雄!

TAG:科技 | 進步 |